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二级项目“西南岩溶区1:5万地质填图试点”经半年多艰苦作业,2018年野外工作已接近尾声。

    2018年项目工作区位于乌蒙山区鸡鸣三省交汇地带。调查发现不同时代的多个地层在工作区内存在沉积相变现象,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地层分别沿南北向、东西向存在明显相变,代表测区不同时代构造运动方式和古地理格局,也是直接导致泥盆、石炭纪地层缺失的重要原因,具体相变情况如下:

    一是南北向存在相变的主要是早古生代奥陶系和志留系地层,两者在图幅内由北向南逐渐变薄,尤其是志留系地层,在镇雄县以勒镇南部逐渐尖灭。

    二是东西向存在相变的是二叠系的茅口组、峨眉山玄武岩、龙潭组,其中茅口组在水田乡以西还存在第三段底部厚层生屑泥晶灰岩残留,往东面第三段已完全消失,顶部层位变为第二段薄层泥晶灰岩、硅质岩和泥灰岩的沉积组合。峨眉山玄武岩东西方向的厚度变化则更加明显,图幅西部镇雄县林口乡至威信县城一带玄武岩大约还有30-50米的厚度,由西向东整体呈锯齿状尖灭。最新调查表明,其最远延伸至母享镇南西郑家寨一带,厚度约20厘米,往东多数点上已缺失,测区峨眉山玄武岩的东界已可以准确圈定。

    位于项目工作区的镇雄县果珠乡形成了以瀑布为特色的岩溶景观群,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和旅游开发价值。如果珠乡木黑村至渣多沟一带,河水冲出玄武岩台地形成瀑布,落差约35米,瀑布飞流直下,瀑声如雷,非常雄伟壮观。瀑布激起层层雾气,在阳光的照应下形成彩虹,经久不散。在灰岩、玄武岩接触的位置常向内坳陷成洞厅,洞穴宽约30-35米,进深约5-10米,高约10米。洞厅顶部呈半圆形,可见大量玄武岩六方柱状节理,底部为古岩溶面。

    该区域发育瀑布、岩溶岩柱多处,同周边溶丘、洼地、地下河系统、孤立岩壁、高耸中山云海等,形成独特的景观群。区内景观较为集中,初步调查达到省级地质遗迹标准的有2-3处,特色明显,是建设省级地质公园的理想区域。

     二叠系地层与志留系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西南岩溶区1:5万地质填图试点项目取得进展

    2017年12月15日-17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的“南岭成矿带中西段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成果交流暨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会议旨在加强“南岭成矿带中西段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各子项目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汇总2017年主要地质成果,探讨地质矿产调查重大科学问题,研讨下阶段工作重点。

    二级项目负责人付建明研究员汇报了“南岭成矿带中西段地质矿产调查”项目2017年主要成果、2018工作部署以及2019-2021年工作设想。会议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朱云海教授、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柏道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湖南省湘南地质勘察院许以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围绕数字填图工作方法、南岭成矿带关键地质问题及锡矿找矿,分别作了“野外调查中应注意问题及实际材料图-编稿原图(地质图)制作”、“雪峰造山带及邻区构造研究进展”和“浅谈湘南地区锡矿找矿工作的经验及教训”的学术报告。10个子项目负责人对2017年工作量完成情况、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2018年工作安排等进行了汇报。与会人员就野外工作方法、室内资料整理、报告编写、科技创新、锡矿找矿方向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对项目2018年工作部署进行了研讨。

    通过会议交流,与会人员进一步加深了对“地质调查过程就是科技创新的过程”的理解,有助于“南岭成矿带中西段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总体绩效目标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助推南岭成矿带锡矿找矿工作部署。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省湘南地质勘察院、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调查院和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的20余人参加了会议。

    南岭成矿带中西段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成果交流暨学术研...

    2017年11月10日-12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的“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地质调查项目交流会”在孝感召开,会议旨在更好地落实地质调查项目科技创新目标,交流总结2017年主要地质成果,探讨地质矿产调查过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讨论下一步工作重点。

    武汉地调中心副总工程师、“扬子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牛志军研究员介绍了扬子陆块南北缘地质特征,指出了地质调查需加强科技创新力度与成果转化。二级项目负责人彭练红教授汇报了“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武当-随枣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2017年工作进展及2018-2019年工作展望。11个子项目负责分别汇报了2017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

    围绕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陆块聚散过程、竹山-竹溪铌钽稀土矿产成矿规律等重大科学问题及城市圈覆盖区地质调查方法、数字填图方法,会议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昌前教授、朱云海教授和湖北省地质调查院田望学教授级高工分别作了“两竹地区碱性杂岩与铌稀土成矿”“数字填图工作中注意事项”“第四系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的专业授课。

    会议强调,地质调查工作部署必须面向需求,加强合作,集中优势解决关键地质问题。会议邀请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湖北省地质局第六地质大队、湖北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等相关单位的领导分别就武当-桐柏-大别造山带2018-2021年地质调查工作部署思路与设想作了主题发言,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为下一步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交流会会场

    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地质调查技术交流会在孝感召开
      一
      大副蒋和平操着浓郁的四川话承诺,一定在可以看到日出的好天气叫醒我。
      说这话的原因,是船行几天,还从没看到过红日从大海尽头天边磅礴跳出的场景。 “只有天气特别好的时候,才能看到那种真正的日出,大多数时间,会有云。”蒋和平说,他是值大夜班的,工作时间是两段:凌晨4点到8点,下午的4点到晚上8点.
      与陆地比较,海的线条简朴很多,就是云、海水,白日里的太阳、雨和夜晚的新月、星。可就是这些简朴的东西,变幻出的千姿百态、千娇百媚让人痴醉。那是云海交汇、光影瞬息万变的灿烂黎明与绚丽傍晚;是海水时而如缎面般波纹涌动,时而如镜面宁静平滑,时在暴风雨击打下呈现出的狂涛巨澜;是白灼刺眼的正午和完全会被漆黑恐吓住的夜晚。常出海的人,习惯这些风景如同习惯自己晒黑的皮肤,可对于第一次出海的记者,每一天、每一刻,都在被自然美折服。
      船长孙雁鸣告诉我,西太平洋是台风的发源地之一。风搅动了海洋。
      还有一个代表人类参与海洋的元素,船。

      二
      海洋六号是国内最具现代化水平的科考船之一。106米长、17.4米宽、排水量4650吨、全封闭、能够承载上千件先进仪器、集多种调查手段为一体。当人类能够运用如此先进的船进行海洋资源环境调查的时候,它其实表达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是的,正因为这种宽阔,我们今天能够行驶在海上。但行船人从来最先考虑的正是人与海的关系。
      17日,海洋六号出征。风浪大,海况不好,船长孙雁鸣决定避开台风,先到采薇海山作业。行船两天,所有新上船的人,需做两件急事: 抵抗晕船反应和接受各种规范培训。
      晕船的表现是恶心,三层的厨房17、18日人最少。但对于我,比吃不下饭更糟糕的是走不稳。一切都在晃动:床是摇晃的;为了防止摔门,门必须扣死;洗脸刷牙喝水都需紧靠墙面或者抓牢东西;进屋会一屁股跌倒在凳子上。
      安全培训从16号晚上开始一直到18日轮番进行。小帅哥三副李楠领着新上船的人走过每层甲板,教如何穿救生衣,告诉大家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如何弃船求生;专业组召开会议进行生产安全培训,强调作业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安全帽;17日下午3点,广播传来急促的警报,人们沿着走廊标注的逃生路线跑到5层甲板。头顶是救生艇,橙色救生衣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在全员大会上,海洋六号临时党委对第三航段提出明确要求。其中,除了强调要饱满精神完成任务,还说了几件具体的事:注意船舶和个人的安全,保持清洁卫生、坚持垃圾分类、杜绝浪费。
     
      三
      在晕船反应强烈的人中,张艳算一个。她是本航段除记者之外唯一的女性。与别人不同,张艳倔强地坚持吃早餐。大洋的早晨,一过七点,甲板上的光线就刺眼起来。张艳在走廊中晃着走,看我过来,灿烂地笑。
      从19号进入工作区域后,调查人员也都开始排班轮岗。张艳分在三组,值班时间是晚上7点到凌晨1点半。
      和陆地上的野外地质工作一样,调查船对人员的要求也是生活尽可能简化,体格尽可能强壮,专业尽可能精湛。考虑到长时间海上作业的风险和艰苦程度,很少派女性上船。海洋六号从2011年首次大洋远航几年来,来过船上的女性,一共才10多名。
      仪器室两个茶色笔筒里,五颜六色的纸质玫瑰花令人惊喜。首席科学家助理杨永告诉我,这些都是上航段女生留下的纪念品。为了找到五颜六色的纸,男同胞可费劲了。鲜艳精致的花儿做好一个被抢走一个。枯燥的海上生活,突然平添了几分陆地气息。
      张艳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做海洋地质课题,到海洋六号是学习几种采样方法。她说,晕船厉害的时候,就强迫自己睡觉,有时醒来仿佛回到老家,几次差点出声喊老爸。

      四
      19日是首席科学家助理张东声的35岁生日。这天他最忙。上午讲课培训锚系回收和释放的方法,下午一直埋头在仪器室,忙着明、后两天锚系回收工作的各种准备。
      连续4年在这条调查船上过生日,张东声已经是年轻的“老海六”了。出任锚系回收总指挥,在20、21日锚系回收的作业中,这个文静的小伙子,手持对讲仪,在3、4、5三层甲板之间跑前跑后。
      新上船的人员对生产作业流程多比较生疏,连着两天的行船,首席科学家邓希光都在督促进行不同仪器方法的培训工作。大家感慨,这条船上,无论是船员还是调查人员,工作节奏都是24小时全天候。

      五
      海上作业两天,一波三折的故事不断上演。
      先是船上的动力系统出状况。就在行船的前一天晚上,两个动力不运转了!什么情况?电机员余天明着急上火,一直在集控室检修,毛病终于找到,原来掉闸了。孙船长松了口气,可以正常起航了。
      从20日到21日,锚系回收作业连续进行。4条去年投放的锚系,装载着先进的海洋环境监测仪器沉入海底一年了,此刻要全部回收。
      海况很好,发出信号、寻找浮标、抓住并拖到船上,一系列的工序完成顺利。最长的一条锚系,竟然在1个小时内完成,顺利的程度超出想象。
      “只剩一条很短的锚系了,今天应该早早收工”,人们顺理成章地推测。没想到,信号发出后,始终得不到反应。
    值班人员抱着发信号的仪器,绕着船甲板的东南西北四个角到处跑。2个多小时后,反馈信号终于出现。当这条锚系成功回收到船上时,已经到了晚饭的点。杨永笑着说,应了那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回收锚系海上作业


    顺利完工开心笑


    夜间甲板作业


    夜间甲板作业的团队
    《总编辑手记》: 海六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