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矿产地质志办公室组织专家在对《中国矿产地质志·铅锌矿卷》《中国矿产地质志·建材非金属矿卷》《中国矿产地质志·宝玉石矿卷》成果进行了评审验收。三部志书成果均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评审。

    《中国矿产地质志·铅锌矿卷》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组织,历时七年完成。志书除前言及结语外,分上、中、下三篇,共十七章,并附中国铅锌矿成矿规律图(1∶500万)及其说明书。志书全面系统搜集了中国已发现的2000多处铅锌矿床的勘查、开发利用和研究成果资料,总结了中国铅锌矿床的发现、勘查评价及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及开发利用史;系统梳理了中国铅锌矿床的类型,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中国铅锌矿床的“主岩+成因”综合分类体系;分大区系统研编了120多个典型矿床,总结了矿区地质、矿床地质、矿床成因、成矿模式、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深入总结和论述了中国铅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从成矿域、成矿省和成矿区带三个尺度,论述了中国铅锌矿床的时空分布和主要成矿特征;指出中国铅锌成矿具多期性,可划分为太古宙、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中生代最为重要,其次为古生代;首次厘定了铅锌矿床的成矿系列、亚系列和矿床式,构筑了具有叠生特色的中国铅锌矿床区域成矿谱系图;总结了中国铅锌矿床勘查技术方法和勘查模型,分析了中国铅锌矿资源保障程度和资源潜力,指出了找矿前景及找矿方向和建议,探讨了铅锌在新兴产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中国矿产地质志·建材非金属矿卷》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中国非金属矿工业有限公司)组织,历时12年完成,凝聚了陶维屏、蔡克勤、章少华、陈正国、杨刚等三代建材人的心血。志书除前言及结语外,分上下两篇60余章,涵盖了80多种建材非金属矿产,总结了建材非金属矿产的总体资源概况,记述了重要建材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历史、开发利用现状、资源禀赋特征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首次厘定出中国建材非金属矿产12种矿床成因类型,建立了主要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记述了建材非金属矿产典型矿床的区域成矿背景、矿区地质、矿体特征、矿床成因等特征;划分了建材非金属矿的Ⅲ级成矿区带和矿集区,总结了建材非金属矿含矿建造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大地构造演化,按太古宙、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6个时段厘定了与建材非金属矿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亚系列,探讨了建材非金属矿与大地构造演化的关系;分析了中国建材非金属矿的资源保障程度,提出了优势、紧缺、供需平衡建材非金属矿产名单,开展了成矿预测,圈定了成矿远景区,分析了资源潜力,指出了找矿方向;首次编制了涵盖我国重要建材非金属矿产地的《中国建材非金属矿成矿规律图(1∶5000000)》及其说明书。

    《中国矿产地质志·宝玉石矿卷》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组织完成,邹天人研究员任主编,志书凝聚了邹天人研究员毕生的宝玉石调查研究成果,并全面系统搜集了全国80余种宝玉石矿产地的勘查和科研成果资料,总结了中国宝玉石矿的发现、勘查、研究和开发利用史、资源的禀赋特征、矿床类型等;分别记述了中国宝石和玉石矿床的大地构造环境、地质特征、形成条件、矿体形态及分布、矿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矿物共生组合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等,全面反映了我国不同宝玉石矿的成矿特征;系统总结了成矿规律,划分了宝玉石成矿带,厘定了宝玉石矿床成矿系列,初步建立了宝玉石矿床成矿谱系,深入研究了宝玉石矿产的找矿标志、分析了宝玉石资源潜力及找矿前景。

    三部志书均实现了我国已发现铅锌矿、建材非金属矿和宝玉石矿的矿产地全覆盖,全面反映了各矿种的资源全貌和成矿规律,均为各矿种第一部专业性矿产资源领域的专业志书,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丰富了典型矿床的研究内容,提升了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水平;还为地质找矿勘查及开发利用、地质教育及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为促进相关矿种产业的健康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评审会现场

    《中国矿产地质志·铅锌矿卷》《建材非金属矿卷》《...

    2018年9月18至19日,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分技术委员会在北京组织召开标准审查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编制的国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送审稿)、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编制的国标《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送审稿)、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编制的行标《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规范》(送审稿)、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编制的行标《煤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送审稿)和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编制的行标《砂岩热储地热尾水回灌技术规程》(送审稿)等5项水工环领域的标准通过审查。

    据了解,国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对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及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等内容进行了规定。对工程建设、城市和村镇规划的地质灾害防治有重要意义。国标《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对GB 12719-91中的勘查工程量、勘查技术要求、矿区工程地质勘查类型等主要内容进行了修订,明确了普查阶段和详查阶段的基本任务和勘查技术要求,增加了物探、遥感、同位素、信息系统建设等的工程量及技术要求。行标《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规范》对地质公园的组织机构设置、基础设施设备配置、地质遗迹保护和监测、科学研究、科学普及、信息化建设、地学导游、推介与交流等内容进行了规定。行标《煤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引入了有关新技术新方法,对勘查类型、主要实物工作量、物探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突水危险性评价等主要内容进行了规定。《砂岩热储地热尾水回灌技术规程》对回灌目的层回灌条件勘查与地质设计、回灌井钻井技术设计与施工、地面回灌系统设计与安装、回灌试验、回灌工艺、回灌监测与评价、系统维护与保养、防止回灌堵塞等内容进行了规定。对提高我国砂岩热储地热尾水回灌工艺水平和技术服务质量有重要意义。

    来自水利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震局,环境监测院、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发展研究中心、岩溶地质研究所等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等20余家单位的专家参加会议。

     

      

     

     
     
     
    水工环领域5项标准通过国标委分技术委员会审查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在成都组织召开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工作研讨会。会议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成都市建设地下空间安全利用试点示范城市前期工作部署专题会议精神,研讨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地质工作需求以及支撑服务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工作方案。

    会议认为,随着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加快建设,成都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开始步入了规模化和快速化发展阶段。当前,地质结构不清、影响评价滞后、安全预警缺乏等问题成为了成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迫切需要地质工作解决的问题。

    会议研讨认为地质调查支撑服务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重点实施7项工作,主要包括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立、地质资料库建设与开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地下空间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优质地质资源(如优质、矿泉水、地热等)的保护、隐伏断裂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安全管理、地下水位动态变化与监测等。

    围绕专家建议,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主任郝爱兵就下一步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一是转变理念,深化大地质观和大生态观。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工作的开展要强化问题驱动,更要转变理念,着眼长远,充分围绕地下空间资源、地下空间用途、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式、地下空间利用的深度与范围、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问题防范等方面开展地质工作,通过地质工作为成都市不同深度、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地下空间地质资源的统筹与规划,尤其是深部地下空间、山前地区地下空间远期规划和安全利用提供决策支撑。

    二是加强成果转化与支撑服务。充分集成、分析和利用现有地质成果资料,深入研究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区地质结构,全面梳理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以及需要保护的优质地质资源,编制支撑服务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图集,并从地质角度提出成都市地下空间资源分层规划、综合利用的建议,为成都市地下空间资源科学利用提供地质支撑与服务。

    中国地调局水环部环境地质处和灾害地质处、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探矿工艺研究所、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成都市国土资源局、成都市科技局、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5家相关单位领导、专家50余人到会指导、研讨。研讨会对促进地质工作支撑服务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会议现场

    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工作研讨会召开

    5月20-21日,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分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国标《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修订)和《滑坡防治技术规范》。来自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建筑科学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等单位的领导、委员、专家以及标准起草人等近40人出席会议。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陈小宁指出,在我国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背景下,民众对地下水等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高,但我国现行的地下水质量国家标准已形成多年,对于解决日益复杂的地下水等地质环境问题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此次国土资源部联合水利部等单位历时10年共同制修定《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此次提交的《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将指标划分为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结合我国实际,将原标准的39项指标增加至93项,其中有机污染指标增加了47项,所确定的分类限值充分考虑了人体健康基准和风险。该标准可以作为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依据。

    此次通过审查的还有国标《滑坡防治技术规范》。此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牵头组织多家行业领先单位精心编制而成。在《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的基础上,充分总结国土、铁路、公路、水利、城建等部门滑坡灾害防治设计经验,吸收了国内外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增加了新型抗滑桩(锚索、箱型、埋入式、小口径组合抗滑桩)和抗滑键的设计要求,引入了传递系数隐式解、地下水非稳定流和数值模拟等设计计算方法。提出的方法先进,指标合理,提高了规范的技术水平,为滑坡防治设计提供了依据。

    在听取汇报、质询和讨论后,各委员和专家一致认为2份标准编制程序规范、基础扎实、依据充分一致同意通过审查。

    两部委联合 历10年修订《地下水质量标准》国标通过审...

    7月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北项目办在西宁市与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及相关地勘单位召开了调研对接座谈会,进一步落实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地质调查局 “加强需求对接、项目对接和成果对接,精准把握地方需求和部署建议,切实提高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支撑服务能力建设”的要求。

    西北项目办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水文地质环境研究所,以及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等在青海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的单位项目负责同志一并参加本次对接调研座谈会议。青海省自然资源厅组织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环境地质勘查局、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核工业地质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青海煤炭地质局、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青海总队等9家单位的业务主管参加了对接调研座谈会议。

    调研组和青海省相关单位分别介绍了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青海省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及相关地勘单位自筹资金项目的数量、类型、资金,以及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双方通报了2019年-2021年地质调查工作部署,围绕共和盆地干热岩试采、黄河源生态地质调查等重要工作部署进行了充分研讨,就中央和地方地质调查工作部署进行了沟通,分析了青海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需要,提出下一步地质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深入交流了中央及地方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先进做法、经验和工作中应该注意的环保等问题;参会的项目负责同志汇报了项目的成果和进展,并就项目组在开展工作中遇到的有关林草、环保等方面实际问题与省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进一步沟通对接;随后,调研组向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及相关单位及时赠送了自然资源图集及相关项目成果资料。

    通过此次对接,了解了青海省地方地质调查需求、地质调查工作新动向及2019年项目安排,落实了《青海省地质调查实施方案2019-2021》编制工作及“一张图”的动态完善事宜。同时通过沟通协调相关事宜,为相关项目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调研组和青海省地方政府及相关地勘单位一致认为会议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实现了落地对接,表示以后要继续开展这样的对接活动;项目组认为这样的对接为项目组排忧解难,效果很好。

    调研工作现场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北项目办赴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对接调...

    2015-2017年,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承担的“中西部地区晶质石墨等特种非金属矿产调查”二级项目(隶属于资源所实施的“大宗急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工程),在新疆奇台县黄羊山地区实现晶质石墨矿找矿重大突破。

    2017年11月1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召开新疆奇台县黄羊山石墨矿调查成果交流研讨及鉴定会,莫宣学院士以及王保良、李文昌、邢树文、薛迎喜、王京彬、陈隽璐、罗先中和申士富等专家对Ⅰ-1找矿靶区进行了成果鉴定。经专家鉴定,项目提交的Ⅰ-1找矿靶区新发现两个矿体,共估算晶质石墨矿物资源量7264万吨,达超大型矿床规模。实验室可选性研究结果表明,原矿固定碳含量6.15%,石墨片径+0.15mm占23%,矿石可选性好;石墨精矿固定碳总回收率为94.87%,其中石墨片径+0.15mm 占12.01%,固定碳含量90.17%,石墨片径-0.15mm固定碳含量95.15%,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专家组一致认为,新疆奇台县黄羊山石墨矿是我国发现的首个超大型岩浆岩型晶质石墨矿,开辟了岩浆岩型晶质石墨矿找矿新领域,改变了新疆石墨资源稀缺的局面和我国晶质石墨资源分布格局,有望成为我国新的晶质石墨资源开发基地,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专家建议要继续加大投入,区域展开、点上示范,加强地质潜力、开发条件和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尽快实现成果转化。

     

      

    新疆奇台县黄羊山石墨矿调查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