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2月31日,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对2024年全国科普日有关组织单位和活动予以表扬的通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入选“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主办的以“‘鉴’护海洋”为代表的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入选“2024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联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开展的“地球物理高端前沿系列科普报告——海岸带地质调查”“地球物理高端前沿系列科普报告——海洋地质调查技术与装备”2项活动同时入选优秀活动。这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全国科普日活动连续第6年获得中国科协的表扬。

    2024年全国科普日期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创新活动方式,精心组织科普活动,面向国内外,开展“鉴”护海洋大型电视直播、“万场话前沿”科普报告、“观山问海”研学实践、线上主题科普研学讲座、科技志愿服务进校园等多层次、分众化的科普活动20余场,累计受众30余万人次,多角度展示了我国在海洋地质领域的科技创新成就,展现了科技创新背后的科学精神和科技工作者风采,增强了全社会科技工作者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凝聚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效果良好。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将以此次受表扬为契机,进一步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承担科普项目,组织开展科普研学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持续提供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社会公众的海洋意识,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贡献。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普活动再获中国科协表扬
      中国地调局沈阳中心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业务推进工作,利用冬季收队时间,结合中心年度工作部署,邀请著名专家在中心六楼大礼堂开展了“关于对中国东北及邻区大地构造的初步认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锦轶研究员)、“构造体系及其控油作用”(中国地质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王宗秀研究员)等系列专题讲座。开办讲座的目的在于更多的掌握东北地区最新地调科研成果,了解东北地区构造学研究新动向,促进地调科研深度融合,逐步提高中心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共计150人参加了培训。

      为使培训效果更好,结合单位的学科发展,在设定讲座题目及培训内容时充分征求了业务人员的意见,讲座将针对地调科研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来进行,就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背景、构造体系及其控油作用等设立了多个专题。

      通过一系列的业务培训,增进了与科研院校专家学者的交流,为科技创新和地调主战场深度融合打下基础;进一步明晰了东北地区地质问题和调查现状,增强了技术人员地调科研的实际能力,技术人员普遍认为收获很大。
                                          








    沈阳中心开展系列专题讲座

    2019年2月2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召开2019年工作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18年工作,部署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

    会上,水环所主要负责人作了题为《促创新 强协作 培自律 奋力推进新时代水工环事业转型发展》的工作报告,代表所党委回顾总结2018年水环所重要工作进展,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思路,部署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

    会议指出,2018年,在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水环所干部职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部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会议指出,水是生命共同体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水是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最突出的制约因素,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今后一段时期,要大力强化和拓展以支撑服务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为目标的生态地质调查、承接水资源调查评价、推进深部热能调查评价和勘查开发示范、参与生态文明示范区、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预警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工作。

    会议强调,2019年是水环所业务工作创新优先年、转型升级年、收获献礼年,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全力支撑水资源安全保障、水生态保护、地热资源高效利用,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工作定位,进一步强化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成果导向,将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两大引擎”,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工作,全力推进服务方向、指导理论和发展动力三大转变,显著提升水环所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2019年要重点抓好几项工作:以地热攻坚战新的更大突破向国庆70周年献礼;强力推进厦门科研基地建设,实现部分运行使用;实施“创新优先”工程,科技创新和国家科技平台建设务求取得重大进步;全面完成2016-2018地质调查任务,顺利启动2019-2021地质调查规划;努力开创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新局面;全面提升业务和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化改革,不断激发创新活力;牢固树立以职工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深化“两个责任”,将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引向深入。

    会议要求各部门、各科研团队要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讨论,切实把广大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确定的目标、思路上来,认真对照责任分工表和年度重点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具体措施,明确具体负责人员、完成期限,确保所党委谋划的每一项重点工作都能落实到位。

    会议签订了2019年度保密工作、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宣读了《关于表彰2018年度文明处室和十佳文明职工标兵的通报》、《关于对特别突出贡献团队和人员给予奖励的决定》、《关于2018年度获得上级和地方表彰奖励的情况通报》。

    本次会议创新形式,首次增加亮点成果汇报展示。王贵玲、周小元、刘景涛分别对地热攻坚战阶段成果、透明雄安地质信息平台1.0建设成果、全国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成果进行了专题汇报。

    本次会议主题突出、组织紧凑,开出了特色、开出了成效,会议达到了认清形势、统一思想、交流经验、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增强信心的预期目的,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水环所主要负责人作工作报告

    表彰2018年度先进党支部

    会议现场

     
     
    水环所召开2019年工作会议

    近日,中国科协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对2018年全国科普日有关组织单位和活动予以表扬的通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2018年全国科普日活动表现突出,予以表扬。此次评选中全国627家单位得此表扬。

    科普日活动期间,青岛海洋所依托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紧扣“创新引领生活,智慧点亮时代”的主题,精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科普基地接待参观、在汇泉广场布设科普展览,走出基地参加青岛国际海洋科学展览会、走出青岛参加第二届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科普直接受众超过万人。

    在青岛(国际)海洋科学展览会,展出了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展板、自主研发的3000米级声学深拖系统、深海冷(热)泉虚拟现实(VR1.0)系统等,将科技展览会融入科普展示内容,进行科学传播。在内陆城市黄石参加了第二届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上布设海洋地质科普专题展,让参展人员体验了海洋地质科普虚拟现实系统2.0,还特地为中小学生设置了可燃冰研学区,学生们可动手拼贴可燃冰模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专题展非常成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会后应主办方请求,将船模、可燃冰模型、锰结核结壳等参展品留在了黄石做长期展览。

    中国科协给予的表扬,将激励青岛海洋所创作出更丰富多彩的科普作品,将海洋科学知识以更通俗易懂、更有趣的方式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

     


    青岛海洋所全国科普日活动获中国科协办公厅表扬

    清洁能源作为我国能源转型的主力军,即将再次升级。

    在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打赢蓝天保卫战”再被强调,并将此列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之一,并要求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运输结构,坚持源头防治,确保3年时间明显见效。

     

    以涪陵页岩气田为代表的四川南部正成为我国清洁能源勘探开发的重要区域 图片来自网络

    4月11日发布的《BP世界能源展望(2018年版)》预测,随着中国的能源结构持续演变,到204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将从2016年的62%下降至36%,而可再生能源将从2016年的3%攀升至18%,届时将占全球可再生能源的31%。期间,中国将在2026年左右实现碳排放达峰。

    同日,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7》也提出,未来我国能源消费将延续消费结构清洁化、高效化趋势。

    《报告》预计,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呈低速增长,预计约45.7亿吨标准煤。其中,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仍是拉动能源消费增长的主导力量,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继续提高,天然气消费量约2640亿立方米;煤炭消费量将略有减少,约在38.5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继续下降;石油消费量约6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保持稳定。从生产端来看,预计2018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约36.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36.6亿吨,石油1.91亿吨,天然气1560亿立方米,一次电力2.1万亿千瓦时。据悉,201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5.9亿吨标准煤。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认为,应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加速推动能源结构与使用方式转变,注意因地制宜,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包括合理推广使用地热、生物质能等方式,真正实现有效供给。“天然气已经成为我国能源系统中安全保障程度最薄弱的环节。”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徐小东表示,为提高天然气安全保障程度,2018年需要从“开源”和“增储”两方面着手。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页岩气成为2018年第一个获得国家层面政策支持的清洁能源。根据近日下发的《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对页岩气减征资源税的通知》,经国务院同意,自2018年4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对页岩气资源税(按6%的规定税率)减征30%。紧接着,《川南地区页岩气勘查开发试验区建设方案》出炉,提出到2020年试验区页岩气年产量达100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储量达3000亿~5000亿立方米。力争到2020年,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占四川省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提升5个百分点。

    除了页岩气,作为清洁能源的煤层气和地热资源开发,却在坎坷中艰难前行。

    近日,国家能源委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孙茂远撰文提出,我国煤层气产业已有衰滞的迹象。“实际上,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煤层气产业已奠定了相当的资源、技术和人才基础,硕果颇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可靠的发展潜力。在煤层气矿权范围内,支持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气三气合采,并享受同等优惠扶持政策,煤层气业内翘首期盼已久。”他建议,应以科学、合理、可靠、积极的煤层气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增加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活力动力。同时,充分认识低品质资源为主的中国特色的煤层气产业科技攻关长期性和艰巨性,坚持创新引领,技术突破,力争摸得准、探得明、采得出、采得快、用得上,努力开拓煤层气勘探开发新局面。

    2017年伊始,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原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被业界视为地热资源开发的“春天”。随后,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辽宁省等多个省市也纷纷出台相关规划。但一年多以来,地热在供暖(制冷)、发电方面的成绩与《规划》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郑克棪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地热资源开发在交叉管理、矿业权审批等层面仍需改进和完善,同时应根据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制相应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

     

    我国清洁能源勘查开发新猷愈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