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在山西省运城市、河南省洛阳市分别组织专家对“中条-熊耳山成矿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及其所属子项目进行了野外验收。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室主要负责人、天津地调中心相关负责人到场指导。

    专家组按照项目验收的程序进行了严格把关,抽查了项目的各类实际资料,并对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存在的基础地质问题进行了研讨。重点对新填绘的朱夏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寨根-双龙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以及中条山古元古代地层、栾川三川新发现的铌矿点等内容进行野外实地抽查。野外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较好地完成了项目的目标任务,同意通过野外验收。

    该项目以华北地块南缘、东秦岭造山带为调查重点,根据地层层序及一批新的同位素数据,将汝阳群、五佛山群归属长城纪,栾川群归属青白口纪,熊耳群获得1820Ma的火山岩年代学数据,揭示豫陕裂谷初始活动大于18亿年,对华北克拉通地层划分对比、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解剖了东秦岭造山结构,否定龟-梅断裂为划分南北秦岭造山带的属性,提出商丹与朱夏带之间为一个巨大俯冲增生杂岩带的新认识,从南向北包括镇平-龟山俯冲增生杂岩带、寨根-双龙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秦岭微陆块)、朱夏蛇绿混杂带、二郎坪岛弧(弧后),为认识东秦岭造山带成矿背景提供了新视角。梳理了该区成矿地质条件,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圈定找矿靶区14处,提交石墨和铅锌矿矿产地4个。

    会议现场

    野外实地考察

     
     
     
    天津地调中心承担的“中条-熊耳山成矿区地质矿产调查...

     

    天悬天坑航拍图。 资料图片

    作为特殊喀斯特地貌,天坑令人神往。陕西省国土资源厅近日对外发布地质遗迹调查阶段性成果,其中之一是:我国地质人员在陕西汉中发现了由49个天坑组成的4个天坑群,天坑数量位居世界前列,达到世界级地质遗迹标准。这则消息不胫而走,被众多目光聚焦。那么,如此大规模的天坑群是如何被发现的?汉中天坑群科研价值几何,发现之后又将如何保护开发?不久前,记者进行了探访。

    一张卫星照片牵出天坑调查

    付出艰苦努力“找到它,弄清它”

    天坑是一种漏斗形岩溶地质景观,大部分坑壁都是陡崖环绕。按照专家的介绍,天坑是在地下河强烈溶蚀和侵蚀作用下,石灰岩不断溶解,导致岩层不断崩塌,并贯通地表所形成的。

    “镇巴三元圈子崖天坑相当大,直径目测约有四五百米,探头一看,悬崖峭壁之下郁郁葱葱,美极了!”陕西省地调中心遥感所所长张俊良说,天坑与外界隔绝,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为某些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特殊的生态地质条件,也为研究大巴山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场所。

    汉中天坑群原始程度高、生态保护好,已发现不少奇特的动植物。这里有两人多高的杜鹃树,1尺来长、浑身通透的白线虫,濒危物种鼯鼠(“飞猫”)等。

    2016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内岩溶地质研究专家袁道先来到汉中天坑群进行考察,他说:“汉中天坑群处于我国目前发现的天坑岩溶地貌的最北界,这一点的意义非常大。”

    汉中天坑群这么富有价值,人们很难想象,它们的发现最初与一张卫星照片有关。

    2016年4月,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在全省组织实施地质遗迹调查,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工作人员分赴全省各地,开展相关工作,张俊良负责的小分队在陕南山阳县、镇安县一带进行调查。

    5月初的一天,同行通过手机向张俊良发来一张照片,称陕南疑似有天坑。张俊良通过遥感解译分析、无人机航拍等方式,初步判断出10多个天坑的具体方位和大小。

    “找到它,弄清它。”眼见为实,必须实地调查。7月,张俊良和黄建军、宁社教、李新林、李益朝等4位高级工程师,组成汉中天坑群首支探险小分队,开始实地考察。随着汉中天坑群项目的推进,参与项目的技术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特别抽调了十几名队员充实到调查队伍中。

    汉中天坑群分布在秦巴山深处,调查难度大。山间小路难行,他们想办法加快进程。队员们常常被竹茬扎破鞋脚、野刺划破脖脸,还时常被毒虫咬伤……深山里通讯落后,为前后照应,队员们用口哨暗语联系方式——每人脖子上挂一个哨子,通过吹出不同的音调沟通联系。

    行走在大山间,需要减轻负重。调查队员们每次出行尽可能少带东西,包括食物在内。队员们出发前会尽可能多吃点,每人带上两三块巧克力充饥。长期不规律饮食,不少队员都患上了肠胃病。路途中,感冒、发烧更是时有发生。

    达到世界级地质遗迹标准

    具有较高科研价值,填补了岩溶地质研究空白

    汉中天坑群位于秦巴山区汉中南部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结合地带,主要分布在宁强县禅家岩镇、南郑县小南海镇、西乡县骆家坝镇、镇巴县三元镇四个区域。经过初步勘查,一般天坑和大型天坑有48个,位于镇巴县的圈子崖天坑口径为520米,达到超级天坑的标准。

    2016年10月末,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邀请国内外专家,对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进行研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专家,先后参加项目的野外调查、论证及研究等工作,并形成意见:汉中天坑群类型齐全,生态系统良好,具“稀、奇、峻、雄、险、秀”的风景特色,具有科学性、典型性、稀有性、观赏性、可保护性等资源属性。天坑群在数量上位居世界前列,达到了世界级地质遗迹标准。

    汉中天坑群发现之前,全世界发现并被确认的天坑约130个,均位于北纬24°—31°之间和南、北纬20°以内。其中近100个天坑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23个区域。此次发现的天坑群沿着大巴山脉,分布在北纬32°—33°范围,是在我国北纬32°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最北界首次发现的岩溶地质景观。

    专家同时认定,汉中天坑成群分布,规模巨大的洞穴廊道、地缝、峡谷、石林及湖泊等岩溶景观类型齐全,组成了完整的岩溶地貌系统。岩溶洞穴中保留有丰富的古地下河冲积物、次生化学沉积物及重力崩塌堆积物,为研究地下河演化和秦岭南部古环境变化提供了素材。

    “汉中天坑群的发现填补了世界岩溶地质研究空白,增加了生物研究原始样本,对于研究中国南北方乃至全球古地理环境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陕西省国土厅厅长王卫华说,下一步陕西将建立天坑群岩溶地质研究工作站,对天坑群地质遗迹的成因、演化及其生物多样性开展长期观测、探测和研究,适时启动国家乃至世界地质公园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

    旅游资源将带动当地脱贫

    解决水土保持问题,做好有序开发

    “此次发现的天坑群基本上为原始状态,未受人为破坏,保存程度极好。”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总工程师李新林介绍,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呈现地面与洞内景观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游览空间,可以与人文、生态及红色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旅游资源配置格局,具备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探险科考、科学研究、科普教学等多种功能。

    宁强县禅家岩镇天坑群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区内主要发育天坑、地河、洞穴、峡谷等地质遗迹,其中天坑有4处。2016年冬天,记者在禅家岩天坑群区进行实地走访,可以清晰看出以地洞河大型天坑为核心,周边有大高坑瀑布群、溪流河峡谷、草川子石林、禅家岩峰丛洼地等地质遗迹。区域内还有西方沟挂壁公路、羌族傩文化以及金牛峡、五丁关等丰富的人文资源。

    据了解,目前禅家岩镇分布着6个自然村,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当地群众生活十分贫困。当地期待,天坑群的发现能够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生态旅游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销售,为当地脱贫攻坚提供机遇。

    禅家岩镇镇长肖方昊告诉记者,镇北有二郎坝天湖风景区,西连马坝河、草川子风景区,南靠龙潭子风景区,东邻黎坪森林公园。希望以天坑为起点,与周围自然景观形成一点四线的生态旅游环线。禅家岩镇是省级生态镇,森林覆盖率达到83%,希望省市县各部门统一规划,在不损坏自然植被,不损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序开发。

    袁道先提醒当地管理者,汉中天坑群部分岩溶地貌周边有一些坡耕地,水土保持的压力不小。流失的水土一旦进入洞穴,既不利于洞穴保护,也不利于后期的旅游开发。因此,若要对天坑开发利用,首先得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据了解,由于汉中天坑群勘探工作刚开始,保障措施还不完备,为了游客的安全,暂时没有对外开放。当地已着手编制下一步调查、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方案。陕西省计划对其余岩溶遗迹区继续开展深入地质勘查,并启动地质遗迹保护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25日 10 版)

    新地质遗迹 考验保护与开发

    为进一步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切实做好野外复工复产各项工作,2020年6月3日~12日,以全国第19个安全生产月为契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组织了“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开展野外安全生产、纪检、党建、保密工作联合检查及职工慰问和“四态”调研。

    工作组先后到泸定县、西昌市、会理县、洪雅县、邻水县等地调研、检查三江造山带昌都-澜沧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及四川广安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等7个二级项目及其下属11个作业单元,看望、慰问了70余名地质工作者。工作组悉心听取了项目组有关业务、安全、保密、纪检、党建等工作汇报,传达了近期安全生产文件,开展了安全专题培训、安全检查、消防演练、工作谈心谈话和廉政提醒谈话等系列工作,全面了解了野外一线职工“四态”情况。工作组还深入二郎山、大凉山、华蓥山腹地实地考察了业务推进、脱贫攻坚、地热井井场后期处置等情况,并就项目组关心的人才公寓建设、装备配备、学习教育、廉政风险、高温津补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工作组对各项目组在野外安全风险识别、备用金管理、野外临时党支部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意见反馈,提出了整改意见。要求各项目组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坚持疫情防控与业务推进两手抓,坚决执行驻地政府疫情防控政策;二是要提高认识,严格执行中心的相关规定制度,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责任、安全保密主体责任;三是要加强野外作业安全、交通安全、保密风险点排查、廉政风险点管控及野外临时党支部建设,规范保密资料及涉密电脑的保管与使用;四是要加强汛期、暑期安全生产工作,强调严禁在大风、暴雨等极端恶劣条件下开展野外工作。

    正在西藏野外指导三江造山带昌都-澜沧地区区域地质调查业务工作的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潘桂棠研究员参加了部分活动。

    野外调研

    成都地调中心开展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实施的“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简称工程)项目组受邀赴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铁二院)开展业务对接和学术交流。会上,工程首席专家铁永波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成都地调中心未来三年在川藏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总体部署情况,并对2019年度部署在川藏铁路沿线的6个勘察点情况及康定车站三道桥沟泥石流监测预警方案进行了汇报。铁二院针对川藏铁路勘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格聂山不稳定斜坡、东达山隧道岩溶等问题进行了专题汇报。双方就当前川藏铁路规划建设中面临的天全车站后山边坡、二郎山隧道进口边坡整体稳定性、折多塘大型桥梁桩基边坡蠕滑、高原泥石流监测预警与治理等关键地质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效果显著。

    本次交流得到了铁二院地勘分院总工程师、川藏铁路张广泽地质创新工作室主任张广泽的高度评价,并表达了下一步与成都地调中心共同搭建相互合作交流渠道的殷切希望,双方下一步将在业务交流、科技创新及成果共享等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科研理论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

    根据此次交流对接的情况,工程下一步将推进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双方达成的共识尽快推进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二是尽快完成铁二院密切关注的川藏铁路沿线王呷二村滑坡和折多塘斜坡的勘察与评价工作;三是加快康定车站三道桥沟泥石流监测预警示范点的建设。

    本次对接交流是成都地调中心为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撑服务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工作部署,紧密结合川藏铁路减灾需求而安排的针对性需求对接工作,旨在为川藏铁路规划建设中遇到的地质灾害及工程地质问题出谋划策,进一步提升水工环地质学科业务发展及影响力,服务西南地区重大工程建设与防灾减灾。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与中铁二院对接川藏铁路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