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8月19日下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王小烈,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会见了由中非共和国总统府农业和乡村发展部顾问科亚拉女士带队的中非共和国部长培训班的5位部长和部长办公室自然资源顾问等6人一行。双方就共同推进中非国家地质调查项目、提高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和地质调查能力以及促进矿业投资等交换了意见,同时,就共同推动援中非共和国国家地质调查计划达成一致。

    王小烈就双边矿业领域合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立双方合作交流机制,保持经常性沟通,促进矿业领域合作。两国矿业部门可以探讨签署矿业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两国地质调查局之间也可以探讨签署两局之间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二是共同推动实施“中非共和国国家矿业发展规划”和“中非共和国国家地质调查计划”,提高地质工作程度,摸清资源家底,吸引国外矿业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并有助于提高地质调查能力和提高地球科学研究水平。三是加强技术和人员交流,提高中非共和国地质调查能力。如举办短期地质调查管理和技术培训班,以及双方地质人员通过共同实施合作项目、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学习,提高地质调查能力。

    科亚拉部长表示中非共和国战乱之后百废待兴,由于包括矿产资源、森林、水资源、地质公园在内的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丰富,已经发现矿床和矿点矿化点470多处,应该为国家经济发展发挥作用。但受限于地质工作程度低,整个国家的资源潜力不是很清楚,难以吸引国外矿业投资。加之中非共和国地质调查局人员偏少,地质调查能力低等因素,此次来华,主要来寻求中国在地质领域的帮助,帮助中非共和国开展地质调查,摸清资源家底,吸引矿业投资。并表示双方要互利共赢合作,可以提供部分矿权优先中国矿业公司登记。科亚拉部长完全同意中方的三点建议。

    王小烈最后简单介绍了即将举办的2016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并邀请中非共和国矿业部门官员来华参会,出席中国-非盟矿业投资伙伴论坛、国际地质调查局长论坛等。双方确定了联络人,保持经常性沟通,促进地质调查领域务实合作。

    会上,境外地质处处长刘大文概要介绍中国地质调查局概况。会见后,王小烈陪同参观了国土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展室,中心主任韩子夜为中非共和国代表团详细介绍了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的能力和取得的成就。

    中非共和国代表团除科亚拉部长外,还有畜牧业和卫生部部长芒吉奥先生,法语国家艺术、文化及旅游部 部长帕娜女士,总统府经济顾问比罗先生,班吉市临时议会主席/市长那孔博先生和总统自然资源顾问贝尔杜谷先生。中方参加会见的有局科技外事部主任吴珍汉、境外地质处处长刘大文;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主任韩子夜、副总工陈斌和科外部副处长葛晓立等人。

     

    王小烈与中非共和国部长代表团合影 

     

    会谈现场 

     

    王小烈陪同参观航遥中心展室 

    王小烈会见中非共和国科亚拉5位部长一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阿拉伯国家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揭牌。谷兰丁 供图

     

    为中阿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发放聘书。谷兰丁 供图

    中国同阿拉伯国家是好朋友、好伙伴。历史上,中阿因丝绸之路相知相交。习近平主席在致2017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阿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互利合作领域越来越广,成果越来越实。”

    9月9日,在2017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阿拉伯国家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揭牌成立。该中心的成立,填补了中阿国家博览会在地学领域的空白,旨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中阿地学共同体,提升环境治理能力,促进中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地学研究水平,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

    开展多领域的地学合作研究,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提升中阿友好关系意义重大 

    阿拉伯国家是“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通亚欧非三大洲经济通道的重要节点。2016年1月,中国政府发布首份《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提出要深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产能合作、能源合作、卫星及其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合作、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合作。

    建设中阿地学中心国际合作平台,开展多领域的地学合作研究,摸清阿拉伯国家能源资源禀赋情况,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提升中阿友好关系与地学合作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阿拉伯国家开展目标国或地区的地学研究、基础地质调查、重大工程地质勘察、重要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岩溶地质对比与研究和地质矿产图编制,可为产能合作、互联互通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基础地学资料,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和安全运行,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繁荣,进一步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

    阿拉伯国家石油、天然气、金、铅、锌、铁、铬、磷、铀等能源资源潜力巨大。其石油储量超过1000亿吨,约占全球总储量的2/3,我国超过一半的石油进口也来自于该地区。开展阿拉伯国家能源与矿产资源评价,了解阿拉伯地区的区域成矿规律、资源能源潜力及分布格局,可以为国家制定资源能源战略和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能源资源勘查开发提供信息支撑。同时,对接中国产能优势和阿拉伯国家需求,有利于就业、绿色环保的产能合作,实现互惠互利。

    阿拉伯国家沙漠覆盖面积大,水资源严重缺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极端气候条件频发,地质环境非常复杂。开展与阿拉伯国家多边地学合作,进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岩溶地质对比与研究以及技术信息交流、水土污染和地质灾害防治、脆弱区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估、环境监测、防治荒漠化和岩溶区石漠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能力,进而促进阿拉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阿拉伯地区横跨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两者在地质演化史上原同属于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阿拉伯板块是世界上最小和最年轻的岩石圈板块之一,中生代晚期从冈瓦纳古陆分裂出来。非洲板块二叠纪脱离冈瓦纳古陆,三叠纪向北运移与阿拉伯板块拼合。新近纪以来,红海裂谷带又将非洲板块与阿拉伯板块分离。独特的构造位置和演化历史,许多重大地学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解决。与阿拉伯国家合作开展地学研究,有利于提升区域研究水平,促进地学理论创新,解决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中阿地学合作中心的建立,将加快中阿政府间地质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提升阿拉伯国家的地质调查与研究水平,增加我国在阿拉伯地区地学理论与技术方法领域的影响力,是助力中国地质调查局实现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调局”的重要一步。正如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地学合作推进交流会上指出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拥有专业领域齐全、方法技术先进、装备比较精良、经验比较丰富的专业技术队伍,我们愿意秉持“平等相待、真诚友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与阿拉伯各国的地质学家一起,搭建地学合作研究平台,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成果,共同促进地球科学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能源资源合作为主轴,以环境灾害和生态地质调查为两翼 

    中阿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区域包括埃及、沙特阿拉伯等22个阿盟国家和地区,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局共同建设与管理,以“传承友谊、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为宗旨,以建立中国—阿盟稳定的多边合作平台为基础,重点开展地学领域的交流合作,构建以能源资源合作为主轴,以环境灾害和生态地质调查为两翼,以双边地学国际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为突破口的合作格局,助力中阿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增进友谊。

    中心业务发展坚持“三个面向”:面向世界地质科技前沿,推动地质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提升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国际地位与在国际地学界话语权需求,开展中阿合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部署国际合作,支撑和服务好国家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国防安全,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倡议;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制约资源和环境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国际合作攻关。

    坚持“三个导向”:需求导向,面向解决国家能源、矿产、环境、灾害和基础地质问题加强中阿合作;问题导向,通过合作破解重大地质科技问题;目标导向,围绕中阿合作主要目标部署工作任务。

    坚持“四个服务”:一是服务于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需要;二是服务于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的需要,降低中资企业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风险;三是服务于提升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国际地位和形象、增强在国际地学界话语权的需要;四是服务于地质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的需要。

    中心将统筹地质科学研究、地质矿产调查、资源勘查评价、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及产能合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合作规划部署,既注重与发达国家地学机构的理论与技术前沿领域的学习交流,更注重与发展中国家的地质调查合作。加强与阿拉伯地区重要资源国和重要地质调查机构、地学研究机构、境外著名大学的长期合作,加强联合项目、培训、访问学者、博士—博士后教育等合作交流,建立长期合作交流机制。同时,着力国际合作网络与合作平台建设。

    围绕六方面合作愿景,敲定九项主要任务 

    王研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地学合作推进交流会上提出了六方面合作愿景,包括加强中阿地学合作的战略研究和规划部署,开展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管理政策及管理机制方面的经验交流与优化,推动地学新理论与方法技术的交流,大力开展基础地质调查领域合作,加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和海洋地质领域合作,共同搭建地质矿产信息共享平台。

    根据《中国—阿拉伯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业务发展规划》,中阿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将主要承担能源资源潜力及勘查开发形势跟踪分析,重点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合作,重要成矿带成矿动力学机制、成矿作用与演化研究,高分卫星数据国土资源推广应用示范,地下水系统理论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岩溶动力学与资源环境灾害效应研究,地质矿产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中阿合作战略规划研究以及人力资源交流与培训等主要任务。

    比如:利用我国先进、快速的地质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方法技术,在苏丹、摩洛哥、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重点地区开展中、大比例尺遥感地质解译、地质填图、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合作调查示范工作,同时促进“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在阿盟地区的推进速度。

    研究重要成矿区带金、铀、铅锌等大型—超大型矿床时空分布格局、形成机理与成矿环境,探讨成矿动力学机制及成矿作用、成矿体系及演化。

    结合阿拉伯国家需求,开展地学、农业、林业、环境、城市规划等领域高分卫星数据推广应用的合作。

    研究北非及西亚地区极度干旱区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合理化配置、咸淡水综合利用等关键水资源管理技术。制定适合阿拉伯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地下水库”建设方案,降低水资源损耗率,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地下含水层保护的建议。

    依托“全球岩溶”大科学计划,开展阿拉伯国家岩溶动力学理论研究,创新岩溶地下水系统调查及对比研究工作;开展阿拉伯地区跨界岩溶含水层研究与管理工作,探索具有地区特点的地下水有效管理模式……

    合作的平台已搭建,友谊的桥梁已架起。相信随着中阿地学合作中心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在中阿各国地质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地质科学合作研究成果将为推进中阿合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延伸阅读: 

    中阿地质科学合作研究初显成效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地质调查领域的较大规模合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为解决当地民众饮水问题而开展的水文地质调查。进入21世纪以来,中阿地质调查国际合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中阿地质调查国际合作网络初步搭建

    中国与摩洛哥、苏丹、沙特阿拉伯等3个国家在地质调查领域建立了双边合作关系,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或项目合作协议6份,实施合作项目7项。

    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多边合作平台,推进对阿多领域务实合作。利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等平台,加大与阿拉伯国家在矿业投资、岩溶环境与气候变化、水工环地质调查、地质填图、地球化学填图、卫星遥感地质解译、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拓展中阿地质调查合作网络。中国地质调查局还建立了西非北非地学中心,夯实了中阿地质调查合作基础。

    中阿地质地球化学填图合作渐成规模  

    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与摩洛哥、苏丹等国地调机构合作开展了1∶5万~1∶25万地质填图和地球化学填图,完成不同比例尺地质填图6493平方千米、地球化学填图14440平方千米、遥感解译26912平方千米。

    编制了不同比例尺地质、地球化学专题图件近500余张,圈定铜、金、铬和铂族元素等各类地球化学异常300余处,发现金矿化点2处、铜矿化点1处、铁矿化点2处,提高了合作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和吸引矿业投资的能力,也为合作国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地质数据。

    中阿地质科学合作研究初显成效  

    中国地质调查局与苏丹等国地调机构合作,总结研究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提出新古代泛非运动奠定了东北非地区的构造格局,对东北非地区进行了构造单元的划分。对东北非地区矿产资源概况及成矿特征的研究,提出东北非地区优势矿产资源为金、铜、铂族元素及稀土元素矿产,共划分出12个Ⅲ级成矿区带,圈定了15个成矿远景区。

    阿拉伯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取得初步成效,编制了东北非地区1∶250万地质图、矿产分布图、构造岩浆岩图及成矿区带及成矿远景区划分图,制作完成了东北非地区遥感影像图,建立了苏丹等国矿产地数据库,建立了东北非地区矿产地数据库。研究成果显示,阿拉伯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潜力巨大,优势矿种有金、铅锌、铁、铬、磷、铀和油气等。

    中阿水工环地质调查合作成效显著  

    阿拉伯众多国家水资源短缺,居民饮水困难,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成为阿拉伯地区贫困的重要根源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与阿尔及利亚、埃及、摩洛哥、苏丹等国,合作开展了水文地质环境调查、供水勘查及供水工程等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完成供水井300余眼,解决了超过200万人口的生活用水问题。

    与阿尔及利亚合作开展11个省市的城市供水、排水和防洪水文地质调查。施工供水井224眼,包括生活用水184眼、农业灌溉36眼和工业用水4眼,总涌水量达到了每小时3.65万立方米,解决了约40万人口的生活用水和经济发展所需的供水问题。

    与苏丹合作在南达尔富尔州首府尼亚拉南部Baggara盆地开展水文地质环境调查、供水勘查及供水工程,建成大型供水水源地2个,输水管线、供水厂和加压泵站3个,以及相应的供水和监测维修等设施,完成供水井20眼,日均供水量为4万立方米,保障了近50万人口的供水。

    中阿地质调查人才培养与交流成果突出  

    近10年来,中国政府以平等、合作、共赢为宗旨,通过学历学位教育、短期研修、技术培训、现场技术指导等多种方式,与埃及、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也门、苏丹等6个阿拉伯国家开展了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

    举办13期短期技术培训班,涉及地质矿产管理、地质调查与矿产资源评价方法技术、地球化学填图与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技术等多领域,为阿拉伯国家培养矿政管理、地质调查技术人员90余名。

    为苏丹培养地质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3人。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为苏丹、摩洛哥等国家培养地学专业技术人员30余名。针对摩洛哥对地质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软件操作方面的特别需求,对20余名地质人员进行了GeoExpl(International)软件针对性培训。 

    打造中阿地学共同体
      近期,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北项目办组织有关专家,对青海龙亚拉和拉脊山地区两个1:5万区调项目进行了野外验收。专家组通过资料抽查和野外实际核查,认为这两个项目在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和地质找矿等方面均取得明显进展。

      青海龙亚拉地区四幅1:5万区调(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西北地质队):在雁石坪群中采获一批古生物化石,雀莫错组中有Liostrea sp. (光蛤), Liostrea cf. birmanica(Reed)(缅甸光蛤), “Mytilus”sp. (壳菜蛤);布曲组有Entolium?sp.(光海扇), Liostrea cf. birmanica(Reed)(缅甸光蛎), Pholadomya cf. qinghaiensis Wen(青海笋海螂), Camptochlamys yanshipingensis Wen(雁石坪岔线海扇), Camptochlamys sp.(岔线海扇属);索瓦组中有Astarte sp.(花蛤);雪山组中有Camptochlamys yanshipingensis Wen(雁石坪岔线海扇);对区内侵入岩体进行了解体,初步建立了侵入岩填图单位,获得了3组锆石U-Pb (LA-ICP-MS)年龄,其中龙亚拉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为79.50±0.38Ma、74.19±0.42Ma,日龙巴亚楼正长花岗岩为77.82±0.53Ma;在贡玛日一带前人划分的古近纪-新近纪雅西措组分布区,填绘出一套中性火山岩;新发现铜矿化点1处,铜多金属矿化蚀变带2条。

      青海省拉脊山地区六幅1:5万区调(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在青石坡幅的烂弥湾沟北门峡组地层中采获Beishanella sp.(北山叠层石),Baicalia  sp.(贝加尔叠层石),在阿什贡拉卡和俄加地区的临夏组中采获Gyraulus sp.(小旋螺)和Hydrobia sp.(水螺);在狼山一带原化隆岩群分布区解体出一套变质侵入体,测得继承锆石U-Pb年龄为3454Ma,反映区内存在太古代年龄信息;在松巴峡石英闪长岩体中获得466.4±4.5Ma、拉脊山石英闪长岩体中获得454.1±4.9Ma的锆石U-Pb年龄;在化隆岩群发育的变形肉红色正长花岗岩脉中获得460±5.8Ma的锆石U-Pb年龄;对“拉脊山构造混杂岩带”进行了大比例尺解剖填图,识别出辉长岩、玄武岩、砾岩、灰岩等岩块和千枚岩、糜棱岩化岩石等基质,初步收集了变形资料,显示为不规则网结状结构特点;新发现铁(铜)矿化点3处、萤石矿化点1处、泥炭矿化点4处、石墨矿化线索2处。

      上述发现和新认识,为唐古拉和拉脊山地区基础地质研究和后续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野外验收室内汇报、答疑
    野外现场核查和重要地质现象共同研讨
    亚拉与拉脊山地区两个区调项目取得系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