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新疆耕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组近日联合新疆巴州农科院、巴州富硒产业协会,前往新疆库尔勒香梨研究中心开展技术交流与野外实地考察。

    野外考察 

    交流会上,项目组汇报了库尔勒香梨地质适宜性分析取得的初步进展。一是认识到独特的土壤、水分与气候特点是形成库尔勒香梨独特品质的客观条件;二是查明了香梨种植区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灰岩、大理岩,新近系库车组的砂岩、粉砂岩等;三是香梨分北部山前和孔雀河沿岸两大种植区,潮土是优势种植土壤类型;四是查明了香梨中铜、锌、硒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含量;五是土壤中铁、锰、镁、钾、钴元素含量高低决定了香梨的独特品质。下一步,项目组将与巴州农科院加强合作交流,继续深化库尔勒香梨地质禀赋条件研究,探索构建基于生态优先的优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区划评价技术方法,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

    新疆库尔勒香梨研究中心主任张锋详细介绍了库尔勒香梨的基本情况。目前,库尔勒香梨是第一批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誉为“西域圣果”,种植面积46.5万亩,直接产值近20亿元。香梨收入占库尔勒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是第一增收产业,因此,库尔勒市又被当地人引以为豪地称为“梨城”。他表示,项目组开展的地质条件与适宜性分析对研究中心正在编制申报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促进库尔勒香梨产业发展条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可以为库尔勒香梨种植提出科学的规划建议,支撑服务巴州林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会后,与会人员共同前往库尔勒香梨标准化生产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香梨自然生长情况及田间管理技术。

    土地质量调查助力库尔勒香梨科学种植

    “这里有丰富的富硒土壤资源,一定要打好这个品牌,让富硒农产品在市场上更加畅销。”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赣州视察工作,于都县梓山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这片历时数年打造的现代化富硒农业基地,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指示。而此时,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赣南地区这片土地上已耕耘了13年,推进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开展,为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发挥地质调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针对赣南山地多平原少、耕地面积小、土地资源家底不清等情况,精心实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查明了赣州市土地质量状况,圈定了富硒富锌等特色土地资源,提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议,提升了土地附加值,增加了农产品价格,有力支撑了赣南脱贫攻坚。

    政府的感谢和老乡的笑容是最好的肯定 

    自2016年以来,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南京地调中心”)牵头组织实施赣南地区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等4家直属单位,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集成与服务应用”等项目,组成了赣南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团队,历经1000多个日日夜夜,走遍了赣州18个县(市、区)的山山水水。他们以坚韧的毅力攻坚克难,以辛勤的汗水浇筑成果,以宝贵的智慧将丰硕的特色土地资源留在赣南这片红色革命圣地之上。一份份成果报告、一张张成果图件、一个个基地档案,及时送达赣州各级政府。一处处富硒农业产业基地拔地而起,政府的感谢、老乡的笑容是对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团队最好的肯定。

     

    禾丰蔬菜基地

    4年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团队共完成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15840.71平方千米,在赣州市调查区圈定富硒土地面积7452.71平方千米,其中无公害富硒土地面积6135.96平方千米(满足绿色富硒土地面积2632.06平方千米);圈定富锌土地面积2750.61平方千米,其中无公害富锌土地面积1946.40平方千米(满足绿色富锌土地面积893.73平方千米)。提出了特色农业基地建议区232处,其中绿色富硒基地建议区62处,面积497335亩;无公害富硒基地建议区96处,面积418105亩;绿色富锌基地建议区10处,面积133519亩;无公害富锌基地建议区34处,面积193078亩;绿色富硒富锌基地建议区12处,面积197872亩;无公害富硒富锌基地建议区5处,面积40559亩;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议区13处,面积123646亩。编制了五批“江西省赣州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特色农业基地档案集”,支撑于都梓山、于都禾丰、宁都青塘、兴国梅窖、兴国九山等地建立了一批富硒特色农业基地,助力当地形成以“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等“造血式”脱贫模式,助力数万贫困人口脱贫。以前荒废的土地,如今成了人人称羡的富硒土壤。2017年,兴国县梅窖地区优质晚米价格最高达到了每千克38元,梅窖镇温镇长高兴地说:“富硒土壤是我们梅窖的宝贝!给一座金山都不换。”2018年7月,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批示:“好好抓一下富硒土地资源的利用。这是一个宝贵资源,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调查的,有权威性。”2019年9月27日,《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富硒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把赣州市作为“赣南富硒区”产业集群的核心,立足绿色生态,开发富硒资源,发展富硒产品,快速推进富硒农业产业发展。2020年3月,赣州市政府制定了《赣州市富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

    加快成果转化助力“造血式”脱贫 

    随着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发展的需求,土地质量调查开始着力服务富硒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等工作,以此达到推动经济发展、助力区域脱贫攻坚的目的,为赣南的脱贫攻坚地质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土地是老百姓年年岁岁的期盼、世世代代的守望。赣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村脱贫,是国家特级贫困地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对象。面对这片红土地的贫瘠,该怎么办?

    作为一项源头性的系统调查工程,赣南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着力认清土地的“基因”,为赣州这个农业大市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提供大量基础信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团队提出了“互联网+成果”表达方式,形成“一个基地一份档案一个专属二维码”的创新成果表达,打通了地质工作支撑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了,一座座富硒产业基地拔地而起,形成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企业增效、城市增辉的综合效应,真正实现“造血式”扶贫。

    2016年以来,赣南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连年报捷,从兴国梅窖、于都禾丰富硒盆地的发现,到梓山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的落成,4年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关切和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发掘了赣南地区丰富的富硒土地资源。在2017年6月27日原国土资源部支持赣南脱贫攻坚暨定点扶贫30周年座谈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将第一批土地质量调查成果移交给赣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曾文明。

    多年前的梓山潭头村一带还是未经改造的水田,田里种着参差不齐的水稻,世代经营着这片土地的乡亲们不曾想过有一天会享受到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红利。在赣州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全面开展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团队对于都县梓山地区的土地质量进行了深入调查评价工作,对梓山地区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进行了高度凝练和总结,调查成果得到了赣州市及梓山镇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应用。梓山镇政府、于都县政府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移交的调查成果,提早谋划,结合梓山镇的实际情况及区位优势,围绕323国道沿线的梓山村、潭头村、下潭村、岗脑村、排脑村、中心村、张军村、安和村、山峰村等9个村(其中贫困村3个),规划建设了万亩富硒绿色蔬菜产业园。产业园总投资约10亿元,建设以万亩足硒、富硒绿色蔬菜基地为内容的现代农业蔬菜科技产业园,打造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并于2017年10月开园。

    产业园的建成,成功实现了梓山地区村民的土地流转,同时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带动了梓山镇全镇11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966名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致富。

    于都县禾丰富硒农业示范基地,2017年9月,山东寿光客商第一期投资建设,实现土地流转3000亩,仅流转资金每年超过200万,每户每亩土地每年可获得流转收入670元。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建立利益联合机制,惠及了禾丰镇70%的贫困户即1700多户。贫困户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贷款3万元用来入股,公司除了负责偿还股本,还每年向贫困户发放股本8%的固定分红,仅此一项每户每年可增收2400元,同时贫困户还能够增加务工收入。宁都青塘社岗富硒蔬菜基地2018年启动,流转土地226亩,签订长期用工合同的贫困户劳动力61人,亩产值3万元、纯利润1.8万元以上,在已建成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农户参与大棚蔬菜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2019年进一步吸纳种植农户64人,社岗蔬菜基地规模达到800余亩。兴国县高兴镇高多村田园综合示范基地,2017年政府开始投资打造“游千年古树、看十里香樟、采四季果蔬”为主题的乡村游田园综合体,种植蓝莓、杨梅、圣女果、葡萄、百香果等果树一千亩,流转土地1000亩,涵盖高多村300余户村民,1400多人受益,提供就业岗位150个。

    2020年5月16日,第一块富硒农业产业基地标识牌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竖立。与此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提供的154处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区内的337个100亩以上的富硒基地也将陆续竖牌。

    值习近平总书记于都调研一周年之际,江西省委书记刘奇又来到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大棚,但见黄的花、绿的果,一簇簇丝瓜藤上生机盎然。与种植户和务工村民交谈,刘奇详细了解了富硒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带动效应。村民们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村民孙观发家用数字总结了“年度成绩单”:奖状增加了六张、收入翻了一番。

    成果调查不忘普及地球科学知识

    “基本查明有益元素、营养元素、重金属元素分布;提出富硒土地资源区、重点污染区、绿色土地发展区分布状况与成果应用建议,建立土地质量档案;为区内精准扶贫服务,准确划分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土地规划和管理服务等……”这区区百余字不只是印在项目书上的铅字,更是900多万客家儿女几代人的期盼,字字句句刻在地质队员的心里。

    2017年~2018年,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担瑞金市和石城县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共调查面积800平方千米,基本覆盖了瑞金市和石城县的农耕区。此次调查是20世纪80年代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对该地区土壤最为全面的一次“体检”。瑞金市和石城县的调查成果有“四大发现”:一是瑞金市和石城县土壤环境质量优越,清洁土壤约占98%~99%。二是土壤中富含有益元素硒和锌,发现富硒土壤119平方千米,发现富锌土壤150平方千米。三是发现了富硒、富锌以及富钙、磷、钾、锰等其他营养元素特色农产品。瑞金和石城的莲子矿物元素丰富,堪比“天然维生素补充剂”。四是发现并圈定了特色农业基地,绿色富硒农业产业基地16个,绿色富锌农业产业基地10个。

    2018年12月,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主任齐亚彬向瑞金市人民政府移交了《赣州市瑞金市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报告》和《瑞金市农业基地档案集》。2020年,上述调查成果已经被应用于《瑞金市推进富硒农业产业发展打造富硒品牌建设实施方案》中。

    在移交成果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地球科学知识普及活动。《矿物元素与人体健康》科普讲座从公共医学、医学地质、健康地质的角度,讲授了人体中微量元素与地壳中微量元素的密切关系,以及人体必需矿物质元素钙、铁、硒、锌的生理功能、获取途径、摄入量与健康风险。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与瑞金市自然资源局联合制作了《土壤中有益人体健康的营养元素》宣传折页,展示了土壤与矿物质元素,矿物质元素与人体健康,富硒、锌土壤与硒、锌的营养健康价值,以及天然富硒、锌农产品开发,特色富硒、锌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内容。

    合力书写赣南新“硒”望

    实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助力赣南脱贫攻坚,离不开地方的支持配合,也离不开团队的奉献和智慧。

    中国地质调查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团队联合了多家江西省地勘单位,同时也得到了赣州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赣州市矿产资源管理局作为调查项目的“向导”,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南京地调中心副总工程师陈国光是赣南土地质量调查工作的总负责人,也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团队中最年长的一位。他克服赣南地区特殊地形条件带来的重重困难,入深山、下农田,多少次风餐露宿,多少次田间地头研讨,多少次成果推介,最终完成了赣南统一野外调查和成果表达的技术方法,为实现统一技术要求的多兵团作战奠定了技术基础。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团队成员以80后为主,连续多年常驻赣南,以青春丈量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以深情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南京地调中心张明是赣南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团队野外调查工作组组长。4年来,他跑遍赣州市18县(市、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区,与家人聚少离多,女儿一转眼已经从幼儿园的小朋友成为三年级的少先队员了。干净的野外工作服、整理好的行李箱是妻子背后的默默支持。岩溶地质研究所何师意、刘凡,水环中心刘雪松,测试中心刘斯文,物化探所杨柯,南京地调中心周墨、唐志敏等常年驻守在赣南野外一线,从刚去吃不了辣到现在的无辣不欢。唐志敏因常年坚守野外一线,错过了多次姻缘,每次谈起,他都腼腆一笑,“先做事,后成家。”还有湛龙、梁晓红、张洁、周强强、文帮勇、刘冰权、邹勇军、李红、雍太健等,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团队成员无怨无悔地行走在赣南的红色土地上,一处处富硒产业园不仅是他们多年艰辛呈交的成绩单,更是对赣南人民的长久情怀。

    牢记嘱托,绘就“硒”望田野新画卷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担的地质调查二级项目《湘鄂重金属高背景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风险评价》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为基础,选取与环境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51项元素及指标,编写科普专著《爱恨交织的化学元素》,目前已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 

    该书所选元素主要包括构成自然界的骨架元素、人体必需元素、含量适当时对人体有益但过低或过高时对人体有害的微量元素、对人体有害的毒性微量元素等。通过富有故事性的元素发现史、精美的矿物图片、生活中“隐藏”的各种元素以及它们对人体的健康效应,展现各种元素的特性,对人体健康的利与弊,传播元素趣味知识及其基本性质。兼顾趣味性、知识性和专业性,图文并茂地揭开了元素的神秘面纱,普及了地质、地球化学、人体健康等元素基础知识。

     

     
    科普专著《爱恨交织的化学元素》正式出版

    图为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高洲乡高滩村“吉内得”富硒富锌有机种植基地。 胡辉 摄

    绿色发展,调查先行。记者日前在江西省萍乡市召开的富硒富锌产业发展论坛上获悉,在贫困地区通过地质调查查明富硒富锌土地等优势资源家底,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已成为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

    硒是青山绿水间蕴藏的宝贵财富。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显示,萍乡市土地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全市总面积70%以上土壤富硒富锌,是我国少有的天然优质硒锌同富地区。“吉内得”富硒大米走上越来越多品质家庭的餐桌、“格林米特”猪肉被选定为南京青奥会特供猪肉、“新泉豆腐”进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不仅是江西萍乡,在陕西安康、湖北恩施、湖南桃源等贫困地区,富硒米、富硒菜、富硒茶等富硒富锌特色产业已成为当地绿色崛起、富民强市的核心产业。据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专家介绍,当地以富硒产业为主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占GDP比重超过65%,全市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富硒产业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来自富硒特色种养。

    “精准对接需求,精准提供服务。”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昆介绍,近年来,地质调查系统以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为己任,为支撑地方脱贫攻坚和转型发展,发挥专业优势,针对重大民生问题、特色农业发展等精心实施了一批地质调查项目,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摸清了富硒富锌土地分布,为支撑精准脱贫、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硒和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被科学家誉为“生命之火”“抗癌之王”“长寿元素”。“克劳斯·施瓦茨奖”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治伦表示,硒对人体有非常重要和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对人体健康有巨大益处。物以“硒”为贵。据预测,富硒富锌农产品市场容量理论估算约4000亿元、保健品及医药品约1000亿元,富硒富锌产业正成为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良好的新型功能性产业。

    “催生一个产业,昌盛一个民族。”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表示,农业高质量发展应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满足消费者对安全、绿色、健康、多元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所在。富硒富锌农业未来发展,要特别注重技术创新,在为消费者提供多重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科研与农业生产者的自身价值。

    富硒富锌产业是朝阳产业,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过去地质学以找矿为主要目的,很少关注那些没有独立成矿但与生命相关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富集规律及差异。”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雒昆利呼吁,地质调查工作要关注天然硒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科学问题,从硒的地球化学特征入手,摸清硒的空间分布和富集规律,精准圈定富硒地层和区域,科学评价开发利用潜力。

    “产业发展的基础,归根到底还是在富硒富锌土地资源。”王昆表示,为助力贫困地区在“硒”望的田野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加速推进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全面摸清富硒富锌土地资源家底,主动支撑服务各地富硒富锌产业布局。同时在富硒富锌地区配套开展三项工作:一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服务农业生产适宜性分区和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二是水资源调查监测,“以水定土”,支撑水、土资源保护与协同开发; 三是地下空间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示范,强化地质安全保障,改善产业发展的生态空间。

    促进富硒富锌土地资源的调查成果转化和应用,是萍乡推进绿色发展的最新实践。“作为百年煤城的萍乡,如何摆脱资源枯竭的帽子、走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路?需要自然资源人创新发展理念,拓展自然资源的内涵,由以往资源的类型和数量拓展到资源的质量以及地上和地下空间资源。”在萍乡市挂职任副市长的自然资源部调查监测司副司长冯文利如是说。

    资源观念一转,发展天地无限。据冯文利介绍,萍乡市不仅通过土壤地质调查,掌握了富硒富锌资源家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更重要的是,随着新资源观的注入,更多的“变废为宝”正在生动实践。比如:萍乡正在调查评价百年地下煤矿开采形成的废弃地下空间,作为旅游、文化、储存、地热等新资源开发,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统一。冯文利指出,资源调查成果宝贵,应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让社会和企业家更加理解地质调查,从而加快调查成果的深度转化应用。

    摸清富硒富锌土地 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记者13日从中国地质调查局了解到,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人员在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发现了大型富锶矿泉。锶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富锶矿泉水是中国稀缺的矿泉水资源。湖南省新田县发现大型富锶矿泉,经计算分析,年有效开采量约724.9万吨,开采潜力巨大。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下,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组织实施了《湘江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调查比例尺为1:5万,查明了新田县境内富锶矿泉资源状况,圈定富锶矿泉分布区域。

    调查发现新田县富锶矿泉集中分布于莲花、茂家、新圩等地一带,面积约175平方千米。该区地下水取样类型为下降泉和机井,下降泉锶含量平均值为0.38毫克/升,机井锶含量平均值为2.76毫克/升,分别是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锶含量限值的1.90倍、13.8倍。下降泉和机井锶含量高于广西巴马长寿区(锶为0.30毫克/升),机井锶含量高于湖北钟祥市长寿区(锶为0.625毫克/升)和青海玉树热水沟区(锶为0.620毫克/升)。

    富锶矿泉分布于泥盆系佘田桥含水岩组,地层岩性为中薄层浅灰色泥灰岩、泥(页)岩、泥质灰岩夹灰岩。

    新田县富锶矿泉中pH值范围为6.74—7.90,属于中性至弱碱性水;溶解性总固体范围为201.48—732.81毫克/升,属于淡水(<1000毫克/升);硬度范围为82.02—612.20毫克/升,属于弱硬水-极硬水。富锶矿泉以重碳酸根、钙离子成份为主,地下水类型以重碳酸型为主,多属于重碳酸钙型、重碳酸钙镁型水。

    科技日报:湖南新田发现大型富锶矿泉

     
      开栏的话

      今年两会的一个焦点,就是如何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根源在于,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农业生产所依赖的土地质量状况却不容乐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土壤重金属、残留农药、化肥污染呈蔓延趋势,农产品品质受到一定影响。事实上,从2002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全面启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针对农作物赖以生长的地质环境开展综合地质调查,实现对农业地质环境的科学评价,为农产品的安全提供保障。今天,调查成果已经在各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并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农业地质调查》,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地质工作与百姓餐桌的关系,推动更多地质成果为农产品安全服务。


      在江西丰城、青海平安、湖南新田,富硒土壤的发现和利用,让这些地方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也正是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在充分挖掘土地资源利用潜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价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集中展示。

      绿色富硒土地资源的发现,引起青海、湖北、广西、福建、江西、浙江、海南等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省根据各自富硒绿色土地资源的特点,进行优质土地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我国目前发现绿色富硒土地3.6万平方千米

      硒(Se)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营养组织确认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地球表面土壤中硒元素的含量分布极不均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42个国家或地区缺硒。就我国而言,有72%的地区属于缺硒或低硒地区,2/3的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硒摄入不足,总体是一个贫硒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富硒农产品作为新兴的保健产品逐渐得到市场青睐。天然富硒农产品的价格是同类农产品的几倍甚至十几倍,畅销海内外。

      市场前景广阔使富硒土地资源也成为发展特色农业、百姓致富的肥沃土壤。但问题是:到底哪块土地富硒?哪里可以生长出天然富硒的农产品?

      地质背景和土壤性质决定了富硒土地资源的分布。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陆续为我国东、中部平原盆地的主要农业产区给出答案。

      截至目前,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系统分析土壤有益、有害元素等各项指标54种,截至2014年年底,完成调查面积188万平方千米,基本覆盖了我国东、中部平原盆地等主要农业产区,获得了我国长期以来最为系统、精度最高的土壤各项元素指标数据3000余万个。在调查基础上,从地质地球化学角度系统研究了土壤中有益和有害元素的迁移、转化、富集规律,弄清了这些元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并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警预测研究。

      通过调查,我国绿色富硒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首次系统掌握。按照国内外通常将硒含量介于每千克0.4毫克到3毫克间的土壤定义为富硒土壤的规定,对已有分析数据的统计显示,我国有绿色富硒土地资源3.6万平方千米,占调查区内耕地面积的3.9%。

      调查同时发现,由于硒特殊的地球化学性质,绿色富硒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东南地区及西北地区,与硫化物矿床、黑色岩系、煤系地层等地质体的分布及东南地区土壤铁氢氧化物富集等密切相关。调查还发现,在绿色富硒土地资源分布区,水稻、小麦等大宗农作物及多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已达到富硒农作物标准。

      富硒产业成为地方特色农业发展新引擎

      江西省丰城市曾经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市”,水稻种植曾是该市农业的传统支柱产业。而富硒土壤的发现,吸引了多家国内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相继落户投产,让富硒产业成为丰城特色农业发展新引擎。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查明,江西省丰城市有富硒土壤资源524.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约200平方千米、林地约225平方千米、未利用地约99.7平方千米。丰城市委、市政府根据富硒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区位条件,对该市董家镇泉南村未利用绿色富硒土地15万亩,进行整体规划和开发利用。截至2014年上半年,已拉动商业投资12.5亿元,实现产值16.8亿元,创外汇200余万美元,覆盖9个乡镇20万人口,解决农民家门口就业8000多人,年均带动农民增收2亿元。丰城市通过对董家镇泉南村未利用地绿色富硒土地的开发,实现了未利用地绿色富硒土地的科学高效利用。

      青海省平安县如今拥有一张亮丽的“新名片”——高原生态硒都。在这里,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发现了167.88平方千米的富硒土壤,其中富硒耕地面积为65.11平方千米、富硒林草地面积102.77平方千米,并相继发现小麦、青稞、大蒜、大果樱桃及牛、羊、鸡均达到国家富硒农产品标准。

      这一发现,促使青海省将富硒土地开发和富硒农产品种植、加工作为青海农业新的增长点,列入青海省“十二五”规划。平安县委、县政府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根据耕地和林草地富硒土地资源并存的特点,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因地制宜规划富硒农作物种植区、富硒农畜产品养殖区、富硒农畜产品深加工区三个产业园区,积极招商引资,在青海环宇农牧实业有限公司、青海藤田富硒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富硒农业园区2013年一年就实现产业增值1.18亿元,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

      开启精准利用特色土地新模式

      湖南新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也是国土资源部和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定点扶贫县。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查明,新田县境内硒含量大于0.4毫克/千克的土地达到615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的58.44%。新田县委、县政府敏锐捕捉这一重大发现蕴含的新机遇,并根据该县富硒土地资源分布区域的土壤酸碱条件、重金属含量的背景变化,精准规划每个地块的富硒土地利用方式,开启了精准利用特色土地资源的新模式。

      在新田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通过新田县信达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信托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机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模式,形成了富硒水稻、富硒大豆(10万亩)、富硒蔬菜(19万亩)、富硒养殖业(年出笼富硒商品鹅150万羽、富硒鸡20万羽)为主导的产业布局,富硒产业已成长为该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在湖北省,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已发现富硒土地资源10068平方千米,其中绿色富硒土地资源2336平方千米。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开发富硒土壤资源作为实施“农业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选择10个重点县(市)开展富硒土壤调查和开发利用试点,力求精准开发富硒土地资源,发挥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效益,并整合科研力量,专门成立富硒产业研究院。从2014年起,计划用3~5年时间,实现富硒产品向和富硒产业转变,形成一批农产品种(养)植、加工龙头企业,以及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加工园区、过100亿元的大县(市)。

      延伸阅读

      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于1999~2001年在广东、湖北、四川等地实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

      从2002年起,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正式启动,国土资源部先后与浙江、四川、湖南等18个省区采取省部合作方式推进调查工作的开展。

      2005年,财政部设立“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由国土资源部与环保部共同负责,对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进行专项支持,调查工作也随之扩大到全国31省(区、市)。

    点燃“硒”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