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自主研发的“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叠加速度谱拾取软件”成功应用于某二维地震处理生产项目,实现智能高效完成初始速度建模工作,依托最新服务器,对比常规人工拾取效率至少提升5倍,常规数据处理工期可有效缩短。

    近年来,面对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广州海洋局以提升地震数据效率和质量为目标,紧抓地球物理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前沿,不断深化地球物理数据智能化处理技术创新和实用化改进,成功实现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叠加速度谱自动拾取技术,于2019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810571640.6)和软件著作权(软件著作权号:软著登字第4819661号)。

     

    人工智能速度建模结果与地震剖面显示的构造相符

    为使该技术尽早应用于生产项目,广州海洋局组织技术和软件研发人员针对该软件模块的计算效率、易用性以及实际数据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应用最新的大规模平行计算技术和新版深度学习平台,优化核心算法和软件模块,同时配置3台服务器,进一步提升了计算效率和增强了适应性、实用性、友好性,为该项技术的成功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技术与软件的成功研发表明,未来速度分析与建模的大部分工作交由计算机智能完成是可期的,地震数据处理人员能够进一步“解放双手”,更专注于处理流程、关键参数调试及精细化处理技术提高,有力提升地震成果质量。同时,基于本次应用经验,进一步验证了处理与建模并行的地震处理项目协作模式的优势,为提高地震处理项目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广州海洋局探索人工智能处理技术获初步成效

    2018年12月8日至12月1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指导、自然资源部中国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和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司联合主办的“2018年缅甸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培训班”在缅甸首府内比都成功举办。来自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及其所属的办公厅、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司、矿业司、4家矿业公司等缅方代表近50名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

    12月8日的开班式,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叶敏苏代表缅方致辞,对中方提供的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培训机会表示感谢,指出培训班对于加强学员数字地质调查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学员借此机会认真学习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宝贵知识和经验,同时希望进一步扩展中缅数字地质调查的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副总经济师尤孝才代表中方致辞,对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司给予培训班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简要介绍了发展研究中心推广数字地质调查并举办培训班的所作的努力、以及推进地质调查信息化合作的愿景展望。

    这是在2017年度澜湄河合作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发展研究中心和缅甸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部合作共同举办的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培训。培训时间8天,其中室内培训5天,野外实习3天。由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研发团队主讲,全程英语授课。内容涵盖从野外数据采集、室内PRB汇总、实际材料图连图、编稿原图制作、空间数据库建库等全过程,同时还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地质调查智能空间技术、PRB地质图三维建模技术等作了介绍与交流。获得了缅方地质人员的一致好评。

    近两年来,发展研究中心团队通过不断探索,将技术路线从地质调查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的重心转向地质调查过程以地质知识的流程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建设与应用,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不断完善云端采集、处理、建模等智能化功能,积极推进数字地质调查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发展,为本培训的顺利举办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此次培训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为落实“一带一路”共建倡议,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或多边地学研究领域的互利互赢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通过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可持续的培训、宣传、推广和技术示范等,扩大其在缅甸地学领域更深层次的影响力、打造中国地质调查地质填图软件国际化精品以及积极推动中缅双方在地质填图领域的深层次技术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双方将来后续可能的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和落地应用提供契机。

     

     

     

    2018年缅甸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培训班成功举办

    为进一步落实2013年签订的中德地质技术交流合作备忘录内容,促进中德地质信息技术交流、共享,推进地质云建设与地质大数据信息与服务,近日,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在京组织召开了2017年中德地质信息管理与应用技术研讨会。来自德国联邦地学与资源研究院(BGR)的Tanjia Wodtke、Andreas Pasewaldt、Marc Filip Wilechmann参加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为发展研究中心与BGR的第六次技术交流。在技术交流中,发展研究中心谭永杰总工程师向BGR专家介绍了发展研究中心地质信息化工作概况及地质云建设的主要成果,其他代表也围绕地质云建设的整体架构、数据、产品及应用系统以及数据出版等方面作了8项专题技术报告。德方对已发布的地质云1.0版本及其下一步规划表示了赞许与高度认可,并作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应用、语义网、欧盟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法(INSPIRE)等三个方面的主题汇报。

    中德双方专家就基于地学信息产品服务方式、大数据组织管理与挖掘技术、岩矿图像识别人工智能技术、三维地质模型网络发布与应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就下一步在岩石地层数据服务、岩矿图像识别应用与数据出版等领域的合作计划达成了初步意向。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地调中心、青岛海洋所、物化探所、油气调查中心、环境监测院、水环中心、水环所、实物资料中心、实验测试中心、探矿工程所等单位的30余名信息化业务人员参加了技术研讨。

    交流会现场

    谭永杰总工程师介绍地质云总体框架

    2017年中德地质信息管理与应用技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为进一步掌握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了解AI技术在业务场景中的落地应用成效,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以下简称“地学文献中心”)赴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谱AI公司”)调研。

    调研会上,地学文献中心主要负责同志介绍了调研目的和单位基本情况。智谱AI公司负责人员介绍了知识图谱、智能科技情报、AI预训练大模型、数字人等主体业务方向的布局考虑、发展历程、核心技术和产品形态,重点围绕AI技术在科技情报信息挖掘、智能辅助推荐、客服与科普数字人、人才发现与预测、场景落地等方面做了介绍,并做了现场演示和说明。

    调研会上,双方人员就如何在地质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并就在地质科技情报自动化、地质人才发现与评价等方向开展应用进行了探讨。

    本次活动是进一步提升地学文献中心对前沿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把握能力,促进构建地质知识智慧服务技术创新中心的具体举措之一。通过调研活动,拓宽了视野,理清了思路,坚定了应用AI技术提升地学文献挖掘与应用的信心。

    智谱华章公司是依托清华大学知识工程实验室建立起来的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其参与研发的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悟道”,被应用于科技情报、数字人、工业智能多个智能场景。相关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专利一等奖。

    地学文献中心主要负责同志、中心科技工作分管领导及有关处室人员参加调研。智谱AI公司主要负责同志、各事业部负责人员参会。

     

    调研现场

     
    地学文献中心赴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调研

    二○一八年缅甸数字地质填图技术野外培训

    二○一八年马来西亚数字地质调查技术野外培训

    地质填图技术诞生以来,中国一直是这一领域的学习者、跟随者。进入21世纪,中国成为这一领域的领跑者。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主研发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彻底改变了地质填图自诞生以来的手工作坊式工作形式,在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后,目前正在向智能化挺进。

    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培训为平台,让世界共享了这一智慧成果。据统计,这一系统已先后走进东盟、南美、西欧、非洲等地,在秘鲁等国还被实际应用于地质填图。

    新思想 抢占国际地学新高地

    “我国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地质调查领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即已开始。”2018年11月中旬,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智能地质填图现场研讨会上,已从中国地质调查局区调处长岗位上退下来的其和日格激动地说,“经过近30年持续不断的努力,中国在地质工作数字化、智能化上已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其和日格回顾了我国地质工作追求数字化、智能化的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后,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变化,原地质矿产部将信息化技术在地质领域的应用,上升到了抢占国际地学新高地的高度。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有关研究和部署相继实施。中国地质大学先后开始了MAPCAD、MAPGIS系统的研发,进行了中国地层数据建设、计算机1∶5万辅助成图等实践。1996年,野外地质调查计算机化初具雏形。1997年,《计算机辅助1∶5万区域地质填图系统》专项正式启动实施。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后,在组建发展研究中心时,专门组建了以实现地质调查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为目标的研究团队。按边研发边推广应用、在应用中提升完善的办法,研发团队对每个阶段性成果开展了持续培训。截至目前,涵盖从野外地质信息采集到最终成图、报告编制全过程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远景调查评价、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及危机矿山接替资源调查等专项及矿区勘探等领域,实际应用单位涉及全国地质、冶金、有色、武警黄金、核工业、建材、化工、煤炭等行业勘单位和高校科研部门。紫金矿业集团、云南驰骋锌锗有限公司、新疆有色集团、中国黄金集团等国内大型矿业公司,也在矿区勘探中进行了应用。

    2007年,原国土资源部与丹麦环境部签署地学合作备忘录,丹麦2名地质学家到我国接受数字填图技术培训,并联合中国地质学家在格陵兰地区利用该技术方法开展数字地质调查工作。随着数字地质调查系统首次成功应用于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地学界对这一中国智慧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2017年开始,研发团队在全面完成数字化研发任务后,开始了智能化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研发。目前,智能地质大脑(地质知识库)构架搭建工作已开始,我国智能地质调查也站在了电脑+人脑的新起点上。

    新思路 由面到点满足国际渴望

    “看到中国在地质调查数字化的成果,国际同行在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交流中,多次表达了共享这一成果的愿望。”中国地质调查局主流程数字化研发团队负责人说。

    满足国际渴望、让世界共享中国智慧,研发团队的办法就是借鉴中国应用推广的经验,开展国际培训。首批获得培训机会的,是东盟成员国。

    据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为了让受训技术人员全面掌握这一中国智慧,研发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授课计划,在全面传授我国地质调查数字化智能化理论、技术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安排了实习环节。在研发团队的悉心指导下,培训结束时,每个参训学员基本都能熟练操作数字地质调查软件,并应用这一平台填制一张合格的区域地质图。

    在外交部、商务部、原国土资源部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大力支持下,自2010年起,国际培训一直持续至今,并逐步形成了“面到点”和“点到面”相结合开展技术培训的特点。

    “面到点”就是在东盟多家广泛参与培训的基础上,选择兴趣度高、与当前开展工作吻合度高的国家进行“上门”服务。“点到面”就是通过前期对选拔优秀人员、专业对口的地质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然后在推广国培训时,再将这部分人员作为“种子选手”编到培训班中担任小组长,帮助授课老师答疑解惑,提高了培训效率和质量。

    据统计,2010年以来,研发团队以每年一期、每期10~20天、每期20~25人的规模,连续8年成功举办8期东盟国家数字填图能力学习班,培养人员超过200名。为非洲、中亚、南美约40多个国家举办的数字化地质调查技术讲座,涉及人员超过300名。在商务部举办的援外培训中,研发团队为“一带一路”及拉美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00多名技术官员开展了数字填图技术培训、讲座及交流。

    随着这些学员回国,中国先进技术引起了各自国家矿业主管部门的重视,扩大培训面积、尽快在自己国家应用数字填图技术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2015年起,研发团队决定走出国门,将培训由“面上撒开”变“点上扩展”。目前,已完成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缅甸、秘鲁、巴西等国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累计培训人数超过200人。

    现在,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培训已成为中国地质调查与国际合作交流的示范“窗口”之一。可以期待的是,随着在这一“窗口”内交流合作的日渐深入,在中国数字地质调查理论、技术和方法支撑下,相关国家也将逐步告别手工作坊式的地质调查工作模式,走上数字化智能化的新道路。

    新意向 搭中国便车分享中国智慧

    培训,不仅让中国技术在相关国家落地生根,而且大大推进了这些国家地质调查的现代化水平。

    “老挝、秘鲁、柬埔寨等国家接受培训的技术人员,现在均开始在本国独立开展数字地质填图工作。”研发团队负责人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与多国的地质调查合作项目中,也逐年加大了实际应用数字地质调查技术的力度。

    巴西在领略到中国数字地质调查技术的魅力后,发出了交流与培训的邀请。同时,巴西还向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了分享中国智慧的新意愿:搭建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云平台,并建立智能地质调查结点;联合开展数字地质填图理论、技术方法的培训与填图示范等工作,推进数字地质调查软件与技术的应用水平,共同创新全球地质调查智能空间现代化模式,全面提升地质学家数字地质填图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抱有同样强烈意愿的,还有马来西亚。在2018年10月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交流中,马来西亚提出的共享目标更加全面:

    关于应用,希望2019年4月在马来西亚兰卡威进行数字地质填图的试点工作中提供帮助和指导。

    关于最新成果,马来西亚希望中国正在开展的三维建模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研究一旦获得突破,马方即可分享并在具体项目中应用。

    关于平台建设,马方希望中国研发的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平台,能与马来西亚矿产与地球科学局进行有机整合,为马国内各项目组提供全流程的智能化服务和应用。

    关于合作研究,希望推进马来西亚矿产与地球科学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及马来西亚沙巴大学之间的合作,共建智能地质调查技术实验室,在智能化数字地质调查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GIS技术、地质三维建模技术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平台研究应用与示范,国际地学领域地质调查智能空间模式研究中心框架预研究等多方面开展合作研究。

    关于能力建设,马方希望中国继续加大对马培训工作力度,持续帮助马来西亚矿产与地球科学局及高校等单位使用数字地质调查软件,提升马方的填图能力。

    中国智慧 世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