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宁中心”)生态地质调查室负责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科创基金项目——《三江源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目不仅为三江源地区的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图为2000-2021年三江源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时空分布格局

    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团队成员便致力于收集和分析三江源地区自2000年以来的草地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通过运用多种先进的机器学习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系统揭示了近22年来三江源地区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分布格局。同时,项目团队还对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为草原管理部门提供了决策支持。

    在研究中,团队特别关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影响,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草地生产力与多样性之间的空间关系,并揭示了驱动区域草地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多种因素。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更好理解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还为制定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其中,两篇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中科院二区期刊《Remote Sensing》《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此外,该团队还在《草业科学》《环境科学》《草业学报》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相关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标志着西宁中心在科创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已经在草地生态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和突破。下一步,西宁中心将继续深化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草地生态研究领域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为保护三江源地区的草地生物多样性和推动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宁中心科创基金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厦门大学等单位合作,在西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高分辨率地球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研究揭示了多金属结核微层多样性及元素富集过程和机制,成果发表于国际SCI期刊《Minerals》(IF=2.818,JCR二区)。

    海洋水成多金属结核通常是通过铁、锰氧化物胶体沉淀在海底逐渐积累形成的,它们不仅富集多种关键元素(包括Ni、Cu、Mn、Co、Mo、Ti、Li和稀土元素),并且记录了海底长期古海洋环境变化。研究人员使用原位电子探针分析技术结合背散射图像和高分辨率元素面扫分析,获取了西北太平洋海域三个结核的横截面中主要元素的空间分布信息,并探讨元素沉淀行为。总体上研究区结核样品以水成沉淀为主,且元素沉淀行为符合Koschinsky和Halbach(1995)所描述的胶体化学模型。通过高分辨率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人员认识到了结核微层的多样性,并且发现了水成结核中的成岩层及富硅层。成岩层类似于秘鲁海盆中的成岩结核特征,其形成可能是由于表层海洋生物生产力增加,导致沉积物中Mn氧化物的还原和溶解以及相关元素的释放引起的。靠近成岩层的水成层似乎也受到成岩作用的影响,Cu和Ni含量高于其他水成层。富硅层的特征与克拉里昂-克利普顿区域的埋藏结核特征一致,增加的海洋沉积速率导致的亚氧环境可能促使了富硅层的形成。

    近年来,该研究团队在多金属结核地球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多金属结核三种不同层的形成模式

    青岛海洋所多金属结核高分辨率地球化学研究取得新进...

    近日,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的著名地学综合性刊物《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地球物理研究:海洋)以“Observed deep anticyclonic cap over Caiwei Guyot”(采薇平顶海山深海反气旋帽观测)为题发表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郭斌斌等关于深海反气旋帽观测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项研究认为,海山作为大洋中典型的突变地形,通过与深海环流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动力响应,对深海物质及能量输运有重要意义。其中,反气旋帽(海山上方类似“帽子”的反气旋环流结构)是最显著的动力响应之一,大量基于锥形海山的数值模拟研究已揭示其经典模型,但其是否适用于近年广受关注的深海平顶海山还不得而知。这项研究利用持续3年的多套潜标观测资料,揭示了覆盖采薇平顶海山的深海反气旋帽三维结构,发现反气旋环流结构在山顶、斜坡及山脚有显著差异,与经典反气旋帽低温异常形成于山顶中心上方不同,一个环状的低温异常出现在采薇平顶海山山顶边缘上方。

    研究提出了背景流、半日潮与地形非线性相互作用共同激发深海绕海山反气旋帽形的驱动机制,并定量其相对作用,发现在采薇海山山顶,前者相对于后者对反气旋帽产生的贡献更大。研究发现,平顶海山深海反气旋帽可能对局地沉积物及富钴结壳资源分布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对今后结壳资源勘探开发有重要指示意义。

     

    图为观测揭示的深海平顶海山反气旋帽三维结构及其地质效应

    论文第一作者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郭斌斌工程师,通讯作者为南海海洋研究所王卫强和舒业强研究员,合作作者为何高文、张东声、邓希光、梁前勇、杨永、谢强、王海峰和王俊。该项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课题、自然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共同资助。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位于汤森路透JCR一区,中科院JCR海洋学二区,影响因子为3.559,CiteScore为3.19。论文相关信息如下:

    Guo, B., Wang, W.*, Shu, Y.*, He, G., Zhang, D., Deng, X., et al. (2020). Observed deep anticyclonic cap over Caiwei Guyot.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5(10), e2020JC016254.

     
     
    广州海洋局深海反气旋帽观测研究获新成果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天然气水合物岩石物理实验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研究成果《Effect of Methane Gas on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of Hydrate-Bearing Sediment—Mode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气体对含水合物沉积物声学特性影响—模型分析和实验验证,成果1)和《Elastic Wave Velocities of Hydrate-bearing Sands Containing Methane Gas Bubbles: Insights from CT-acoustic Observ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含甲烷气泡的含水合物砂的弹性波速度:基于CT-声学联合观测和理论分析的启示,成果2)分别在JCR二区期刊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和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上在线发表。 

     

     

    前人建立了多个岩石物理模型来表征速度与含水合物沉积介质的关系,然而,大多针对静态体系中水合物对储层的声学影响,鲜有考虑气体及其动态运移条件下水合物的声学响应特征,而气体及其渗漏实际上是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与开采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针对上述问题,两篇文章分别从定性和定量角度阐明了气体对含水合物沉积物的声学影响和气体影响因素下的模型修正方法。其中,成果1为了验证模型的计算效果,并且更加真实反映水合物成藏时气体供应环境,研制了一套模拟渗漏体系的高压反应釜装置,实现了不同甲烷通量的供应。通过模拟实验和模型验证分析,获取了气体存在对含水合物沉积物声学特征的影响,并验证获得了适用气体存在的含水合物沉积物声学模型。在成果1的研究基础上,成果2自主研发了CT-声学联合探测装置,定量分析了气体、水、水合物和沉积物各组分对含水合物沉积物弹性波速度的影响,并建立气体存在下的波速与水合物饱和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模拟实验和模型分析,针对孔隙流体中各组分的非均匀分布对声速的影响,引入修正因子,获取了气体影响因素下的水合物声学模型修正方法。研究结果为水合物声学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型实验手段,并为利用测井数据准确开展水合物储层评价提供了理论参考。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 2017YFC0307600)、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开放基金(No. QNLM2016ORP02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1474119、41906067)、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No. ZR2019BD05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No. 2018M632634)等科研经费的支持。

    青岛海洋所在天然气水合物岩石物理研究领域取得新进...

    近期,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旗下的地球科学领域期刊《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海洋与石油地质)以“Dynamic accumulation of gas hydrates associated with the channel-levee system in the Shenhu area,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水道-天然堤体系与天然气水合物动态成藏关系)为题发表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张伟等关于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动态富集成藏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

    海底水道-天然堤系统及其伴随的含气流体活动导致的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GHSZ)变迁,对天然气水合物动态富集成藏有重要控制作用。利用神狐海域最新采集的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获取的随钻测井(LWD),水合物保压岩心等资料,结合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研究了水道-天然堤体系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沉积充填特点,重点探讨了水道迁移与GHSZ变迁的关系及其对高饱和度天然气水合物动态成藏与分布富集的控制机制。

    图1 基于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现场测试的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模拟

      研究发现,由于水道-天然堤体系的侧向迁移,侵蚀和沉积作用以及地层温度的变化导致了似海底反射层(BSRs)的上下迁移,而原始温压(P-T)条件下形成的BSR部分得到保留,最终在地震剖面上出现双BSR(DBSRs)。同时,通过气烟囱向上运移的热流体也可能引起地温梯度变化,进而导致GHSZ的变迁及DBSRs的出现。研究提出,在水道侧向迁移和含气流体垂向运移过程中,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富集与分布受沉积物的岩性物性及其与GHSZ的空间耦合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形成-分解-再形成的动态富集成藏特征。该研究首次建立了神狐海域水道-天然堤体系控制下的天然气水合物动态成藏模式,对指导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及理解天然气水合物富集成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图2 神狐海域水道-天然堤体系控制下的天然气水合物动态成藏模式

    论文第一作者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张伟,通讯作者为教授级高工梁金强与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万志峰,合作作者为苏丕波、黄伟、王力峰和林霖。该项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水合物专项项目、自然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共同资助。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位于汤森路透JCR一区,中科院JCR地球科学二区,影响因子为3.79,CiteScore为6.40。论文相关信息如下:

    Zhang, W., Liang, J*., Wan, Z*., Su, P., Huang, W., Wang, L., Lin, L. (2020). Dynamic accumulation of gas hydrates associated with the channel-levee system in the Shenhu area,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117, 104354.

    广州海洋局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研究获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