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421-22日,数字海洋地质工程在青岛召开了2016年度工作部署会,明确了各二级项目2016年重点工作、年度目标、预期成果及目标分解和落实情况,重点部署了2016年度海洋地质信息资料及产品的内容和提交时间。会议由工程首席魏合龙研究员主持,海洋地质调查计划协调人张海啟主任出席了会议。

    会议期间,各二级项目、子项目负责人就2016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工作部署及时间节点、存在风险及防控措施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和交流,最后确定了工程2016年度工作安排。一是提交《海洋地质资料数据共享与服务工作细则》;二是海洋地质信息网正式上线运行;三是推进全局海洋地质涉密网建设,建立青岛所涉密网站节点;四是搭建海洋地质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五是联合节点单位进行数据集成,提交一批海洋地质数据服务产品和天然气水合物数据服务产品;六是提交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发展方向和规划部署建议。

    会议还讨论了《海洋地质资料数据共享服务工作细则》和海洋地质信息网的发布流程,确定了2016年度海洋地质数据服务产品的内容、形式、时间节点和主要责任人。

    张海啟强调,数字海洋地质工程2016年度工作要贯彻局党组“两个责任制”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设计,做好工程的统筹和协调工作,按照局党组的决策部署,整合资源,完成工程的目标任务。

    最后,会议重申了局党组对数字海洋地质工程的具体要求,2016年工程要加强海洋地质数据共享,推动海洋地质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完成海洋地质信息网发布,为海洋地质调查计划其他工程提供支撑,提高海洋地质信息的社会化服务能力。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局油气中心、中国地质图书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单位的30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数字海洋地质工程召开2016年度工作部署会

    2015102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所“数字海洋地质工程”科研人员在山东省莱州湾海岸带地区部署完成4处地下水监测数据野外无线传输站点,截至目前,山东半岛在运行监测站点已达17处。

    据青岛海洋所数字海洋地质工程首席魏合龙研究员介绍,自2012年以来,“数字海洋地质服务系统建设”项目依托“山东半岛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在山东海岸带地区开展海岸带地下水监测数据传输网络体系建设,成功自主研发了野外无线传输系统,搭建了监测数据无线传输平台,实现了全天候在线监测地下水温度、压力、矿化度等信息,并通过移动网络将数据实时传输到监测平台。科研人员可远程实时获取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极大地提高了数据获取效率。

    经过近3年的不断应用、实践与完善,该监测系统能够实时获取监测数据、导航定位数据和图像数据,目前已全面具备承担野外监测数据实时传输任务的能力,搭建的监测数据无线传输平台实现了将多种监测数据进行汇聚、整合、传输、分析的功能。可为地方政府、相关科研单位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在线服务,为不断强化海洋地质工作社会化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魏合龙表示,随着数字海洋地质工程的持续推进,数字海洋地质工程服务于其他工程的力度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未来野外无线传输系统将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将该技术应用于海洋地质环境监测、海岸带地质灾害监测,岸滩监测等领域。

     

    数字海洋地质工程助力海岸带地下水监测

    摘要:“中巴经济走廊”国内段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环境复杂,通过资料分析、多源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初步厘定了该区段主要活动断裂的分布,查明了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中巴经济走廊规划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1.项目概况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建设集公路、铁路、油气管道、光缆和电力线路“五 位一体”的综合大通道,并配套城市群、工业群和自贸区建设。“走廊”穿越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活跃、变形强烈的地区 (图1),具有高海拔、构造活跃、地形陡峻、地质灾害多发、冰川发育、高地应力等诸多地质难题。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中巴经济走廊主要活动 断层与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调查”项目。

    2.成果简介

    (1 )初步掌握了区域地质背景,提出了中巴经济走廊主干交通廊带的线路规划建议。通过资料搜集、遥感解译、InSAR变形观测、野外工程地质调查、探槽施工等工作,编制了中巴经济走廊地质图、重点区段1 :5万综合工程地质图,系统掌握了穿越西昆仑山脉沿线的斜坡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情况(图2),提出了中巴经济走廊西构造结段交通廊带线路规划建议。

    (2)厘定了12条主要活动断裂带的空间展布。通过地貌识别、遥感解译、资料编绘和野外调查,厘定了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带、喀喇昆仑逆冲断裂带、帕 米尔主前缘逆冲断裂带等12条主要活动 断裂带的总体空间展布。重点对中国境 内的喀什断裂、塔什库尔干断裂等活动 断层的空间位置进行了遥感解译,提出现今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喀喇昆仑走滑断裂带、塔什库尔干正断层等部位。

    (3)初步揭示了中巴经济走廊国内段存在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受大地构造、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岩土体特征和气候影响,中巴经济走廊国内段存在着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和崩塌、滑坡、冰川泥石流、侵蚀塌岸等地质灾害问题,以及高地震峰值加速度、高地应力、冻 土等其他工程地质问题(图3)。

    3.成果意义

    该成果已经分别与巴基斯坦可持续发展科技委员会、中国公路桥梁建设工程公司、塔什库尔干县政府等单位对接交流,及时服务于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工程、塔县地质环境保护和地热资源开发,部分成果被编入“一带一路”系列 图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姚鑫 张永双 供稿)


    “中巴经济走廊”国内段工程地质调查取得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