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什么是土地质量调查,为什么要开展土地质量调查?咋听之下,这些问题似乎离普通人很遥远。其实不然,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关于土地质量调查的小秘密。

    山水间的“土地医生”

    人们感到身体不适的时候可以选择找医生,医生通过各种检查手段找到病因,治疗病痛。那么,我们的地球患病时,谁来为她诊断,谁来为她治疗呢?

    众所周知,地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土壤,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人,那么土壤就是她的皮肤。多数时候,地球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健康,她其实很脆弱,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常常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力衰退,表现出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病症”。

    地球患了病,就需要检查和治疗,土地质量调查就是通过采集地球的“血液、组织”(土壤、水等样品)分析其中的各项指标(元素),对土地的“健康状况”做出诊断,比如土地是否清洁、肥力如何、有无“病症”。通过单个或多个指标的分析数值,我们的“土地医生”就能够判断病症的种类、患病的部位和患病程度,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因此,事实上这项给地球做“体检”的工作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坝上“土地健康诊断书”

    让我们以河北坝上草原为例,进一步了解这项“体检”工作。

    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景观区,河北坝上肩负着京津冀生态涵养功能区的重要任务,但这里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多年来,我们的土地医生一直坚持在坝上地区开展土地质量调查工作,仅2013年~2016年间,便采集了表层土壤样品13814件,深层土壤样品3509件,足迹遍布张家口坝上四县共13600平方千米,采样位置涉及区内农田、草地、林地,重点关注了区域内的盐渍化和沙化土地。

    通过多年的检查,他们将采集的土地信息汇聚成了一张张“土地健康诊断书”,其中既有令人高兴的一面,又有需要警惕的地方。诊断结果显示,坝上土地清洁绿色,几乎没有重金属污染,是一个得天独厚的绿色食品产地;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力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坝上土地生态系统也正面临着持续恶化的风险。

    土地健康诊断书

    诊断结果一:坝上地区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土地面积达到1479平方前面,约占该区总面积的10.9%,盐渍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淖和季节性水渍洼地等地势低缓处,重点围绕察汗淖、安固里淖、九连城淖等湖泊周边。

    诊断结果二:坝上地区还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土地沙化风险。该地区存在轻度沙化风险区565.2平方千米、中度沙化风险区380.7平方千米以及重度沙化风险区166.7平方千米,分别占该调查区总面积的10.1%、6.8%和3.0%,面临沙化风险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张北至沽源一带的农耕土地和草场。从分布趋势上看,土壤沙化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城镇、村庄等人口聚居地周边及交通主干道沿线地区,受农耕、放牧等人为因素影响,沙化土壤呈带状或面状成片分布,如沽源县城-小厂-丰源店、小河子-莲花滩一带沿县道两侧分布,该区交通便利,人口相对密集,同时也是沽源地区重要的蔬菜种植区,农耕活动十分频繁;沙质土造成的土壤沙化,人类活动加剧沙化进度,典型地区如大滩东部、大青沟西部和南部等。

    共建绿水青山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工作离不开信息的支持,只有找准病患,方能药到病除。土地质量调查工作利用自身庞大的高精数据优势,充分发掘土地信息,针对各区域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精准定位“病灶”,评价各种土地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初步提供解决方案与建议,为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提供信息支撑和理论支持。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先锋部队,我们的“土地医生”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共建“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

    (作者单位:中国地调局天津地调中心)

    我给地球做“体检”

    日前,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编著的《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及其生物群地质图集》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内容丰富、图片精美、材料翔实,是一部集科研和科学普及于一体的重要成果,也是地学古生物方面的一部重要工具书。书中以大量图片和简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系统介绍了燕辽生物群、土城子生物群、热河生物群、阜新生物群和松花江生物群的组成、分布及其产出地质背景,阐述了辽西地区重要珍稀化石产地、含珍稀化石沉积层的岩性、岩相、产出层位及其下伏和上覆地层特征,总结了珍稀化石的空间分布规律,论述了生物群的地质生存环境,探讨了生物群发生、发展及其演替与地球各个层圈演变的关系。以柱状图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对辽西珍稀化石沉积地层进行了区域对比,并对地学长期存在的中生代地层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辽宁省西部地区,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陆相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地层与河流、湖泊所形成的沉积地层非常发育,是世界上中生代陆相地层典型发育地区之一。在这些沉积地层中产有丰富的生物化石,总计有20多个门类,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昆虫类、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类和介形类等动物化石,以及银杏类、苏铁类、松柏类、蕨类和古果类等植物化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在本区发现了大量的珍稀化石,如原始鸟类、带羽毛的恐龙类和哺乳类动物化石以及早期被子植物古果属化石等,这些发现和相关的研究工作为研究中生代动物、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从而促使辽西地区成为研究陆相中生代地层、古生物群发生、发展和消亡等演化过程与细节的不可多得的宝地,成为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研究的热点地区,并且也成为广大地学爱好者和化石收藏者的长期关注地区。因而,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化石爱好者,或是关心地球生物演化的人们都很想了解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出现的原因、发生的环境以及空间分布和沉积层位。本书编写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要,并旨在全社会普及中生代陆相地层古生物方面的知识。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辽西中生代地层和古生物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工作经验。他们针对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及其保存的生物化石,在化石空间分布、产出层位、区域地层对比和形成环境等诸多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和总结。在总结百余年的辽西中生代地质、中生代地层古生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系统地介绍了辽西中生代地层,特别是重要生物地层的标准剖面,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划分五个中生代生物群,即燕辽生物群、土城子生物群、热河生物群、阜新生物群和松花江生物群,并讨论了这些生物群的组成和时代;实地调查了珍稀化石的产地、分布及产出层位,并进行了区域对比;深入探讨了辽西中生代生物群的地质—生态环境,阐述了它们的区域构造背景、盆地充填记录和沉积环境、古气候、古生态和古地理;论述了构造作用、火山作用、盆地及沉积、古地理及水系、古气候与生物群演替的关系,重点讨论了各个生物群爆发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耦合演变;同时概要地表述了一批重要珍稀化石的产出特征。本书文图并茂,内容丰富,集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阶段性研究之大成,是一本全面提高和总结性的重要著作。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以及广大地学爱好者和化石收藏者提供丰富而可靠的辽西中生代地层古生物基础资料,极大地推动珍稀化石及其地质环境的进一步发现和深入研究,也为我国中生代珍稀化石相关学科发展和地学知识普及构筑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拓宽了今后的研究道路。

     地质图集封面

     

    热河生物群生态环境复原图

     
    《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及其生物群地质图集》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