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照上级统一部署与要求,现将我所2021年公开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笔试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通过资格审查参加笔试人员名单 

    招聘岗位 

    笔试人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电传电控技术岗 

    么天舜、于征洋、于躍、王彦杰、李柯乐、侯凯旋、徐敏、崔灿灿、黄雅婷 

    钻井液技术岗1 

    陈华夏、赵莉、郭瑞、程焱、裴亚东 

    钻井液技术岗2 

    于博洋、张雨萌 

    信息技术岗 

    马啟程、王亚飞、冯源、刘欣、张津豪、 

    杜瑞、查伟、赵睿、高尚瑞 

    二、笔试时间及地点 

    1.时间:2021522日(星期六)上午900-12:00 

     

     

    2.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内探工楼,具体考场及座位安排以准考证为准。 

    三、笔试内容 

    笔试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能力。 

    四、准考证领取时间及地点 

    考生可于20215228:00-9:30在探工楼门口经身份核验无误后,领取准考证。请考生领取准考证后,认真阅读背面考生须知。 

    五、相关要求 

    1.考生入场时间为5228:00;开始考试30分钟后即5229:30后,不得领取准考证及入场;考试期间不得提前交卷、退场。 

    2.考生须携带本人学生证、身份证,自备2B铅笔、橡皮、黑色钢笔或签字笔等文具。 

    3.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考生进入考场前须在探工楼门口接受体温检测、核验北京健康码及国务院大数据行程记录,提交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证明(纸质版)及《考生健康登记表》(纸质版)。《考生健康登记表》可点击附件下载。排队时须保持1米间隔。考试结束后,考生沿原路离开校园,不得在校园内逗留。 

    4.考生须于5211000前,将5月21日当天的健康码截图、国务院大数据行程截图,发至我单位邮箱hrbjiee@163.com,邮件名为“姓名+身份证号”,邮件附件文件名为“姓名+健康宝截图、姓名+行程截图”。考试当天,可刷身份证进入考点。 

    5.考生在考前如出现体温≥37.3℃或有咳嗽、腹泻等症状、有密接或密接接触等情况的,应及时与我单位联系,并如实告知。考生因个人原因无法达到疫情防控标准而错过笔试时间的,视为自我放弃笔试资格。凡违反疫情防控规定,以及隐瞒或谎报旅居史、接触史、健康状况等疫情防控重点信息,不配合工作人员进行防疫检测、询问、排查、送诊等造成严重后果的,取消其笔试或面试资格,触犯法律的,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联系人:黄老师  010-82321072 

    电子邮箱:hrbjiee@163.com 

      

    附件:考生健康登记表 

      

    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 

    2021519 

      

      

     

    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关于2021年公开招聘高校应届毕业...

    我国是全球大陆强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国家,历史上更是饱受地震地质灾害之苦。虽然我国有考的最早地震记录是在公元前23世纪(距今4000多年),但资料相对详实的记录只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而在相对偏远的青藏高原地区仅有600年左右。目前历史地震资料的丰富程度仍然是全面认识一个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关键环节。由于破坏性的大地震都会留下大量的遗迹并被保存在地质记录中,因此,利用地质方法探寻地质遗迹中的史前大地震事件即可加长地震事件链条又丰富地震地质研究内容。

    活动构造研究发现,西藏拉萨市周边发育着一条规模宏大且全新世活动性强的近南北向裂谷——亚东-谷露裂谷。该裂谷历史上强震频发,北段的当雄-羊八井地区和谷露段分别在公元1411年和1952年发生过8级和7.5级大地震。但在距离拉萨市区最近的中段尼木地区,历史上记载的最大地震是公元1264年的6¾楚布寺地震。该区是否发生过更大震级的地震,大地震活动的频率如何,这些问题显然对于科学评价西藏拉萨市及其周边地区未来大地震危险性以及指导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地科院力学所的活动构造团队近年来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重点对西藏尼木地区的活动断裂与史前大地震开展了长期调查与研究,并在该区的安岗地堑中发现了巨型地震古滑坡、多世代断层崖和断层崩积楔等多种类型的史前大地震地质遗迹。地表观测和年代分析表明,该区的古地震滑坡体至少存在新、老两期,其中规模最大的“尼续大滑坡体”应是最新一次大地震所形成。根据对形成于距今约15万年来的多世代断层崖和断层剖面上的史前地震记录与定年结果,研究人员最终确定,西藏拉萨尼木地区在距今约5.8±1.0ka和2.4±0.2ka曾先后发生过两次大地震活动,最大的矩震级可以达到约7.2级,并形成该区分布广泛的群集性滑坡。

    综合分析还发现,安岗地堑的大地震活动具有较明显的丛集性特征,在距今约23-26ka以来一直处于大地震活跃期,期间的区域主要发震断层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0.8-1.3mm/a(毫米/年),大地震的原地复发间隔平均约为3.3-3.6ka,但最短的大震复发间隔可能只有约1.0-1.2ka。这一最新研究成果不仅弥补了拉萨周边地区历史地震数据的不足,并将为该区科学制定防震减灾规划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1  A:亚东-谷露裂谷DEM图;B:安岗-羊易地堑对的遥感影像  C:尼木-羊易地堑地质剖面图

    2 安岗地堑中尼续古地震大滑坡体的影像特征(A-C)及剖面示意图(D

    3 尼木县安岗地堑西边界断裂上T2阶地断崖及古地震探槽剖面及地震事件的测年结果

    (注:ka 千年)

    探究史前大地震活动的地质遗迹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所科研人员近日在全球14~13亿年大火成岩省及超大型稀土矿床时空分布与哥伦比亚超大陆巨型裂谷系及裂解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超大陆裂解(裂离)是地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地质事件,对全球构造格局重塑、大气-海洋环境、生物演化及大规模成矿均有显著的影响。潘吉亚超大陆的裂解过程以发育201 Ma至55 Ma多期大火成岩省及大陆裂谷为主要特征,并形成了延伸长度近20000公里的大西洋-卡鲁巨型裂谷系。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也伴随有825 Ma至740 Ma多期大火成岩省及大陆裂谷。作为地质历史上最早形成的超大陆,前人对哥伦比亚(奴那)超大陆聚合过程的认识已经较为清晰,但关于其裂解过程及裂解机制的认识还不清楚。尽管前人发现了大量14~13亿年与裂谷-裂解有关的大火成岩省或基性岩浆活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与哥伦比亚裂解相关的巨型裂谷系。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所张拴宏研究员及其国内外合作团队在系统总结全球14~13亿年大火成岩省及富稀土火成碳酸岩时空分布(图1)及其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上,结合14亿年左右哥伦比亚超大陆的古地理重建,发现这些全球广泛分布的14~13亿年大火成岩省或基性岩浆活动主要形成于裂谷环境,并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图2)。研究结果发现,在哥伦比亚超大陆中存在有沿劳伦(北美+格陵兰)克拉通西缘、西伯利亚克拉通西缘及北缘、波罗地克拉通东南缘、西非克拉通西缘及北缘、亚马逊克拉通西南缘、刚果/圣弗兰科西斯克拉通南缘及东缘、卡拉哈里克拉通东缘、华北克拉通北缘及北澳大利亚克拉通北缘分布,长度>15000公里的巨型裂谷系(图2)。该巨型裂谷系由1个主裂谷带和3个分支裂谷组成,其中主裂谷带和位于华北克拉通与北澳大利亚克拉通之间的分支裂谷发展成了大洋并导致了大陆分离;而位于西伯利亚东缘、格陵兰北缘和波罗地东缘的13.8亿年分支裂谷及位于北美北缘和西伯利亚西南缘的13.5~13.2亿年分支裂谷则为夭折裂谷,未导致大陆裂离(图2)。这一巨型裂谷系是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的重要标志,并可能是导致其最终裂解的最主要因素。另外,研究结果也显示,虽然全球两个最大规模的火成碳酸岩型稀土矿床,即华北克拉通北缘的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矿床和北美克拉通西缘的Mountain Pass超大型稀土矿床在哥伦比亚超大陆中并不相邻(相连),但却可以通过14~13亿年巨型裂谷系相联系起来,显示这一巨型裂谷系控制了白云鄂博和Mountain Pass大型稀土矿床的形成,并具有较好的稀土及金属成矿潜力(图2)。

    哥伦比亚超大陆中14~13亿年巨型裂谷系的确定一方面为认识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过程、裂解机制及哥伦比亚向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转换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也为认识白云鄂博和Mountain Pass超大型稀土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开展全球稀土及金属成矿带对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球科学领域知名SCI刊物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Shuan-Hong Zhang, Richard E. Ernst, Zhenyu Yang, Zaizheng Zhou, Junling Pei, Yue Zhao. 202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1.4-1.3 Ga LIPs and carbonatite-related REE deposits: evidence for large-scale continental rifting in the Columbia (Nuna) supercontinent.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597: 117815. DOI: 10.1016/j.epsl.2022.117815)。

    本项目研究工作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1725011)和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41920104004)资助。 

     

     

    图1 全球14~13亿年大火成岩省及富稀土火成碳酸岩分布图

     

    图2 哥伦比亚超大陆中14~13亿年巨型裂谷系重建图

     
    全球14~13亿年大火成岩省及超大型稀土矿床时空分布与...

    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是新生代以来最为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该碰撞直接导致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和造山带的形成,即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高原内部除发育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以外,还发育多种形式的伸展构造,主要分为NS向伸展构造(如藏南拆离系,STDS)和EW向伸展构造(如亚东-谷露等裂谷带)。伸展构造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关系密切,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当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目前,有关高原内伸展构造的形成时间、形成机制及相互关系尚存在争议。

    亚东喜马拉雅地区位于STDS与亚东-谷露裂谷交汇处(图1),是研究NS和EW向两套伸展构造关系的最佳场所之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董汉文副研究员、曾令森研究员,与南京大学许志琴院士、李广伟教授、中山大学易治宇教授及其合作者,选择该区开展了锆石U-Pb、云母Ar-Ar及低温热年代学(ZHe、AFT和AHe)等多种同位素年代学综合研究,在伸展构造活动时限及喜马拉雅的隆升过程方面取得了进一步认识。

     

      图1 亚东喜马拉雅构造地质简图及剖面图

      研究结果显示:(1)亚东STDS由两部分组成:以韧性变形为主的亚东韧性剪切带(下拆离断层)和以韧脆性-脆性变形为主的哲古拉断层(上拆离断层);(2)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和云母40Ar/39Ar结果表明亚东韧性剪切带停止活动时间为~20Ma,而哲古拉断层持续活动,直至ca.11Ma停止;(3)中-低温热年代学(AFT,ZHe和AHe)结果指示两期快速冷却事件(Rapid cooling):中中新世(ca. 15-11 Ma)和晚中新世-上新世(ca. 7-3 Ma),分别与上述NS向和EW向伸展构造相关(图2和图3)。

     

      图2 亚东及周缘地区低温热年代学模拟图

     

      图3 亚东喜马拉雅地区NS向和EW向两组伸展构造演化过程

    亚东喜马拉雅地区NS向和EW向两组伸展构造活动时间的限定,对理解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造山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支撑地调局“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喜马拉雅地块深部地质过程与碰撞造山带的崛起提供新的数据支撑和研究思路。上述研究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项目号DD20190057)、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考察项目(项目号2019QZKK07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41872224,41430212,41472198)、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项目号J1901-20-3)及国家公派留学基金项目(项目号201809110029)等的联合资助。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SCI期刊《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Hanwen Dong, Kyle P. Larson, Dawn A. Kellett, Zhiqin Xu, Guangwei Li, Hui Cao, Zhiyu Yi, Lingsen Zeng. Timing of slip across the South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and Yadong-Gulu graben, Eastern Himalaya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2020) jgs2019-197.链接:https://doi.org/10.1144/jgs2019-197.

     
     
    亚东喜马拉雅地区NS向和EW向两套伸展构造活动时限研究新...

    青藏高原内部分布的南北向裂谷是现今高原内部最为显著的活动构造,关于裂谷的形成时间、形成机制等问题一直存在巨大争议。通过研究裂谷晚第四纪活动速率不但可以对高原内部变形进行定量化分析,还可以反映高原内部变形的时间及形成机制,同时也可对裂谷周围区域的地震灾害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确定裂谷晚第四纪活动速率,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首位外籍“黄汲清青年人才”、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Marie-Luce Chevalier(马晓丽)研究员及其团队,以藏南发育规模最大的亚东-谷露裂谷为研究对象,对该裂谷进行了系统的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研究,并对青藏高原内部现今的变形特征及裂谷周缘地震活动进行了探讨。

     

    图1 (A)青藏高原内部南北向裂谷分布及亚东-谷露裂谷位置示意图(Wang et al., 2020);

    (B)亚东-古露裂谷南段断裂特征及采样位置分布(黄色五角星;Wang et al., 2020);

    (C) 亚东-古露裂谷北段断裂特征及采样位置分布(蓝色五角星; Chevalier et al., 2020)

    青藏高原内部至少分布有七条主要的南北向裂谷,其中亚东-谷露裂谷发育规模最大、地震活动性最强,自有历史记录以来,亚东-谷露裂谷共发生了14次M6级以上的地震,其中2次为M7级以上地震(图1)。为定量化分析该裂谷的晚第四纪活动速率,本研究对亚东-谷露裂谷进行了详细的活动断裂大比例尺填图和大量的野外基础地质调查,在此基础上共选取了9个研究点,其中北段5个、南段4个(图1B和C),采集了89个宇宙成因核素(10Be和26Al)、2个U系以及1个光释光测年样品,结合三维激光扫描仪(LiDAR)的地形数据,精确限定了裂谷的晚第四纪垂直活动速率和东西向伸展速率。

    图2 亚东-谷露裂谷不同时间尺度及区域活动速率变化图(Chevalier et al., 2020)

    研究结果表明,亚东-谷露裂谷南段自亚东至当雄晚第四纪以来伸展速率为0.8-1.3 mm/y,北段因受崩错走滑断裂的影响,伸展速率自南向北由3.1±0.6 mm/yr陡增至6.0±1.8mm/y(图2),结合藏南其它裂谷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进一步确定了藏南晚第四纪以来的东西向伸展速率为9±2 mm/yr。现今GPS数据显示印度板块在喜马拉雅弧的汇聚量为15-20 mm/yr, 藏南东西向伸展速率则为8-9 mm/yr,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结合裂谷1411年M8级地震和1952年M7.4级地震的发震特征,以及区域内的强震复发周期,认为亚东-谷露北段短时间内发生M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小,但仍需对上述两次地震事件的地表破裂和发震机制进行研究,以进一步评估区域内的地震危险性。

    对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南的藏南地区和以北的羌塘地区进行地壳变形分析,认为藏南地区的构造特征主要以东西向伸展为主(图3),即主要受南北向裂谷所控制,这些裂谷的形成与印度板块向喜马拉雅弧正交方向的俯冲,或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斜向碰撞有关;而羌塘地区的发震机制表明其主要受走滑断裂所控制,整体表现出羌塘地体向东构造挤出的特征(图3)。因此藏南和羌塘地区现今构造变形的形成机制是不同的,这也解释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北两侧走滑断裂的总位移量相差较大的原因。

     

    图3 青藏高原地形坡度及变形特征示意图(Chevalier et al., 2020)

    亚东-谷露裂谷北段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的确定,对于定量化分析高原变形,理解高原现今变形机制,及评估区域内地震危险性等具有重要意义。上述研究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项目号DD20190057,DD20190059),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考察项目(项目号2019QZKK0901),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项目(项目号2016YFC06003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41672211、41672210),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号JYYWF201810、JYYWF201821)),以及European Marie Sklodowska-Curie Outgoing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FP6 项目(040070)等的联合资助。成果发分别表于知名地学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和《Tectonophysics》:

    Marie-Luce Chevalier, Paul Tapponnier, J. van der Woerd, Phillipe Herve Leloup, Shiguang Wang, Jiawei Pan, Mingkun Bai, E. Kali, X. Liu and Haibing Li. 2020. Late Quaternary Extension Rates Across the Northern Half of the Yadong-Gulu Rift – Implication for East-West Extension in Southern Tibet. JGR, 2169-9313.

    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19JB019106

    Shiguang Wang, Marie-Luce Chevalier, Jiawei Pan, Mingkun Bai, Kaiyu Li, Haibing Li, Genhou Wang. 2020. Quantification of the late Quaternary activity of the Yadong rift, southern Tibet. Tectonophysics, 790 (2020) 228545.

    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ecto.2020.228545

     
     
    青藏高原亚东-谷露裂谷研究获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