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助推形成青海大浪滩钾盐大型资源基地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三步走、三级跳”战略部署中第二跳的关键内容,被纳入局党组两年来的年度重点工作之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简称“资源所”)承担的地质调查工程“钾锂硼等紧缺盐类矿产综合调查”所属“柴达木盆地北部大浪滩-黑北凹地深层卤水钾盐资源调查评价”三级项目,继2023年部署实施柴钾1井取得找矿突破的基础上,2024年度按照“摸边探底”原则部署实施柴钾2-4共3口钻井,总进尺3000m,进一步夯实青海大浪滩钾盐大型资源基地建设的资源基础。

    资源所高度重视钾盐保供工作,前瞻谋划,有组织地指派科技处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在野外一线督导钻探工作进度,与项目组密切配合,顺利完成开钻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有力推动了柴钾2井于6月18日顺利开钻。开工仪式上,资源所领导介绍了该项目钻探工程对国家钾盐增储保供的重要意义,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施工方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简称“柴综院”)领导介绍了施工设备配备、人员组成情况和前期工作准备。监理代表汇报了现场的实际情况,强调各项钻前准备及监督管理工作已经就绪,具备了开钻条件。

    参加此次开钻仪式有资源所领导、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工程首席、三级项目负责人、主要技术骨干、施工方领导及相关技术人员等共20余人参加开钻仪式。

    资源所、柴综院、监理相关人员在柴钾2井开钻仪式上的合影 

    柴钾2井开钻仪式进行中 

    资源所、柴综院、监理三方人员在野外板房会议室座谈

    安全开展野外钻探工作

     
    钾盐保供重要钻探工程柴达木盆地北部大浪滩柴钾2井顺...
    兴国县春江村滑坡分布及专业监测部署图。

    在兴国县崇义村地灾监测预警示范点安装的监测仪器。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和宁都县位于赣江上游,县域内地形起伏明显,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其自然风景的真实写照。因受复杂地质条件和丰沛降雨的自然因素影响,以及居民点切坡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兴国县、宁都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

    地质灾害详查结果显示,兴国县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共计2707处,宁都县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共计1642处,受威胁群众达3000余人。对已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管控,两县均以宏观的巡查和排查工作为主,缺乏专业、科学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2018年,为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调研时的讲话要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大中央财政预算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部署了地质灾害监测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承担。2019年,水环中心地质灾害监测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组根据兴国、宁都两县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及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急需程度,选取7处险情较重的滑坡点开展了监测与预警示范工作。

    项目组自5月18日进场建设,先后投入一体化GNSS监测站、地表裂缝位移监测站、土壤含水率监测站、雨量监测站、野外视频监测站共计8套专业设备,实现兴国县东村乡春江村师木组滑坡、宁都县赖村镇老嵊场村马路组滑坡全自动实时监测,在兴国县东村乡澄江村、赖村镇岩北村等4处滑坡点投入13套滑坡预警伸缩仪群测群防设备,可实现电话、手机短信、微信三种方式发布预警信息。

    以兴国县春江村滑坡专业监测示范点为例。2015年5月19日,受强降雨影响,春江村师木组发生滑坡险情,虽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对三栋民房、17名村民造成威胁。项目组通过调查发现,春江村师木组滑坡以居民屋后切坡为边界,滑坡后缘至斜坡顶部形成凹地,滑坡隐患体长约87米、宽约43米,前后缘高差约20米。根据滑坡的物质组成和破坏方向,项目组将滑坡分为岩质切坡变形区、主变形区和滑坡区。其中,岩质切坡变形区边坡暂无大裂缝、大位移,但在一级台阶坡面的中部区域出现了受应力挤压而形成剪切破裂面,处于缓慢蠕变阶段。主变形区在斜坡的中上部,残坡积土以蠕动变形为主,向切坡方向滑动,形成凹地,并沿南北方向发育长约15米、高约1.5米的裂缝陡坎,处于匀速变形阶段。滑坡区位于南侧切坡,长约15米、宽10米,前后缘高差15米,滑坡方量约200立方米。

    根据滑坡地质环境、变形特征与成因等因素,项目组在斜坡顶部布设了雨量监测站及GNSS地表位移基准站设备,在岩质变形区和主变形区沿切坡阶梯平台布设了4套GNSS地表位移监测设备,针对主变形区的裂缝陡坎布设了裂缝位移计,在切坡底部安装了视频监测设备。这些设备采用太阳能供电,通过4G网通网络传输数据,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定时采集回传或实时采集回传。预警信息通过手机微信平台、短信、电话等方式可直接发送至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和受威胁群众。由于滑坡区为残坡积土滑动,距离居民房屋较远,因此未设置监测仪器。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组在兴国县东村乡澄江村井下组安装的滑坡预警伸缩仪,在安装完成后的第二天即实现成功预警。

    6月9日,兴国县境内普降暴雨,东村乡澄江村井下组滑坡隐患点出现险情。7时47分01秒,前一天刚刚安装的澄江村井下组滑坡2#滑坡预警伸缩仪在微信平台上发布预警信息。8时,滑坡发生第一次滑动,滑坡体冲毁居民房屋窗户,滑入一楼客厅。10时25分03秒,1#滑坡预警伸缩仪发布预警信息。其后至中午时分,滑坡先后发生两次滑动,滑坡体堆积至房屋后墙,淤积2米多高。尽管险情重重,但由于预警信息发布后居民防范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此次滑坡预警信息在滑坡灾害发生前10余分钟发出,做到了准确预警,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6月10日,项目组人员赶赴滑坡现场,对两处滑坡伸缩仪进行了重新调试与预警阈值设定,并对有关人员就滑坡伸缩仪的预警原理和使用方法进行了现场培训。

    截至目前,2处专业监测点与4处群测群防监测示范点平稳运行,严密监视着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一举一动。

    预警信息提前10分钟发出

    摘要:柴达木盆地西部发现大储量新型砂砾富钾卤水资源,估算资源量3.5亿t,可望成为新的钾 矿后备基地。研究表明,勐野井钾盐成矿时代为中侏罗世,建立“二层楼”成钾模式。同时,发现 塔里木盆地古新统含钾石盐矿层。揭示,四川盆地三叠系富钾卤水和杂卤石开发利用前景大。

    1.项目概况

    中国的国土具有由若干小陆块(克拉通)、微陆块和造山带拼合而成的地质构造背景,造就成中国海、陆相盐盆地的成矿构造环境,成 盐成钾具有某些特殊性,且成矿难度大。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柴达木综合地质 矿产勘查院、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等 单位,在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钾盐资源调 查评价”(我国油钾多能源资源综合调查评价) (2010—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 国西南地区钾盐矿成矿机理及开发”(2009— 2013年)资助下,采取多学科联合和油钾兼探, 取得了钾盐找矿重要进展。

    2.成果简介

    (1)柴达木盆地西部深层富钾卤水资源综合调查取得突破。2008—2010年“青海柴达木 西部第三系上新统富钾硼锂深循环卤水矿产普 查”项目,其目标层位仅限于上新统。基于古 气候和盐沉积构造背景研究,揭示柴达木盆地为新近纪一第四纪盐谷,将找钾目的层从新近 系扩大到下更新统,经地震和钻探得以验证。 对梁ZK05孔等岩心进行古地磁测年,推算其 上部新型砂砾富钾卤水层堆积时间为2.58~2Ma (图1)。该新型砂卵砾石富钾卤水的发现,大 幅度扩大了柴达木西部钾盐资源远景,且揭示一种新构造成钾机制。通过该区地震资料重新处理一解释一反演,预测该套储卤层沿北 部阿尔金山前从西边大浪滩凹地向东至察汗 斯拉图,呈条带状分布(图1)。KCl品位在 0.31 %~ 1.56%之间,为氯化物型卤水。根据25个钻孔所控制范围,推算KCl资源量 3.5 亿 t(图2)。

    (2)滇西南成钾时代新认识一一二层楼成钾模式。在对滇西勐野井地表和矿山深入的实地调查表明,勐野井推覆构造十分复杂,钾盐 矿层呈马尾丝状,与周围碎屑层直接接触,缺 乏任何化学沉积物过渡。同时,对西部新特提斯沉积构造的演化分析表明,该区古新统无可 靠的海相沉积的证据等。由此对以往认为的勐 野井成矿时代提出了质疑,并根据对勐野井盐 体构造受F3断层控制的特征,推测勐野井钾盐 矿体是由深部挤上来,其时代可能不是前人所 认为的古近纪。进而通过地球物理和钻探验证, 在勐野井矿外围MIK-1井深部中侏罗统花开左 组发现含钾盐层(垂厚70m)。在岩心中所见 含钾矿物主要为钾石盐,与石盐共生,呈橘 红色,具不规则条带状或脉状,穿插在泥砾 中,呈交织角砾结构,反映其受构造挤压作 用(图3)。

    (3)塔里木盆地库车凹陷古新统发现厚 层钾石盐。通过油钾兼探,取得了66个含盐钻孔(累计进尺7万余米)岩屑样品和相应完 井报告,首先发现羊塔4井含钾石盐岩层厚达百米,其中达到KCl工业品位(7%~10%)厚 41m(图4)。

    在探索“古凹今隆”找中浅部钾盐矿的同 时,从实际出发打破国外钾盐水采深2000m的 下限,探索5000m以上溶采可行性。目前,我 国重庆采盐(NaCl)深度已达3188m;山东东 营在建NaCl溶采达4300m;四川平落坝已在深 5000余米处采卤提钾,卤水上涌堵孔已得到技术解决。由于KCl溶解度比NaCl大,因此在库 车坳陷5200m溶采钾石盐具有可能性。

    (4)开拓上扬子盆地找钾新方向。上扬 子盆地三叠系业经50多年找钾未获突破,经过 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是一种特殊的多级次盐盆地成钾模式。既是最后的浓缩次盐盆,又是四 周海水频繁补给的次盐盆地,且成盐后期变化 大,因此中深部多成溶滤液体矿,全盆地含卤 层面积达13万km2,且KCl含量很高,值得高度 重视。如仅对13个储卤构造的富钾卤水矿进行资源量评估,获富钾卤水资源量32.60亿m3,氯 化钾(KCl)资源量4916.93万t。在上扬子中东 部和西南局部地区,产出巨量“准可溶性”杂 卤石矿石。据估算1(2〇资源量逾90亿t,是一种 可利用的缓释硫酸钾镁肥。通过多年不同温压、 溶剂实验和当地矿业公司工业性试采表明,上扬子盆地杂卤石是一种宝贵的缓释钾肥,是富 钾卤水的重要来源。在溶采动力作用和高温压 条件下有利于杂卤石中钾的溶解,尤其赋于石 盐中分散状杂卤石更易溶于水中。上扬子盆地富钾卤水和巨量杂卤石,具 有远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5)进一步缩小陕北盐 盆找钾靶区。近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研究表明,陕 北盐盆含钾目的层马五6亚段 沉积期总体表现为“两坳夹 一隆”的构造分异格局,次 级成盐凹陷有5个,揭示陕北 盐盆既不是“平底锅”,也不是单一的“尖底锅”,而是由 多个次级凹陷组成的“复底 锅”。据此,初步锁定了有利 成钾区,提出钾盐钻探靶区, 范围已从盐盆地的50000km2 缩小至2000 km2以内。

    3.成果意义

    基于柴西新近纪一第四纪盐谷的成盐观 点,引领该区新型砂砾型富钾卤水大资源量的发现,揭示该区Q「N2有较大的钾资源潜力,有 望成为我国最大钾盐矿山察尔汗的后备基地, 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实现“358”钾盐储量重点 靶区之一。深入实际调查和实践,发现大量新的科学问题和疑点,从中国成盐地质构造实际 出发,不为国内外传统成钾观点所限,从而提 出滇西南勐野井成钾时代为中侏罗世的“二层 楼”成钾模式,并得到钻探初步验证;通过岩屑录井发现库车凹陷古新统厚大钾盐矿层,并 打破国外钾盐水采下限2000m深的禁区开展深 层钾矿层试采研究;推进上扬子盆地富钾卤水 和巨量杂卤石的应用研究新进展等,使长期困 扰我国海相钾盐找矿难题崭露突破的曙光,对于我国急缺矿产找矿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郑绵平侯献华张震供稿)


    成盐理论引领钾盐找矿取得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