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6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7月7日-8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海洋所”)主办的海洋地质碳封存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会议旨在深入贯彻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奋力推动海洋地质碳封存工作高质量发展。会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作特邀报告,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35家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发展机遇、地质碳汇与海南岛零碳岛构想、二氧化碳驱油埋存、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进展、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咸水层二氧化碳封存选址、中国海域沉积盆地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条件与潜力、地球物理技术和数值模拟在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中的应用等科学问题作专题报告并进行深入研讨。

    会议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青岛海洋所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领导下,会同有关单位,有序推进我国海域地质碳封存调查与评价,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创新建立了适合我国海域地质条件的地质碳封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系统评价了我国海域三个级别地质碳封存潜力,基本查明我国海域地质碳封存资源家底,其中,盆地级预测碳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二是系统分析了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基本地质条件,揭示了封存潜力主控地质因素。项目在我国近海优选出“三盆七区”为适宜封存的盆地和区带,锁定一批海洋地质碳封存目标区,为下一步海域示范工程选址指明了方向。三是集成海洋地质碳封存系列成果,编制形成了中国海域盆地级二氧化碳封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图集。该项成果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22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四是建成了一批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建立了多孔介质中渗流、传热、相变和力学变形耦合的多场耦合数值模型,通过宏观-微观模拟实验,系统深化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基础理论,有效支撑海域地质碳封存选址与评价。五是与各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研究,积极参与青岛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创新联盟,有效支撑服务海域地质碳封存规划和示范工程系统研究。

    以上成果得到了国内院士专家的高度认可。系列成果创新建立了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选址评价关键技术体系,首次系统优选了我国近海重点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有利区带和重点目标区,为沿海省市地方政府的“双碳”决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发展海域地质碳封存理论和技术奠定了基础,为海域地质碳封存示范工程实施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海洋地质碳封存学术研讨会在青岛闭幕

    近日,地调局环境监测院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二级项目进行了质量等综合检查。

    检查组听取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二级项目的工作汇报(图1),审阅和抽检了项目及其子项目的阶段性技术成果资料、质量管理文件,以及安全、保密和党建等材料,赴巴东县开展野外工作综合检查(图2),重点检查了“三峡库区巴东县新城区赵树岭滑坡防治决策研究”和“蓄水初期通过控制消落期库水位下降速率以小变形提高涉水滑坡稳定性的变形控制机理研究”的野外工作(图3),在赵树岭滑坡现场查看了平硐、钻探等地质勘探(图4)及安全生产情况,抽查了汪家梁滑坡和槽房河滑坡野外调查工作成果质量。

    检查组通过现场检查及与项目人员座谈方式,全面指导项目野外工作质量、安全生产、野外临时党支部建设、野外经费使用等工作,肯定了二级项目及各子项目工作质量和阶段性成果,特别强调野外一线工作人员要注意野外生产安全,现场对安全隐患开具了整改通知,要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进项目工作尤其是野外工作进度,确保项目质量,出成果、出人才,不出问题。

    1 检查组听取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项目整体汇报

    2 检查组与外协项目承担单位调查人员现场交流(槽坊河滑坡)

    3 检查组查阅外协项目承担单位的野外调查成果资料

    4 检查组冒雨查看赵树岭滑坡研究项目1号钻孔岩芯

    环境监测院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项目开展质量...

    “要积极提倡‘双百’方针,没有坦诚交流和讨论,科学技术是无法发展的,要提倡科学诚信,人类才能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

    赵文津

    1952年

    一个根本不懂地质知识的

    热血青年

    仅用一个月时间

    学了20多门课程

    就下矿山边干边学

    决心在发展科技上

    为新中国出力

    为中国人争气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 赵文津

     

    从矿山上的实习生

    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

    他始终坚持不懈学习

    兢兢业业工作

    赵文津(左) 在广西大厂锡矿坑道研究矿体走向

     

    上世纪50—60年代

    初出茅庐的他

    发现了

    池州铜山铜矿

    找到了

    大型钒钛铁矿和富铁矿

    赵文津院士在昆仑山地应力观测钻机前讨论问题

     

    1978年后

    他便将目光投向了高原

    把研究室取名“西藏屋”

    用20余年时间

    “切开”青藏高原

    换来了令世界瞩目的

    大批探测研究成果

    被国外杂志称作

    “移动大山的人”

    赵文津院士在国家科技奖颁奖大会上

     

    进入21世纪

    他将自己的心血

    倾注于两个领域

    赵文津院士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为获奖者颁奖

     

    在深空探测领域

    参与建立了

    月球实验场

    火星实验场

    翻译出版了

    《月球新观》

    ……

    赵文津院士(前中) 在昆仑山断裂带现场指导大地电磁探测工作

     

    在地震预报研究方面

    研究各个案例

    倡导成立

    公益性的遥感减灾研究院

    论证建立

    “四光”地震卫星星座

    ……

    赵文津院士在四川涪陵考察页岩

     

    如今

    这位年近九十的老人

    仍致力于

    中国地质科学技术的发展

    针对

    学术研究同质化

    “改善人才评价机制”

    ……

    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赵文津院士在五大莲池考察玄武岩地质

     

    对于他最担心的

    资源安全问题

    他告诫道: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

    还是国际形势复杂的当前,

    我们都不能过多地依赖

    国际市场……”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

    赵文津

     

    地质科学高峰的攀登者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文津

    学习是一辈子的任务

    赵文津出生在1931年,那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年少时跟随父母颠沛流离,饱尝生活艰辛。1949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入学后,他有幸参加了开国大典,从此,他下定决心在发展科技上为新中国出力、为中国人争气。

    他始终记得陈毅同志到清华作报告时对他们的勉励:清华同学将来作为科技人员,一定会遇到许多科学技术方面的决策问题,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决策错误,将会给革命事业造成损失,甚至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这些话,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之中,鞭策着他在未来人生中坚持不懈地学习、兢兢业业地工作。

    195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21岁的赵文津响应政府号召,提前毕业,开始了为国家寻找急需矿产资源的奋斗历程。然而,物理专业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地质、矿物、矿床、物探、化探,于是他来了个“恶补”,一个月学了20多门课,然后就下矿山,边干边学。赵文津深切地感到,学习工作光有热情是不行的,这也让他非常感谢地质部部长何长工和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给予的极大鼓舞和工作指导。赵文津跟着顾功叙到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实习了两个月,来年就被任命为安徽321物探队队长,带着近百人,在皖南狮子山、凤凰山等地用物探方法找矿。幸运的是,他们在江边河网地区发现了一个大的矿异常,经打钻勘查发现了中型铜矿——池州铜山铜矿。

    1956年,赵文津又响应号召重走长征路,带领西南物探大队先后在攀枝花、红格、白马、太和等地找到一批大型钒钛铁矿和富铁矿;1958年,赵文津调到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研究所工作,致力于推动物探、化探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以提高方法技术找矿效果;之后,他又在地矿部科技司副司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等不同的岗位上,致力于中国地质科学技术的发展。

    就这样,他一路工作,一路挑战,一路学习,不敢稍怠。到了晚年,他又“迷”上了研究李四光学术思想。他特别推崇李四光注重科技创新、科学的方法论,即:从本质上、从宏观上把握问题,从现象和相互关联角度上思考问题。

    “切开”青藏高原

    赵文津把自己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室取名“西藏屋”,可见西藏在他心中的分量。他认为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对地球科学发展极其重要,决心为高原地质研究奋斗终生。

    1978年,赵文津陪同国家地质总局局长孙大光到法国谈判并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喜马拉雅地壳和上地幔研究,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对外开放青藏高原研究。1991年,中、美、德、加四国又达成协议共同开展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研究,随后他被地矿部任命为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的中方首席科学家。

    从1992年开始,“国际合作喜马拉雅与青藏高原深剖面调查与综合研究(INDEPTH)”项目分5个阶段在青藏高原上艰难地推进着,同时也在国际地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当项目进展到第二阶段时,德国和加拿大的专家陆续参加进来,到后来竟汇集了10多个国家的专家。

    在20余年的时间里,多国科学家从藏南亚东开始,穿过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拉萨地块、藏北羌塘盆地、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地块、昆仑山脉、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到达阿拉善地块,合作开展深反射、广角反射、宽频地震、大地电磁、重力测量及地表构造填图,“切开”青藏高原,进行地壳结构与深部过程综合研究。

    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换来了令世界瞩目的大批探测研究成果。1998年,这一项目被评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进展”之一;2000年,其第一、二阶段成果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组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中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了15篇,而赵文津也因贡献卓著荣获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鉴于赵文津在这项研究中的重大作用,美国《科学》杂志对其进行了专访,在文章中将他称作“移动大山的人”。

    关注深空探测与地震预报

    每次与赵文津院士交流,他都会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己最近在研究思考的问题。近十几年,他最关注的有两件大事——深空探测和地震预报。

    2004年,赵文津被正式邀请参加国内探月和深空探测有关咨询和研究工作。2005年10月,国土资源部成立探月科学专家小组。而后,作为专家小组组长的赵文津,把许多精力投入其中,带领一批地球物理、遥感、地球化学、地质等领域的专家,从加强行星地质学和开发月球资源角度开展研究,翻译出版了《月球新观》,组织了探月与地学科学国际研讨会、月球与火星探测科技高层论坛,建立了月球实验场(甘肃柳园)和火星实验场(青海大浪滩),发表了一批科研成果。

    现今,中国地质科学院已与国家探月工程中心签署协议,共建中国深空探测中心。赵文津希望国家能尽快设置有关深空探测的大科学计划,以科学目标为先导,带动相关技术和装备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部的人才可以更好地为国家深空探测计划服务,提供更多基础性、应用性的科研成果。”他说。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从2002年开始,赵文津连续14年被聘为国务院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成员;2008年进入国务院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后来又成为地震局科技委和咨询委成员。深知中国地震灾害之烈的他,对于地震预报这一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始终非常关注,他坚信地震预报“可以攻克,而且必须攻克”,因为地震也是一个自然现象,必然有其发展规律可以探索。

    赵文津在地震预报研究方面倾注了许多心血,研究各个案例、组织研讨会、倡导成立公益性的遥感减灾研究院、论证建立“四光”地震卫星星座……他认为,要从科学途径和实践经验中去深化认识、坚定信心,要加强地表和深部调查,探寻地震前兆发生的规律及其特征,开发新探测方法,要坚持群测群防,加强风险决策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打破部门分隔、学科分割,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组织好这项工作。“地球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不可能把它分割开来管理,希望国家推动地学有关部门的联合协作,共同把自然灾害预防与防治等重大问题解决好。”

    做地质科学界的直言者

    在许多人眼中,赵文津是位很有个性的老头,只要看见不合理的事情,就会直言不讳地指出。

    赵文津是吃过“直言”的苦头的。

    1963年,他满怀热情地向地质部领导提交了一份名为《发展物探新技术、新方法以提高地质找矿效果》的建议,剖析了当时金属矿物探方法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物探的“三新方针”,并得到了地质部和物探局党组的高度评价。但也正是因为这份建议,1966年他被“文化大革命”的风浪强烈冲击。

    然而,直到现在,他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性格,丝毫没有变化。

    针对学术研究同质化,他说:“地学科研机构林立、重复,大家买的设备差不多,你能做的,我也能做,你不能做的,我也不能做,为什么不能集中人力物力办些大事呢?”

    关于“改善人才评价机制”,他强调“专业化、去行政化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备的条件”。

    对于他最担心的资源安全问题,他说,“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国际形势复杂的当前,我们都不能过多地依赖国际市场。国家要尽快在能源资源安全上形成新的发展战略思考,这是国之大计。要下大力气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资源勘查开发、改善生态环境。”

    他一直认为,“地球这个研究对象非常复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大地球科学”。他对自然资源部以地球系统科学为引导“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定位十分赞赏,但同时也希望自然资源部能够把自然灾害研究的职责也统一起来考虑。因为“地球自然系统是一个整体,割裂地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

    ……

    赵文津说:“要积极提倡‘双百’方针,没有坦诚交流和讨论,科学技术是无法发展的,要提倡科学诚信,人类才能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院士赵文津:地质科学高峰的攀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