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的“陕西宁强禅家岩落水洞村地质遗迹调查与保护科普示范”和“陕西汉中典型地质遗迹调查综合利用示范”项目野外验收近日圆满收官,野外工作成果均被评为优秀级。

    地洞河天坑考察

    上述两个项目由地质环境监测院组织实施,旨在充分挖掘地质遗迹资源,进行科学宣传和保护利用,助力地方脱贫和经济发展。“陕西宁强禅家岩落水洞村地质遗迹调查与保护科普示范”是2018年首批在陕西、浙江和江西三省实施的全国地质文化村示范项目之一,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承担;“陕西汉中典型地质遗迹调查综合利用示范”由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承担。

    专家组一行首先对宁强工作区内的西流河峡谷、大洞门洞穴、文家坪褶皱、地洞河天坑、落水洞等典型地质遗迹点,以及宁强禅家岩落水洞地质文化村展览馆等进行了野外验收。随后,专家组深入被称为“世界最美天坑”的宁强禅家岩地洞河天坑,对天坑和地下暗河系统进行调研。

    落水洞考察

    在项目野外验收会上,专家组听取了项目野外工作全面汇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院长洪增林向与会领导和专家介绍了汉中天坑群近几年取得的成果和下一步研究的具体方案,受到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肯定。专家们一致认为,项目取得的原始资料丰富,真实可靠,野外调查成果突出,达到了设计书的要求,地质文化村示范初见成效,野外验收均被评为优秀级。

    地质文化村是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成果转化应用形式的创新,是一种集当地的地质遗迹资源、地质科普、特色乡土文化于一体,旨在实现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乡村。该项目的实施,必将助力宁强县禅家岩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绿色发展。

     

    陕西两个地质遗迹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获评优秀

    未来,我国北方地区如何更好地开展大规模科学绿化,有针对性地解决“种什么树,在哪里种”等科学问题?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科研人员通过在塞罕坝地区开展地表基质调查,以及孢粉古环境古植被群落重建和历史地理学研究找到答案。

    塞罕坝作为京津地区的水源卫士、风沙屏障,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扩大规模造林意义重大。研究人员在该地区研究发现,距今6000至2000年的暖湿期与当前气候条件十分相似。当时的优势乔木树种有桦、栎、松、胡桃、榆、落叶松、鹅耳枥等,灌木以山杏、沙棘和杜鹃花为主,草本主要为蒿、藜、禾本科等。研究人员在对塞罕坝地区地表基质进一步调查后发现,该地区主要有玄武岩、花岗岩、风积物、河湖沉积物等地表基质类型。玄武岩基质主要分布于丰宁县大滩-鱼儿山镇一带,以及草原乡、围场县御道口牧场、御道口镇等地,表层土壤层厚度为0.1米-0.3米,风化壳层厚度为0.5米-1米,土壤中氮和钾元素含量较高。其中,致密块状玄武岩垂向柱状节理裂隙发育,可为落叶松等浅根乔木树种生长提供物理空间;而蜂窝状和杏仁状玄武岩保水性较好,适宜樟子松、白桦等深根乔木树种生长。花岗岩地表基质主要分布于塞罕坝地区中部和丰宁县大滩镇和外沟门乡等地,土壤层厚度为0.2米-0.5米,风化壳层厚度为1米-2米,土壤中氮和钾元素含量较高,岩石保水性较好,适宜樟子松、榆树等以深根为主的乔木生长。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建议,塞罕坝周边地区适宜在玄武岩和花岗岩基质区扩大造林范围,推广针阔混交林,并增加蒙古栎、白桦和榆等乡土树种的种植范围。

     

    塞罕坝地区现代稀树草原景观

    地表基质调查支撑服务塞罕坝地区规模造林

    2019年2月27至28日,按照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要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下简称“环境监测院”)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推进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研讨会。旨在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模式,研讨地质文化村定位,推进建设的技术支撑、管理体制与联动机制,并部署落实2019年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内容与推进安排。

    会上,全国地质遗迹立典调查与评价项目组从形势与需求、工作现状、工作原则、目标任务以及预期成果等方面介绍了推进地质文化村建设总体实施方案。浙江地质调查院蔡子华详细剖析了仙居县金村地质文化村的创建条件、创建内容以、成果转化与实施落地过程。古生物化石及地质遗迹调查工程中6位二级项目负责人(包括经费单列项目)分别介绍了拟建地质文化村现状及创建思路。

    专家对提出的推进地质文化村建设整体思路与方案表示认可,并就地质文化村目标定位、建设选址、内容创新、人才培养、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并认为:地质文化村建设要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略紧密结合,加强前期对接,因地制宜,将地质科学与乡土文化相融合,共建共享,达到惠民富民,百姓安居受益之目的。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环境监测院、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等局直属单位,浙江、江西、贵州、陕西等省地调院,中国地质学会等单位共30余人参加本次研讨会。

     

     
     
    推进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为国家首批十大地质文化村之一,山东省泰安市曹家庄村正在着力打造“地质﹢生态农业”的新型乡村——

    岩石标本展览墙

    曹家庄河道里的岩石

    “画入水中秀,水在画上流”,位于泰山西麓的彩石溪景区,具有“北方小九寨”的美誉,是我国著名的观光休闲胜地。而泰山脚下与之毗邻的山东省泰安市曹家庄村,得益于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的推进,也正在从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变身成为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以地质文化为底色的新型美丽乡村。

    融入地质文化

    调整村庄产业结构

    曹家庄位于泰安市的西北缘,地处泰山自然保护区外围。2020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力推进落实建设“中国十大地质文化村”,会同地方政府建设10处地质文化村(镇)示范样板。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古生物化石与地质遗迹调查工程团队的指导下,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推动下,曹家庄村被列为国家首批十大地质文化村之一。

    驱车前往曹家庄,刚进入村口便感受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沿着蜿蜒的水泥路一路行进,道路两旁郁郁葱葱,一边是大片的茶园,一边是各式的林木,远处的晨雾柔美地飘荡在片片青翠之上。

    村子的最中央是一处科普文化广场,陈列着各种地质标本,里面除了有泰山本地的山石标本,还有一些来自其他产地的代表性岩石。广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记事墙,墙上的《曹家庄赋》道尽了曹家庄的发展历史。

    据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曹氏祖先从外地迁居到泰山脚下,“天工开物,靠山吃山”,村子里的人以开采泰山石材谋生。“凿凿以开石,兢兢以创业,孜孜以守成,欣欣以立村”。曹家庄村支部书记曹运强介绍说,曹家庄村紧邻泰山,早期村庄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开采加工泰山石材为主,旅游相关经济产业起步较晚,属于泰山景区周边发展较滞缓的村庄。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禁止开山采石、保护泰山地质景观,曹家庄开始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探索新的村庄经济发展模式。

    泰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底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随着高铁经济圈的日益成熟,泰安市的旅游经济总量逐年增长。如何将泰山的游客吸引过来,发展村庄经济、调整村庄产业结构,成为曹家庄人日思夜想希望破解的一个难题。2019年,正在泰山进行地质调查研究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科研人员给曹家庄提出了建设“地质﹢生态农业”型地质文化村的建议,并为其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支撑。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专家不仅查明了曹家庄的地质遗迹资源,还经过多方调研梳理了村庄的人文历史脉络,通过地质调查、地质测试等手段明晰了曹家庄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对土壤、水和农作物品质的影响,建立起地质文化与生态农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不仅丰富了泰山地质文化的内涵,也健全了泰山全域旅游的地学科普内容,为曹家庄生态文明发展、实现经济产业转型提供了有效支撑。

    到2020年底,曹家庄完成了地质文化村的建设,并进行了首批地质文化村的申报。

    发挥地质优势

    打造新型特色村庄

    曹运强介绍说,目前曹家庄有居民986人,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加工女儿茶和人工养殖螭霖鱼,其中茶叶种植年产值达560余万元,是曹家庄的支柱产业。

    曹家庄的女儿茶颜色碧绿娇嫩、晶莹剔透,叶片肥厚坚结,口感甘甜清新,非常受喜爱品茶之人的欢迎。曹运强感慨说,曹家庄有多个家庭制茶工坊,还有一个村集体茶厂,村民们按照传统工艺从种植到生产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生态。然而,尽管茶叶的品质极好,却一直卖不上好价钱,村民们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专家李怀坤等人在曹家庄进行地质调查时告诉村民,曹家庄地质条件非常好,不仅适合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而且水质还适合养鱼。

    据李怀坤介绍,曹家庄坐落于中低山区的河谷阶地之上,村庄地势顺河谷自西而东逐渐升高。曹家庄的地质特征与泰山主景区基本相同,主要以约25亿年前形成的傲徕山序列的花岗岩为主,其中的二长花岗岩属相对富钾的母岩类型,而“富钾”使其土壤肥力对于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具有天然优势。此外,花岗岩地区的基岩裂隙水一般水质都较好,并富含各种矿物质,适合进行农业种植和养殖。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科技人员还对曹家庄内的农田土壤、新鲜茶叶以及水样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该村土壤土质良好、无重金属污染,女儿茶符合我国有机茶、绿色食品和无公害茶叶等各项标准,且村内源自泰山的山涧水符合饮用富锶水国家标准。

    良好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优良的水质对于养殖鱼类具有天然优势。螭霖鱼是一种产于泰山山涧溪流中的小型鱼类,在自然条件下,野生螭霖鱼长不足20厘米、重不超过100克,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极为珍贵。由于螭霖鱼养殖难度和成本较高,属于食用鱼市场上的高价鱼类。曹家庄因为良好的地质环境,在养殖螭霖鱼方面走在了前面,目前已经成功培育了从鱼苗到5年期的螭霖鱼,人工养殖已初具规模。

    充分了解曹家庄的地质优势,让村民们对自身的发展有了底气。曹运强高兴地说:“现在我终于可以告诉别人为啥曹家庄的茶叶好喝,种出来的粮食香,养出的鱼也好吃了。”曹运强认为,发展“地质﹢生态农业”型地质文化村,不仅为曹家庄指明了发展方向,更为曹家庄的发展植入了灵魂,让一个曾经只会“靠山吃山”的村庄走上了科学且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泰山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说,曹家庄地质文化村的建设,也为泰山周缘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发展特色旅游

    承接大众科普需求

    “泰山石是什么样?为什么中国人对泰山石如此喜爱?为什么泰山脚下的女儿茶口感更好……”,这一连串的疑问来自一位8岁小游客洋洋。今年五一假期,洋洋跟随爸爸妈妈一起到泰山旅游,旅程中毕业于地质院校的父母被路旁的地质文化村的标牌吸引,便带着洋洋来到了曹家庄。

    在曹家庄,洋洋玩得不亦乐乎,一会穿梭于“冥古宙”,一会爬上了“太古宙”,没过多久洋洋就已经对“冥古宙”“太古宙”“中生代”等地质年代记忆深刻。原来曹家庄的几处古院落被修葺为地质时代特色民宿,分别以“冥古宙”“太古宙”等地质年代命名,目前已经有6座小院正式对外营业。洋洋母亲王女士说,这几间特色民宿太火了,早早就被预订满了,这一次她只能带孩子参观参观,下次有机会再来入住体验一下。

    参观中,洋洋一家看到了很多蕴含地质元素的陈设,有摆放在桌椅旁边的地质类科普图书,有院落里陈列的泰山石,还有房间里悬挂的一张张地质景观画等等。参观一圈下来,洋洋关于泰山石的疑问终于解开了。王女士很感慨,以往旅游经常去一些名山大川,但这种将地质景观和地质文化知识结合起来的旅游还是第一次,这次曹家庄游览不仅对小孩子是一次难得的科普之旅,对她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谈起曹家庄的地质科普旅游,泰山管委会副主任马生平介绍说,创建地质文化村、系统规划曹家庄地质研学的特色旅游形式,除了可以发展泰山周边乡村经济,对于承接泰山景区的文化旅游服务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泰山地区的新太古代地质记录完整、清晰,是国内典型的花岗—绿岩带,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科普研学价值。曹家庄村紧邻以高级变质作用为特色的彩石溪景区,村内的花岗岩地貌和地质现象,是对泰山景区现有科普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针对这种情况,在建设曹家庄地质文化村的过程中,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专家不仅从物质基础、成景条件和成景过程3方面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系统研究和科普解析,而且针对典型地质现象和特色景观开展细致的成因剖析,注重提升游学景观科学内涵,还特别加强了对地学科普产品的设计和宣传推广工作。目前,曹家庄内已建立地质文化广场、泰山岩石家族实物影壁、三大岩类典型样品景观墙、地质遗迹解说牌、生态农业和人文历史解说牌、特色民宿—地质时代小院等,强化了对地质文化知识的科普。此外,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地质专家融合女儿茶等特色资源,为曹家庄设计了地质文化村村标,并根据曹家庄的地形地貌、可通达性等特点,规划了3条研学游览路线,同时还结合村内地质和生态农业资源制作了科普推广图册和宣传视频。

     

    山水文化里的乡村振兴

     

    宁德三都澳海湾

     

    项目组在三都澳海湾进行海底地形测量

    宁德发展遭遇“卡脖子”难题,地质调查项目因需发力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翼沿海、福建闽东地区。昔日的宁德,小农经济一统天下,工业基础一穷二白,一度被称为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而今的宁德,已形成不锈钢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锂电新能源、铜材料、新能源汽车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宁德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退化等“卡脖子”问题。在福建被列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订了支撑服务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统筹谋划部署中央和地方地质调查工作,倾力打造部省联动的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建典范”。其中,宁德便是主战场之一。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宁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介绍,宁德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受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城市供水安全、湿地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生态格局调整等方面,都急需地质调查工作提供解决方案。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下,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联合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宁德市人民政府、宁德市自然资源局,构建中央—省—地方协调联动机制,打破专业界限,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从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生态5个方面,开展了多学科相融合、多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性调查。

    破解海岸带生态问题,为“蓝色海湾”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2017年,在原福建省林业厅确定的第一批50处省重要湿地名录中,有13处位于宁德。

    宁德被称为“大黄鱼之乡”,我国80%以上的大黄鱼产自宁德。然而由于非法围填海扩大滩涂养殖规模,宁德沿海湿地面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态功能退化。

    项目组通过开展不同历史时期多源卫星遥感解译,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生态指标测试等工作,系统查明了环三都澳地区岸线、湿地、围垦尤其是湿地红树林的历史演化过程,分析了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经调查,宁德环三都澳湿地面积在22年间减少了26.79平方千米,其中有5.43平方千米自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经过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湿地退化有3点原因:一是沿海围填海工程建设,二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三是外来生物入侵。基于以上调查成果,项目组提出开展滩涂互花米草清除试点工程、“退养还湿”等建议,修复滩涂原生生态系统。

    项目组对三都澳海水与底质的营养盐、重金属、有机污染和微塑料等污染物的类型及分布进行了取样调查和分析测试,摸清了三都澳海洋生态环境现状。据分析,生态环境污染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宁德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不高,营养盐含量的升高主要在丰水期,说明营养盐主要是陆源输入;另一方面是湾内养殖规模大、密度高、无序粗放,投放的饵料严重加剧了湾内的富营养化程度,导致海湾水体严重富营养化,且亚硝酸浓度远大于其他河流和海洋自然水体,溶解氧含量普遍较低,形成了“富营养、藻类少、养殖灾害多”的特征。

    根据地质调查成果,项目组建议从3个方面加大整改力度:一是大力推进陆域污染物排放治理,有效遏制三都澳富营养化趋势;二是全面改善海域养殖模式,提高养殖质量和效益,有效发展海上旅游业;三是加强水体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避免重大经济损失。

    这些调查成果及建议为“蓝色海湾”发展提供了翔实的基础地质资料,全面支撑了宁德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有效推动三都澳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

    深化开展“双评价”,支持形成山海联动新格局

    宁德市近年来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中心任务,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沿海与山区联动,着力建立高质高效的经济生态和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

    围绕“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中心任务,项目团队采取开发与保护并重、陆地和海洋联动的模式,精心部署了宁德市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双评价”):围绕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性、水土保持性和生态敏感性等关键要素,开展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为宁德市打造“两带一廊”的生态保护格局奠定基础;遵循念好“山海经”、画好“山水画”的发展思路,提出“两带多翼”的农业生产格局,促进了特色乡土、优质多样的山地农业和绿色生态海洋渔业并重发展;从海陆统筹的角度,提出宁德市“一带一轴一线”的城镇发展建设格局,着力强化宁德中心城区功能,依托中心城区辐射及沿海区位优势,积极培育择优发展县级市、中心镇,坚持走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集中集约型城镇化道路。

    评价工作不仅对宁德市自然资源禀赋和问题风险进行了综合分析研判,还为宁德市的发展建言献策,提出了“三区三线”优化调整建议,有效支撑宁德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得到了宁德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一致好评。结合地质调查和“双评价”工作成果,以需求为导向,项目组编制了《宁德市资源环境图集》。图集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宁德市自然资源分布、地质条件、生态地质、地质环境等本底状况和历史演变规律,是宁德市首套将自然资源与基础地质相结合的权威资料。宁德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图集是市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及时雨”。

    推进特色资源利用,助力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

    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同步推进,让“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是福建省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项目团队在宁德蕉城区的飞鸾镇、三都澳镇、漳湾镇、下白石镇等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村镇,部署实施了特色农业地质调查、地热资源勘查和扶贫找水等“一揽子”工程。

    飞鸾镇地处沿海山区,当地出产的水蜜桃、龙眼、橙子等农副产品味道好、品质佳,在宁德市小有名气。为支撑服务当地种植业发展,根据项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结果,调查团队发现飞鸾镇等村镇拥有富锌富硒土地3150亩,并据此提出富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建议。根据这些建议,当地正在着手打造富硒农业产业园。

    雷东村地处漳湾镇东北部,是沿海半岛上的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畲族村。由于地势陡峻、汇水面积小、地表径流短、花岗岩节理裂隙不发育,找水条件较差,喝水难一直是困扰村民的重大问题。项目组了解到这一情况,部署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成功找到3个含水层位,并打出日出水量达300余吨的水井,基本满足了雷东村350户1500多名村民的日常用水需求。目前,蕉城区政府已将此井作为应急水源示范点予以储备。此外,项目团队在岚口村、兴贤村和邑板村等地实施的9口水井,日出水量累计达1900余吨,水质达到矿泉水等级,成功解决了闽东革命老区7个自然村上千户百姓的日常饮水问题。

    相较福建沿海其他地区,宁德市在地热资源勘查和利用方面一直未有进展。为推进宁德走绿色发展之路,项目团队系统梳理收集已有地质资料,圈定飞鸾镇目标靶区并实施地热探测井,探明孔底500米深处水温39.2℃,水量1600吨/天,为宁德开展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滴水可穿石。美丽的宁德正以更强劲的步伐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勇前行。今后,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将继续围绕城市安全、生态修复、蓝色海湾、乡村振兴等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助力宁德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奏响闽东山海协奏曲

    浙江省金村新貌

    近日,中国地质学会印发《关于开展2020年度地质文化村(镇)申报(第一批)工作的通知》,拉开了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镇)评选工作的大幕。

    根据《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现阶段将打造“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地质﹢生态康养”“地质﹢创新创意”以及“地质﹢综合服务”6种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模式。那么,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以及支撑服务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地质文化村(镇)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地质﹢”落地?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遗迹调查专家董颖。

    浙江省白雁坑村崩塌堆积地貌

    1.将地质遗迹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理念应运而生

    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始于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的开展。

    据董颖介绍,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牵头组织实施的《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在全国发现了大量、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这些地质遗迹,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记载着丰富的地球历史信息,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随着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工作的推进,如何使分散分布、无法作为地质公园进行开发的、省级以下的地质遗迹点实现有效保护,逐步提上日程。

    2013年,《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在浙江省嵊州市通源乡白雁坑村发现了大面积分布的凝灰岩质巨石堆积体,为火山喷发和后期崩塌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质遗迹,周边还有骆驼峰、神仙洞、石笋岩、高山湿地等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而且,白雁坑村还处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会稽山古香榧群的核心区。崩塌地貌、高山湿地、千年香榧林、万年巨石阵,在白雁坑村交汇融合,形成了“石中有榧、榧中有村”的独特景致。

    何不将地质遗迹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理念应运而生。

    2013年,项目组与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原绍兴市、嵊州市国土资源局等相关单位多次会商,共同研讨探索白雁坑地质文化村建设思路,并开展了通源乡地质文化特色村地质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通源乡地质环境保障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等一系列工作。经过反复研讨,专家们探索性地把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农业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等组合起来,将地质文化与乡村文化、地质故事与村庄故事、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嵊州市通源乡地质文化村建设方案》。2014年,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地质专家的指导下,白雁坑村开启了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的建设之路。

    经过3年多的建设,一个集地质遗迹保护、特色农产品产销、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于一体的地质文化村初步建成。在这里,地质调查成果直接转化为“四有四可”应用成果:依托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建设开放式科普展示区,做到“有物可看”;以种类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以及历史悠久、独特有趣的民风民俗为依托,精心打造高山农家特色菜及农特产品,做到“有品可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当地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编写科普读物,并收集整理200余篇描写白雁坑的诗文,做到“有文可读”;培养当地村民的地质文化兴趣,制作科普视频和宣传影片,扶植具有当地特色的曲艺表演,做到“有声可听”。

    在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嵊州市对白雁坑村及附近区域的道路交通、电力、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并实施了整村亮化工程,新建了停车场,硬化了村内道路,还对5000平方米土地进行了补植绿化,改造农房7000平方米,并打造了20家集星空露营、品质居住、文化休闲、健身康养、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民宿。

    整齐排列的农家小楼与古色古香的民俗住宅交相辉映,村内的石板路一直延伸到山脚的游客步道,沿途有讲述亿万年间地球故事的科普长廊。随着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白雁坑村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山村渐渐成了周边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仅地质文化村建成的头一年,该村就接待游客2万人次,全村增收1000万元。到2018年,该村农副产品增销2000万元以上,农户直接增收近800万元,人均收入达5万元以上。

    江西省高多村的科普长廊

    江西省高多村通天岩

    2.地质文化村示范建设带动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美了、农民富了

    白雁坑村的变化也带动了周边村镇建设地质文化村的积极性。“我们与当地部门在白雁坑村进行调研时,附近村镇的领导带着介绍资料找到我们,让我们也帮他们规划建设地质文化村。”董颖说。

    看到地质文化村建设为当地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项目组决定将试点范围扩大。2017年,项目组根据调查成果在全国开展了地质文化村试点选点调研,最终确定浙江省仙居县金村、江西省兴国县高多村、陕西省宁强县落水洞村作为2018年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示范村庄。

    “之所以选择这3个村作为示范村,是因为它们在地质资源、地理位置、乡土人情等方面各具特色,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董颖详细介绍了3个村的建设情况。

    浙江金村以丘陵山地为主,广泛分布中生代火山岩,发育有峰、嶂、一线天、拟形石等火山岩景观类型。金村北侧一个山坡分布了大量的崩塌巨石,其体量非常可观,重达千吨以上的巨石比比皆是;六都坑溪,是典型的V字形峡谷;村西山脚下自然出露的泉水长年不断,水质达到“偏硅酸类矿泉水”的标准。

    江西省高多村拥有典型的丹霞地质遗迹。其中,高多村的通天岩,不仅出露大型斜层理等原生沉积构造,而且表面还发育棋盘状、龟背状、玫瑰状的后期风化裂隙。

    陕西省落水洞村地处大巴山深处,被誉为“世界最美天坑”的禅家岩镇地洞河天坑群就坐落于此。地洞河天坑呈脚掌状,开口面积约18万平方米,最大深度340米,主要发育有天坑、地下河、洞穴、峡谷等地质遗迹,并分布多处瀑布群。

    而这些,都是可以讲出“地质故事”的资源。

    除此之外,这3个村还有着独具特色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比如:金村有100多亩山地油菜花、古河故道、天然矿泉水、梯田等;高多村拥有富硒土地、湿地、河流、千年古樟树等特色资源;落水洞村人文气息浓厚,保留了较为完整的陕南羌族传统习俗。

    通过地质文化村建设,将这些独特的“卖点”与地质遗迹资源融合起来,乡村便展现出别样的魅力。

    比如,金村构建了以地质旅游景点、中小学生研学路线、地质专业科考路线和地质特色农产品为主题的地质文化体系。“村里建设了‘金村故事墙’,介绍金村的地质地貌格局和演化,讲述最早先民定居的历史,以及基于村民生活现状分析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董颖介绍说。目前,金村已建成村庄科普研学文化区、果蔬园林采摘区(滑坡灾害防治区)、火山地质休闲健身游览区。

    地质文化村建设,也带动了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令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一年的打造和建设,金村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不仅成功列入“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工程”,2019年还被评为“华东最美油菜花村”。

    3.打造“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宜居宜业新农村,建设“特色版”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和要求就是“生态宜居”。在这样的要求下,利用、保护、培育乡村各类资源,紧密结合历史文化传承,建设、美化新型农村就是一种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而以建设地质文化村(镇)的形式助力乡村振兴,让一方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通过优化布局,再认识乡村美、再体验乡土情,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好、保护好,正是其中之意。

    为此,2019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全面开启了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并印发了《推进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总体工作方案》,明确在全国打造一批“空间开放、产业鲜明、生态宜居、文化丰富”的地质文化村(镇)。

    为了科学、规范、有序推进全国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管理,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中国地质学会组织编写了《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并于今年5月发布执行。《指南》明确,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按照“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基本定位,打造“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宜居宜业新农村、新乡镇。

    其中,“地质为基”是指:地质资源是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的根基,地质演化史和人地和谐发展史是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的基础,地质特色是贯穿地质文化村(镇)建设过程的基调。“文化为魂”是以地质文化为主线,通过科普故事、文学创作、文艺表演等形式,把地质文化和乡村文化二者“串起来、用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地质文化。“融合为要”是实现地质知识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地质与旅游、文创、农业等产业融合,美丽乡村建设、宜居示范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精准脱贫等政策相融合;政府、企业、专业机构和村民等各类建设力量相融合。“惠民为本”是本着惠民富民的宗旨,改善村容村貌,实现环境优美;通过特色农副产品和文创产品销售、发展民宿、全域旅游等实现农民增收;让老百姓讲自己村上的地质故事,让村民实现物质上富裕、精神上富有。

    今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会同地方政府探索打造10处地质文化村(镇)示范样板。据董颖介绍,除浙江金村、江西高多村、陕西落水洞村外,福建省大田县杞溪村、福建省平潭县北港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下牙村已于2019年进行了初步建设。目前,广东、山东、江苏、云南、河北、海南等地的多个村庄也已纳入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序列。这些村庄都有着相同的特点:地质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高,基础设施建设齐全,生态环境优美……

    在董颖看来,地质文化村(镇)就是美丽乡村的特色版。随着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更多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将在中华大地上徐徐铺开。

    “地质﹢”绘织特色乡村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