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1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23年8月17日上午8时30分,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船缓缓驶入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顺利完成2023年度西太平洋航次首航任务。青岛海地所领导班子和部分职工前往码头迎接“海洋地质九号”船凯旋归来。

    “海洋地质九号”船6月9日从青岛出发,历时70天,航程12576海里。本航次时间紧,任务重,特别是航次期间受台风“泰利”、“杜苏芮”和“卡努”影响,严重干扰了作业计划,全体科考人员讲政治、讲安全、讲科学、讲质量,充分发扬“科学、合作、拼搏、担当”的“海九精神”,采取科学有效应对措施,制定了周密的躲避台风方案,将天气等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加班加点、规范作业,克服重重困难,在保障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圆满完成了航次调查任务。

    针对下一航次,科考人员将做好统筹谋划,认真总结本航次经验,着重做好人员安全、疫情防控、船舶运行的规范化管理等工作,为“海洋地质九号”船完成全年任务奠定基础。

     

    “海洋地质九号”船完成2023年度西太平洋航次首航任...
      根据野外工作检查统一安排,6月1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海洋六号调查船远程生产调度现场会,利用卫星通讯系统,以视频方式对广州海洋局在太平洋执行深海资源调查和大洋任务的“海洋六号”的工作情况及安全生产情况进行调查,并对一线作业人员进行慰问。中国地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地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主持会议。

      通过视频,北京指挥部现场人员与远在几千公里以外的海洋六号调查船挥手致意。海洋六号临时党委汇报了船的现场工作概况,“海马”号专家介绍了“海马”号海底实地作业现场,海洋六号船长介绍了海况并提出相关要求。

      王研指出,广大地质队员们精诚团结、风雨同舟,克服了重重困难,但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任务繁重,下一阶段的工作艰巨,仍需攻坚克难。要继续发扬海洋六号“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精神,稳扎稳打,按计划科学部署、组织海上生产,确保高质量地圆满完成深海资源调查任务,争取更好的业绩和成果。要切实发挥党支部和工会组织共青团的活跃气氛的作用,把文化生活、安全工作和保密工作都要搞好,发挥“三光荣”、“四特别”的精神,抓质量、抓进度,确保安全生产与保密工作。王研还代表局党组和北京指挥部全体同志向海洋六号的全体工作人员带去问候,期待着海洋六号的好消息,更祝愿航程安全顺利,捷报频传,凯旋归来。

      李金发指出,王研局长代表局党组带去了问候,也提出了要求,希望海洋六号认真贯彻落实,生活好,工作好,心情好,等待海洋六号顺利凯旋。

      本次利用卫星通讯、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的方式,首次实现了对海洋地质作业的检查与调度,看到了“海马”号海底作业实况转播,极大鼓舞了一线海上作业人员的士气。海洋六号的临时党委表示,海洋作业将按照计划进行,立足岗位,尽职尽责,做好机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保障船舶安全,尽全力让海洋六号顺利安全的开展后续科考活动。

      广州海洋局主要负责人、局有关部室负责人在北京指挥部出席现场会。



    北京指挥部全体人员与海洋六号挥手致意



    海洋六号调查船现场与“海马”号海底探测实景



    中国地调局召开海洋六号调查船远程生产调度现场会

    历时138天,航程近30000公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圆满完成深海地质调查第6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1航次科考任务,于2018年11月11日凯旋,满载着海洋地质调查丰硕成果,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在码头迎接。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党委书记温宁及干部职工、亲属共同迎接“海洋六号”和亲人的归来。

    “海洋六号”船自2018年6月27日从广州启航,在西太平洋实施了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马”号ROV调查、深海浅钻、富钴结壳规模取样器试验、深海摄像、温盐深测量、锚系调查、地质拖网和重力柱取样等一系列工作。科考航次成果丰硕,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调查、深海地质环境考察、深海探测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及海洋微塑料污染调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继续履行了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开展了资源调查,查明了合同区30多个区块富钴结壳资源分布状况,在详细勘探区块首次获取厚度超过30厘米的巨厚型板状富钴结壳样品,对该区块资源量进行了初步估算。同时,首次在合同区海山板状富钴结壳之上发现密集分布的富钴型多金属结核。

    二是科技创新驱动深海探测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基于“海马”号ROV作业平台,集高清视像、高频声学探测和多种取样工具为一体的富钴结壳原位精细探测技术方法体系;成功完成我国首台富钴结壳规模取样器海试,初步实现了海底富钴结壳的规模采集;首次实现了富钴结壳高频声学厚度剖面连续探测,获取了富钴结壳及其不同类型基岩的声学物性参数;利用“三点激光”系统,实现对海底摄像在线视频资料的实时智能化处理与解释。

    三是成功获取了西太平洋航路沿线的海洋微塑料样品,初步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监测海域海洋微塑料的数量、种类、组成和粒径等污染特征,为我国深度参与海洋塑料垃圾国际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此外,“海洋六号”船首次靠泊波纳佩期间,在中国驻密克罗尼西亚大使馆的指导下,接待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政府十余名国家政要的访问,成功举办了公众开放日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大洋科考的风采,为开启中密两国海洋地学领域合作新篇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积极探索。

    航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深海地质调查航次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大洋第51航次由中国大洋协会组织。航次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来自中国五矿集团、自然资源部所属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第二海洋研究所,以及高等院校等9个机构和单位共72位科考人员参加了本次科考。

    “海洋六号”船自2009年入列,先后赴南海、太平洋、南极海域开展多个航次深海地质、大洋与极地科学考察航次任务,积累了全海域科学考察及航行保障经验,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能力。

    码头迎接“海洋六号”船科考人员(谷兰丁摄)

    “海洋六号”船科考人员合影(谷兰丁摄)

    “海洋六号”远洋科考归来

    一、项目编号:2021SCXDZC010-12(招标文件编号:2021SCXDZC010-12)

    二、项目名称: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2022年度地质灾害监测材料采购项目

    三、中标(成交)信息

    供应商名称:基康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供应商地址: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凯旋大街滨河西街3号

    中标(成交)金额:40.2100000(万元)

    四、主要标的信息

    五、评审专家(单一来源采购人员)名单:

    林曦、周芸、王家柱(采购人代表)

    六、代理服务收费标准及金额:

    本项目代理费收费标准:以成交金额作为计算基数,参照原国家计委计价格[2002]1980号及发改办价格[2003]857号通知规定,由成交人在领取成交通知书前向招标代理机构交纳招标服务费。

    本项目代理费总金额:0.6031000 万元(人民币)

    七、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个工作日。

    八、其它补充事宜

    无。

    九、凡对本次公告内容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北三段2号

    联系方式:张女士 028-83222831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安迅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地 址:成都市成华区二环路东二段7号招商东城国际A座22楼

    联系方式:代女士、陈先生 028-86253130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代女士、陈先生

    电 话:  028-86253130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2022年度地质灾害监...

    照上级统一部署与要求,现将我所2021年公开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笔试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通过资格审查参加笔试人员名单 

    招聘岗位 

    笔试人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电传电控技术岗 

    么天舜、于征洋、于躍、王彦杰、李柯乐、侯凯旋、徐敏、崔灿灿、黄雅婷 

    钻井液技术岗1 

    陈华夏、赵莉、郭瑞、程焱、裴亚东 

    钻井液技术岗2 

    于博洋、张雨萌 

    信息技术岗 

    马啟程、王亚飞、冯源、刘欣、张津豪、 

    杜瑞、查伟、赵睿、高尚瑞 

    二、笔试时间及地点 

    1.时间:2021522日(星期六)上午900-12:00 

     

     

    2.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内探工楼,具体考场及座位安排以准考证为准。 

    三、笔试内容 

    笔试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能力。 

    四、准考证领取时间及地点 

    考生可于20215228:00-9:30在探工楼门口经身份核验无误后,领取准考证。请考生领取准考证后,认真阅读背面考生须知。 

    五、相关要求 

    1.考生入场时间为5228:00;开始考试30分钟后即5229:30后,不得领取准考证及入场;考试期间不得提前交卷、退场。 

    2.考生须携带本人学生证、身份证,自备2B铅笔、橡皮、黑色钢笔或签字笔等文具。 

    3.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考生进入考场前须在探工楼门口接受体温检测、核验北京健康码及国务院大数据行程记录,提交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证明(纸质版)及《考生健康登记表》(纸质版)。《考生健康登记表》可点击附件下载。排队时须保持1米间隔。考试结束后,考生沿原路离开校园,不得在校园内逗留。 

    4.考生须于5211000前,将5月21日当天的健康码截图、国务院大数据行程截图,发至我单位邮箱hrbjiee@163.com,邮件名为“姓名+身份证号”,邮件附件文件名为“姓名+健康宝截图、姓名+行程截图”。考试当天,可刷身份证进入考点。 

    5.考生在考前如出现体温≥37.3℃或有咳嗽、腹泻等症状、有密接或密接接触等情况的,应及时与我单位联系,并如实告知。考生因个人原因无法达到疫情防控标准而错过笔试时间的,视为自我放弃笔试资格。凡违反疫情防控规定,以及隐瞒或谎报旅居史、接触史、健康状况等疫情防控重点信息,不配合工作人员进行防疫检测、询问、排查、送诊等造成严重后果的,取消其笔试或面试资格,触犯法律的,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联系人:黄老师  010-82321072 

    电子邮箱:hrbjiee@163.com 

      

    附件:考生健康登记表 

      

    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 

    2021519 

      

      

     

    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关于2021年公开招聘高校应届毕业...

    历时138天,航程近30000公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圆满完成深海地质调查第6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1航次科考任务,于2018年11月11日凯旋,满载着海洋地质调查丰硕成果,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在码头迎接。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党委书记温宁及干部职工、亲属共同迎接“海洋六号”和亲人的归来。记者在现场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海洋六号”船自2018年6月27日从广州起航,在西太平洋实施了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马”号ROV调查、深海浅钻、富钴结壳规模取样器试验、深海摄像、温盐深测量、锚系调查、地质拖网和重力柱取样等一系列工作。科考航次成果丰硕,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调查、深海地质环境考察、深海探测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及海洋微塑料污染调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那么,具体有哪些工作和成果呢?就让记者掰着手指各位大家说一说。

    首先,是继续履行了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开展了资源调查,查明了合同区30多个区块富钴结壳资源分布状况,在详细勘探区块首次获取厚度超过30厘米的巨厚型板状富钴结壳样品,对该区块资源量进行了初步估算。

    同时,首次在合同区海山板状富钴结壳之上发现密集分布的富钴型多金属结核。

    其次,是科技创新驱动深海探测取得重要进展。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这次航程形成了基于“海马”号ROV作业平台,集高清视像、高频声学探测和多种取样工具为一体的富钴结壳原位精细探测技术方法体系;成功完成我国首台富钴结壳规模取样器海试,初步实现了海底富钴结壳的规模采集;首次实现了富钴结壳高频声学厚度剖面连续探测,获取了富钴结壳及其不同类型基岩的声学物性参数;利用“三点激光”系统,实现对海底摄像在线视频资料的实时智能化处理与解释。

    第三项重要成果,是成功获取了西太平洋航路沿线的海洋微塑料样品,初步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监测海域海洋微塑料的数量、种类、组成和粒径等污染特征,为我国深度参与海洋塑料垃圾国际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此外,记者在现场还了解到,“海洋六号”船首次靠泊波纳佩期间,在中国驻密克罗尼西亚大使馆的指导下,接待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政府十余名国家政要的访问,成功举办了公众开放日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大洋科考的风采,为开启中密两国海洋地学领域合作新篇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积极探索。

    值得给大家介绍一下的就是,丰硕的成果背后是众多科考专家和英雄们的辛勤付出。

    航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深海地质调查航次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大洋第51航次由中国大洋协会组织。航次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来自中国五矿集团、自然资源部所属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第二海洋研究所,以及高等院校等9家机构和单位共72位科考人员参加了本次科考。

    “海洋六号”船自2009年入列,先后赴南海、太平洋、南极海域开展多个航次深海地质、大洋与极地科学考察航次任务,积累了全海域科学考察及航行保障经验,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能力。

     
    “海洋六号”远洋科考归来,历时138天取得三项科考成...
    11月11日,停泊在广东海洋地质专用码头的“海洋六号”科考船。

     

    新华社记者 徐弘毅摄

    人民日报报广州11月11日电 (记者常钦)历时138天,航程近3万公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圆满完成深海地质调查第六航次和中国大洋第五十一航次科考任务,于11月11日凯旋,抵达广东海洋地质专用码头。

    “海洋六号”船自6月27日起航,在西太平洋进行了一系列工作,实现了多个首次:在详细勘探区块首次获取厚度超过30厘米的巨厚型板状富钴结壳样品;首次在合同区海山板状富钴结壳之上发现密集分布的富钴型多金属结核;成功完成我国首台富钴结壳规模取样器海试;首次实现了富钴结壳高频声学厚度剖面连续探测。此外,还成功获取了西太平洋航路沿线的海洋微塑料样品,为我国深度参与海洋塑料垃圾国际治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2日 04 版)

    人民日报:“海洋六号”远洋归来

    历时138天,航程近30000公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圆满完成深海地质调查第6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1航次科考任务,11月11日凯旋,满载着海洋地质调查成果,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在码头迎接。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党委书记温宁及干部职工、亲属共同迎接“海洋六号”和亲人的归来。

    “海洋六号”船自2018年6月27日从广州启航,在西太平洋实施了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马”号ROV调查、深海浅钻、富钴结壳规模取样器试验、深海摄像、温盐深测量、锚系调查、地质拖网和重力柱取样等一系列工作。科考航次成果丰硕,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调查、深海地质环境考察、深海探测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及海洋微塑料污染调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继续履行了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开展了资源调查,查明了合同区30多个区块富钴结壳资源分布状况,在详细勘探区块首次获取厚度超过30厘米的巨厚型板状富钴结壳样品,对该区块资源量进行了初步估算。同时,首次在合同区海山板状富钴结壳之上发现密集分布的富钴型多金属结核。

    二是科技创新驱动深海探测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基于“海马”号ROV作业平台,集高清视像、高频声学探测和多种取样工具为一体的富钴结壳原位精细探测技术方法体系;成功完成我国首台富钴结壳规模取样器海试,初步实现了海底富钴结壳的规模采集;首次实现了富钴结壳高频声学厚度剖面连续探测,获取了富钴结壳及其不同类型基岩的声学物性参数;利用“三点激光”系统,实现对海底摄像在线视频资料的实时智能化处理与解释。

    三是成功获取了西太平洋航路沿线的海洋微塑料样品,初步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监测海域海洋微塑料的数量、种类、组成和粒径等污染特征,为我国深度参与海洋塑料垃圾国际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此外,“海洋六号”船首次靠泊波纳佩期间,在中国驻密克罗尼西亚大使馆的指导下,接待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政府十余名国家政要的访问,成功举办了公众开放日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大洋科考的风采,为开启中密两国海洋地学领域合作新篇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积极探索。
          航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深海地质调查航次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大洋第51航次由中国大洋协会组织。航次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来自中国五矿集团、自然资源部所属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第二海洋研究所,以及高等院校等9个机构和单位共72位科考人员参加了本次科考。
          “海洋六号”船自2009年入列,先后赴南海、太平洋、南极海域开展多个航次深海地质、大洋与极地科学考察航次任务,积累了全海域科学考察及航行保障经验,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能力。
    科学网:“海洋六号”远洋科考归来,取得三项成果

    人民网北京11月11日电(朱江)“历时138天,航程近30000公里,自然资源部所属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圆满完成深海地质调查第6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1航次科考任务,于今日凯旋,满载着海洋地质调查丰硕成果,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海洋六号”科考船,历时138天取得三项科考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在码头迎接。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党委书记温宁及干部职工、亲属共同迎接“海洋六号”和亲人的归来。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表示,“海洋六号”科考船自2018年6月27日从广州启航,在西太平洋实施了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马”号ROV调查、深海浅钻、富钴结壳规模取样器试验、深海摄像、温盐深测量、锚系调查、地质拖网和重力柱取样等一系列工作。科考航次成果丰硕,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调查、深海地质环境考察、深海探测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及海洋微塑料污染调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海洋六号”科考船远洋归来,取得产地西太平洋的“多金属结核”。

    一是继续履行了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开展了资源调查,查明了合同区30多个区块富钴结壳资源分布状况,在详细勘探区块首次获取厚度超过30厘米的巨厚型板状富钴结壳样品,对该区块资源量进行了初步估算。同时,首次在合同区海山板状富钴结壳之上发现密集分布的富钴型多金属结核。

    二是科技创新驱动深海探测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基于“海马”号ROV作业平台,集高清视像、高频声学探测和多种取样工具为一体的富钴结壳原位精细探测技术方法体系;成功完成我国首台富钴结壳规模取样器海试,初步实现了海底富钴结壳的规模采集;首次实现了富钴结壳高频声学厚度剖面连续探测,获取了富钴结壳及其不同类型基岩的声学物性参数;利用“三点激光”系统,实现对海底摄像在线视频资料的实时智能化处理与解释。

    三是成功获取了西太平洋航路沿线的海洋微塑料样品,初步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监测海域海洋微塑料的数量、种类、组成和粒径等污染特征,为我国深度参与海洋塑料垃圾国际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叶建良指出, “海洋六号”科考船自2009年入列,先后赴南海、太平洋、南极海域开展多个航次深海地质、大洋与极地科学考察航次任务,积累了全海域科学考察及航行保障经验,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能力。

     
    人民网:海洋六号”远洋科考归来 历时138天取得三项...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里,由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承担的“青海同仁-甘肃卓尼1:5万航磁调查”勘查子项目圆满完成设计飞行任务,于9月11日凯旋返京。

    该子项目隶属于“秦岭及天山等重点成矿区带航空物探调查”二级项目,使用AS350B3E型小型直升飞机作业,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和甘南地区迭部县为临时起降点。年度设计飞行工作量40000km,实际完成飞行工作量41015km,全区累计飞行347小时10分钟,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指标要求。

    飞行任务的完成,为矿产资源勘查、区域地质调查、基础地学研究等提供地球物理基础资料,下一步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将开展航磁调查综合研究,查明区域航磁异常分布特征,进行岩性构造推断解释、圈出找矿最小预测区,编制航空物探基础图件、数据处理转换图件以及解释图件和综合研究成果。

    青海同仁-甘肃卓尼地区1:5万航磁测量圆满完成年度飞...

    2016年7月8日上午10时,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从广州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执行2016-2017的大洋南极科考任务。

    开展大洋南极科学考察,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学活动,对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开发,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的合法权益,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洋六号”船本次出航主要包括三个航次,分别是中国大洋第41航次科学考察、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和南极科学考察航次。全部行程预计历时282天,总航程近6万公里,于2017年4月中旬返回广州。

    其中,中国大洋第41航次科学考察活动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施,“海洋六号”船具体承担,于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资源、环境、生物等调查。主要任务有五项: 一是继续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国际义务;二是开展西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合同区的资源环境评价,三是在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海洋新资源侦查性调查,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四是完成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为发展中国家海上调查培训任务的义务;五是开展相关科学研究。航次分为三个航段,约120天。

    2016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本航次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调查,为了解全球深海资源分布,对比不同构造环境下深海资源特征提供基础资料。航次为期40天。

    南极科学考察航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海洋六号”船将首次赴南极半岛开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环境调查和相关的海洋科学研究,了解调查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以及环境影响。航次分为六个航段,约为122天。

    此次远洋科考活动,“海洋六号”将利用先进的调查设备,开展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多道地震调查、柱状取样(重力取样或活塞取样)、浅钻取样、箱式取样、多管取样、海底摄像、温盐深测量、热流测量、锚系观测、生物分层拖网、重力测量等调查。

    海洋六号2016-2017大洋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何高文担任。刘方兰、邓希光、肖波、盛堰将分别担任各航段首席科学家,船长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何发光、孙雁鸣、蓝明华担任。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预报中心,中国五矿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国土资源报社、新华社广东分社等15个单位参加本次考察,参航人员约170人,这将是“海洋六号”执行大洋科考人员最多和参航单位最多的一次。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举行了简朴隆重的起航仪式。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仪式并致辞,并向参加深海资源航次科考队授旗,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处长刘予向参加大洋41航次科考队授旗,广州海洋地质调查总工程师杨胜雄、副局长张光学分别向“走向深海大洋”新闻宣传团队、青年突击队授旗。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代表全体科考队员表示,“继续发扬“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海六精神,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安全、圆满完成航次各项任务!”10点20分,李金发发布启航令。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温宁主持仪式。

    新华社、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记者到现场进行了采访并报道。

    中国地调局办公室、基础调查部、人教部等有关负责人,国家土地督察广州局,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等单位领导,广州海洋局党委书记温宁及局领导杨胜雄、张光学、赵洪伟,局长助理王建桥、邱海峻,副处级以上干部及科考队员家属参加了仪式。

    合影

    科考队员整装列队准备出发

    登船

    起航,离开码头

    招手送行

    期待凯旋

    起航

     

     

    “海洋六号”执行2016-2017大洋南极科考任务
      3月27日上午,中国地调局广海局海洋地质码头异常热闹繁忙, 10点海洋六号船、奋斗四号船相继离港出航执行调查任务,11点迎接海洋四号船回港靠泊。广海局党政主要领导及机关处室、业务所、船队领导一行20多人在码头与科考队员挥手相送、握手迎接。

      海洋六号船本航次执行大洋航次综合试航任务,开展多道地震系统、潜龙一号等多套设备的综合试验,为该船启航执行中国大洋第36航次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管辖外海域资源调查航次做好设备调试、安全运行等相关准备,计划4月10号返航;奋斗四号船是2015年度首次出航执行地勘调查任务,该项任务预计需要3-4个月。广海局局长温宁、总工程师杨胜雄、副局长张光学、李国胜等一行提前来到码头,先后登上海洋六号船、奋斗四号船察看备航、安全等情况。在航前会上,温宁局长针对调查船各自执行的任务进行了动员,希望船上领导小组精心组织,科学指挥,科考人员要发扬地质工作优良传统,团结协作、战胜困难,并强调海上作业以安全生产为前提,关注天气变化,争取早日完成任务返航。

      海洋六号船、奋斗四号船出航的鞭炮声犹在耳畔,海洋四号船胜利返航的汽笛声越来越近,上午11时,圆满完成中德合作项目-“南海北部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的海洋四号船回到了海洋地质码头。在珠江口外海域作业的25天里,海洋四号船共完成温盐深站位44个、泵式温盐深20个、柱状取样和多管取样各15个、基尔原位测试10个、定点海流3个、单波束和浅剖各1614公里等任务。温宁局长认真听取了船长及中德双方首席科学家的航次工作汇报,以及对今后继续合作和海上工作的改进意见建议后,充分肯定了中德双方在执行任务期间积极沟通、共同协助、攻坚克难的国际团队合作精神和取得的调查成果,同时期望合作项目在后续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多出新成果。

      目前,广海局2015年海上调查已全面铺开。“奋斗五号”船正在执行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任务,探宝号船4月初将离港出海。
                                     




    挥手送别奋斗四号和海洋六号船   朱夏/摄




    握手迎接凯旋的中德科考队员  朱夏/摄
    2015年海上调查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