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期,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牵头,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共同合作完成的题为《Rapid neck elongation in Sauropterygia(Reptilia: Diapsida) revealed by a new basalpachypleurosaur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of China》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生态与演化期刊《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上发表。

    南漳县是早三叠世(距今约2.48亿年)南漳-远安动物群的主要产地。由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牵头的南漳-远安动物群研究团队在南漳县新发现了两件保存较完整的史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通过研究发现,它们不仅为始鳍龙类的新物种,而且是全球最早的肿肋龙。据史料考证,隶属于湖北省襄阳市的南漳县是楚国文化的发祥地。为了纪念它的历史意义,研究团队将这个新物种命名为襄楚龙(Chusaurus xiangensis)(图1)。

    新发现的襄楚龙只有17节颈椎,远远少于演化后期的肿肋龙(25节颈椎)。另外,它的前后肢粗短,且呈现特殊的“收束状”。所以,襄楚龙是原始始鳍龙的典型代表。通过测量计算,早三叠世的襄楚龙的颈部与躯干的长度比值仅为0.48,而中三叠世的滇东龙和贵州龙等其它肿肋龙分别达到了0.7和0.9,说明肿肋龙的脖子长度在5百万年内迅速增加了近1倍。另外,始鳍龙的另一个演化分支-蛇颈龙也具有相似的演化趋势。所以,增加脖子长度可能是始鳍龙类生态演化过程中的普遍特征。

    新发现的襄楚龙进一步说明了荆楚地区可能是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发祥地。产自于该地区的早三叠世南漳-远安动物群是揭秘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物复苏和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窗口。

     

    图1 两件襄楚龙化石标本(比例尺为2 cm) 

    图2 始鳍龙类的脖子长度快速增加

    在南漳发现2.48亿年前的楚国龙

    2021年11月8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古生物与地质环境演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完成的论文“中三叠世一受伤的肿肋龙:暗示中生代捕食压力”在国际期刊Nature的子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正式刊出。

    论文中报道的利齿滇东龙(相似种)化石标本属于肉食性鳍龙类。它的右前脚趾轻微断裂,右后肢大腿从中部截断,显示该动物很可能在活动的时候遭受到更大型捕食者的连续攻击。现代海洋中,中型掠食者被更大型掠食者捕食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海狮和海豹等有鳍类四足动物在被北极熊或虎鲸等顶级掠食者追捕时,偶尔被咬断后肢或尾鳍。此次发现的中三叠世中型掠食者被更大型掠食者捕食的现象,说明了在2.46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捕食压力已经较高。捕食压力被认为是促进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因素,曾被称为“中生代海洋革命”。此次的新发现暗示了“中生代海洋革命”可能在中三叠世早期就已经发生,开始构建现代型海洋生态系统和食物网的雏形。

    该件龙化石标本保存精美,全长约90厘米,采自于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现收藏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龙化石博物馆。龙化石博物馆以华南远古时期海洋霸主-海生爬行动物为主题,陈列了2.48-2.2亿年之间各类珍稀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标本,充分展示了海生龙从起源到繁盛的演变历程及海生龙统领的海洋王国的兴起。

     

     

     

    受伤的利齿滇东龙(相似种)复原图 

     

    保存精美的利齿滇东龙(相似种) 

    龙化石博物馆有一条2.46亿年前受伤的龙

    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哈尔滨中心”)滹沱河上游重点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积极回应驻地群众需求,注重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驻地群众成功打出一口清澈且富含矿物的水井,老百姓感激地为其命名“地调龙泉井”。

    多年以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山西省五台县东龙泉村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泉水流量逐年减少,渐渐断流。为寻找新的水源,该村经多次尝试失败后,选择村子下游的低洼处打了一口井,勉强维持全村的基本饮水需求。但因为给水和排水几乎处于同一位置,该井水质并不理想。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民生之本。得知哈尔滨中心水文地质调查团队进驻五台县后,东龙泉村干部第一时间提出找水打井的诉求。项目组高度重视,迅速成立“找水打井小组”,全面细致查阅已有地质、水文等专业基础资料,科学分析驻地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环境和地下水分布数据,反复论证打井孔位,最终确定在村子上游滹沱群豆村亚群神仙垴组,以夹硅质结晶白云岩为原岩的变质岩地区打井。经过夜以继日地工作,钻井成功打到含水层。当清水喷涌而出的那一刻,整个村子沸腾了,乡亲们奔走相告。

    “不仅要让村民喝上水,更要喝上高品质的水。”顺利出水后,项目组随即对水质进行了化验分析。结果显示,井水中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元素,锶含量0.43毫克/升、偏硅酸含量20.1毫克/升、锌含量0.024毫克/升、总溶解性固体342.5 毫克/升、游离二氧化碳 13.2毫克/升,其中,锶含量达到矿泉水标准,具有可开发潜力。井水属于基岩裂隙水,出水量2010 立方米/天,按照山西省用水定额,可满足20000人生活用水,可养殖家禽200万只、养猪10万头,有力支撑了乡村振兴。此外,项目组还在五台县东雷乡东山底村成井一口,日出水量达到180立方米/天,解决了该村饮水困难、农作物因严重缺水而减产等问题。

    清泉引进村,助力振兴路。哈尔滨中心项目组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探采结合井成功实现了成果转化,有力支撑五台县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为后续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打下基础,也为今后找水打井提供了典范。

    钻井现场

    一口“地调龙泉井” 开出改水兴农花

    2016年1月19日,由广西桂林市委副书记石东龙,桂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徐锋,桂林市政协副主席李文升和桂林市委副秘书长周理胜等组成的慰问组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对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进行了春节慰问。

        慰问期间,石东龙副书记与院士在家中进行了亲切交谈。交谈中石东龙副书记代表桂林市委、市政府对袁道先院士长期以来为桂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并仔细询问了袁道先院士的身体、生活方面的情况,并向他致以新春的祝福。袁道先院士对桂林市委、市政府的关心表示感谢;并就桂林的生态文明建设、岩溶水文地质工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石东龙副书记认真倾听,不时与袁道先院士交流探讨。

    桂林市委春节前夕慰问袁道先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