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引进的显微镜共焦激光拉曼光谱仪完成安装、调试及人员操作培训。

    激光共焦拉曼光谱是用来分析物质组分﹑结构等的一种有效光谱分析手段,可以探知分子的组分,结构及相对含量等,可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石油化工、药物、食品、刑侦、地质和珠宝等领域,进行岩矿鉴别、包裹体研究、相变及极端条件下矿物的反应研究,特别适合于材料微结构的研究,其最大的优点是样品无损伤测试。激光拉曼光谱仪的引进填补了成都综合利用所无损鉴定的空白,拓宽了该所分析技术的研究领域,有助于更好的服务于地质矿产勘查研究工作。

    成都综合利用所激光拉曼光谱仪投入使用

    2018年4月26日-27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初步验收会在京召开。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由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牵头承担,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钢铁研究总院等8家单位参加,项目总经费超5千万元。

    专项的目标任务是研制、开发一种大功率、多功能(波谱、能谱和元素分布分析)的新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器,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对无机元素分析测试日益增长的需求,搭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系列化XRF仪器研发创新平台,打破国外高端XRF仪器的长期垄断,总体功能达到当前国外X射线荧光仪器技术水平,并拥有相应的自主知识产权。

    验收专家组通过听取项目负责人及各任务负责人的成果汇报,查看相关技术资料,并在现场对工程样机的演示和运行情况进行了考察,一致认为项目所研制的“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CNX-808 WED XRF)”以及建立的定性、定量以及元素分布分析的专家系统和应用方法,实现了“两谱组合、三项功能”,拥有相应的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任务书的考核要求,一致同意项目通过初步验收。专家组建议进一步优化仪器性能,加快产业化进程,早日实现高端X射线仪器的国产化。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领导、相关任务承担单位负责人及部分研发人员参加了会议。

    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初冬的北京,五彩斑斓,层林尽染,美不胜收。11月9日上午,在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和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岩矿测试》作者培训班在北京举办。《岩矿测试》主编、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副主任罗立强研究员致欢迎词。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全国地质相关实验室和高等院校共80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岩矿测试》2017作者培训班

    罗立强主编致辞

    罗立强,博士生导师,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X-Ray Spectrometry》副主编,《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istry》资深审稿人,《岩矿测试》主编,《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

    此期培训班围绕当前地质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和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发展方向,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陈保冬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兆初教授、四川大学段忆翔教授,阐述自身重点科研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同时以不同的视角分享了科技论文的写作经验。

    丛枝菌根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泛、最重要的互惠共生体之一,对提高植物抗逆性、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陈保冬研究员在“逆境与共生”的报告中,呈现了一幅幅植物体内丰富多彩又错综复杂的微观画面,详细解析了丛枝菌根真菌的生理生态功能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此报告对于当前地质行业实施“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土地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启示。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作为近二十年来获得迅速发展的元素微区和同位素分析技术,对于推动地球化学的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胡兆初教授结合LA-ICP-MS技术发展的重大进程,阐述了该技术的分析难点及其在地学领域的应用进展,通过大量图例和数据,对LA-ICP-MS的关键测量参数(如激光器)优化、提高信号精密度和准确度等方面作了剖析,有助于提高相关实验室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二十年来,光谱、质谱等大型科学分析仪器的研制及其相关软件技术的开发,均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段忆翔教授自2010年回国至今,引领课题组自主研制了多种类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谱仪和质谱仪,加快了分析仪器的国产化进程。段教授解释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微波等离子体光谱仪、高灵敏离子迁移谱仪、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的分析性能和应用特点,对如何突破核心部件难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岩矿测试》自2011年以来,历经六年,已经举办十期作者培训班,参加培训人数近800人,受到地质系统和相关行业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各期培训班上,授课专家富有真知灼见,他们对科研事业热忱,智慧充满灵动之美,思维呈现跳跃之美,所展现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对论文撰写的独到认识,对于帮助青年学者启发科研思维,构建有思想的学术论文具有深度启发和借鉴作用。

    陈保冬研究员作报告“逆境与共生”

    陈保冬,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科学院“项目百人计划”,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Pedobiologia》、《Plant and Soil》编委,《岩矿测试》、《生态学报》编委。

    胡兆初教授作报告“LA-ICP-MS技术及其地学应用”

    胡兆初,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顾问编委,《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编委,《岩矿测试》编委。2015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段忆翔教授作报告“光谱质谱仪器的研发与应用”

    段忆翔,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仪器与设备》主编,Nature出版集团《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岩矿测试》、《分析化学》、《分析仪器》编委。

    《岩矿测试》2017作者培训班在北京举办

    9月22日,河南省黄金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接受了河南省科技厅考评组组织的评估。对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是河南省加强省重点实验室管理的重要举措,考评结果为优良的将匹配奖励资金进行重点支持,不合格者将予以摘牌。河南省黄金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2012年经河南省科技厅批准建设,依托于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和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正式挂牌并通过第一次评估。

    三年来,实验室结合依托单位优势,根据实验室总体目标,加强产学研合作,承担科技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河南省科技厅等各级项目、课题111项,经费达2亿余元,在黄金冶炼渣高效综合利用、造锍捕金熔炼废酸中铼高效回收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关键技术,并建立工业化应用示范线;在黄金冶炼、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等方面形成多项行业标准;新购置ICP-MS、X荧光光谱分析仪、MLA、电子探针等一批大型设备,并对全社会共享,提高实验室装备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实验室服务社会的能力;培养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发表论文60余篇,取得专利50余项,获得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12项。这些成绩的取得,为黄金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有力推进了黄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进步。

    三门峡市科技局、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矿冶中心、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有限责任公司相关领导专家及重点实验室技术骨干参加了评估会。会后,考评组还参观了实验室、黄金精炼车间,并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考评组参观实验室

    河南省黄金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接受第二次评估

    8月末的哈尔滨凉爽怡人,清风将人们从南方烈日下带过来的酷热与狂躁都赶走了。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承办,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协办的第十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暨第四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青年论坛于8月28日-8月30日在哈尔滨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地质、环境与实验测试”。会议收到论文43篇,其中大会特邀报告13人,青年论坛报告30篇。

    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张进德教授对我国矿山环境的宏观概况和矿区水土风险现状作了详细分析,介绍了矿区水土污染调查与防治的有效研究方法,并对水土污染防治对策和未来发展提出富有远见和中肯的建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献华研究员阐述了离子探针对锆石/斜锆石定年技术,着重从技术方面介绍了怎么提高精度和准确度,以及怎么提高空间分辨率。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沈亚婷副研究员以南京栖霞山铅锌矿区为例,从土壤-植物重金属总量、元素的生物可利用性、食物链模型研究、人体内重金属元素含量等方面详尽分析了铅锌矿区重金属生物地球化学特征,评估了矿区污染给人带来的健康风险,并对污染物在生物链中的传递途径及其人体组织的代谢模式等进行了深入探索。

    加拿大地质分析技术专家邵友彬先生介绍了粉末进样ICP光谱分析技术的新设想、新装置及其在勘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中的运用和前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粉末进样ICP光谱分析的大门,为有效解决ICP需制备溶液的繁杂前处理问题和实现绿色分析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值得探索的途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研究所马生明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勘察勘察地球化学与分析测试”,从地球化学家的角度对地质和地球化学样品的选择、样品收集、样品分析提出了要求,并阐述了元素含量、元素形态等多种元素信息在地球化学勘察中的重要作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郭冬发研究员从国内、国际标准方法质量控制方案系统介绍了铀、钍、镭的分析方法。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研究所的张勤研究员介绍了课题组研制的新型气体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和新型固体粉末压片机,前者在仪器耐受酸度、仪器光学系统、低温点火装置等方面实现了改善,后者实现了更大压力下的粉末压片。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林学辉高级工程师介绍了海洋地质实验测试的两大类实验测试对象: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沉积物,并介绍了相应的实验测试技术。贵州省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郑松高级工程师介绍了贵州省铜仁市优质水资源的调查研究成果,发现了近270多处优质水资源,为贵州省大力发展水资源产业、确保优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张琳研究员从同位素参考物质的建立、双标准同位素校准,以及同位素标准物质现存问题多方面介绍了稳定同位素标准物质的研制及其在地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此同时,本次会议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青年论坛”。该论坛面向40岁以下对的年青科研人员,主要围绕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领域的基础和前沿领域展开研究热点、争论的论述,在选题新颖性、前瞻性,参赛者思维活跃性、洞见力和语言表述等方面展开竞赛,恪守公正、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现场报告和专家无记名评议,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肖志斌获得一等奖;孙晓艳、徐国栋获得二等奖;张世涛、马海萍和汪双双获得三等奖;时磊、于亚辉、陈园园、郭潇潇、李增胜、韩梅、邓晓燕、张向阳、李艳广获得优秀奖。该论坛得到了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相关科研单位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为我国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全面展示科技水平和能力及成就的平台,加速发展、培养、扶持了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推动了我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

    在全国地质分析工作者和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的努力下,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已连续举办了十五年。十五年来,我国地质分析水平已显著提高,年轻地质分析工作者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明显增强,本届青年论坛的科技水平和研究实力大幅度提升,整体科研水平已不逊于国际。他提倡地质科技工作者在日常科研和生产实践中,能发现、思考更多的科学问题,解决科研一线的技术难点,下大力寻找、探索科学与技术的突破口。

    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地质学会第八届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到会的37名代表踊跃发言,对今后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有益和中肯的建议。第一次专委会对专业委员会的有关事项作出了相应决议,商定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委会的举办时间和地点。

    第十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暨第四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青年论坛的召开,加强了国内与国际学术交流,为推动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促进地质实验工作者与国家地质工作的紧密结合、发现并培养年轻地质分析家发挥了积极作用。

    来自全国各地的地质、冶金、建材、化工、环境保护等行业研究院所、分析测试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等相关单位、企业等约15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

     

     

    第十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暨第四届全...

    克劳德管类(cloudinids)化石是埃迪卡拉纪晚期管状化石的典型代表,在全球分布广泛且具有重要的演化意义。同时,这类化石有潜力成为埃迪卡拉系最末阶底界界线层型(金钉子/GSSP)的标准化石,因此在生物地层划分与对比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以往对这类化石的微细结构和物质组成认识有限,对其亲缘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也存在争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杨犇博士及其合作者近年来首次在蒙古发现了埃迪卡拉纪管状化石(Zuunia chimidtsereni),该发现解决了长期以来该地区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争议问题,即确定Zuun Arts组下部属于埃迪卡拉系,而非寒武系。同时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拉曼光谱等分析手段,在其物质组成和超微结构方面取得了诸多新认识。

    一是确定克劳德管类化石的生物属性为环节动物。此前主要有两个观点:环节动物(如龙介虫、沙蚕、西伯利加虫等)或刺胞动物(如珊瑚、水母等)。通过对化石及现生环节动物的超微结构研究,揭示出克劳德管类化石形态和结构成分与现生环节动物更为一致,认为克劳德管类属于环节动物,可能是其干群组成。同时也进一步表明,克劳德管类不但延续到寒武纪,也可能延续到更晚的地质时代,与现生的环节动物之间存在演化学关系。

    二是首次在克劳德管类化石中发现了有机质残留。综合超微结构和成分分析,提出Cloudinids类化石可能没有发生生物矿化,其原始成分是几丁质或角蛋白类的有机质。由于克劳德管类(cloudinids)是已知最早具有骨骼的生物类型,这一观点也揭示出地球历史上最初形成的骨骼应该为有机质骨骼。

    三是提出了克劳德管类化石的不同埋藏相。埋藏学分析表明,该类化石存在至少5中埋藏相(磷灰石、碳酸盐岩、黄铁矿、硅化、磷灰石-有机质相),掩盖了其原始的有机质特征,这是导致以往许多学者认为此类化石存在钙质骨骼的主要原因。

    本项研究得到了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的联合资助,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论文信息:Ben Yang, Michael Steiner, James D. Schiffbauer, Tara Selly, Xuwen Wu, Cong Zhang, Pengju Liu, 2020. Ultrastructure of Ediacaran cloudinids suggests diverse taphonomic histories and affinities with non-biomineralized annelids. Scientific Reports 10, 535.

     

    图1 蒙古西南地区埃迪卡拉纪Zuun Arts组管状化石 Zuunia chimidtsereni (A-P),I为CT图像。Q, R, 蒙古西南地区寒武纪Salanygol组早期管状化石Rajatubulus sp. 比例尺 (D), 10 μm; (B), 20 μm; (L), 50 μm; (E,F), 200 μm; 其它, 100 μm.

    图2 Zuunia交错编织结构和有机质残留 (A–D)与现代深海管状蠕虫(Siboglinids,E)的对比。比例尺 (A1–C1), 200 μm; (A2), 25 μm; (B2), 50 μm; (A3, E1), 50 μm; (B3, C2), 5 μm; (D1, E2), 2 μm; (D2), 200 nm。

     

    图3 Zuunia和克劳德管化石阴极发光及拉曼光谱分析。A-C生物显微镜和阴极发光(红色)对照图。D,化石拉曼光谱数据显示存在大量低成熟度碳单质(1350 cm-1、1600 cm-1),为有机质降解形成。E,围岩拉曼光谱数据显示不含有机质。比例尺:(C2), 10 μm; 其他 200 μm

     

    图4 现代深海管状蠕虫(Siboglinid)。(A1) Alaysia sp. 冲绳海槽, No. 194A5321. (A2) A1的破碎部分显示有机质壳体也存在脆性形变特征。 (A3) A1部分放大显示领状结构。(B) Arcovestia ivanovi,马努斯海盆,显示稀疏的领状结构。 (C) Tevnia jerichonana 显示壳体的领状结构分布和数量在单一标本上也可呈现很大变化。 

    埃迪卡拉纪克劳德管类化石研究取得新进展

    为推动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X 射线光谱分析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间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第十一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暨第十二届全国X射线光谱学术报告会”于2019年9月25—26日在海南海口市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承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协办。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省级地勘单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等高等院校,核工业、冶金、环境保护等相关行业的科研院所、分析测试机构及仪器设备制造企业等约20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开幕式上,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罗立强研究员致辞,回顾了十七年来历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会议的发展历程,对长期支持我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及X射线光谱分析事业发展的广大科研人员和分析科学家们表达了诚挚谢意,对广大年轻地质科技人员致予了深切厚望,深情寄语我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及X射线光谱分析事业前途光明。

    大会特别邀请了七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大会主题演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侯增谦院士以“地球科学发展战略构想”为题,介绍了基金委以明确资助方向、完善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三大任务为核心的重大部署,阐述了国家自然基金在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及共性导向,交叉融通等四方面的资助构想,并就宜居地球所涉及的地球深部、外层空间、深海大洋、地球系统等四大领域的重大地球科学问题和发展战略与布局,进行了深度解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Benjamin Bostick博士阐述了毒性元素砷的环境归趋和迁移行为,分析了影响溶解性砷的控制因素,以微生物群落、地球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等研究为基础,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吸收光谱和扫描电镜等综合研究手段揭示了氧化还原过程在砷活化和迁移中的重要作用。日本京都大学Ryohei Tanaka博士作了偏振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报告,评价了不同材质偏振器的分析性能,提出了用高纯度轻元素丙烯酸为偏振器以获得最佳激发效果的建议。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邓彪研究员介绍了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技术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FCT)成像方法及其在地质科学、能源材料、工业催化、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清华大学姚文清教授在“纳米材料表界面反应行为研究”报告中,针对光催化技术在污染控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解析了通过纳米结构调控和掺杂结构等途径、增强污染物降解活性和可见光利用效率的研究思路与进展,为促进和提高环境污染物的修复治理效率提供了有效途径。

    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需求对生态地质调查提出了新要求,生态地质调查涉及地球系统不同层圈、不同对象、不同要素,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多种分析测试技术联用来解译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杜谷教授级高工阐述了新时期生态地质调查的内容、目标、任务、关注点和预期成果,强调应积极探索联合分析测试技术,提高生态地质调查质量和水平。当前,贵金属(金银和铂族元素)等关键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与利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元素丰度低,在样品中分布不均匀,分析难度大。河南省岩石矿物测试中心王烨教授级高工在“地质样品中贵金属元素的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报告中,深入剖析了火试金法、碱熔融法、酸溶法等样品分解方法以及吸附法、碲共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等分离富集技术的特点,指出需要在现有贵金属分解方法基础上,开发高效快捷、低本底低污染的样品分解方法,拓展现有分离富集技术,加强生物吸附剂等节能型富集材料的应用和产业化研究,同时要加大贵金属元素标准物质研制工作,以满足分析测试的要求。

    为推动和促进全国地质分析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本次学术报告会还同时举办了“第五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青年论坛”。参加本届论坛演讲43人,通过现场报告和专家无记名投票,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获得者。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青年论坛旨在为我国40岁以下地质分析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全面展示其创新思想和科技水平与能力的平台。论坛自2011年开启以来,注重引领、提倡独特的研究思想,推进人才发展战略,发掘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

    本次会议收录论文107篇,会议现场讨论活跃,交流气氛浓厚,充分展示了地质分析与X射线光谱分析科研人员近年来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地质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任务和新要求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果。会议还深入探讨了在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分析技术与方法疑难问题,对于促进分析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会会场

    院士报告

     

    外宾报告 

    青年论坛颁奖 

     

     
     
    第十一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暨第十二届全国X射线...

    5月24日,围绕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技强国,科普惠民”主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组织开展“实验室开放日”活动。 

    来自郑州市伏牛路小学的66名小学生走进国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多金属矿评价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近距离了解感受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知识和工作流程。

    活动分为参观矿石标本、走进矿石微观世界、趣味化学实验、大型仪器设备参观等环节。期间,科普志愿者走到孩子们中间,借助锂辉石、铜矿、金红石、三叶虫化石等矿物标本向孩子们讲解了矿物的相关知识;通过现场操作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分析仪、离子探针等设备,向孩子们演示了矿物综合利用工作的日常流程;神奇有趣的化学实验更是引得孩子们啧啧称奇、兴奋不已。活动还邀请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程首席科学家赵恒勤研究员为孩子们赠送了科普图书。

    此次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向社会展示了郑州综合利用所科技资源,扩大了影响力,也使大家对郑州综合利用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小学生们走进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达到了活动的预期目的和效果。

    矿物标本参观 

    矿石观摩

    走进矿物微观世界

     

    趣味化学实验

     

    实验室参观

     

    参观光谱仪 

    参观大型装备

     

    赠送科普图书

     

    合影留念

    郑州综合利用所组织开展“实验室开放日”活动

    5月7日-9日,第九届世界采样和混样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24个国家近60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本届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主要围绕采样和混样领域的前沿学术研究和话题,深入探讨了国际最新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进展。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受邀参加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矿业报社组织的地质调查最新成果展示与体验主题专区展览。

    此次主要展出了实验测试中心近年来独立研发和牵头承担开发研制的部分科学仪器设备,分别是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荧光分析熔样机(高频感应型,电加热型)、异形高温熔样炉、页岩含气性综合分析仪、岩石总有机碳测试样品自动前处理装置、便携式Li-K分析仪等。其中,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器(CNX-808 XRF)是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形成的科技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总体功能达到当前国际X射线荧光光谱仪技术水平,打破了此类仪器由国外长期垄断的局面,目前该仪器正在组织相关企业开展实施产业化推广应用工作;X射线荧光分析熔样机(高频感应型,电加热型)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形成的产品,目前已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页岩含气性综合分析仪、岩石总有机碳测试样品自动前处理装置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项目形成的阶段性成果,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加本届大会展出的GSR系列的岩石标准物质是实验测试中心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在我国分析测试行业内的相关实验室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参加本次国际会议及展览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实验测试中心作为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的国际知名度,在采样和混样技术领域建立了新的朋友圈,增进了行业及单位间的业务联系,促进了相关业务更好交流和借鉴,并为实验测试中心在样品制备和分析测试研究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指导借鉴作用。

     

     

     

     
    实验测试中心受邀参加第九届世界采样与混样大会

    5月7日至9日,由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和中国金属学会共同协办,北矿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三匠联合国际会展(北京)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第九届世界采样与混样大会在北京召开。在这一亚洲首次举办的世界采样与混样大会(WCSB)上,中国矿业报社牵头,组织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全国地质资料馆等单位,将最新地质调查成果向来自世界24个国家的近600名代表联合展出,旨在提高中国地质调查局业内影响力,增进行业及单位间的业务联系和交流。

    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让实物地质资料走进大众视野

    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事业单位,是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承担国家重要实物地质资料接收、保管、开发和利用任务,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与业务技术支撑,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展出的松科二井岩心

     

    参观人员体验松科二井井下模拟场景

    ——松科二井在7003.57米~7018米钻获的地球深部岩心标本。这是亚洲国家实施的最深大陆科学钻井和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成立22年来实施的最深钻井——松科二井获取的“战利品”。在地质科学家看来,这些岩芯比黄金还值钱,蕴含着丰富的地球深部的地质信息,它们就像是一本本厚实详尽的地球历史书,记录了松辽盆地白垩纪时期陆相沉积的历史。

    ——走进白垩纪——松科二井沉浸式虚拟现实(VR)体验系统。这是一套创建了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地上地下三维动态视景、可以让公众身临其境地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虚拟仿真系统。该系统是国内首个采用VR技术宣传展示大陆深部地质调查成果的科普产品,实现了松科二井部分科学成果的立体化传播,让实物地质资料真正走进了社会大众的视野,对推动地学知识科学普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GSR系列岩石标准物质备受关注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开展分析测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承担复杂、疑难和仲裁样品分析测试,进行实验测试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的制修订和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研制,以及生态环境地球化学、油气地球化学等应用研究与测试技术开发,承担分析测试仪器的研发、应用与推广,开展地质实验测试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等技术服务工作。

     

    工作人员与参观者交流

     

    国家一级标准物质

    会上,该中心参展的展品分为两大类:

    ——自主研发仪器及其关键部件宣传展板。展板介绍了该中心近年来独立研发和牵头承担的多项国家专项所研发的部分科学仪器设备,包括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荧光分析熔样机(高频感应型,电加热型)、异形高温熔样炉、页岩含气性综合分析仪、岩石总有机碳测试样品自动前处理装置、便携式Li-K分析仪等。其中,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器(CNX-808XRF)是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形成的科技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总体功能达到当前国际X射线荧光光谱仪技术水平,打破了此类高端仪器由国外厂家长期垄断的局面。目前,该仪器正在组织相关企业开展实施产业化推广应用工作。X射线荧光分析熔样机(高频感应型,电加热型)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形成的产品,已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页岩含气性综合分析仪、岩石总有机碳测试样品自动前处理装置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项目形成的阶段性成果,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标准物质样本。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该中心科研人员在相关科研项目的资助下,已经研制完成和正在研究制备的国家一级、国家二级标准物质已经达到200余种,主要涉及岩石、矿物、土壤、沉积物、模拟天然水等。其中,多批标准物质研究工作分别获得了国家科学进步奖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本届大会展出的GSR系列的岩石标准物质是该中心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在我国分析测试行业内的相关实验室中已得到广泛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海洋地质虚拟现实科普系统闪亮登场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是隶属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海洋地质专业调查研究机构,1964年始建于南京,1979年重建于青岛。该所主要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任务,坚持以海洋基础地质、海岸带综合地质、天然气水合物地质、海洋油气地质、数字海洋地质为特色的五大专业领域为主攻方向,不断加强和发展海洋探测技术、数据资料处理技术、测试分析技术等,积极打造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技术和海岸带地质两个特色学科,为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国家海防建设、海洋权益维护和海岸带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科学技术支撑。

     

     

    冷泉

     

    热泉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携其自主研发的海洋地质虚拟现实科普系统V2.0(以下简称系统)参加了展览。该系统以推进公益性海洋地质知识科普为目标,采用了VR技术以全景式、沉浸式的展现方式使社会公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感受海洋景观,近距离观察和了解各种海洋地质现象。该系统按照专题划分为海底地形地貌、海洋地质环境、海洋地质灾害、海洋地质矿产、海洋地质调查装备与技术方法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包含陆架、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海底冷泉、海底热泉、海啸、赤潮、海洋石油、天然气水合物、大洋锰结核、热液硫化物、海洋地质九号等。

    全国地质资料馆

    为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地质资料馆是我国馆藏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的国家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负责全国地质资料的接收、保管和服务工作,同时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与业务技术支撑,依法为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

     

    工作人员与参观者交流现场

     

    参展的产品

    该馆此次参加展出的展品包括:

    ——《中国地质(地质科学数据专辑)》。由《中国地质》编辑部与全国地质资料馆主办的《中国地质(地质科学数据专辑)》是我国首个地学领域数据出版专刊,以出版国内外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科学数据库(集)为创刊宗旨。该专辑自创刊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网刊下载量过万,引用率也在不断上升。

    ——地质图册。地质图是地质调查工作的一项重要性成果,不仅展现了地质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还凝聚了地质工作者筚路蓝缕、勠力同心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地质调查成果报告。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地质调查成果报告上万件,每一件报告中都蕴含着对地球演化信息的客观记录,充满了无数地质工作者的智慧,广泛应用在地球科学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

    携手助力地质调查新成果全球亮相

    为有效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动态跟踪与专题研究分析工作,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一行到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调研。

    调研组于4月18日参观了中国大洋样品馆的样品库房、实验室和展览馆,详细了解了全球深海探索概况,中国深海成就;中国大洋样品馆的组建、深海样品管理、发展历程、技术能力;参观了样品库房的三类专业库房:常温库、4°C样品库和-20°C样品库,三类库房中保存了我国2001年以来各个大洋调查航次所获取的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热液硫化物、海底岩石和沉积物等样品;还参观了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实验室的样品切磨抛、固体样品预处理、样品称重、同位素离子光谱、等离子质谱和高精度多接收等离子质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X荧光光谱分析、超净化学预处理等,认识了配套实验室具有先进的样品预处理与分析测试能力。

    中国大洋样品馆的路遥老师和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实验室的刘季花研究员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讲解,双方就样品采集与保存、我国大洋调查成就、海洋技术和设备;实验室组成、管理、设备及测试等方面进行了交流探讨,通过参观,对大洋样品保存、测试;相关实验室的组成、管理、测试分析等均有了直观和深入的认识,同时对于深海探索历史、深海采矿设备以及相关实验室组成、测试仪器和手段等方面也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4月19日,调研组还参加了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海洋科技情报与大数据应用模式研讨会”。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31家单位共100余人参加了此次交流会,会议围绕海洋科技情报监测服务体系、“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海洋科技情报服务探索等重要专题进行了研讨,王淑玲研究员应邀就《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做了主题发言,主要介绍了俄罗斯海洋战略的顶层设计、海洋地质调查历程、海洋地质调查和矿产进展及成果及对中国的启示。受到了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和代表的关注和好评。

    通过与第一海洋研究所的调研和研讨交流,及时了解其对海洋地质文献资源及情报工作的需求,加强了业务的有效对接。这对自然资源部统一领导下的海洋情报研究及未来发展,增进了解、互通有无、强化交流渠道、拓宽海洋情报研究领域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调研组参观中国大洋样品馆常温库房

    王淑玲研究员就《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做了主题发言

    地学文献中心派员到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调研

    2013年2月26-28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协调研讨会在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召开。本会议明确了“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研发与产业化”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方案。

     

    据了解,波谱/能谱一体化是此类仪器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将通过自主创新,建立与该仪器配套、实用的定性、定量以及元素分布分析的专家系统和应用方法体系,抢占技术制高点,使产品的总体功能达到当前国际同类仪器的技术水平,并拥有相应的自主知识产权。在项目完成时达到产业化生产能力,为我国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钢铁、建材、有色、新材料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检验和仲裁等分析测试提供技术支撑 。研制、开发大功率、多功能新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器,对于满足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对无机元素分析测试急剧增长的需求,打破国外高端XRF仪器的长期垄断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会上,项目负责人对项目情况及项目总体研发方案进行了汇报,各任务承担单位对任务目标与技术路线进行了汇报。各位专家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就仪器研发的思路、技术路线、工作方案、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与会专家对项目负责人所介绍的研发工作总体方案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对研发成果的应用前景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厚望,同时提出了应启动的相关配套研究工作建议。

     

     

        

    我国将自主研发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