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瞧,这玉米穗大粒满,今年丰收手拿把攥(意为很有把握)!”山东省夏津县双庙镇李文庄村种粮大户王兆国站在田头,满怀信心地说:“今年流转了600多亩地,换了新品种,用上新技术,上一季小麦打了50多万斤,这季玉米还能再打50万斤。”

    玉米黄,稻花香,从南到北进入秋粮收获时节。今年夏粮到手,秋粮丰收在望,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十三五”以来,重农抓粮,各地各部门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国粮食产能站稳1.3万亿斤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以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生产向优、向绿转变。

    调优结构,成为粮食生产的新选择。“好粮要好种。今年我选了高产稳产品种‘华麦1168’,小麦亩产突破1000斤。”湖北省襄阳市张家集镇何岗村村民康旭说。在东北黑土地,吉林省永吉县万昌镇施家村种粮大户张全有自己的盘算:“咱种的万昌大米,眼瞅着又要收获了,因为是优质品种,口感好,营养价值高,订单早就订满了。”

    绿色生产成为粮食生产的新取向。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七星农场种粮户张景会说起“种地经”:“打绿色牌,减肥减药,我种的300亩有机水稻,亩均效益突破1100元。”

    这五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加快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数据最有说服力:我国化肥使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三大主粮化肥利用率达到39.2%,农药利用率达到39.8%,分别比2015年提高了4个和3.2个百分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

    ——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粮食生产基础不断夯实。

    “今年,早籼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每百斤提高1元,让咱粮农吃上了定心丸!”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大窝棚村村民霍秘财说。

    农民种粮积极性,来自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稳政策,强化制度供给,今年中央加大双季稻生产支持,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补贴、高素质农民培训补贴。稳面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15.46亿亩以上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稳产量,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高产稳产,稳的是生产能力。

    五年来,我国稳定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举措,挖掘品种、技术、减灾等稳产增产能力。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产粮大县奖补政策;完善了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强化了农业信贷、保险等支持政策。今年,全国确保谷物面积稳定在14.2亿亩以上,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任何时候都产得出、供得上。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山东省汶上县次丘镇西汶口村村民林凡秀感慨:“县里搞的高产创建示范方,旱涝保收,俺家的6亩地,粮食产量翻了一倍还多!”

    藏粮于地,夯实大国粮仓根基。2019年我国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确保2020年底累计完成8亿亩建设任务,力争2022年达到10亿亩,保障粮食产能在1万亿斤以上。今年,全国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为重点,将完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2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海水稻、杂交稻、再生稻、超级稻,一个个优良品种在大田里成长、收获。广东省台山市海宴镇南丰村村民龙先清说:“这3000多亩的海水稻收获了,没想到滩涂地也能长出粮食!”过去这些地块上种出来的香蕉,还没大拇指粗。如今种上了耐盐碱水稻,这块稻田总产量超1600吨。

    藏粮于技,撑起粮食安全底气。目前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粮食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提高到95%以上。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02日 01 版)

     
    大国粮仓根基牢 中国饭碗端得稳(“十三五”,我们这...

    从第一次参加中国第二十四次南极科考至今,已是第三次来到这一如童话世界般的南极大陆。每次抵达这个神秘的地方,脑中首先浮现出不同地质时期板块拼合的不同构造样式,我们研究了近二十多年的板块碰撞缝合带到底在哪里……?只有1%基岩出露的南极大陆是让地质学家们使出浑身解数来探求未解之谜的地方。

    南极的天气反复无常,就连中山站的天气预报专家们对两天后的天气情况也很难做出准确判断。与前两次相比,这一次南极地质考察是距离中山站最近的一次,即便如此,仍有90公里的距离。气象预报能够提供的信息也仅仅能够帮助我们判断直升机能否起飞,以便于我们转向下一个目的地。地质考察组一旦离开站区,就全靠户外旅游用的帐篷、可食用数十天的方便面,以及自加热米饭来度过长达半个月,乃至一个月的野外生活(图1-2)。除此之外,还有好奇的企鹅和时常俯冲攻击你的贼鸥,外面或风雪夹着砂石,或烈日当空,一个小时就能将裸露的皮肤灼伤。每当地质考察组出去考察,站领导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他们每天都盼望着我们早8点,晚7点30分的报告平安。这次考察期间,带的发电机工作几天后出现了故障,站长得知后非常焦急,天气条件一容许飞行,马上派了两名机械师携带一台发电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解决了问题。每次圆满完成考察任务回到站上时,站领导总是第一个过来对我们说:你们终于回来了,我的心可以放下了!

    尽管这么多年,我们在南极地质科考期间摸索出来了许多野外生存的技能,比如,如何选择合适地形搭帐篷,如何选择合适地点埋锅造饭。但是每当夜间从冰盖下来的下降风咆哮着,带着刺骨的寒冷吹得帐篷来回摇摆,你只有瞪着眼睛默默地等待,盼望着,盼望着它能快点平静下来……。在第二十四次科考期间,由于暴风雪刮了整整60个小时,刘晓春研究员、崔建军和我,每天要靠两个人顶着帐篷,一人休息,12个小时才能轮换一次。帐篷以外能见度不到1米,饭和水都留在外面用来压帐篷,没法取进来,大家都不说话,等待着(图3)。暴风雪终于停了,但当我们走出去后,虽然憋的难受,却都方便不出来,那是常人无法感知的痛苦。

    南极地质科考,有些人说是减肥的好地方。每天行走10公里那是平常的事情,路线调查中采集的每一件珍贵的地质样品,都需要背回营地。晚上回来时鞋里总是有半鞋子水,起初不知这些水是从哪儿来的,最后才搞明白,那是汗水,是沿着衣服流入鞋里的。时间长了,十个脚趾之间,就连脚后跟都磨出水泡。探路者户外鞋对我们来说是穿不回国内的,地质考察结束时,它的“寿命”也就到了。

    南极地质调查,缺乏有用的地形数据,我们能够用的遥感影像图最多能看出岛屿的轮廓,调查之前不知道那里地形条件如何,如果地势较平整还是比较安全的,但是如果遇到布满了2-3米高的陡坎,工作困难程度便会骤然增加,其中马瑟半岛最为典型,这些陡坎走向与岩层走向一致,而我们要尽可能垂直岩层走向进行地质调查,如何既保证安全又保持工作效率,那只能有一个人站在高处寻找可以通过的缺口,用对讲机告知其他考察队员。由于地势原因,每人一次也只能背30公斤左右样品,每天需要多次往返背回采集的样品(图4)。南极艰辛,可想而知。如今,已有许多的新技术在南极开始应用,比如数十公斤的无人机应用已经趋向成熟,它能够提供10-20厘米的高清分辨率的影像,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地质调查也能使用上这些新的技术,那会在南极大陆上填出高质量的地质图,对南极地质认知也将更加深入。在中国南极考察第三十一次中澳合作期间,我们深深的感知到自身装备及后勤保障与发达国家间的巨大差距。如果我们有澳大利亚南极科考的后勤保障,便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探知那神秘的世界,发现更多的板块演化信息;如果我们的装备能够再专业一些,遇到极端天气,也不至于让挂念你的人担惊受怕。中国南极地质考察队员们热切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图1 野外宿营地

    2 期盼的晚餐,终于能吃上热饭了

    3 暴风雪中的等待与无奈

    4 样品运输途中 

    地质力学所参加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系列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