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单位牵头的中外研究小组,在江西赣州地区发现一新的窃蛋龙类化石,命名为杰氏冠盗龙(Corythoraptor jacobsi)。冠盗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件具有和食火鸡一样头冠的窃蛋龙类,它的发现使赣州恐龙动物群中窃蛋龙的数目增加到7个,为赣州地区窃蛋龙的形态学和分类学的多样性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证据。该研究成果于7月27日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冠盗龙化石发现于赣州地区晚白垩世(1亿年至6600万年)时期沉积的红色砂岩中,呈立体保存且基本完整,颈部为卷曲状,整个脊柱系列呈关联状。根据以下特征,冠盗龙归入窃蛋龙类:前部的尾椎椎体具有侧孔;坐骨具有向后凹陷的外形;前颌骨气腔化;上颌骨的眶前部分下面向内嵌入;腭部延伸至脸颊边缘之下;外鼻孔覆盖在眶前窝前背部的大部分;头顶的骨骼气腔化;下颌的联合部紧密缝合;耻骨的主干向前凹陷;眶前部分短以及没有牙齿等。

    冠盗龙头上长有类似于食火鸡一样非常大的头冠, 第二至第四颈椎中没有椎体侧孔,脖子长,为背椎系列长度的2倍,而稍微长于前肢(包括手部),明显区别于该地区其他的种类。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与赣州地区的华南龙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骨年代学分析显示杰氏冠盗龙的正型标本没有达到稳定的成长阶段,而死于生长速率降低的时候。骨组织学研究表明了这一窃蛋龙相当于大约8岁的未成熟个体。根据与现生食火鸡头脊的内部结构相比较,我们假设冠盗龙突出的头盔(头骨脊)是一个多功能的结构,用于向异性炫耀、传达信息或可能在交配季节表示健康状态的一种方式。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41672019; 41688103;)及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业务费(JB1504)的资助。 

    图1 冠盗龙化石

     

    图2 冠盗龙在窃蛋龙类中系统发育树中的位置 

    图3 冠盗龙头冠(a-d)与食火鸡头冠结构比较(e-i) 

    图4 冠盗龙生活情景复原图(由赵闯绘制)

    江西赣州地区发现新的窃蛋龙化石

    2016年9月5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公布了隋炀帝萧皇后凤冠考古与保护的成果,这件堪称发现时代最早、级别最高、结构最完整的皇后冠,历经2年多的修复,向世人揭开了隋唐皇后礼冠的神秘面纱,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风雨历史洗礼的萧后冠饰虽然完整,但保存状况极差,铜鎏金材质的萧后冠饰表面装饰材料均遭严重腐蚀和粉化。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委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实验测试中心激光拉曼室对其冠饰饰品类材质进行检测,进行了准确全面的结构、成分分析。

    面对这些零散、粉化、腐蚀很重的珍贵文物,西安地调中心实验测试中心利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对萧后冠饰饰品各类材质的结构进行了原位无损无接触的分析检测,全方位的多点测试看其重复性;比对图谱,描述了拉曼光谱特征峰的位置,形态,相对强度,分析了振动模式。同时对分子基团做了谱带归属,获得了极其重要的光谱学研究成果,并向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提供了完整的测试报告。

    检测表明,冠饰饰品材质有尖晶石、蓝宝石、玉质、绿松石、珍珠、琥珀、贝壳、水晶等,表面鎏金,出土的文物中还发现了材质为角铅矿的含铅碳酸盐。通过显微拉曼微区分析技术,为隋炀帝萧后冠饰文物鉴定、保护修复、科学考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受到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专家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萧后冠出土状态                萧后冠现状 

    萧后冠仿制复原模型(正面)       萧后冠仿制复原模型(背面) 

    西安地调中心支撑完成隋炀帝萧后冠饰饰品类材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