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地质前沿》,均创刊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迄今已有40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五年里,两刊又有新进展,最新出版90期,刊载研究论文1170篇,载文量在全国海洋地质学科中排在前2位,成为国内海洋地质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传播载体。海洋地质两刊在“十三五”期间不断进取并连获好评,在学界展现出良好影响力。 

    一、优化栏目,强化约稿,突出刊载高水平论文。2017年,《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进行改版,增加了“本期特稿”栏目,通过向专家约稿,累计刊载30余篇高水平论文。汪品先院士撰写的“大洋钻探与中国的海洋地质”,系统总结了ODP在中国南海航次取得的成就,对中国海洋地质深海之路提出殷殷期许。张国伟院士撰写的“西太平洋─北印度洋及其洋陆过渡带:古今演变与论争”,聚焦“一带一路”关键海域,提出了探索板块活动的基本地学问题。王颖院士撰写的“火山地貌例述”,对全球典型火山地貌进行了分类总结,提出了监测、预警以及自然灾害防治建议。

    二、加强专辑出版,集中报道海洋地质重大成果。“十三五”期间,两刊加大专辑出版力度。《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出版专辑9期,《海洋地质前沿》出版专辑16期,合计占比27%,超出以往2倍以上。2017年,两刊主编吴能友所长组稿出版“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专辑,已经成为热点中的亮点,3年累计引用达到170次,是一般期次被引的3倍以上。2018年,同济大学杨守业教授任特邀主编,组稿出版“中国东部中小河流河口过程研究专辑”,聚焦当下人类活动影响与中小河流源汇过程,通过对10条典型河流的实地测量,揭示我国东部发生的陆海作用过程与机理。2016年,陈建文研究员任特邀主编,组稿出版 “南黄海油气调查新技术方法专辑”,提出“高富强”地震勘查技术,通过创新采用高覆盖次数、富低频、强震源方法,破解海相中—古生界探测难题。该论文不仅成为《海洋地质前沿》首发高被引论文,“高富强”地震勘查技术还获评全国“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三、守正创新,两刊插上飞翔的翅膀。2017年,主办单位审核并正式颁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期刊出版管理规定》,首次将两刊工作纳入整体制度体系,确保两刊规范运行。随后两年,两刊完成“腾云投审稿系统”流程再造,通过实施“学科编辑制度”,加快了稿件的审理时效,将以往半年左右的审稿周期缩短为3个月。两刊新建独立网站,全面转型数字出版。新设 “优先发表”栏目,将原来1年左右的出版周期缩短为录用后1个月就可以在线发表。新网站采用先进的xml一体化出版平台,全流程数字化彻底告别传统纸和笔,进入现代化的光与电。同时推出的微信公众号与网站内容同步更新,实现了编者和作者与读者的实时互动,两刊出版进入数字化、全媒体新阶段。

    四、屡获好评,两刊展现广泛影响力。“十三五”期间,两刊获得一系列好评和荣誉。《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8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2020年,CNKI最新发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影响因子由去年的0.859提升到今年的1.034,综合排名由曾经的5名以后上升到现在的第2位。《海洋地质前沿》同样取得显著进步,“十三五”期间连续进入“科技核心期刊”行列,并首次被CSCD收录;2019年,《海洋地质前沿》在27种“海洋类期刊”中名列第9位,达到历史新高。纵览国内科技期刊格局,海洋地质两刊载文量位居所在领域前两位,已经成为我国海洋地质科研成果出版和传播的最重要载体。

    当前,海洋地质两刊正处在两大转变的时代潮流之中:一是传统地质工作转向对地球系统科学的探索,海洋地质研究率先走向深海大洋;二是我国正从期刊大国走向期刊强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两刊将积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全局工作部署,更好地做好期刊出版工作,为促进我国海洋地质学科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守正创新 再结硕果 海洋地质两刊“十三五”期间迈上...

    为促进地质分析科学发展,提升科技论文写作水平,2019年11月20日,《岩矿测试》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十一期作者培训班。本期培训班特别邀请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王学求研究员、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袁洪林教授讲课。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省级地质研究所和地勘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核工业、环保、有色等相关行业分析测试机构共80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岩矿测试》主编罗立强研究员在培训班上致辞,鼓励广大青年地质分析工作者,凝聚发展方向,剖析科学问题,努力探求未知领域,勇于突破技术瓶颈,勇攀科学高峰,善于总结科学规律,积极撰写高质量文章,为地质分析事业贡献力量。

    培训班上,王学求研究员聚焦纳米尺度地球化学和全球尺度地球化学研究,阐述了勘查地球化学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重点技术突破和勘查地球化学对关键矿产资源研究的推动作用。重点阐述了2000年以来勘查地球化学从纳米水平延伸到全球尺度地球化学的研究进展。在微观尺度上阐述了纳米金晶体颗粒的发现及其对隐伏矿勘查的意义,在全球尺度上解析了地球化学基准应用于全球环境评价与监测、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贡献,阐述了了地球化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同位素年代学是时间标尺,同位素地球化学是物质成分示踪的有效手段。当前,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已成为确定地质事件、识别物质来源和成因环境的有力工具,在地质学、矿物学、环境科学等众多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袁洪林教授阐述了同位素原位分析技术最新研究进展,以丰富的实例深入解析了LA-ICP-MS、LA-(MC-)ICP-MS、飞秒级质谱等技术在单矿物微量元素分析、单矿物微区Sr-Nd-Pb-Hf同位素分析、副矿物U-Pb定年、锆石联机分析等领域的最新应用、方法优化和技术难点。同时指出应结合具体的研究需求和样品特征建立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激励大家要主动培养艰苦细致的科学素养和开放共享的科学思想。

    授课专家在报告中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与大家分享了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深刻体会和宝贵经验,强调了论文的原创性至关重要,同时要注重逻辑结构、语言表达、图表要件等方面的组织能力。这些观点对科技工作者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新时代下,科技期刊不仅是学术成果的传播载体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还是引领和推动学科发展的窗口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2011年以来,《岩矿测试》已连续举办11期作者培训班,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提高了学术凝聚力,并为积极服务于自然资源和“大地质”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

     

    《岩矿测试》第十一期作者培训班在北京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