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8月31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沈阳地调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等协办的黑土地演化与生态效应学术研讨会在沈阳成功召开,会议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举办,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围绕黑土地形成演化、黑土地保护利用、黑土地地球关键带等主题,邀请地学、农学、生态学、土壤学等十几位国内知名专家和院士开展学术研讨。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在大会上致辞并强调:全球仅有三大黑土区,东北黑土地是三大黑土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土地保护指示批示精神,加强黑土保护与利用协调,是筑牢农业发展的根基。黑土地演化和生态效应研究对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沈阳地调中心以及参会的科研院所近年在黑土地形成演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突出进展。此次研讨会将专家学者聚在一起,深入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交流研讨,共同关注黑土地地球关键带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对黑土地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意义突出。

    刘嘉麒院士开幕式致辞

    学术研讨会上受邀专家先后在黑土地形成演变、地表基质调查、黑土土壤盐碱化时空特征、黑土地厚沃耕层构建技术、成土过程铁锰氧化物对Cd等微量元素的制约等多方面做了精彩报告,深化多学科领域间的衔接,为沈阳地调中心在黑土地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多学科联合攻关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突破口。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东北石油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15家单位相关科研人员参加会议。

    参会专家做学术报告

    会议现场 

    参会专家合影 

     
     
    黑土地演化与生态效应学术研讨会在沈召开

    为响应“一带一路”及“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需求,加快推进江苏省科技计划(“一带一路”创新合作项目)实施及研究进度,7月11日至1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阿根廷地球科学合作中心)在长春联合举办江苏省“一带一路”创新合作项目国际研讨会。

    阿根廷地质调查局胡里奥·诺维洛局长、国际黑土联盟(INBS)米盖尔·塔博阿达主席、美国土壤学会米歇尔·汤普森理事长以及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阿根廷地质调查局、中国农业大学的30位行业专家应邀参加本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围绕中阿合作江苏省科技计划“黑土地土壤退化诊断评价与动态监测技术合作研发”项目做主旨报告,介绍了中阿地学中心在阿根廷东部恩特雷里奥斯省黑土区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详细阐述了恩特雷里奥斯省养分元素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进展,同时展示了我国在黑土地土壤退化机制研究方面的应用成效,得到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专家们就阿根廷黑土地合作项目技术思路、中外黑土地研究经验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广泛交流。本次研讨会还组织参会人员赴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退化黑土地智能监测示范区进行野外考察。

    南京地调中心科技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室、美洲大洋洲地质调查合作中心(中阿地学中心)相关人员参加。

     
     
    南京地调中心成功联合举办江苏省“一带一路”创新合...

    为丰富业余生活,提升职工健身意识,搭建局直属单位乒乓球爱好者沟通交流平台,6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和11家在京直属单位近50名乒乓球爱好者齐聚中国农业大学奥运馆,开启了“地调‘乒’协、心无‘乓’骛”暨2024年局乒乓球爱好者协会系列活动。

    局乒乓球爱好者协会由地学文献中心工会负责,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精心布置活动场所氛围,配备了20张训练桌、常用药品和饮用水,尽可能满足人员活动需求。协会组织爱好者们自行进行单打、双打比赛,精彩好球的叫好声、鼓励队友的加油声成为氛围主角,球拍与球撞击的声音交相辉映,汇聚成一支“健康歌”。

    此次活动充分展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干部职工的朝气与活力,增进了直属单位间的友谊,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局乒乓球爱好者协会将以此为契机,在局直属机关工会的具体指导、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局乒乓球协会高质量发展。

     
    202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乒乓球爱好者协会第一次活动在...

    4月26日,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吴伟教授到地质力学研究所开展了学术访问与交流。

    访问交流期间,吴伟教授作了题为“滑坡和泥石流模拟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展示了地质力学现象分析、实验分析、数值解释与理论公式推导的完整研究路线,分析了有限单元法、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离散单元法及混合方法等数值计算手段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总结了滑坡和泥石流大变形数值模拟研究循序渐进进步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吴伟教授就团队提出的一种可以统一描述颗粒材料固态和流态以及相变过程的本构模型展开了重点讲解,分别从理论推导、数值实现及试验验证等角度分享了该模型在滑坡和泥石流模拟中的前沿进展与潜在问题。

    吴伟教授的报告内容与岩土、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学科领域前沿关联紧密,激发了与会科研人员、学者的强烈兴趣和热烈讨论。在后续的提问与开发性讨论环节,吴伟教授与现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就高速远程碎屑流的运动过程模拟、滑坡内部剪切面的形成和发育、滑动面厚度确定、黄土滑坡稳定性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报告结束后,吴伟教授及团队先后参观了活动构造与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的多个岩土力学实验单元,了解了岩土力学测试分析研究的重点。在ICL-2 高速环剪实验室,吴伟教授详细询问了仪器可以模拟的剪切速率与控制系统,对高速剪切过程中的力学机理进行了饶有兴趣的探讨。

    本次学术活动由自然资源部陕西宝鸡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活动构造与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组织。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及地质力学研究所的50多名从事岩土力学、地质灾害机理与风险防控的科研人员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 

     

    吴伟教授简介:

    吴伟教授(Univ.Prof. Dr.Ing. Wei WU),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终身教授、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奥地利4位岩土工程教授之一,欧洲华人十大科技领军人才,奥地利维也纳奥拓•普雷格尔(Otto Pregl)岩土工程研究基金委员会主席。吴教授现担任欧盟第六框架、欧盟第七框架、欧盟地平线2020项目等多个大型欧洲共同体项目的负责人,是国际岩土工程领域影响力最高的SCI学术期刊之一《Acta Geotechnica》的创始人及主编,创立了“Springer岩土力学和岩土工程系列丛书”并担任主编,同时担任《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的副主编。吴教授是土体亚塑性本构模型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在SCI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吴伟教授来地质力学研...

    2017年4月24日至27日,由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和地调局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李四光纪念馆承办的专题展览《李四光——我国科学界的一面光辉旗帜》巡展活动在武汉拉开序幕。巡展分别在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展开,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4月24日晚,武汉巡展活动第一站——华中农大礼堂人头攒动,李四光纪念馆高级顾问、馆长特别助理邹宗平女士为到场的大学生做了题为“李四光:战略科学家的大视野”的科普讲座,并在讲座后与现场听众进行互动交流,勉励学生们以李四光的求学创新精神为榜样,面对学习中的困难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李四光——我国科学界的一面光辉旗帜》展览于4月24日至5月4日期间在华中农大校艺术馆与大家见面,讲解人员为前来参观的师生及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调中心的科研工作者们进行了详细讲解,展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纪念馆更好地弘扬李四光精神、宣扬爱国主义教育奠定基础。

     

    讲座现场

    4月27日上午,巡展工作人员参加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李四光纪念展”座谈会,对宣传李四光思想,弘扬李四光精神和推动全国大、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同日下午,邹宗平女士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的地球科普大讲堂作了题为“李四光战略科学家的大视野——减少煤炭燃烧,开发清洁能源”的科普讲座。讲座围绕李四光先生是如何从战略高度思考地质学科发展远景、促进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再现了李四光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战略大视野,激励青年一代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循环发展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信心和责任。讲座后的提问非常踊跃,互动气氛热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将这次李四光纪念馆的巡展内容作为其刚刚揭幕的“李四光纪念展”的首发展览。4月27日当天,纪念馆工作人员为来自地质大学李四光学院、资源学院、工程学院、海洋学院的70余名师生做了细致的讲解。

    参观现场

    讲解

     

    讲座现场

    活动合影

    李四光纪念馆巡展活动拉开序幕

    2019年4月22日,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水环中心”)以“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为主题, 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面向公众普及了自然资源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引导全社会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同时也展示了地质调查取得的系列成果。

    活动期间,以“地球守望的‘眼睛’”和“探秘地球深部的神奇热能—干热岩”为题的精彩讲座,让学生们了解到地球母亲的伤痕累累,了解到我们力所能及的补救措施,更了解了地球母亲馈赠给我们的可再生能源和未来的开发潜力。活动还向参会师生赠送了地质灾害避险自救科普读物。

    自然资源部地质环境监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重点实验室同时举办了开放日活动。活动组织参观了水环中心地质环境监测技术产品展室,当师生们看到一件件自主研发的产品,听到一次次成功预警地质灾害的消息,不由自主地将激动之情转化为阵阵热烈的掌声。讲解员们妙语连珠,用最通俗的语言科普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重点实验室的现有功能和研究方向。

    本次活动旨在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传达出去、普及开来,唤醒人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意识。活动发出了“共同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每一天都当做是世界地球日,为子孙后代留住绿水青山、碧海蓝天”动员令。

    来自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的师生代表10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

     

     

     

     
     
    水环中心开展第50个世界地球日系列科普活动

    4月22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依托二级项目,到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活动以“真爱黑土地,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约有150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地调科普走进大学校园

    2018年4月16日-17日,由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主持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岩心光谱扫描仪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初步验收会在宁召开。

    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岩心光谱扫描仪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牵头,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紫金矿业集团和中科遥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参加。专项的目标任务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岩心光谱扫描仪,实现产业化,为地质勘查提供技术支撑。

    验收专家组通过听取项目负责人及各任务负责人的成果汇报,查看相关技术资料,现场考察了仪器实物,认为“项目圆满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目标”,项目研制了岩心波谱扫描仪和岩心成像扫描仪两种类型的仪器及其配套软件,研制成功小型成像光谱仪和地物波谱仪两个关键部件。“项目成果在23个矿区得到应用和推广,取得了重要应用成果”、“基本具备了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能力”,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专家组建议进一步加快该项目产业化进程,加强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南京地调中心相关领导参加了会议。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岩心光谱扫描仪研发...

    世界地球日的由来

    世界地球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最早由美国人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在1970年发起。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世界地球日已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节日,并在2009年正式被联合国纳入国际节日。

    第一个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当时只是美国范围内的一项社区性活动。由于这一时期美国正是个多事之秋,光纤织物被发明了出来,“阿波罗13号”的悲剧导致登月计划失败,南卡罗来纳州萨瓦那河附近一家核工厂发生泄漏事故,当时的美国人,终日呼吸着豪华轿车的含铅尾气。工厂肆无忌惮地排放着浓烟和污水,却从不担心会被起诉或者是受到舆论的谴责。“环保人士”凤毛麟角,他们只是列在字典里的单词,却很少能够被人所重视。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个“地球日”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近2000万人参加了当天的游行和演讲会,美国国会也在这一天休会。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有资料表明,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最暖的13个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目前世界上约有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在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如今全球12%的鸟类和1/4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而过度捕捞已导致1/3的鱼类资源枯竭。

    世界地球日进入中国民众的视野正是在1990年。1990年4月2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通过电视发表了关于环境问题的讲话,中央电视台也播放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专题报道。此后,每年的世界地球日都会确定一个主题,用以进行相关的纪念和宣传活动。2018年,我国确定的“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惜自然资源 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意在引导社会大众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的目的。

    世界地球日我们应做些什么

    世界地球日是一项世界性的公益活动,过去几十年间,为了保护地球,世界各地的环保人士发起了很多公益活动倡导人类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比如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熄灯一小时”活动,已经吸引了全球越来越多的环保人士和机构参加进来。

    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地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具体来说,我们都能做些什么来保护地球呢?

    ●绿色出行

    自行车无疑是当下最流行、最环保的交通工具,如果你准备出行且路程不远的话,就请不要乘坐私家车和公共汽车了,我们来一个环保出行,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城市中,还可以锻炼身体。如果路程很远的话,我们乘坐公共汽车就可以了。

    ●拒绝使用塑料袋

    检查一下家中的餐具,购物袋等生活用品是不是塑料或纸质材料制成的,塑料材质不易分解,纸质产品则是一次性的,同样带来了环境污染。

    ●节约用水

    节约用水是我们可以身体力行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冲水马桶是家庭用水的重点设备,过去很多家庭把废水直接排掉,如今很多人开始存留废水用来冲马桶。

    ●充分利用白纸,使用再生纸

    广大办公室一族,可以把用过一面的纸翻过来做草稿纸、便条纸。拒绝接受那些随处散发的宣传物,制造这些宣传物既会大量浪费纸张,又会因为随处散发、张贴而破坏市容卫生。

    再生纸是用回收的废纸生产的,一吨废纸=800千克再生纸=17棵大树。在很多国家使用再生纸已经成为时尚,人们以出示印有“再生纸制造”的名片为荣耀,以表明自己的环境意识和文明教养。

    ●参与植树

    参加领养树的活动,在树上挂一个小牌,写上你的名字,定期给它浇水、培土,照料它成长,让它成为你家庭的一员。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就曾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约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

    历年世界地球日活动主题

    1974年 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 人类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 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 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 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 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 环境与和平

    1987年 环境与居住

    1988年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 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 儿童与环境

    1991年 资源、环境与人类生存

    1992年 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

    1993年 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

    1994年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1995年 拯救地球

    1996年 认识地球,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珍惜资源,造福人类

    1997年 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

    1998年 海洋地质与人类

    1999年 防治地质灾害

    2000年 2000年地球日——中国行动

    2001年 地质遗产保护

    2002年 善待地球

    2003年 生命之水

    2004年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

    2005年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2006年 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

    2007年 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

    2008年 认识地球 和谐发展

    2009年 认识地球 保障发展——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

    2010年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倡导低碳生活

    2011年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2012年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找矿突破 保障科学发展

    2013年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 共建美丽中国

    2014年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空间

    2015年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016年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

    2017年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

    2018年 珍惜自然资源 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

    各国如何纪念世界地球日

    美国

    美国是世界地球日的发源地,庆祝世界地球日的传统由来已久。美国民众对于庆祝地球日的热情也较高,庆祝活动大多由民众自发组织,各大企业也会在这一天推出相关的纪念活动。

    美国大众常常在世界地球日上街游行。在这一天,人们会穿着环保材料制作的服装、展示环保相关的生活用品,在大街上跳舞、播放音乐,以此来吸引社会各界的注意,宣传环境保护的理念。

    美国的各大企业也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展现自己对世界地球日的重视。苹果公司就曾发起“Apps for Earth”的活动,旨在宣传和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关注的生物环境问题。世界地球日当天,美国所有苹果零售店的苹果标识都换上了绿叶,店员也都换上了绿色T恤。迪士尼公司也曾拍摄过一部名为《熊世界》的自然纪录片,并将其部分票房捐赠给了自然保育基金。

    日本

    日本是一个环保大国,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日本民众,对环保都十分重视。除了世界地球日,日本还有一些特有的环保性节日。

    世界地球日在日本颇受欢迎。日本东京代代木公园曾在2012年举行了以“善待地球,倡导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日本310多家企业和协会组织在公园内摆摊设点,宣传环保理念,推介环保产品,“日本小姐”前田智子也到场宣传。该活动吸引了众多东京市民参与。

    此外,日本还将每年的7月7日定为“清凉地球日”。日本政府号召人们在这一天熄灯断电,关掉空调,走到室外纳凉,节约电力资源。在这一天,东京铁塔等地标建筑的装饰灯光会被关闭,一些日本官员和明星还会穿着传统服饰,到活动现场分享节电心得。

    印度

    印度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据世界银行统计,每年环境退化给印度增加的发展成本是800亿美元,相当于其一年GDP的5.7%。因此,印度政府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

    2010年,在世界地球日迎来40周年之际,印度政府与“地球日网络”组织联手,制定了一项名为“印度计划”的环境保护项目。该项目计划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建立女性环保领导小组、培训环保专业人才等手段,在印度推广环保计划。

    此外,“地球日网络”还在每年的地球日当天开展各种活动,邀请印度社会各个阶层参与。印度政府和“地球日网络”组织通过纪念音乐会、社区服务和植树计划等,让印度民众了解环保对于这个国家的紧迫性。

    巴西

    巴西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巴西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此,巴西政府也一直在努力提倡环保,改善巴西的自然环境。

    2009年地球日被联合国正式纳入国际节日,当时的巴西政府在全国中小学内开展了各类宣传活动。巴西政府通过开展一系列图片展、教育讲座等向中小学生宣传环保知识,同时还让环保警察走进中小学,讲述各种环保案例。此外,巴西环保部门还通过广播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

    巴西还曾利用足球比赛来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世界自然基金会曾经在一场足球比赛中加入特效,使足球场的绿茵地在4分钟内从绿色变成棕色。此举使得巴西民众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世界自然基金会网站的浏览量提升了73%。

    关爱地球从点滴做起——世界地球日我们应做些什么

    2017年10月23日上午,中国农业大学任理教授应邀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为广大青年职工和研究生作了题为《野外土壤饱和水力传导度测量的尺度效应评价》专题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岩溶所团委承办。

    任理教授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序曲,拉开了饱和水力传导度的测定对于理解和模拟田间尺度水文过程重要性的序幕,深入探讨了双环入渗仪的尺寸对水力传导度测量的影响。利用详细的数值模拟研究,阐明了在非均质土壤中双环入渗仪的内径尺寸与水力传导度测量的关系。通过大量形象的图片展现了所用实验设备——双环入渗仪的设计技巧和测量精度,并就实验场地的选择、实验资料的处理技巧、定量化模拟土壤中饱和水力传导度的尺度效应、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等问题与大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任理教授在详细介绍自己研究团队的从最初“筑梦”到最后 “梦想成真”的艰苦历程的同时,深入浅出地给大家讲述了做一个合格地质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将学术报告与做人、做事、做学问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发现、解决科学问题,如何撰写和发表高水平论文等,使学术报告成为一场励志演讲。现场听众踊跃发言,气氛活跃。

    最后,岩溶所党委书记要求岩溶所广大青年地质工作者向任理教授学习,保持高度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努力进取,严格要求,为早日实现世界一流的岩溶所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农业大学任理教授来岩溶所作学术报告

    8月14日-8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湿地课题组叶思源研究员带领科研人员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Edward Laws教授,丹麦奥胡斯大学Franziska Petra Eller博士和Emil Jespersen博士生,青岛农业大学郭霄博士,以及山东大学共同在辽宁盘锦辽河三角洲完成“全球芦苇同质园”的监测工作。

    据介绍,“全球芦苇同质园”是青岛海洋所承担的二级项目“渤海湾西部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其中的一项重点研究内容。该芦苇同质园培养了来自世界各地芦苇基因种共46种,分别进行了淡水、盐水两个处理方式的野外原位培养。在经过一个生长周期的种植培养期后,项目组对芦苇叶绿素、光合作用速率、芦苇蒸散发参数、芦苇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以及指示芦苇生理的其他参数进行了全面测试,同时采集了同质园内不同介质样品进行ICP测试和DNA测序工作。在完成全部测试和样品采集后,还对芦苇进行回种,用于开展下一轮芦苇植物园的种植和监测工作。

    据悉,全球芦苇同质园遍布欧洲、亚洲、北美洲、大洋洲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其中建设于意大利、丹麦与中国盘锦和莱芜四个观测基地的芦苇基因类型完全相同。该同质园成果能揭示不同纬度梯度条件下不同基因类型芦苇生理参数的演变,从而可回答未来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条件下沿海低地区地形地貌演变规律、光合固碳过程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均衡预测等一系重大地学问题。将湿地植物作为地球表面地质过程一个重要的地质营力加以研究在世界湿地学术界还属首例。

    中美丹联合完成全球芦苇同质园的监测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三深一土”重大科技战略精神,更好地为东北黑土地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做好技术支撑,为三部委土壤详查检测实验室与不同行业开展交流合作,配合好建立东北地区黑土地地质生态遥感调查评价技术体系等工作,沈阳地调中心实验室邀请了沈阳农业大学汪景宽教授作了题为《东北地区耕地质量评价与提升对策》的讲座。 

    汪景宽教授,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带头人,辽宁省土壤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土地学会理事,被农业部聘任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汪教授从东北地区耕地质量现状评价、30年来东北黑土耕地土壤有机质变迁、东北地区耕地质量提升模式探索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讲授了东北黑土地定义、东北黑土耕地评价的目的意义、技术流程以及提升生产能力的对策。这些讲解让在场的实验测试人员和中心前来的项目组技术人员都受益匪浅,大家就世界黑土地对比研究、土壤质量分析数据处理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提问,汪教授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技术人员讨论交流的气氛热烈。

    会后汪景宽教授还参观了实验室,双方提出了多沟通多合作的想法,加深高校与沈阳地调中心的学术、人才交流等等一系列有利于沈阳地调中心发展的工作。

    沈阳地调中心水环室和东北亚室共计40余人参加此次会议。

     
     
    开展黑土地质量评价培训 增进了解促进业务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