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雷晓东(右)向专家介绍野外工作情况。

    “我们在延庆的工作区域有一片正好位于2022年冬奥会的场馆规划区,通过测量,如果这片区域的地热资源符合开采要求,未来有可能为冬奥会冬季供暖需求提供清洁能源,为绿色办奥运提供支撑。”雷晓东满怀期待地说。

    新年刚过,北京市地勘院物探研究室副主任雷晓东又接到了新的任务,1月17日,他所负责的延庆地区地热资源调查工作刚刚通过野外评审验收,剩下的主要是内业了。“我们在延庆的工作区域有一片正好位于2022年冬奥会的场馆规划区,通过测量,如果这片区域的地热资源符合开采要求,未来有可能为冬奥会冬季供暖需求提供清洁能源,为绿色办奥运提供支撑。”雷晓东满怀期待地说。

    2008年7月,雷晓东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毕业,进入北京市地质勘探院华清地热公司工作。刚一报到,他就前往内蒙古大草原,参加刚启动的《内蒙古东乌旗海勒斯台陶勒盖地区铅锌多金属矿普查》项目,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展地球物理勘探,寻找隐伏矿产资源。

    在大学里,雷晓东学的是水文地质,对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并不熟悉,因此在报到之前,他就买了许多物探专业书籍,专业上有什么不会的就学,不懂的就问,出发前他就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项目组工作区域位于乌珠穆沁草原,与蒙古国接壤,水草丰茂、牛羊遍野,小说《狼图腾》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被喻为草原上最后的“天堂”。风景虽然优美,但是对地质工作者来说,困难也不少,交通不便,补给困难,夏天的烈日蚊虫、冬天的暴雪狂风,都在考验着刚参加工作的雷晓东。

    那段时间雷晓东从未有一日懈怠过,每天早晨5点多钟就起床,吃过早餐带上干粮,出野外采集高质量数据,往往要忙到天黑后才能回到驻地,晚上他还主动承担起数据处理任务。稍后空闲,他又捧起专业书籍,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本本地啃。这样一干就是三个多月,雷晓东的辛勤努力和付出,让他有了飞跃性的进步,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从一个物探新人迅速成长为项目组的技术骨干。

    单位里比雷晓东年轻的同事都喜欢叫他“东哥”,提起他,大家总是异口同声地说:“东哥爱学习。”因为不是物探专业科班出身,雷晓东特别注重这方面的知识,他读了地球物理前辈刘光鼎院士、汪集旸院士、刘士毅先生以及其他多位著名学者的书,每天坚持看两篇专业论文、每周一篇英文论文,认真翻看单位物探前辈写的报告。工作之余,他还积极与国内物探领域的专家交流,主动向他们学习,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刘士毅先生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除了专业书籍外,雷晓东还爱看历史书籍和名人传记,坚持学习英语,每天睡觉前和早起后,总会先看上几页书。

    学习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一到关键时刻就能显现出作用来。2009到2010年,北京市地勘局引进了两套价值昂贵的进口勘探设备GDP-32Ⅱ型多功能电法工作站,主要用于地热资源勘探。当时大家谁都没有接触过这套设备,雷晓东勇敢站了出来,带领其他年轻的技术人员,认真研究使用方法,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方法,为后期的地质勘探与地球物理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原来的时候,物探数据采集和处理分别由外业和室内人员完成,室内数据处理的结果经常不能及时反馈给外业工作人员,造成了工作失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雷晓东严格要求自己,白天采集的原始数据,晚上一定要处理完毕、形成图件、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并及时调整第二天的工作。

    每次单位有新来的同事,雷晓东总不忘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再仔细的观察也不如实地测量来得精准。”2011年,在实施《北京城市地质土壤调查与评价》项目时,为了取得合格的样品,雷晓东和同事深入密云、平谷和门头沟部分人迹罕至的深山中取样,至今手上还留有当时工作时的伤疤,“只是受了点轻伤,最可怕的是迷路,有些地方GPS会发生信号漂移,下山的时候一下子就找不到方向了,那样的情况下,就算是在北京也很危险,幸运的是,我们摸索着走了一段,又找到路了。”这些在野外遇到的危险,雷晓东很少讲,怕家人知道了担心。

    天道酬勤,2014年,雷晓东考入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15年,他顺利通过了地球物理勘探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认证。

    “你们现在在什么位置?”2016年深秋,在前往延庆项目工作组的路上,雷晓东不停地打着电话询问,在田野间找了很久,还是没有发现工作小组的身影,过了一会儿才知道,原来当天上午的工作很顺利,原本要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只用了半天,大家决定抓紧时间转移到下一个测量点。

    北京市地勘局党委的杜钰记得大约半年前,项目小组在大兴区工作,她随着领导去探访,往往是他们刚赶到一个地点,得知项目小组已经完成工作赶往下一个地点了,“花了两三个小时,我们愣是没有找到。”最后,领导放弃了,直接到项目组的驻地等着队伍收工。很多时候就是这样,项目任务重,时间紧,地质队员在野外必须争分夺秒开展工作,为了保证质量还要反复观察,很少能停下来歇息。

    半个小时后,雷晓东赶到了新的测量点,工作组的厢式货车停在空旷的田野边,同事用铁锨铲出一个直径50厘米深5厘米的圆坑,雷晓东边用铁锤沿着坑边一根根敲入铁钎,边说:“用这种多功能电法工作站找地热资源,是目前用得最多也是最成功的方法。”而在不远处的野鸭湖附近,还有另一组地质队员,正带着仪器进行氡气测量。

    2016年,北京市地勘院开展了涉热业务整合重组,成立了物探研究室,年轻的雷晓东挑起大梁,全面主持业务工作。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热库,从地表往下正常增温梯度是每1000米增加25~30摄氏度,我们熟知的温泉就是以水为介质把地球热量带到地表,现在也可以用钻探手段将地下几千米的热水引上地表,因此浅层地温能和水热型地热资源是可持续开发的重要清洁能源。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鸟巢国家体育场就使用了可再生地热能源,当时被认为是绿色奥运的重要部分,而目前京津冀地区采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占全国利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总面积的20%,是我国浅层地温能开发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延庆地区具有丰富的浅层地热资源,地热水出水温度最高可达65摄氏度,能够达到供暖要求,在减少污染物排放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一谈起熟悉的工作,雷晓东就格外兴奋,“我们也希望通过对延庆这一区域的地热资源调查,找到最优质的开采区,不仅是为2022年的冬奥会也为整个北京提供清洁能源,为首都的蓝天贡献一份力量。”

    伟大的事业往往离不开无数平凡个体的默默奉献,进行地热资源勘测时,多功能电法工作站往往只留下一个人看守仪器,监测数据,其他的组员则四散开去,开始各种测量。深秋的野外寒风刺骨,裹着军大衣还直哆嗦,“留守的组员不能离开,虽然挨冻,唯一的好处是离车近,能喝上口热水,在外面跑线的就只能啃几口干粮对付一下了。干地质工作吃这样的苦是经常的,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就想着尽快把工作做完做好。”雷晓东说。

    不辞风霜为地热

    近日,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离退休党支部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会议首先传达了中央纪委驻自然资源部纪检组关于加强监督严明纪律保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顺利进行的通知、中央纪委驻国土资源部纪检组关于七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通报和关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研究所原所长王瑞江、副所长王宗起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巡视员马永正违纪问题的通报。

    其次,分三个专题对全国“两会”精神进行学习解读,即:由郝鑫萍作《聚焦两会—宪法修改前后对照》、李志远作《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和李明祥作《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保护势在必行》的解读。还收看了自然资源部挂牌视频。

    与会党员通过学习解读,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表示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会议还为4月份加入党组织的韩会林、李宝敏、许林根、张学军、曹芳、魏兰芳、刘士毅7名老同志过政治生日。

    最后会议还对发展研究中心“我看改革开放40年征文”和近期拟开展生活美摄影展进行了通知和部署。

    40多名离退休党员参加了学习。

     

     

    发展研究中心离退休党支部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学习全国...

    近日,应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邀请,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勘查指导中心”)派出专家组赴黑龙江漠河开展黑龙江省重点矿产勘查首批疑难项目中期评估工作。专家组由勘查指导中心副主任薛迎喜、副总工程师吕志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家组组长叶天竺教授级高工、副组长刘士毅教授级高工等9人组成。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吴迪主持。

    本次评估的矿床均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以铜、钼、铅、锌、金、锑矿为主,为“黑龙江省地质勘查三年专项”重点项目。各项目已实施一年,虽有一定进展,但找矿方向和找矿前景仍然不明,直接影响找矿实现重大突破,亟需理论指导下一步工作。

    专家组分析研究了矿区现有成果资料,听取了项目承担单位的有关情况汇报,赴野外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对急需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专家组认为,本区成矿地质背景有利,物化探异常显著,矿点、矿化点密集,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相关项目的下一步勘查工作应尽快调整思路,在大兴安岭覆盖区进行隐伏矿找矿,要更加突出理论找矿和模式找矿,重点以陆相次火山热液型金铅锌矿和斑岩型铜钼矿床为目标,加强地质、物探、化探综合研究,补充地质专项填图和物探工作,优选异常有利地段,开展深部验证,揭露工业矿体。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总工程师李昱岩表示,在为期5天的评估过程中,评估专家与黑龙江各地勘单位的技术骨干共赴野外现场,通过观察钻孔岩心、交流找矿经验,切实提高了一线地质工作人员的理论与野外工作能力。专家组提出的下一步工作方案明确具体,为相关矿区的找矿勘查指明了方向,相关项目承担单位要积极落实会议精神,严格按照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调整工作方向和工作部署,争取早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

    本次参与黑龙江省重点矿产勘查疑难项目评估,是勘查指导中心充分发挥平台和技术优势,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勘查科研深度融合、推进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积极尝试。

    来自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矿局以及相关地勘单位的共计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勘查指导中心专家组赴黑龙江排疑解惑

    为推广三维井地磁测资料处理解释新方法新技术,提高应用服务水平,2015年12月18 -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所在廊坊举办三维井地磁测资料处理解释方法技术培训班,对承担的地质调查子项目“重磁调查数据三维解释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三维井地磁测资料处理解释软件进行应用讲解培训。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刘士毅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天佑教授及地科院物化探所项目人员进行了授课。此次培训班得到了全国21家地勘单位及科研院所的积极响应与支持,参会人员计40余人。

    培训期间,刘士毅教授对物探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解决办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刘天佑教授介绍了井中磁测的新方法技术及应用成果。项目组专家介绍并展示了三维井地磁测资料处理解释软件,结合典型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讲解。

    此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为井中磁法勘探技术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一次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加深了学员对井中磁测方法技术和三维井地磁测联合反演技术的理解,为井中磁测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维井地磁测资料处理解释方法技术培训班在廊坊举办

    2015年11月23-25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验勘查研究所在北京组织召开地下电磁波测量技术规程专家研讨会,旨在对地下电磁波测量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进行研讨,并明确下一步工作部署。地调局总工室、地调局发展中心、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华东有色地勘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专家及地科院物化探所项目组成员参加交流研讨。

    该课题是地科院物化探所承担的“地质调查标准制修订与升级推广”项目所属子项目“地下电磁波测量、浅钻地球化学测量、岩矿石物性调查技术规程制定”的下属课题之一。

    研讨会上,课题负责人介绍了工作进展情况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刘士毅教授组织与会专家对规程征求意见稿进行了逐句审查。与会专家对课题取得的进展和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结合地下电磁波勘查行业现状提出了宝贵意见,从规程写作格式、规程内容、工作方法以及技术方面、术语定义和运用等方面都提供了专业的见解,并在规程征求意见稿里写下批注。

    此次研讨会肯定了课题已取得的进展并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建议,使课题方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今后更好地展开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既拓展了研究思路,明确了下阶段工作方向,又解决了技术难题,为地下电磁波测量技术规程的成功制定奠定了基础。

    地下电磁波测量技术规程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为促进我国大深度高分辨电磁测量技术与多功能电法仪器研制,增强国产多功能电法仪器技术创新,推动地质装备勘查技术国产化,2010年6月21-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举办了大功率多功能电法仪器研制研讨会,物化探所承办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上,专家听取了项目组人员对大深度多功能电法仪器研制、数据处理、电磁正反演研究的进展与成果汇报。大功率多功能电磁法仪器研制,国内尚无先例可借鉴,涉及的关键技术和技术难点较多,研究难度大。经过项目组的攻关研究,在多频同步供电波形合成、密集频点供电、大功率逆变与保护、宽带大动态范围接收、无线数据通讯等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突破,研制出了具有CSAMT、IP供电功能的70KW大功率电磁法发射系统与具有AMT、CSAMT、IP测量功能的接收系统。

        与会专家认为,该项目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先进的设计理念,采用高新实用的电子技术,实现多项技术突破,研制出国产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多功能电磁探测系统及配套的数据处理解释技术,与国外同类仪器(GDP-32Ⅱ)所开展的CSAMT、IP方法对比试验,取得了良好对比效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物化探所掌握了大功率多功能仪器研制的核心技术,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电磁法仪器,为下一步实现多功能仪器的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会上,专家还结合我国多功能电法仪器研发现状、国外多功能电法仪器产业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大功率多功能电法仪器研制和实用化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强多功能电法仪器国产化和产业化能力的措施和建议等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这次会议的召开对近年来大功率多功能电法仪器研制工作进行了总结,查找了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国产多功能电法仪器的产业化与推广应用指明了方向,同时为“十二五”立项奠定了基础。

        地调局科技外事部新技术处李志忠处长,国家863资源环境领域专家吕庆田,以及刘士毅等知名专家,物化探所所长、党委书记韩子夜和副所长胡平、成都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和重庆地质仪器厂等单位和有关科研技术人员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

    物化探所在大功率多功能电法仪器研制上取得重要进展

        2011年9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在湖北大厦召开中长期发展规划专家咨询会,就编制完成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征求发展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和地调局各部室的意见。中心学术顾问翟光明、肖序常、方克定、叶天竺、赵成功、刘士毅等院士专家,地调局办公室、人教部、科外部、监察审计室、直属机关党委等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规划编制组简要介绍了规划的编制情况,与会专家对发展研究中心十多年发展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规划纲要的整体结构、指导思想、编写思路、规划目标、优先发展领域、保障措施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强调要从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需求出发,找准定位,突出特色,谋划当前,展望长远。既要夯实基础,又要引领创新;既要当好参谋,又要服务好社会,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 

        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严光生强调,规划的编制是一个不断讨论、不断深化和统一思想的过程,感谢各位专家对发展研究中心的关心和提出的宝贵建议,并感谢编写组的努力。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研究消化专家意见,尽快对规划稿修改完善。



     

     

    发展研究中心召开中长期发展规划专家咨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