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当地时间11月26日13时,“嗡嗡嗡”,久违的声音响起,右推进电机终于正常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重启双桨,奋力向位于东太平洋的工区驶去。然而,对船上的所有人来说,刚刚过去的70多个小时里发生的一切,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鬼知道轮机部都经历了什么!”

    “低速运行时右推进电机轴承部位声音和振动异常。”当地时间11月23日15时,轮机部二管轮耿强林在值班检查时发现了问题。

    闻讯后,轮机长耿志爱、大管轮李宗超、电气工程师郑正大马上赶到了舵桨舱,初步判断是电机轴承或者连接部位有问题,继续排查故障点。三个小时后,拆下联轴节,电机空转仍有异响,振动明显,轴承成为最大隐患。

    “问题严重了。“大家立即紧张起来。船长蓝明华告诉记者,右推进电机与右侧舵桨相连,为其提供动力,如果推进电机发生故障,就相当于“海六”的“右腿关节”出问题了。

    怎么办?这种“大手术”,一般来说都需要“住院治疗”,或者待停泊靠港后在厂家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完成。显然,目前不具备如此条件,船已经离开夏威夷行驶到赤道附近,方圆5000公里都是海,无法寻找外援。

    去智利船厂维修,是最稳妥的方案,但路程太远、代价太大。单桨推进的速度仅接近正常航速的一半,如果仅靠一条“腿”蹦,中途不去工区开展作业,直接驶向最近的码头,也赶不上靠泊计划,再进厂修理,时间上吃不消,可能严重影响后续的南极科考任务。

    “自己动手吧!”轮机部主动请缨。有了这句话,“海六”临时党委书记孙雁鸣一直悬着的心稍稍安顿,但他也深知难度有多大:“这么大的故障,如果在船厂或者车间,有专业的拆装工具还好办一些,但船上的条件实在有限,以前还从来没做过,只能靠经验和技能。”

    缺少专业工具,说明书上没有完整的零部件结构图,更没有拆装工艺流程图……对于即将要面对的困难,老轨耿志爱心里也很清楚,但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担心和焦虑,“就算遇到问题,也不用害怕,总会有办法的”。

    位于二层的舵桨舱,犹如一个机器的迷宫,四周是各种大型设备,头顶管道密布,侧身走在里面,一不留神头就撞上了。

    将疑似有问题的轴承拆下来,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当地时间11月24日12时,在不足一人高,约2平方米的空间里,塞进了8个人,老轨、大管、郑师傅、助理电机员戴文军、机工方国明、梁安林、邱石、三管轮段开明,正忙得不可开交,轮机部其他人值完班后也陆续赶来帮忙。今早已经干了四个多小时了,他们刚刚又拆下一块“硬骨头”——动力输出法兰,即电机与舵桨之间的连接件。

    下午16时,坏消息传来:拆卸过程中,大家发现厂家随船提供的图纸与实际情况有差别。“按照图纸标识,轴承外面有道保护环应该是螺纹连接,但我们按照对应的方法却没法拆下来。”耿志爱的脸上不再有笑容,在和孙雁鸣、蓝明华和首席科学家邓希光商量后,决定向“家里”寻求支援。

    电话打通,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领导和船舶大队负责人听闻海上的突发情况,立即与国外设备销售方联系,希望获得更详细的拆装说明书。

    然而,新图纸传来,却是空欢喜一场:与船上的图纸一模一样,厂商也无法提供更多支持。

    “总会有办法的。”大管轮带着大伙儿反复地研究图纸上的加工尺寸,再结合各方面的验证,最后判断——保护环的连接方式应该不是螺纹连接,而是过盈配合。所谓过盈配合,就是为了确保轴套配合得尽可能紧密,一般在设计轴和套的配合时,有意将套的尺寸加工得比轴更小一些,然后通过加热套膨胀后安装到轴上,待温度冷却后达到“抱死”效果。这也意味着,在船上的既有条件下,拆卸难度超乎想象。

      

    轮机部船员使用液压工具拉离故障轴承 

     

    安装调试轴承 

     

    使用手动葫芦吊装联轴节设备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拆下轴承外的保护套后,就要拆卸轴承了,轴承也是过盈配合,而且直径近200毫米,和传动轴咬合得极为紧密,在狭窄的空间里,没有专业工具,人力也不可为,怎样才能拉出来?

    “需要什么工具,自己动手做就行了。”轮机部成员没有被困难吓倒,能想到的任何办法都要试一下,十八般武艺样样不放过,最后锁定了船上的液压工具,同时又是切割又是焊接“捣鼓”出好些件自制工具。尽管大家心急如焚,可每个人都清楚,这台主推电机是进口的精密设备,“娇气”得厉害,必须耐着性子一毫米一毫米往外拉轴承。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地时间11月25日12时,轴承顺利拆下,大伙儿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正如所料,马达的轴承磨损严重,即使手推都能感觉到明显滞阻。

    接下来的事情就更加明确了,换上备用的新轴承。于是,好不容易才卸下的每一个零件,又要艰难地重新装回去,有时仅仅装一个环就需要7、8个人忙上一个小时。

    次日早晨9时,通过加热膨胀,新“关节”终于装上了。17时,通过打表测量推进电机输出轴和舵桨输入轴轴线符合要求后,联轴节安装完毕,一切准备就绪。半小时后,耿志爱与驾驶台联系,开始测试。李宗超和郑师傅一左一右,侧耳仔细辨别声音,同时用手感受马达的振动。其它的小伙子们也没闲着,或是拿起扳手紧螺丝,或是俯身倾听周边设备的声音是否正常。

    “无异响,无振动。一切正常!”直到此刻,这台“外科手术”才算真正成功了。“太不容易了!”孙雁鸣反复地说:“这次海上抢修的难度史无前例,真没想到能如此迅速地顺利完成。”

    喜讯传到万里之外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张光学副局长也特意发来祝贺信息:“同志们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自修工艺值得称颂。”

    是啊,如此复杂的一台“手术”,完全以自己的力量完美解决,靠的是什么?回想起这三天来的一幕又一幕,我好像找到了答案。

    首先是担当精神。在海上遇到突发问题,无论“海六”临时党委,还是轮机部,都是沉着应对,不推诿、不畏难。身处深海大洋,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动力源泉。

    其次是“钉钉子”精神。在海上抢修的70个小时里,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难题,但比问题更多的是解决方案。在每一个重大关头,“总是有办法的”,这句话就会响起。正是凭着这股劲儿,一寸一寸地推进,才有了最后的胜利。

    最后是团队精神。无论是前方和后方的配合,还是“海六”上各个部门之间的支持,无不述说着“海六是一个无比团结的集体”。具体到轮机部,更让人印象深刻。

    发现故障后,我第一时间询问耿志爱,自己动手修有把握吗?“应该没问题,除了水下的部分我们没有条件修,其它的基本都可以搞定。”他既谨慎又肯定地回答。第二天,轴承拆不下时,我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回答依然是,“应该没问题,我们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非常优秀,一定能找到办法。”

    抢修完成后,有一个场景始终在我脑中挥之不去。11月26日上午9时许,轴承已经装好了,接下来需要“对中线”,可怎么试误差都比较大。于是,分歧出现了,不同于大管李宗超的方案,段开明和戴文军提出了另外的想法。在逼仄的空间里,大家或蹲,或跪,或坐,或弯腰,或屈膝,手上拿着扳手、锤子或其他工具,想到什么就脱口而出。在这里,没有老轨、大管、大师傅、机工、助理这些身份,每个人都是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不为争出输赢高下,而是共同找寻最佳的答案,像极了一群学生在课间讨论数学题的场面。

    毫无疑问,这一场硬仗,“海洋六号”赢得漂亮,成功通过了考验。新的征途已在前方铺开,我们相信,只要有“海六精神”护航,未来将无坚不摧。

    “海洋六号”首次海上成功抢修“右电推”
      7月10日下午,一支特殊的队伍在即将远涉重洋的”海洋六号”船成立了。这支队伍全称叫“2016大洋和南极科考青年突击队”。这是一支响当当的先锋队伍,他们大部分是80、90后,人均年龄只有33岁左右,由青年党员、团员组成。虽然年轻,却不乏业务骨干,是名副其实的大洋科考青年突击队。

      作为连续参与大洋科考的我,对青年突击队的成长历程记忆犹新。清楚地记得,首届大洋青年突击队于2013年大洋首航段成立,并且立下大功。在那个航段,调查作业遇到了困难,2台浅钻设备罢工了!没有图纸和说明书,经过几天抢修,仍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时间设备抢修工作陷入困境。如果浅钻无法修复,不但任务完成不了,而且接下来的靠港补给计划也将受到影响。时任首席科学家的广州海洋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亲临抢修一线,鼓励青年调查队员继续组织技术力量,与服务商积极沟通,寻求后方陆地支持,经过陆地发来的图纸和说明书,把两台浅钻解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两台浅钻设备成功拼凑成一台,浅钻作业得以恢复。青年突击队自此打响了第一仗。

      在后续的第二航段中,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6000米级声学深拖设备也遇到了故障,在主管设备的参航单位技术力量不足的条件下,青年突击队员临时组成了抢修队,硬是把故障光缆连通,使试验顺利恢复并取得圆满成功。在接下来的2014、2015两年大洋科考航次中,青年突击队无论在调查业务、设备修理、船舶航行、后勤保障等方面,均以实际行动,饯行了青年突击队的精神,实实在在为大洋科考航次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

      斗转星移,转眼间,青年突击队已经成立第四届了。今年新一届的青年突击队,又将如何践行突击队的精神呢?昨天成立仪式上,临时党委副书记、船长蓝明华和其他青年突击队成员一道,用响彻云霄的口号作了有力回答:我们决心在2016年大洋和南极科考航次中,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急、难、险、重、新”的海上生产一线任务面前,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为海洋地质事业奉献青春,以崭新的面貌展示海洋地质青年的风采。事实确实如此,不仅仅是口号,而是一种决心,一种态度,一种信念,队员们用行动诠释青年突击队的精神!

      就在青年突击队成立的当天晚上,刚刚吃过晚饭,甲板部年轻的青年突击队员水手们,在大副黄棉煜和水头邓恩武的带领下,在机舱棚拆除堵塞的下水管道。前两天,因试用新装食物垃圾粉碎机的运行效果,下水管道不幸堵塞了。如果不及时疏通的话,将影响将来靠泊外港和南极任务期间下水道正常排污。

      海洋六号的管路设计存在管径小、管道弯曲、走线不规范等先天性设计缺陷,交船以来已经堵塞过多次,也经过几次整改,但都治标不治本。原因是下水管道经过冰库,彻底改造工程量巨大。

      凭着多年的疏通经验,水头和水手们在空气浑浊、狭窄的机舱棚开始拆管作业。好不容易把一段下水管拆除了,发现里面填满发出恶臭的食物残渣,气味令人作呕!然而,年轻的水手们何能清、银良明、吴振发、徐兴等人,全然不顾阵阵恶臭,同心协力赤手将塞在管道内的实物残渣一点一点掏出。大家在机舱内的辛勤劳作了近一个多小时,将机舱棚端的下水管清理完毕,然而洗碗间那头的下水管道依然无法疏通。无奈之下,水头建议把新装的搅碎机拆除,将下水管口接上消防管,试图用高压消防水贯通下水管。一切准备就绪后,启动消防泵,经过尝试,效果很明显,残留在下水管道的食物残渣,带着一股恶臭从机舱另端的管口急速排出。徒手用桶接污水的小何,被突如其来的污水喷溅一身,像掉进污水沟一样,惨不忍睹。其他水手兄弟,立即帮他清洗满脸的污渍。尽管大伙被污水弄得浑身不舒服,但看到辛勤的付出终于疏通了管道,现场抢修的水手们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大伙乐呵呵地,把管复装,清洗现场。忙到差不多晚上十点,终于把下水道堵塞的“顽疾”彻底治愈。

      事实证明,无论是调查队员还是船员,他们组成的青年突击队,是海洋六号科考团队的中流砥柱。经过多年大洋的磨练,这支青年突击队,迅速成长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大洋调查生力军。我有理由相信,在接下来的科考中,他们一定会更加努力工作,勤勉敬业、顽强拼搏、服务大洋、为国争光。因为他们是深海大洋上最可爱的人。

    “青年突击队”宣誓

    7月10日新一届青年突击队成立座谈会

    大洋41航次出发

    青年突击队员何能清冲在疏通第一线

    青年突击队员同心协力复装下水管道

    “最重的担子我们挑,最困难的时刻我们上!”——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