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持续推进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引导中心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6月1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天津地调中心”)组织党员干部赴新中国反腐第一大案展馆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新中国反腐第一大案展馆是全国首批廉政教育基地,展览共分为历史篇、阳光篇、警示篇、廉洁篇四个部分,以大量的实物、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记录了腐败案例,同时也展示了党中央对处理腐败的果断决心,警示广大党员干部要正确行使手中权力,始终保持清正廉洁。

    本次廉政学习教育让天津地调中心党员干部深受警醒,深刻意识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大家表示,要汲取反面案例中的沉痛教训,做到以史为鉴、以案为戒,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认真学习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始终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永葆共产党员清正廉洁本色。

    天津地调中心39名党员干部参加了活动。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党员干部赴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开...

    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第一季度,滇东地区曲靖市降水总量少,造成地表河道沟渠来水偏少,区内各类规模水库蓄水量减少;地下水未得到有效补给,地下水位下降明显,地表和地下水源的双重“疲软”导致了去冬今春曲靖市宣威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旱情。据水利部门分析,从目前旱情及影响程度看,2020年的旱情是2010-2011年云南百年大旱之后,1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年。

    结合地方需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南北盘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与云南省宣威市自然资源局和水务局深入对接,了解地方干旱分布范围与缺水程度。经初步统计,宣威市目前仍有近15000人口处于重度缺水状态,分布于倘塘镇、落水镇、板桥街道、热水镇、乐丰乡、格宜镇、东山镇、得禄乡和龙潭镇的十几个村寨。项目组于2020年4月中上旬奔赴这些地区进行实地走访调研。通过十几天的工作,基本查明造成当地严重干旱情况发生的原因。

    其中,天—大气降雨量的减少是形成干旱的直接原因。气象数据显示,2019年2月1日至2020年3月30日,云南全省平均累计降水916.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19.2毫米(偏少19.3%),为历史第3少,其中滇中南部和滇西南大部偏少30%以上,局部地区偏少50%以上,有18个站点列历史同期第1少,与此同时,云南全省平均气温17.4℃,较常年同期偏高1.2℃,列历史同期第1位。反常的高温和减少的降水,这一增一减直接导致了地下水补给量的大幅减少,是造成此次大旱的直接原因。

    地—特殊的地质背景是形成干旱的主要原因。宣威市地处云南高原东北部,处于珠江流域源头,区内出露地层局限于古生界-中生界范围,包括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零星分布第四系堆积物,各地层的岩性以碳酸盐岩分布最为广泛,分布面积大约占到67%以上,且碳酸盐岩多为厚层至块状,缺少较厚的隔水层,大气降雨迅速渗入地下深部。地貌形态以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和峰林平原等,岩溶发育相对强烈,规模相对较大,地下溶洞及管道发育,地下水多集中在较大型的岩溶洞穴和通道中赋存和运移。由于宣威市位于珠江源头,地形起伏大,河谷切割深,地下水多以岩溶大泉和地下河出口的形式集中排泄与河谷两岸,造成了地下水资源量比较丰富,天然出露泉点较少、水位埋藏深、开发难度大且动态变化剧烈的困局。区内的务德镇全境、东山镇西部、热水镇及落水镇大部均是此类代表。

    人—煤炭生产活动是干旱发生范围扩大的诱因。宣威市是云南省重要的煤矿开采区,近年来由于煤矿开采疏干地下水,形成较大的地下采空区,造成矿区范围内不同程度的地下水位下降,原本并不缺水的碎屑岩分布区内的机民井供水量普遍下降,更加剧了山区农村的缺水程度。例如,倘塘镇倘塘河谷两侧、羊场镇南部上村地区及南东部小龙潭地区、田坝镇石坝村北东部,这些区域为煤矿开采形成的地下采空区,煤矿开采导致上部的地下水疏干,干旱缺水情况严重,旱季时当地居民自行修建蓄水池以维持生活用水。

    下一步,岩溶所将发挥抗旱打井“先锋队”的作用,以需求为导向,实施打井找水工作,建成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工程1处,探采结合井3-7口,全力保障重度干旱地区居民生活供水,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并为工农业生产提供用水保障,积极服务乌蒙山区脱贫攻坚。

    岩溶所为滇东大旱“把脉问诊”

    受连续降雨影响,2019年9月中旬,甘肃定西市通渭县常家河镇李家店乡发生特大型滑坡群灾害。由于坡体发生大面积蠕滑变形致使省道565襄常公路部分路段出现多次下错、开裂变形,常河前进砖瓦厂砖窑裂缝和工人宿舍后墙坍塌,阳坡大桥受滑坡体挤压造成垮塌,苦水河出现堵塞现象。

    滑坡发生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渭河中上游城镇灾害地质调查”野外项目组立即赶赴现场,对滑坡区域地质环境、水文条件、堆积体形态特征及滑坡变形破坏情况进行了科学调查。调查表明,该滑坡体为历史地震诱发的老滑坡,老滑坡体上部岩性为风积黄土,具大孔隙,结构疏松,垂直节理发育;下部为新近系棕红色泥岩,属隔水层。在近期降雨作用下坡体上部黄土发生蠕动变形并一直持续。由于黄土具强湿陷性,遇水易崩解,其强度显著降低,有利于地表水渗漏,为滑坡灾害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地层岩性条件。

    针对滑坡发生的现状,项目组积极与县应急管理局、自然资源局和宣传部等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对接,提出:要密切关注滑坡体动态,加强对苦水河流量和阳坡大桥塌方区域监测,并做好相关预警工作;实时关注天气变化,随时掌握雨情对滑坡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尽快向当地群众及周边乡镇教师和学生进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其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全面预防发生次生灾害。

     

     

     

     

    地质力学所开展甘肃通渭县“9•14”特大滑坡灾害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