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成都地调中心”)为永胜县红石崖古地震遗址制作了科普宣传栏。

    永胜县红石崖古地震遗址位于永胜县城西北约2公里处,是三川田园风光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明朝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6月17日)农历五月初六,永胜境内发生了一场7.8级的大地震。此次地震在红石崖地区形成了地震“天坑”、地震槽谷、地陷湖泊、地震崩塌、地震滑坡、地震裂缝、地震断层、断错水系等古地震遗迹,虽历经500多年的风雨冲刷,仍然保存完好,已被中国地震局批准设立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旅游观光价值。实地调查发现,该地震遗址缺少户外宣传设施,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对该地震遗址知之甚少,制约了该遗址的旅游开发和景点建设。

    成都地调中心永胜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组和西南地区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组利用野外工作时间,与永胜县委、永胜县地震局、三川镇人民政府进行了充分对接,明确了加强该地震遗址宣传的工作任务。经多次野外踏勘,项目组与永胜县地震局共同制作了该遗址的科普宣传栏,并安装于遗址区内的353国道旁,供过往游客和当地居民学习参观,实现了科学知识常态化普及。该项工作填补了红石崖古地震遗址户外宣传的空白,增添了三川田园风光旅游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为永胜县乡村振兴贡献了地质力量。

     

    成都地调中心帮古地震遗址做了新“名片
      深部探测专项在探索实验地壳现今活动性监测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2014年7月1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SinoProbe-06“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技术实验研究”下属的两个课题——“重要地区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及构造应力场综合研究”(SinoProbe-06-03)和“原地应力测试技术方法试验研究”(SinoProbe-06-01)项目的结题验收专家评审会在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中心举行。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的16位专家参加了评审,专家组组长为康玉柱院士。

      科学科普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拓展地质科学成果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社会公众的地质文化素质做出贡献。



    评委们听取课题成果汇报

      此次结题验收专家集中评审会议前,两个课题已完成了数据汇交、单位初审、多项专利的获取与科普报告的撰写和动画的制作,并完成了财务第三方审计。2014年6月26日后,深部探测专项管理办公室陆续在深部探测专项网站上公布了课题成果信息,开始了专家网审工作。



    SinoProbe-06-03课题负责人陈群策研究员汇报课题研究成果



    SinoProbe-06-01课题负责人吴满路研究员汇报课题研究成果



    评委们观摩新型四分量压磁应力监测系统工作演示

      7月1日,经过两个课题负责人现场汇报,并在深部探测中心观摩新型压磁法原地应力测量和监测系统运行演示、质询答疑和集中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两个课题组均圆满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内容,技术指标达到要求,全部通过验收。其中,两个课题主要的创新性成果和认识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次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深孔地应力监测区域网,取得高质量深井地应力测试数据与原地应力深度随变规律,为我国地壳活动性监测和地震预警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

      在青藏高原东南缘(龙门山断裂带和滇西北地区)和北京地区完成了大量地应力测量,获取了丰富的地应力基础数据,深入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北京地区现今地应力环境,并建立了一批长期应力监测站,初步构建了地应力监测网络平台。

      基于实测数据,重点研究了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现今地应力环境。提出了汶川地震后沿龙门山断裂带地应力作用分段性特征,分析了断裂带不同段稳定性,进而探讨了汶川地震成因机制及其对该地区地应力调整的意义。

      利用大量地应力监测数据,针对特定的地震事件,对相关监测台站的监测数据进行了识别和分析判断,探索了应力变化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

      采用三维线弹性球壳模型,以中国大陆基础数据库地应力资料和本课题实测地应力数据为主要约束条件,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从应力场演化角度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采用三维黏弹性有限元计算模型,对华北地区的初始应力场进行了反演研究,给出了该地区浅表层应力作用方向和强度特征,讨论了柔性下地壳对应力随深度变化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华北动力环境及其对断裂活动性的影响。

      二、自主研发、改造了新型应力应变监测装备,在深孔压磁应力解除法和压磁应力长期监测方面取得了显著技术进步

      在原压磁测量系统、水压致裂测量系统基础上,成功研制出新型压磁应力解除系统、新型压磁监测系统以及新型水压致裂测量系统,测量深度、测量精度以及仪器设备性能指标显著提高。

      通过压磁应力解除法、水压致裂法系统野外对比测量,对这两种原地应力测试技术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为测量技术规范制定提供了依据。

      研制的压磁应力解除系统、压磁监测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地应力绝对测量及地应力相对观测领域,并已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及应用成果。






    深部探测专项在探索实验地壳现今活动性监测方面取得...

    2016年9月2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工环地质科技创新研讨会在河北保定召开。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有关领导出席会议。

    王研指出,我国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发展,不仅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也是基础理论不断丰富完善、技术方法不断提升的过程。科技创新是水工环地质工作兴盛的灵魂,是支撑引领水工环地质工作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提升水工环地质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倍增器。

    王研表示,中国地质调查局把加快推动地质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的首要工作,水工环地质科技创新初步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一是在地球化学、岩溶地质、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等领域取得突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二是推动化学地球、岩溶环境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建实建强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三是创建地热研究中心、活动断裂与工程地质研究中心、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中心、水土环境分析测试技术研发中心等业务中心。四是全面修订水工环技术标准,大力加强水工环基础地质调查,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海岸带地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

    王研强调,国家、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和主要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狠抓落实。水工环方面:一是积极配合,全力做好“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申报工作。二是集思广益,加快编制水工环地质调查科技创新方案。三是坚持调查、编图、数据库“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水工环地质调查标准的修订。四是把握要求,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长安大学、河北地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特邀专家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经验、野外大型试验场建设经验、国家重大仪器研发专项经验、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质环境、中深层地热能成因与关键技术研究、对地观测技术在水工环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工程地质调查研究方法、盆地尺度地下水演化、水文地质试验场建设与参数获取和页岩气开发与环境影响等方面科技创新经验和建议。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介绍了灾害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科技创新的思路,初步提出了“十二五”水工环地质调查的科技创新目标。与会专家代表围绕重振工程地质学科和做好水文地质科技创新踊跃发言、建言献策,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突出了科技创新,为水工环地质调查提质增效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有关直属单位和6大地质院校有关专家学者,特邀专家和水工环地质调查工程首席专家参加会议。

     

    研讨会现场1

    研讨会现场2

     

    集思广益 献言献策 共谋水工环地质科技创新

    12月15日,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5届年会暨地质公园建立20周年纪念会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举行,旨在回顾我国地质公园建设20年的成长历程,交流旅游地学理论与实践取得的新成就。

    原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为会议发来贺信;中国地震局原局长宋瑞祥,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孟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赵文津、卢耀如,原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等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吴珍汉主持。

    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安徽黄山世界地质公园

    吴珍汉表示,35年来,旅游地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旅游地学理论得到了长足进步;20年来,我国地质公园事业实现了飞速发展。这两件大事在中国地学发展史上、在中国园林建设史上、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秘书长王艳君宣读了原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发来的贺信。孙文盛在信中表示,地质公园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既保护了地质遗产和自然环境,又普及了地球科学知识。他认为,在纪念地质公园建立20周年之际,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是非常必要的,中国创立地质公园值得国人引以为荣。

    随后,与会嘉宾从旅游地学理论的建立到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他们一致认为,此次会议是对地质公园建设的一次系统梳理,对地质公园今后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发展中,希望地质公园建设能够与爱国、爱家乡的情怀紧密结合;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理解地质、懂得地质。

    在学术报告环节,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陈安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张绪教,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首席专家、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秘书长张忠慧等15位专家,从不同角度交流了旅游地学理论与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及地质公园建立20年的发展历程。

    此次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承办,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办公室协办。

    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发展中

    2018年2月28日,为促进深部地应力探测技术创新发展,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举办了“深部地应力探测中的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

    会议开始,地质力学所方面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研究所在地应力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对未来地应力研究的展望。随后,日本京都大学Weiren Lin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邹长春教授,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刘建东教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王成虎研究员、中科院南海所杨小秋副研究员分别从同震应力变化特征,松科2井深钻测井资料分析,不同应力条件下储气库出砂模型,小直径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设备研发,岩石应力-温度响应实验研究等方面作了学术报告,开展了学术讨论,研讨了深部地应力测量与监测的关键技术与科学问题。

    此次学术会议涵盖了地应力相关理论、实验、设备研发及工程应用研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正处于扩展研究广度和深度的机遇之中,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大家针对各学术报告的研究内容及进展成果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交换了在各自研究领域的心得体会,气氛热烈,学术研讨会举行圆满。

    日本京都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所相关专家学者,以及地质力学研究所领导、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等。

    201803050201

    201803050202

    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举行“深部地应力探测中...

    为提高项目质量,更好地服务桂林市可持续发展国家级示范区建设需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二级项目“桂东北岩溶系统基础地质调查”积极谋划,提早部署,近日,在桂林市召开了工作部署咨询研讨会。

    会上,项目牵头人介绍了项目2019-2021年目标任务、工作部署和预期成果等情况。专家们就项目关心的问题作了精彩报告,从桂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岩溶区地貌演化模式及过程、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及应用、碎屑锆石定年及物源示踪研究、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及实例分析、桂林漓江流域岩溶系统演化驱动过程及控制因素调查初步思路、漓江流域生态系统及水系变迁、地质公园开发利用规划等多方面、多维度进行了交流。内容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贴近项目区实际。项目组科技人员受益匪浅,极大地增强了做好项目的信心和热情,为高质量完成预定的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会后,在岩溶所和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专家的带领下,与会人员冒着低温寒冷,参加了岩溶地貌及洞穴演化特征、桂北地区早古生代—中新生地层接触关系等方面的野外考察培训活动。学员们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衘接中进一步得到锻练培养,研讨会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区调院、桂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岩溶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以及“地表作用与系统演变基础地质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及部分下属二级项目负责人共40多人参加会议。                      

     

     

     

     

    “桂东北岩溶系统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积极谋划2019-2...

    2018年11月2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了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天然气水合物综合科学长期观测站(以下简称“水合物长观站”)交流座谈会。油气调查中心、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煤炭地质局、青海地质调查局、煤炭地质105勘探队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 

    以建设“特色鲜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开放共享”的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水合物综合长观站为主题,水合物长观站科研人员从观测站的基本情况、目标定位、研究方向、观测设备、科研成果、人才队伍、运行管理、开放交流等8个方面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就水合物长观站的目标定位、研究方向、基地建设面临的困难、下一步工作与合作设想等重点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在充分肯定目前建设成效的同时,一致认为水合物长观站科学意义重大,并就建设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可燃冰第一个陆上原产地是在青海发现的,且水合物已成功申报新矿种,青海境内的水合物野外观测站成果突出,并带有公益性、科普性、研究性,建设意义重大,同时也热切表达了会继续支持与支撑水合物长观站的建设,愿意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青海煤炭地质局相关负责同志和专家表示,作为水合物野外观测站的共建方,将在长期观测、科学研究、实习基地、科普教育等方面长期合作,努力形成“数据共享、开放创新”的合作模式,并表示要充分做好水合物长观站的保障和支持工作。

    油气调查中心主要负责人表达了对青海国土资源厅的感谢,以及对青海煤炭地质局、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共建单位长期以来支持的感谢。同时指出,水合物长观站是一个集多学科科技创新平台、多手段勘查试采技术研发平台、拓展南祁连盆地群水合物勘查试采基地、野外实习与科普教育基地为一体,具有“长期性、独特性、唯一性、多因素”的综合平台,意义十分重大。希望集油气调查中心之力,完善水合物长观站,力争实现“三年大变样”。

     

     

    天然气水合物长期野外观测站交流座谈会顺利召开

    2018年9月18至19日,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分技术委员会在北京组织召开标准审查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编制的国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送审稿)、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编制的国标《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送审稿)、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编制的行标《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规范》(送审稿)、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编制的行标《煤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送审稿)和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编制的行标《砂岩热储地热尾水回灌技术规程》(送审稿)等5项水工环领域的标准通过审查。

    据了解,国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对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及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等内容进行了规定。对工程建设、城市和村镇规划的地质灾害防治有重要意义。国标《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对GB 12719-91中的勘查工程量、勘查技术要求、矿区工程地质勘查类型等主要内容进行了修订,明确了普查阶段和详查阶段的基本任务和勘查技术要求,增加了物探、遥感、同位素、信息系统建设等的工程量及技术要求。行标《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规范》对地质公园的组织机构设置、基础设施设备配置、地质遗迹保护和监测、科学研究、科学普及、信息化建设、地学导游、推介与交流等内容进行了规定。行标《煤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引入了有关新技术新方法,对勘查类型、主要实物工作量、物探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突水危险性评价等主要内容进行了规定。《砂岩热储地热尾水回灌技术规程》对回灌目的层回灌条件勘查与地质设计、回灌井钻井技术设计与施工、地面回灌系统设计与安装、回灌试验、回灌工艺、回灌监测与评价、系统维护与保养、防止回灌堵塞等内容进行了规定。对提高我国砂岩热储地热尾水回灌工艺水平和技术服务质量有重要意义。

    来自水利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震局,环境监测院、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发展研究中心、岩溶地质研究所等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等20余家单位的专家参加会议。

     

      

     

     
     
     
    水工环领域5项标准通过国标委分技术委员会审查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的《全国地质遗迹调查规范》培训班日前在重庆圆满结束。

    会上,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围绕地质遗迹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地质遗迹中的地表过程与地貌景观、地质遗迹规范解读、地质遗迹调查科普与保密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讲座,并组织学员前往綦江国家地质公园老瀛山进行了野外授课。

    本次培训班是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连续举办的第七期培训班,也是《全国地质遗迹调查规范》发布后召开的首期培训班。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地质遗迹调查规范》梳理了地质遗迹调查规范标准和方法,是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的重要成果,推动了全国地质遗迹调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据了解,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历经10年,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具体负责,组织全国40多家产学研单位上万人次,取得了丰硕成果,荣获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地质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项目首次系统查明和科学评价了全国6228处重要地质遗迹资源,明晰了地质遗迹的类型、范围、特征、价值和保护现状,支撑申报世界地质公园10余处、国家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100余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了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数据库,初步总结了全国重要地质遗迹的分布规律,初步总结了丹霞地貌、花岗岩地貌、典型化石等10类代表性地质遗迹时空分布规律,引领了我国地质遗迹调查研究以及经济发展新模式。

    地质遗迹调查成果直接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项目取得的数据、图件和报告,已全面应用到《全国国土规划(2016年~2020年)》、《中国自然资源图集》、《全国海岸带资源环境图集》、《中国城市地质调查报告》成果中。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了全国地质遗迹综合调查研究团队和31个省级地质遗迹调查团队,形成了全国300余人的地质遗迹调查队伍。

    《全国地质遗迹调查规范》培训会召开

    为提升项目技术骨干的理论水平、拓展研究视野、了解新技术新方法,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华北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11月19-21日在河北唐山举办了滦河平原覆盖区第四纪地质填图技术方法培训和关键地质问题现场研讨会。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有关领导、邀请的技术专家、二级项目负责人、子项目负责人及技术骨干4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邀请了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徐锡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郝青振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杨振京研究员分别做“活动断层破裂局部化特征与地震”、“第四纪气候变化”、冀东平原(滦南)第四纪环境演化”的学术报告。

    “燕山-太行成矿带丰宁-天镇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下属的平原区6个区调子项目分别汇报了年度工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与会专家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重点针对覆盖区填图技术方法、钻探岩心的处理与综合研究、活动断裂探测、区域构造格架搭建、第四系三维建模、科技创新及成果应用转化等问题开展了广泛交流和讨论,对各项目存在的地质问题给出了指导性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各子项目今后工作重点。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副主任赵凤清指出,滦河平原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在统一理念、统一部署及统一工作方法的基础上,编制整个滦河平原高精度区域地质成果图,提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质量,增强成果应用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本次现场研讨会全面总结和梳理了项目前期成果和进展,对重要问题进行互动式研讨,进一步开拓了项目组的工作思路,统一了覆盖区技术方法,为今后工作部署和成果集成奠定了基础。

     

    会议现场

    滦河平原覆盖区第四纪关键地质问题现场研讨会成功召...

    2013年1月10-11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2012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来自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震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部门54位院士、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经过认真、严谨的评审和投票,评选出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和特别进展。

    特别进展: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与国际同步  

    中国地质科学院董树文研究员、李廷栋院士及深部探测专项团队在财政部、科技部支持,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下,成功实现了技术创新与重大科学发现的并举,完成了6000km深地震反射剖面,使我国进入国际深部探测大国的行列,建立了全国大地电磁参数网和地球化学基准网,实施的6口科学钻探获得重要发现,实现矿集区立体探测,关键地区地应力监测、岩石圈动力学模拟、大陆地壳结构与演化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探测仪器装备研制取得重要突破。专项被认为是我国由地质大国向地质强国转变的标志性重大地学计划,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具有经济社会意义巨大创新价值,在大科学计划组织实施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为实施“地壳探测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奠定了坚实基础。专项被两院院士评为 “2011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

    大漠中的地震探测

    2012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1、世界首幅数字化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编制完成  

    我国地质学家主导编制数字化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获得高度评价。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研究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按照世界地质图委员会相关决议,联合欧亚20个国家130余位科学家,历时7年,共同编制完成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在ArcGIS平台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图幅范围西起阿尔卑斯,东到马里亚那海沟,北至北冰洋,南到爪哇海沟,包括亚洲大陆、欧洲大部、非洲东部、澳大利亚西北部、菲律宾海、印度洋北部及西太平洋部分地区。国际评审委员会认为,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是当代地质编图杰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1比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

    2Hf同位素填图揭示青藏高原南部地壳生长过程与成矿  

    应用锆石Hf同位素示踪新技术,揭示青藏高原南部岩石圈结构、地壳生长过程及控矿作用,取得重要创新研究成果。地质研究所侯增谦研究团队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资助下,通过Hf同位素填图,发现拉萨地体中央为前寒武纪微陆块,两侧为幔源物质注入的新生地壳;特提斯俯冲造山和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导致微陆块发生垂向增生和侧向增生,对成矿金属来源和矿床分布产生显著控制作用。斑岩铜矿床产于新生下地壳区,矽卡岩型铁铜矿床发育在陆块内部及再造边缘,铅锌矿床则发育在残存的微陆块内部及边缘,深化了对碰撞造山带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

    青藏高原南部Hf同位素填图及成矿系统分布

    3、柴达木盆地古环境重建与成矿作用研究卓有成效  

    柴达木盆地科学钻探工程揭示古环境变化与成矿过程。矿产资源研究所郑绵平院士研究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下,在柴达木盆地东部获得1.17Ma以来高精度年代学数据和高分辨率古环境记录,揭示晚更新世晚期以前一百余万年处于凉温或偏暖湿的古气候环境;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发现第四纪早期发育15期冬季风强盛的冷期沉积,在柴达木盆地中部发现冬/夏季风重要界线和柴中成盐突变带。合理厘定察尔汗含钾盐矿层,提出高山深盆多级盐盆地迁聚成钾模式,分析了三湖区第四纪生物气成因和控制因素,为柴达木盆地资源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柴达木察尔汗盐湖第一个全取芯深孔QC-1岩芯略图

    4、青藏高原南部变质作用和构造演化取得创新性进展  

    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泽明研究员、董昕助理研究员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对拉萨地体的变质作用和构造演化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在该地块北部发现约650 Ma的高压麻粒岩;在中部鉴别出曾被认为是前寒武纪基底实为三叠纪变质岩;发现地体东南部发育有高温、高压、高氧化度的埃达克质晚白垩纪紫苏花岗岩;确定了南部与冈底斯岩基共生的中、新生代高级变质岩与侵入体共同构成该岩浆弧的中、下地壳;厘定了地体北部安多地块自新元古代至侏罗纪的变质演化历史;揭示出南迦巴瓦变质岩系的古元古代和早古生代两期新岩浆变质事件。上述成果为全方位厘定拉萨地体的变质演化历史和成矿地质背景做出重要贡献,成果已在国际主流地学期刊发表,获得较高引用。

    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变质地质图

    5、发现一种新的金刚石富集类型——蛇绿岩型金刚石  

    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经绥研究员为首的地幔岩研究团队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地质调查项目联合资助下,在雅鲁藏布江的西段和缅甸的密支那地幔橄榄岩、丁青地幔橄榄岩和新疆萨尔托海铬铁矿中新发现金刚石等超高压矿物。项目组已在全球5条板块缝合带的10个蛇绿岩块中发现了金刚石等深部矿物,并在铬铁矿中发现原位产出的金刚石,其金刚石的C同位素值和矿物包裹体不同于金伯利岩型金刚石和超高压变质型金刚石。由此认为,确定了一种产在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中新的金刚石产出类型,并命名为蛇绿岩型金刚石,从而开辟了金刚石勘查的新方向。

    蛇绿岩型金刚石的产地分布图

    6、井间跨度500米的电磁波探测与层析成像系统研制成功  

    自主研发大透距地下电磁波探测与层析成像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高文利研究员团队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资助下,相继突破低频—大功率发射、高灵敏度接收、井中天线技术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适用于钻孔间和坑道间工作的地下数据采集系统,同时研发科研样机及配套数据处理解释系统,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透距地下电磁波层析成像系统。测试检验表明,系统稳定可靠,井间探测距离可达500多米,能够精细探测盲矿及溶洞,为地质勘查提供了高分辨率技术设备。

    地下电磁波数据采集系统

    7、多元素形态分析技术突破展示出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应用新前景  

    发展溴、碘、砷、镉等有益有害元素形态分析技术,开创了元素分析地球化学新领域。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李冰研究员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专项、地质调查项目联合资助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元素价态、金属有机化合物、生物有效形态分析技术方法体系,包括高品矿泉水溴酸盐检测技术、碘地球化学调查方法、生物样品砷形态分析技术、植物样品镉形态分析方法,灵敏度高、检出限低,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和环境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检测技术支撑,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镉胁迫对印度芥菜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8西藏阿里铜金矿科技找矿重大突破  

    发挥科技优势精心部署找矿勘探,在西藏阿里尕尔穷探获大型铜金矿。矿产资源研究所唐菊兴研究员团队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商业性勘查项目联合资助下,查明西藏阿里尕尔穷铜金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成矿规律,新发现含锇自然铋、硫硒铋化物、碲硒铋化物、自然铁、锌铜互化物、铁铬镍互化物等特殊金属矿物,确定了矿床类型,建立了矿床模型。探获332+333类别铜资源量8.7万吨、共生金资源量27吨、伴生银资源量52吨,成为班公—怒江缝合带西段第一个达到详查程度的大型铜金矿床,实现科技找矿重大突破。

    尕尔穷矿区照片

    9、中国侏罗—白垩系界线及海陆相地层对比研究新进展  

    地质研究所季强、柳永淸研究员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通过对藏南地区9条海相侏罗—白垩系界线和辽西地区7条陆相界线地层剖面的研究,在藏南地区桑秀组底部获得了142Ma的年龄,表明国际侏罗—白垩系界线年龄值不会小于142Ma ,支持了国际地层委员会提出的145Ma的界线年龄;在冀北—辽西地区土城子组底部获得154Ma的年龄,在其顶部获得137Ma的年龄,表明侏罗—白垩系界线应置于土城子组内部。首次提出藏南地区海相侏罗—白垩系界线应置于柔扎组与桑秀组或甲不拉组之间,辽西地区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应置于土城子组二段与三段之间,即置于真叶肢介—三尾拟蜉蝣间隔带之底,基本解决我国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侏罗—白垩系界线问题和海陆相界线地层对比问题。

    西藏浪卡子地区卡东桥侏罗—白垩系界线剖面

    10、深地震探测揭示长江中下游深部过程及构造岩浆成因系统  

    矿产资源研究所吕庆田研究员团队在国家深部探测专项(Sinoprobe-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资助下,使用主动源和被动源地震探测技术,捕获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关键信息。发现上地幔存在异常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成矿带边界断裂附近地壳出现“鳄鱼嘴”构造,即上地壳逆冲,下地壳俯冲并穿过Moho直到上地幔顶部;发现下地壳反射同相轴密度与火山活动强度成正比,且在庐枞火山岩盆地之下发现反射各向异性和多级岩浆活动留下的地震学痕迹;发现地壳变形的不均匀性和地壳变形与岩浆活动相互作用的新证据。提出了陆内巨型成矿带形成的深部过程与构造岩浆系统新模型,即陆内俯冲增厚、岩石圈拆沉、基性岩浆底侵、新生地壳熔融并发生MASH过程,诠释了陆内巨型成矿带的成因。

    穿过宁芜矿集区的反射地震偏移剖面

        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十大科技进展是从1025项执行项目中,经过院属各单位筛选、推荐的22个优秀项目中评选产生,代表了院最新研究水平,受到院士专家的重视和好评。李廷栋院士认为,成果丰硕,创新良多,效益显著,贡献突出;具体表现包括:(1)涉及学科多,几乎覆盖院所有学科领域;(2)项目来源广,有国家科技专项、973和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质调查项目及横向项目;(3)涉及地区广,包括国内不同地区、亚洲大陆及毗邻海域,立足国内,面向全球;(4)成果水平高,取得不少重要的新发现和新认识;(5)社会经济效益好,有助于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3年1月11日

    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5月20-21日,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分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国标《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修订)和《滑坡防治技术规范》。来自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建筑科学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等单位的领导、委员、专家以及标准起草人等近40人出席会议。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陈小宁指出,在我国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背景下,民众对地下水等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高,但我国现行的地下水质量国家标准已形成多年,对于解决日益复杂的地下水等地质环境问题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此次国土资源部联合水利部等单位历时10年共同制修定《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此次提交的《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将指标划分为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结合我国实际,将原标准的39项指标增加至93项,其中有机污染指标增加了47项,所确定的分类限值充分考虑了人体健康基准和风险。该标准可以作为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依据。

    此次通过审查的还有国标《滑坡防治技术规范》。此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牵头组织多家行业领先单位精心编制而成。在《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的基础上,充分总结国土、铁路、公路、水利、城建等部门滑坡灾害防治设计经验,吸收了国内外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增加了新型抗滑桩(锚索、箱型、埋入式、小口径组合抗滑桩)和抗滑键的设计要求,引入了传递系数隐式解、地下水非稳定流和数值模拟等设计计算方法。提出的方法先进,指标合理,提高了规范的技术水平,为滑坡防治设计提供了依据。

    在听取汇报、质询和讨论后,各委员和专家一致认为2份标准编制程序规范、基础扎实、依据充分一致同意通过审查。

    两部委联合 历10年修订《地下水质量标准》国标通过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