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2017年4月21日-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率团访问秘鲁地质矿产与冶金研究院,与秘鲁地质矿产与冶金研究院院长奥斯卡·贝利·弗兰德举行了双边会谈。期间访问了中国驻秘鲁大使馆,与贾桂德大使进行会谈。

    王研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机构百年发展历史和取得的主要成绩,以及近些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紧密围绕“六大需求”,设置的地质调查“十大计划”。王研对中国-秘鲁地质调查领域国际合作提出三项建议:一是落实本次会谈签署的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中国-秘鲁国际合作项目。二是合作开展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建设。三是通过中国-秘鲁国际合作项目,共同培养科技人才。

    奥斯卡·贝利·弗兰德表示赞同王研的建议,将全力支持中国-秘鲁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工作,为中方项目组成员在秘鲁工作期间提供支持。

    访问期间,王研和奥斯卡·贝利·弗兰德代表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秘鲁能源矿产部地质矿产冶金研究院合作谅解备忘录补充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秘鲁能源矿产部地质矿产冶金研究院关于数字地质填图和秘鲁安第斯与中国东南部区域地质对比研究的技术合作协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秘鲁能源矿产部地质矿产冶金研究院关于秘鲁中部地球化学研究的技术合作协议》。

    王研会见奥斯卡·贝利·弗兰德

    王研会见中国驻秘鲁大使贾桂德

    王研率团访问秘鲁地质矿产与冶金研究院

     

    俞礽安,男,38岁,硕士,专业技术七级,天津地调中心矿产资源调查院副院长。专业方向:地质矿产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在二连盆地中部发现1处特大型规模铀矿产地和1条近70千米铀矿带,实现了煤铀兼探又一重大找矿突破,为扩大二连盆地铀资源基地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参与部署提交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1处大型规模矿产地,有望与周边大型铀矿床连接形成世界级铀矿床;准噶尔盆地南缘新发现1处铀矿产地,进一步找矿前景较大。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参与编制《地浸砂岩型铀矿调查规范》,广泛应用于砂岩型铀矿地质调查过程中,并指导快速圈定找矿靶区;完成科普讲座1次、编制2篇科普读物和1篇科普论文,科普课件获得第二届“保护地球 精彩地质”科普作品比赛“一等奖”,取得了良好的科普宣传效果;参与组织建立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产学研基地,搭建了科研交流平台。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在组织实施二连盆地中部砂岩型铀矿调查过程中研发了氡气-伽马测量综合找铀技术方法,结合地物化遥信息综合解译了古河道砂体,解决了铀矿探测技术难题并精准预测铀矿体空间展布,参与建立了油水界面控矿找矿模型,有效指导了工作部署,取得显著的找矿成果。丰富了我国砂岩型铀矿调查技术方法和陆相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通过干项目带队伍,共同培养近40名年轻技术骨干成为了项目负责人或专题项目负责人,初步建立了一支集矿产地质、基础地质、数据库建设等多领域的铀矿调查与科研团队,有力保障了铀矿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俞礽安

    2017年9月25日下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昆在天津地调中心会见澳大利亚联邦地球科学局资源建议和矿业促进部主任安东尼•巴德先生一行,并主持召开中澳地质调查机构第十次见面会。

    双方回顾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澳大利亚地质调查机构的合作历史,对中国-澳大利亚下一步地质调查国际合作达成三点共识:一是进一步拓展深穿透地球化学、深部探测、天然气水合物、油气资源、地下水、地质资料共享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二是进一步扩大与澳大利亚联邦及各州的合作。在与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西澳地调局、昆士兰州地调局、南澳地调局签署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基础上,与澳大利亚北领地、新南威尔士州地调局及塔斯马尼亚州矿产资源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开展务实合作;三是共同培养地质科技人才。

    会谈期间,我局与南澳地调局续签合作谅解备忘录,并新签合作项目协议。

    局机关有关部室、有关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见。

    王昆主持召开中-澳地质调查机构第十次见面会

    2017年9月25日下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严光生在局机关会见了南非地球科学委员会首席执行官莫萨•玛布扎一行。

    双方分别介绍了机构基本情况及主要工作成果,总结回顾了以往地学领域合作情况。双方一致同意在以下领域深入推进中南地学领域合作,一是继续深化前寒武纪地质合作研究,同时拓展深部探测、地球化学填图、地质灾害预警、地下水勘查、海洋地质等领域的合作;二是结合我局正在实施的“十大计划”、“大科学计划”,以及南非正在实施的十年填图计划和蓝色海洋调查计划,确定优先合作领域和方向,选择基础好、易开展合作的领域为契入点,逐步深入和扩展;三是探讨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参与项目和合作研究共同培养地质人才;四是明确合作联系人,建立合作沟通机制,依托南非INDABA矿业大会和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为两个交流平台,不定期举行会谈,交流合作进展和部署下一步工作。

    南非代表团代表,局机关有关部室、有关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见。

    严光生会见南非地球科学委员会首席执行官莫萨•玛...

     

    海马号4500米级非载人潜水器和海洋六号水合物综合调查船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广海局”)开展深海勘查工作的顶尖装备。广海局天然气水合物团队利用顶尖装备实现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的重大突破。“我在广海局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八年,见证了海洋六号和海马号的建成及应用。一个八年是海洋六号水合物综合调查船从2002年至2009年的建成及应用,另一个八年则是海马号从2008年至2015年的研制成功及投入应用。”广海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温宁在采访中向记者坦言。 

    在距离广海局2000多千米的青岛,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所”)与广海局同为兄弟单位,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直属单位,主要承担着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工程任务。 

    据记者了解,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组织实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工程,广海局与青岛所作为主要承担单位,形成了“北有青岛所,南有广海局”的资源勘探格局。两家单位的研究团队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作为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精神指引,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为实现地质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发挥了关键作用。 

    提升人才储备质量 

     

    工作人员准备投放海域沉积动力调查仪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地质调查的第一驱动力。创新是地质调查事业的核心,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也是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人才则是所有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中国地质调查局为人才发展和团队建设打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积极奋发的环境,通过项目锤炼人才,以政策导向深刻解读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青岛所认真贯彻落实部、局人才选拔培养部署,高度注重天然气水合物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水合物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按照“稳定骨干队伍、吸纳顶尖人才,培养科研人才”的原则,充分利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各类人才推荐选拔平台,一方面加强青年人才的锻炼,另一方面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 

    根据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水合物科技创新团队引进国内外优秀研究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强的青年科研骨干,强化实验室优势学科、国家急需方向学科和前沿方向学科建设。期间,他们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项目为依托,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与国外重要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增加团队影响力,融入国际地学大舞台;同时,争取与海外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促进人才成长。 

    201563日,青岛所和北京大学工学院签署了联合共建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协议,把“共同建立适合中国海域实际地质和环境条件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设施和研究队伍”和“联合培养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后备人才,搭建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技术交流平台”作为任务目标。在天然气水合物试验模拟研究、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等方面,双方实现人才优势互补。 

    中国地质调查局还帮助青岛所充实前沿科研力量,引进了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吴能友和北京大学教授卢海龙,分别担任“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试采工程”的首席专家和首席科学家。 

    201631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海洋地质调查研发平台,筑巢引凤,吸引更多人才入驻。加之目前青岛集聚了全国诸多的海洋科研机构、海洋高层次人才和涉海两院院士,平台集群优势突出,海洋科技人才济济,这些都将有助于提升人才储备质量,充实团队力量。 

    与青岛所一样,广海局也非常注重提升人才储备质量,通过举办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工程业务研讨与技术交流等培训,提升科技人才队伍业务能力;加强人才工作,梳理重点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细化落实措施;出台了人才工作计划及任务分解方案,推动人才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联合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举行面试答辩会,招聘4名博士进站开展研究工作,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天然气水合物科技人才。 

    在提升人才储备质量方面,广海局不仅表现在集聚优秀人才,还表现在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也发生了巨变。 

    “广海局船舶大队多是到深海开展地质调查,路途远,航线长,一个航次的出海时间就达280多天。很多船员常年在海上作业根本无法照顾家庭。”船舶大队负责人表示,过去一些海员为了能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选择辞职到海事局等单位就职,从事近海作业或是干脆上岸坐办公室;但近两年这种海员流失的现象几乎消失了,船长、大副、二副等高级海员更是没有一人辞职。虽然船员常年出海作业,条件艰苦,但整个船舶大队军心稳定,凝神聚力完成每一次出海任务。 

    广海局还开展了大规模岗位练兵活动、岗位技能劳动竞赛活动;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考核管理办法,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引进钻探专业技术人员,补充紧缺技术空档,提高广海局海上钻探水平,为天然气水合物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创建一流创新团队 

     

     

    样品处理

    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开发研究起步较晚,创建天然气水合物领域的创新团队谈何容易?关键时刻,广海局和青岛所毅然承担起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国家使命,大力弘扬地质行业优良传统,践行新时期地质精神,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海洋六号和海马号的见证者,温宁在采访过程中一直语气平和。但一提及这两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利器建设及应用的两个八年,他就不自主地加重了语气,这加重的语气意味着诸多的艰辛。 

    在研制海马号、建造海洋六号期间,面对各种困难,温宁强化领导班子带头人的作用,坚决聘用能力强的专业人员,抵制任人唯“利”。 

    如今,广海局已与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同济大学、青岛海科院等科研院校联合,实现了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富有奉献精神的海洋地质专家和科技创新团队,其中不乏我国乃至世界顶尖人才,如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团队学术带头人梁金强、海马号负责人陶军等等。同时,一大批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茁壮成长,在海洋地质事业中崭露头角,海洋地质科技力量人才辈出。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逐步组建起天然气水合物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团队,经过实践探索、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投入经费47亿元,动用17艘调查船,组织完成75个航次,有力推动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工作,从起步时被动依靠国外技术,经过20多年的追赶,后来居上,基本与发达国家并列前行。目前,广海局水合物团队共有成员一百余人,其中教授级高工15人、博士25人,覆盖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学科专业,主要人员均为我国最早开展水合物调查与研究工作的学科带头人及骨干人员,已成为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创新科研团队。他们开拓创新,坚守担当,在传承弘扬优良传统及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地质事业发展。 

    青岛所则以正在实施的“工程”为依托,按照“打破部门、打破学科、打破技术壁垒”的总体思路,根据各工程和项目需要,有效整合优势人力资源,汇聚了一批学科相近、兴趣相近、能团结协作的科研人员。以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李四光学者”吴能友为学科带头人,打造了一个多学科交叉、梯队有序的多尺度融合天然气水合物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专业涵盖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基础物性、成藏与评价、开采技术、应用技术等各个环节,已建设成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之一。目前,该团队固定人员就有30人,不仅有“李四光学者”吴能友研究员和卢海龙教授,学术带头人业渝光、刘昌岭和蔡峰等3名研究员,还有一个思想活跃、踏实肯干的中青年博士群体。其中,中青年高级研究人员占团队人员的2/3以上,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合理、知识水平较高、学术气氛浓厚。地质调查工作是科学探索工作,团队成员之间虽然专业交叉,但配合密切,只因每个人心中都固守着一种报效国家的责任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把履行责任、担当责任化作具体的行动。优秀地质工作者在不断诠释奉献精神,先进地质工作集体在不断发扬奉献精神,谱写新时期地质工作新篇章,在天然气水合物领域创建一流的创新团队。 

     

    吴能友主持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 

     

    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取得更多丰硕成果 

    地质工作已处于新的发展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广海局和青岛所的水合物团队以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为内生动力,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勘查重大突破。 

    广海局水合物团队在我国南海海域发现了指示水合物存在的异常标志,圈定了一批水合物成矿有利区带及钻探目标区,并于2007年首次钻获高甲烷含量的水合物,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在海底钻获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2013年和2015年,他们钻探获取大量层状、块状、脉状等多种赋存形式的可视水合物,为我国即将实施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提供了重要靶区。 

    20多年来,广海局水合物团队坚持以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己任,不断探索开拓,坚持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推动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我国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找矿方面的重大突破,创立形成了适合我国南海特点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和预测技术体系,在天然气水合物控矿、成矿、找矿理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建立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理论。 

    青岛所水合物科技创新团队则开展了水合物成藏理论相关研究,并以相关项目为依托,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海域油气资源勘查方面进展显著,已在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与测试技术方面形成优势,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实验测试与模拟、试采的业务和学科链条。该团队首次开展了基于南海北部实际储层特性的水合物开采实验和数值模拟,创新性提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潜力评价地质指标,为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优选提供了科学依据。该团队先后承担过各类项目,包括水合物国家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土资源行业公益性项目。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的业务布局,该团队作为核心力量,正在组织实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工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试采工程中的6个二级项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截至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旗下的广海局和青岛所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形成了南北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天然气水合物领域打造的创新团队,为我国培养了海洋地球物理调查技术骨干和海洋地质综合研究人才,在由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油气地质和实验测试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海洋地质调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团队进一步凝聚了国内天然气水合物高素质研究人才,提升了依托单位的研究水平,带动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与研究的学科建设,极大提升了我国水合物勘查的整体水平,这对占领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使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全球影响力不断上升,树立起中国地质人的新形象,成为积极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又一典范。 

    用行动诠释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