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他,曾是一名军人,近20年奋战在地质找矿一线,矢志不渝,为国为民。

    她,曾是一名环保卫士,长期坚守在环保一线,兢兢业业,秉公执法。

    他和她连在一起,是全国文明家庭璀璨星河中亮眼的一颗。

    他保国——深山里埋头找矿

    凌晨三点的内蒙古朱日和无人区,砂砾在狂风的裹挟下持续不断地撞击着帐篷。张贵林紧紧攥着对讲机,眼睛一刻不离地紧盯钻机仪表盘。这是深冬野外找矿的一瞬,也是他地质生涯的寻常一夜。自1999年穿上军装,从武警黄金部队战士成长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的一名地质尖兵,24年间,他的生命刻度始终与旋转的钻杆同频。

    “只有国家这个大家好,我们这个小家才会好。”张贵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自己是农村孩子,父辈的言传身教、清贫朴实的家庭教育是他从军的最初印象。入伍后,张贵林被分配到原武警黄金部队钻探中队,钻探施工就成为了他“干一行爱一行”的坚守。由于动手能力比较强,加上反复琢磨、精益求精的拼劲,第二年张贵林就凭着过硬的技术被破格提拔当上了班长。之后的每一年,中队钻探总量第一、单班进尺第一的纪录一直被他保持着,直到四年半后他被保送上了军校。

    作为地质找矿部队,长年与大山为伴,与戈壁为伍,是最普通的常态。钻探施工有一个特点,只要钻机一开动,直到整个工程结束之前,是不能停工的。大家每天坚持早上6点前起床、组织早操和训练,准备上山施工所需的材料物资,施工作业“四班三倒”,吃住都在钻探机台上。

    “往地下打钻,就是睁着眼睛干看不见的活儿。”在内蒙古朱日和矿区,钻机穿透复杂地层时突然孔内坍塌导致卡钻,张贵林裹着军大衣一头冲进零下20多摄氏度的寒夜。砂轮溅起的火星灼伤手臂,维修设备的油渍喷溅满脸,调配冲洗液的泥浆沾满全身,这样惊心动魄的井故处理,在他完成的12万米钻探施工任务中如同家常便饭。

    从红格尔到朱日和,在中蒙边境无人区,他和战士们全部剃着光头戴着大墨镜,每天任凭沙尘暴肆意打在脸上;零下20摄氏度的冬天,雪一下就有半米多深,战士们帽子上鼻子上全吊着冰条;驻扎的帐篷经常被吹翻,机台吃的饭里面经常夹杂着一层沙子……在包头大青山柳坝沟和哈达门沟矿区,没路没水没电没手机,不管是野外施工作业的艰辛,还是扛着一二百斤的设施跋山涉水的艰难经历都让人难忘。

    “必须把兄弟们平安带回家。”每当新兵出队,他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安全事故防不胜防,可我们的兄弟们都还很年轻,每个人后面都代表着一个家庭……”与风沙较劲、同岩层对话,回忆起和战士们一起野外找矿的那些岁月,面前的这个40多岁的硬汉一度哽咽,几次说不出话来。3次荣立三等功的军功章背后,镌刻着24年零事故的平安纪录。

    “得有钉钉子的精神,能吃苦的作风,爱钻研的韧劲,才能把本职工作干好。” 张贵林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真诚的共事心态去带队伍,赢得了同志们的特别认可和较高的威望,他所在的中队也成为了攻坚克难且战斗力最强的“铁军”。

    普查、调查、勘查,每一个矿区从开始到结束。10多年如一日,张贵林和战士们的足迹踏遍辽宁、内蒙古、河南、山东、吉林、浙江等省,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没有一个人掉队,他们转战朱日和无人区等20多个矿区,破解多个矿区复杂地层钻探施工难题,为祖国找到一个又一个宝贵的矿藏。

    转制改革后,张贵林在安全和保密处工作,先后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原武警黄金部队转制改革5周年先进个人、优秀管理人才等荣誉。“最美的家成就最好的我。”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谈到妻子侯亚萍,张贵林再一次情绪失控:“妻子是他的爱人,更是他们一家的恩人。”

    她卫家——工作家庭一肩挑

    每天清晨5点晨跑,6点准备早餐,7点送孩子上学,8点准时出现在环保执法现场……像这样严丝合缝的生活,难以想象侯亚萍坚持了十多年。她说自己不敢生病,不敢耽误一点时间,怕一旦错过了,后边所有的事情就都跟不上溜了。

    巧合的是,这个“80后”从小就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她说,从爷爷那辈开始,男孩必须当兵成了家里不成文的“规定”。对于军人的天生好感,让她日后慢慢成了大家口中亲切的“军嫂”。当被问及怎么看待“军嫂”这个称呼?侯亚萍微笑着说,“一个军嫂半个兵,我们只是战场不同。他保国,我卫家,其实都是在为家国奉献。”

    由于工作原因,婚后的18年时间夫妻俩一直两地分居。聚少离多的日子里,照顾家庭的责任全压在了侯亚萍的肩上。2007年,因过度劳累,他们的第一对“龙凤胎”没能保住;2009年,爱情的结晶再一次降临,却赶上剖腹产后大出血,请假陪产的张贵林到家第三天就接到了归队命令,挺进无人区开展钻探任务。然而,谁知这一走,侯亚萍竟然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才康复出院,更没有想到的是,等他再回来的时候,孩子已经一岁多了。女儿出生时,侯亚萍独自带着六岁的儿子在医院做的剖腹产手术……

    侯亚萍的母亲患有重度脑梗,她就每天奔波于单位和医院之间。远在四川农村的公公因为患病行动不便,她就主动把公公接到了自己身边尽孝伺候,婆婆突发心脏病住院手术第一时间赶赴病床前陪伴照顾。2013年,弟弟侯海龙在海军某部因公牺牲,年仅28岁就离开了……侯亚萍强忍着悲痛,独自承受着一切,不敢告诉年迈的父母。她就像一个从不停歇的永动机,把家里照顾得妥妥当当、井井有条。

    工作中的她更是一心扑在事业上,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长期在河北省魏县环保局工作。说到环保,一般人的认知恐怕都会止于“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着水土和空气。”涉及到建筑工地有扬尘,涉及到餐饮有油烟治理,涉及到污水有偷排偷放……侯亚萍结合身边的日常生活举例说,无论刮风下雨,一线执法人员只有到现场才能了解最真实的情况。 “只要企业不放假,环保就不放假。即使企业放了假,烟花爆竹声一响,执法那也是说走就走。”面对个别顽固的企业,哪怕是骚扰电话、门上喷漆、威胁恐吓,侯亚萍却从未屈服。

    爱岗敬业的侯亚萍先后被评为魏县“身边好人及道德模范”“巾帼建功标兵”、邯郸市“最美军嫂”“十大德善模范”“中国网事 感动河北网络人物”等称号,2019年当选魏县第八届妇联执委委员,2021年当选邯郸市第十届妇女代表。转制后,侯亚萍随调至廊坊市广阳区政府办公室从事政务督查工作,她依然爱岗敬业,尽显本色。

    十几年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坚强的侯亚萍从没在家人面前掉过一滴眼泪。因为心中有爱,肩上有责,再苦再累再难自己都咬紧牙关,为这个家撑起一片祥和的天空。没有国家的安定,就没有小家的祥和。只要想到这,侯亚萍觉得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能感受到多少爱,就有多幸福。她说,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自己都会义无反顾、毫不犹豫地选择“张先生”。平凡无奇的婚姻,没有因长期的分离而淡漠,却因爱的淬炼而变得不同凡

    响。凭着坚守和信任,他们一步步走得更加坚定。

    正如张贵林家客厅储物柜上那个为数不多的玉饰摆件,那是他们结婚十周年纪念物——紧握的两只手下面立着一颗心,底座刻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许这就是爱情最真的模样。

    他们家——热心公益传递爱

    “机台上什么时候完工啊?”“快了、 快了。”

    “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快了、快了。”

    “家里怎么样?”“没事,都挺好。”

    长大后,我渐渐懂得,爱有时候是一种谎言。

    采访过程中,张贵林的第三个泪点,是关于孩子。

    2022年单位转制后的团聚工程,终于让这个家庭团聚了。张贵林有了更多的时间弥补孩子。从“向电视机里的军人喊爸爸”,到妈妈口中的爸爸,再到生活中的爸爸,爸爸的形象现在变得更加清晰。

    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由于工作原因,常年在外的张贵林错过了很多孩子宝贵的成长过程,妻子侯亚萍也只能给孩子们比别人少得多的陪伴。但他们在用实践教导孩子们做诚实善良忠孝之人,以微薄之力去帮助身边有需求的人。

    夫妻俩都是单位邻里“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孩子们现在可以和父母一起从书香中感受文化的熏陶。现在有时间了,孩子想学琴,张贵林就和孩子一起学,现在弹古筝弹得有模有样。

    小时候的侯亚萍生活在农村,连县城也没有去过,等上了大学才有机会看外面的世界。2002年的一次支教活动,起初她就是单纯地想给孩子们传递一下城市是什么样,世界的另一面是什么样。后面,他们一家的公益事业一发不可收拾。

    多年来,夫妇俩一有时间就带着孩子到敬老院送关怀,陪老人聊天话家常、送必需品;疫情期间主动请战投入抗疫一线,入户排查,积极捐款并筹措资金;在经济条件不宽裕的情况下资助贫困学生20余名……最感动的是看到资助的西藏日喀则小朋友寄回的照片,五星红旗下孩子的笑脸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真情的传递。

    致力于公益事业的不仅有他们和两个孩子、他们的姐弟亲人也都在向社会传递爱,身边的许多同事、社会爱心人士不断加入他们成立的爱心团队。帮助他人不仅是一种善举,更是一种自我提升和成长的过程。珍惜生活,感恩所有。侯亚萍说,在给社会传递爱的同时,世界也会对我们温柔以待。

    人生如旅,生活如诗。心怀大爱的侯亚萍还是一个诗人。所有生活的美好、苦涩、欢乐与悲伤都转化为文字,让她在另一方天地里找到乐趣和满足。她的多部作品在全国文学期刊发表,30余篇作品入选中国黄金时代诗歌大词典、中国好诗等书籍,并获得中国好诗首届全国青春诗晚会中国十大桂冠诗人奖。现在她喜欢带着孩子一起在优美的文字中畅游,诉说生活的美好。

    各自坚守,相互扶持。彼此信任,相濡以沫。许多人眼里,他们应该是“家庭”想象中最美的样子。但他们说,只要是自己的家,再平凡也是最美的。

    就像侯亚萍《炊烟里的爱歌》诗中说:“奔波里的疲累,甜蜜的玫瑰,才是家的味。”

    如今的他们正发挥小家的力量,让爱与奉献传递给更多的家庭。

    全国文明家庭 | 他保国 她卫家——记中国地质调查局...

    2020年,自然资源部离退休干部局在部系统广泛开展离退休干部“星耀桑榆”活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张克凡、方艳明、刘开兴三位老同志荣获自然资源部离退休干部“桑榆之星”称号。

    “健康之星”张克凡

    离休干部张克凡同志,现年101岁,中共党员。张老理想信念坚定、性格开朗乐观,是老同志中思想、身体、心理“三个健康”的突出代表。他对党忠诚,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经常讴歌党的领导,宣传党的工作;他坚持健康锻炼、科学健身,自觉抵制迷信思想;他待人真诚友善,常教育子女要拥护党的领导,要一辈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1982年离休以来,张老先后荣获局和部“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健康老人”等荣誉称号。

     

     张克凡夫妇

    “志愿之星”方艳明

    退休干部方艳明同志,现年62岁,中共党员。她5年前加入了社区的志愿者协会,先后获得社区优秀志愿者、街道十佳志愿者的荣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她主动参加了所在社区的防控工作,努力在抗疫第一线践行党员初心使命,助力打通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

    “文化之星”刘开兴

    退休干部刘开兴同志,现年68岁,中共党员。他擅长书法和写作,是琼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等,获多项荣誉;他还是中国楹联学会和琼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其“战疫”诗在2020年全国性诗词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广州海洋局老同志获自然资源部离退休干部“桑榆之星...

    为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家庭文明建设,2017年4月起,桂林市开展第一届桂林市文明家庭推荐评选表彰活动。6月,桂林市文明办严格按照评选标准和推荐程序,与桂林市妇联共同对各县区、单位推荐的60户家庭进行评选,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孙长英家庭荣获“桂林市文明家庭”称号。

    孙长英家庭,家庭成员4人。孙长英同志与丈夫李继忠是一对有60年党龄,56年婚龄的退休处级干部。退休前两人都在地科院岩溶所从事地质工作。退休后,退而不休,热心为社会服务。孙长英潜心国画创作,她的国画作品被博览会、图书馆、艺术馆、档案馆及多家报刊刊登和收藏,并出版了《孙长英作品选集》,曾任中国画家协会理事,现任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老年书画家研究会副会长、湘桂画院副院长,粤桂西江书画家协会顾问,桂林市女书法家协会顾问等职。老伴李继忠热心科技工作,深受大家的爱戴和赞扬,多次荣获桂林市和广西优秀老科技工作者称号。一儿一女都是处级共产党员,他们经常给儿女敲警钟,要求他们廉洁奉公,不受不良行为的诱惑。

    近年来,孙长英同志热心公益,潜心教学,热心从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书画教学,已培养了下岗职工、待业青年学习者等学员近200名。老伴李继忠非常支持孙长英,主动当好“贤内助”,部分优秀学员多次荣获全国书画比赛奖项,有的已成为职业画家。

    孙长英家庭,夫妻和睦、比翼双飞,教子严格、老有所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传播了正能量。孙长英家庭曾在2016年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

    岩溶所孙长英家庭获“桂林市文明家庭”称号

    2016年5月15日,全国妇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2016全国“最美家庭”揭晓暨第十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孙长英家庭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

    孙长英同志与丈夫李继忠是一对有60年党龄,56年婚龄的退休处级干部。退休前两人都在地科院岩溶所从事地质工作。他们夫妻和睦、比翼双飞,教子严格、老有所为,一儿一女都是处级共产党员。他们经常给儿女敲警钟,要求他们廉洁奉公,不受不良行为的诱惑。曾荣获市级最美家庭、自治区级最美家庭提名奖等光荣称号。

    孙长英同志在职从事地质工作时,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湖南地质系统优秀政治工作者称号。退休后,她潜心学画画,日日笔耕不辍,成为大器晚成的花鸟画家,曾任中国画家协会理事,现任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老年书画家研究会副会长、湘桂画院副院长,粤桂西江书画家协会顾问,桂林市女书法家协会顾问等职。她的国画作品被博览会、图书馆、艺术馆、档案馆及多家报刊刊登和收藏,并出版了《孙长英作品选集》。

        近年来,孙长英同志热心公益,潜心教学,不忘回报社会。老伴李继忠非常支持孙长英,主动当好“贤内助”,从买菜做饭到整理教学用品,事无巨细打点得妥妥帖帖,在他们俩相互努力下,培养了100多名学员培养学员,部分优秀学员多次荣获全国书画比赛奖项,有的已成为职业画家。年过八旬的她,义务为地科院岩溶所退休职工教授太极拳等,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传递正能量。

    岩溶所孙长英家庭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

    11月30日下午,敬爱的江泽民同志逝世的噩耗传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大地笼罩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全国各地各族人民收听收看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以各种方式悼念缅怀江泽民同志的光辉业绩,颂扬江泽民同志的伟大情操和崇高品质。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一直十分关心我国地质事业和矿业行业的发展。1991年,江泽民同志为地质工作者题词:“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同年,江泽民同志为节能宣传周活动题词:“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造福子孙”。《中国矿业报》的创刊,也得到了江泽民同志的亲切关怀。1993年年底,正在筹备创办的《中国矿业报》为报头的设计大伤脑筋,一张新创刊的报纸,按一般的做法,用电脑制作报头或请知名书法家题写报名即可,但时任地矿部部长的朱训和中国矿业协会秘书长郭振西局长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中国矿业报》必须有一个高起点!

    是时,中国矿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矿业报》肩负着充当中国矿业喉舌的重任,题写报名之事不可草率。我国的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中国矿业的发展,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题写了“开发矿业”,以勉励地矿工作者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因此,请党和国家领导人题写报名应该是最佳的选择。

    于是,一份恳请党和国家领导人题写报名并题词的报告,通过正规程序后,被送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其他中央领导手中。江泽民同志欣然应允为《中国矿业报》题写报名。他虽日理万机但还是忙中抽空,用毛笔题写了5幅“中国矿业报”以供选用。据说,这是江泽民同志当时亲笔题写报名的第二张报纸。

    说起江总书记题写报名,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

    江泽民同志题写了5幅“中国矿业报”,其中3幅为繁体字,2幅为简体字。这却无意中给筹办者出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简体字笔画较少,视觉显得有些空,不如繁体字饱满、好看。朱训部长、郭振西局长和大家一样,都觉得应该采用繁体字的那一幅,但根据我国有关出版规定,报头原则上应该以简体字书写。既然江总书记书写了简体版的《中国矿业报》,似乎就该选择简体版。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最好的办法是请江总书记自己选定,或者认可筹办者的选择。

    朱训部长的回忆录《大山无涯》中记载了这一段经历:“毛里塔尼亚总统塔亚夫妇访华,我担当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在江主席欢迎塔亚总统的宴会上,时任中矿协副秘书长的我的妻子尹惠宇作为陪同团团长夫人坐在江总书记左侧。于是尹惠宇就趁机请示江主席,可否以江主席写的繁体字作为中国矿业报的报名,江总书记当即表示同意。就这样,一个难题解决了。”

    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纷纷为《中国矿业报》题字题词。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题词是“为发展中国矿业服务”,乔石委员长的题词是“把中国矿业报办成千百万矿业职工喜爱的群众性报纸”。一位国家副主席、一位副总理、五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一位国务委员也题词祝贺。

    此外,煤炭部、冶金部、化工部等10个矿业部门的部长或主管副部长等,都为《中国矿业报》题了词。

    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中国矿业报》的报名,不仅一直给予矿业报社全体员工以极大鼓舞,更是激励着全国地质和矿业行业广大干部职工为了地质找矿事业和矿业开发前赴后继,奋发前行。

    江泽民同志离我们而去了,但是我们一定会继承他的遗志,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弘扬优良传统,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进矿业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拼搏。

    江泽民同志亲自为《中国矿业报》题写报名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