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在“五四运动”98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有志青年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2017年4月28日,地调局资源所团支部组织16名青年职工赴国家博物馆参观了《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和《复兴之路》两个大型主题展览。

    大家首先参观了《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从奥杜威峡谷出土的石质砍砸器,到当代人工制品,纵横200万年,横跨五大洲,通过两条线索突出其共性以及文明之间相互交融、彼此影响的事实,向大家讲述了人类文明的历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这102件(套)文物中,有9件(套)是来自中国。第101号文物则见证的是本世纪发生的历史,即“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木槌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签字笔”。

    随后,大家又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以时间为序,通过参观陈列的珍贵图片、史实、雕塑和多媒体等宝贵资料全面重温历史,回顾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光辉历程,展示了历史如何选择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国家基本路线方针的时刻,同时也展现了屹立于世界的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

    参观结束后,大家一致认为两个主题展览内容丰富、印象深刻,通过对照,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现代中国的世界地位、历史地位,是一个让我们重温和牢记历史,真切感受历史使命的大讲堂,更是一个让我们展望和畅想未来,牢固坚定理想信念的大磨盘。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一代,我们要进一步继承和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坚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立足本职岗位,放飞青春梦想,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资源所共青团参观国家博物馆 

     

    资源所共青团参观国家博物馆 

     

    资源所共青团参观国家博物馆 

     

    青年职工自发讲解与讨论 

     

    青年职工自发讲解与讨论 

        

    资源所组织青年职工参观国家博物馆大型主题展览

    2016年4月16日,中国北票翼龙化石博物馆开馆仪式隆重举行。国土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主任纪占胜向中国北票翼龙化石博物馆授予了“国土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的铭牌,北票市委常委、副市长韩宪臣代表博物馆接受了铭牌。国土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吕君昌研究员被聘为中国北票翼龙化石博物馆名誉馆长。 

    韩宪臣副市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北票翼龙化石博物馆开馆和中国翼龙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北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北票打造“一石、一山、一水”文化旅游品牌的又一重大成果,对提高北票知名度,促进北票经济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北票是辽西热河生物群核心区域,是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北票出土的包括翼龙化石在内的大量化石几乎涵盖了所有现代生物门类的祖先,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堪称世界级古生物化石宝库。北票翼龙化石博物馆的建成,不仅为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和展示搭建了一个理想平台,更为弘扬北票历史文化、加强对外交流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同时他也向为辽西古生物化石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表示感谢。 

    国土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按照上级机关的有关要求,高度重视野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与重要化石产地的博物馆开展共建活动,发挥部重点实验室的人才优势和地方博物馆的馆藏化石资源优势,将科研、教学和科学普及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探索出一条古生物学家利用自身优势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同时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赞誉和支持。实验室的吕君昌研究员长期从事翼龙研究,早在2003年就命名了北票翼龙,2009年又命名了代表着原始的长尾翼龙类和进步的短尾翼手龙类之间的过渡类型——模块达尔文翼龙。他的研究团队还发现了蛋与母体保存在一起的雌性达尔文翼龙化石,揭开了翼龙类的性别之谜。最近又在辽西发现了目前该地区存在的最大的喙嘴翼龙类——东方颌翼龙,填补了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之间的翼龙化石的空白。除了关注古生物科学研究外,他还积极参与博物馆的筹建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国土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授牌仪式

    国土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授牌...

    今年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为做好“土地日”主题宣传,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结合工作实际以各种形式围绕“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主题开展了主题宣传。

    6月15日开始,成都地调中心派出10名技术人员分赴重庆、四川、云南,配合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成都局,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初始调查复核成果等督察工作内业比对和实地核查提供技术支撑。期间,就土地“三调”等政策法规进行了宣贯。

    6月24日,成都地调中心“四川广安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组”与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广安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开展“土地日”主题宣传,向广安市民宣传自然资源管理知识、新版《土地法》知识。成都地调中心项目组现场向市民展示和讲解了项目组在广安发现的恐龙化石。2019年,项目组在广安市发现了马门溪龙动物群化石,这也是广安首次发现的恐龙化石,包括了马门溪龙肱骨、股骨、尾椎关节等部位的化石,牙齿类化石主要为剑龙类牙齿、蛇颈龙牙齿、角齿鱼化石。本次“土地日”展出的肱骨化石为最近刚刚发掘出土的,完整性非常好,许多市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实体化石,都很好奇。成都地调中心技术人员耐心解释,化石的发现对研究古气候的重要的意义,也同时科普了恐龙灭绝的原因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市民们都为家乡有这样的化石而骄傲,也对建设中的广安市自然博物馆充满了期待。

    6月24日,成都地调中心在单位开展了“土地日”主题宣传。以答卷有奖的形式,引导干部职工加强对自然资源管理、自然资源法制、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等有关知识的学习,增进对自然资源管理职能的认知、了解,提升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成都地调中心还利用官网专栏开展了“土地日”科普宣传。

    广安土地日主题宣传

    向市民讲解恐龙化石

    政策法规宣贯

    等待抽奖

    成都地调中心多种方式开展“土地日”主题宣传

    7月,全国各地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炙热”。

    7月23日至29日,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2018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开启了“北上科考之旅”。

    为办好此次夏令营,中国地质学会与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黑龙江省地质学会、黑龙江科技大学等单位多次协商、部署、采点,最终选择了太阳岛江漫滩性湿地、漠河北极光、五大连池火山地貌、嘉荫古生物化石采集等最具地学科考价值的几个地区为考察点,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余名营员与带队老师,开启了为期7天的地学之旅。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在开营仪式上致辞

    第一站 美丽的太阳岛

    上世纪90年代,一首《太阳岛上》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让大家熟知了太阳岛这个美丽的地方,但对于它是国内唯一一个位于城市中心的江漫滩湿地草原型沿江生态区却了解的不多。

    7月24日,随营的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江满容在太阳岛上向营员们讲解了江漫滩湿地的形成过程,以及立在太阳岛正门前的那块标志性的大石头的来历。黑龙江营的郭子川说:“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孩子,太阳岛也来过不知多少次了,与这块大石头也没少合影,但到今天我才知道,这块大石头的学名叫日光石,是因为它体内的赤铁矿、针铁矿等对光就会呈现出‘日光效应’,又被称为太阳石。”

    为让营员们勿忘国耻,营员们还一同参观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牢记日军当年所犯下的罪行。

    中国地质学会2018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总指挥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朱立新为营员们授课

    第二站 神秘北极光

    7月25日一早,大家抵达中国最北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漠河乡的北极村。

    这里是中国观察北极光最佳的地点,冬季这里的极地冰雪也是让人向往之地。这次虽然没能亲眼目睹到神秘的北极光,但营员却了解到北极光的形成,它是太阳风、地球磁场和大气层共同的杰作。随队的老师为大家讲解了北极光和如何写好科考报告的讲座。

    营员认真采集化石

    同时,大家还来到最北邮局,在明信片上盖上邮戳;到北极广场,与“北”的标志合影留念,在一片“我找到北了”的欢笑声中,结束了第二站的愉快“寻北”之旅。

    专家在采集化石现场授课

    第三站 火山与冷泉

    7月26日一早,团队抵达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是由14座火山堆中间蜿蜒曲折的河串起大大小小5个堰塞湖组成,主景点有老黑山,岸边是火山石。

    营员们坐在电瓶观光车上,一路凉风习习,听着车内播放的风景简介和老黑山历史,让这个炎热的夏天多了些惬意。

    科普专家为营员普及火山知识

    到了山脚下,大家开始爬山,栈道两边火山岩形成的石海,形态各异,非常壮观。营员们不时驻足观看,听取老师讲解。大约半个小时左右,抵达老黑山的火山口,一个大大的漏斗状火山坑便呈现在大家眼前。火山坑直径约350米,深约140米,俯视口底还是会让令人望而生畏。在周围的山坡上分布着众多的浮石、熔岩砾、火山弹等,营员们寻找着标本,乐在其中。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曾广策为营员讲解化石

    与老黑山相邻的南北泉,是世界三大冷泉之一,于1954年发现,是饮用矿泉。从景区进门的一条主道可以走到一个小广场,广场上有一个个水池,龙头里放出来的泉水可以直接饮用。营员与老师们都先喝上一大口,然后都纷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空瓶接上满满的一瓶。营员说:“这水凉凉的,还有汽,像汽水一样,不过喝下之后有股铁锈味,还是处理过的五大连池水好喝。”

    在这里,你也可以看到当地的居民拎着大桶、暖瓶打水的,还有在这做水疗的。

    第四站 恐龙之乡

    7月27日,营员们来到汤旺河国家地质公园,这里是以其稀有的花岗岩石林地貌景观和完善的原始生态为特征。

    在这里营员们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风光,还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认识了地质中岩石“三兄弟”——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了解了这“三兄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三大岩石可以相互转换;知道了汤旺河的花岗岩是一种火成岩,而汤旺河石林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处类型最齐全,发育最典型,造型最丰富的地质遗迹。

    营员认真撰写论文

    7月28日,营员们来到了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孩子们的乐园。

    还没到公园,远远的就看到了有两个巨大的恐龙像标志的大门,走进去,你会看到四周各种恐龙的塑像,宛如走进了侏罗纪公园。进入博物馆,讲解员向大家一一介绍了展出的展品由来。营员们不时的记录、拍照。

    解说介绍,嘉荫是我国第一块恐龙化石的发生地。目前,从这里出土的化石,已经被装成了10具恐龙化石骨架。两年前,多国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在嘉荫野外考察时,发现了新的大规模恐龙化石群,除鸭嘴龙、虚骨龙外,还发现了甲龙化石等,使“恐龙之乡”的名声更加远扬。

    为使营员们进一步了解古生物化石,中国地质学会还联系到化石采集点,让全体营员有机会亲自去寻宝,采集化石。在化石采集点不时听到营员们兴奋的声音,“看,树叶化石”“老师,这是不是鱼骨化石”……

    全体营员

    七天的夏令营在大家的收获中圆满结束。

    此行的总指挥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朱立新说:“这次选择在黑龙江举办夏令营,一是这几个地域具有很强的地学科考价值,二是夏季黑龙江的气候宜人。为了使这次地学夏令营突出科考性,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国地质大学的五位专家作为随团老师,并为营员准备了科谱书籍及详细的活动手册。”

    就像营员南昌三中的李昕怡在科谱小论文中写到,感谢这次夏令营,让她不仅欣赏到祖国的秀美河山,更真切地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了解了许多地学知识,更加懂得珍惜保护这些地质遗迹的重要性,这些都是自己旅游无法体会的。

    北上科考之旅

    2016年9月5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公布了隋炀帝萧皇后凤冠考古与保护的成果,这件堪称发现时代最早、级别最高、结构最完整的皇后冠,历经2年多的修复,向世人揭开了隋唐皇后礼冠的神秘面纱,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风雨历史洗礼的萧后冠饰虽然完整,但保存状况极差,铜鎏金材质的萧后冠饰表面装饰材料均遭严重腐蚀和粉化。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委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实验测试中心激光拉曼室对其冠饰饰品类材质进行检测,进行了准确全面的结构、成分分析。

    面对这些零散、粉化、腐蚀很重的珍贵文物,西安地调中心实验测试中心利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对萧后冠饰饰品各类材质的结构进行了原位无损无接触的分析检测,全方位的多点测试看其重复性;比对图谱,描述了拉曼光谱特征峰的位置,形态,相对强度,分析了振动模式。同时对分子基团做了谱带归属,获得了极其重要的光谱学研究成果,并向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提供了完整的测试报告。

    检测表明,冠饰饰品材质有尖晶石、蓝宝石、玉质、绿松石、珍珠、琥珀、贝壳、水晶等,表面鎏金,出土的文物中还发现了材质为角铅矿的含铅碳酸盐。通过显微拉曼微区分析技术,为隋炀帝萧后冠饰文物鉴定、保护修复、科学考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受到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专家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萧后冠出土状态                萧后冠现状 

    萧后冠仿制复原模型(正面)       萧后冠仿制复原模型(背面) 

    西安地调中心支撑完成隋炀帝萧后冠饰饰品类材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