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科研团队在中国西藏东部昌都市冻多村中侏罗统东大桥组发现两处重要恐龙足迹化石点,其中一处是目前已发现世界最小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国际古生物学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

    本次在冻多地区新发现的两个足迹点包含早期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的足迹记录。第一处遗迹化石点为三个连续的大型兽脚类恐龙足迹构成的一条行迹,为实雷龙足迹科Eubrontidae;第二处遗迹化石点为尺寸较小的、孤立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副雷龙足迹未定种Parabrontopodus isp,足迹大小从8.8厘米到15.5厘米不等,与有史以来最小的蜥脚类足迹相当,造迹者体长约2-3米。兽脚类恐龙足迹属于实雷龙足迹科,这些大型兽脚类恐龙足迹在该地区较为罕见。

    本次发现的新化石证据进一步强化了之前的假设,即中国西南地区东部作为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侏罗纪中期的恐龙动物群以蜥臀目恐龙为主。从遗迹化石组合来看,包括藏东在内的中国西南地区中侏罗世恐龙动物群以蜥脚类为主导。这些新纪录拓宽了昌都蜥脚类足迹的大小范围,表明该区域可能存在较小的蜥脚类恐龙,为蜥脚类的早成性和年龄隔离提供了证据。

    西藏昌都发现世界最小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




      青海格尔木市日前举行了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揭牌开园仪式。自2014年申报成功后,经过近一年的准备,格尔木昆仑山正式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

      “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世界地质公园。公园是开放式的,没有景区也没有门票,今后需要发展旅游产业,完善旅游设施,带动周边就业,增强城市的软实力。”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赵志中告诉记者。

      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面积7033平方公里,与国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接壤,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格尔木市市长吴天晓介绍,昆仑 山世界地质公园沿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两线分布,由西王母瑶池、西大滩、东大滩和南山口四部分组成,自然景观古朴,科学研究价值极高,2011年昆仑山口 8.1级大地震遗留的地震裂缝,是迄今国内震级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地震遗址。这里也是昆仑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风光秀丽的高原风光和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形 成了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登山探险、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风景胜地。


    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揭牌
    所在单位: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完成人员:宋泰忠  李杰  张小永  郑英  梁坤先  保善东  徐云甫   庄永成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起止时间:2010年-2012年

    主要进展:

      1.基本查明了测区东昆仑俯冲增生杂岩带内物质组成、构造形变、构造期次以及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的特征及控矿关系,为后期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翔实的基础矿产资料;厘定出了中-顶志留世碰撞型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值为421±1Ma、427.9±1.1Ma)及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值为200.6±1.2Ma),为区内与成矿(钨矿等)有关的岩体提供了确切的时代依据。

      2.物探测量在区内划分了6个较好激电异常(带)、2个磁异常带和3个磁性分界面。

      3.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区内共圈定综合异常203处,其中甲1类2处、乙1类8处、乙2类38处、乙3类112处及丙类43处。

      4.遥感解译在调查区优选出了20处遥感蚀变异常区,3处重点遥感异常区。

      5.新发现矿点9处、矿化点9处、矿化线索85处。其中金矿点3处、钨矿点2处、铜矿点1处、砷矿点1处、锑矿点1处、金多金属矿点1处;其中金矿化点1处、钨矿化点2处、铜金矿化点3处、镍矿化点1处、铜矿化点1处、金多金属矿化点1处。

      6.通过对测区内已取得的各类成果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区内初步圈定了5个找矿远景区和11处找矿靶区。

      7.在区内预测了四种成矿类型:①高温热液-矽卡岩型钨、锡、钼及铁等矿床(主攻类型);②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韧性剪切带型及石英脉型);③海相火山岩型铜、钴、金矿床;④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兼顾),并总结了各类型矿种找矿标志。

      8.首次在昆仑河地区确定了三条由北至南展布的规模巨大的钨异常带:①大灶火-昆仑河钨异常带;②黑海-小南川钨异常带;③巴拉大才曲-东大滩钨异常带。经综合分析,有形成大型钨矿田区的潜力。

      9.测区新圈定出由北至南存在三条以金为主的矿化蚀变带:①黑刺沟-没草沟金砷锑矿化蚀变带;②老道沟口-拖拉海沟口金多金属矿化蚀变带;③巴拉大才曲东-东大滩金锑矿化蚀变带。经区域对比及目前取得成果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带内有极佳的寻找金多金属矿的潜力。

      10.据本项目2010-2012年取得的地、物、化、遥及矿产成果,提交了15处预查地、3个矿产评价项目及1个科研项目。

      11. 青海省政府以该项目取得的成果为依托在2014年设立了青海省格尔木市昆仑河地区金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整装勘查区内后期深部验证发现了规模可观的钨、金、铜、多金属矿体,潜在经济价值巨大,将成为东昆仑地区最具找矿潜力的新勘查基地。


    昆仑河地区白钨矿荧光灯下特征


    黑海地区恶劣环境下工作(海拔4913m,工作时间为2012年6月3日)
    1-20 青海省格尔木市昆仑河地区矿产远景调查

    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第一季度,滇东地区曲靖市降水总量少,造成地表河道沟渠来水偏少,区内各类规模水库蓄水量减少;地下水未得到有效补给,地下水位下降明显,地表和地下水源的双重“疲软”导致了去冬今春曲靖市宣威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旱情。据水利部门分析,从目前旱情及影响程度看,2020年的旱情是2010-2011年云南百年大旱之后,1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年。

    结合地方需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南北盘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与云南省宣威市自然资源局和水务局深入对接,了解地方干旱分布范围与缺水程度。经初步统计,宣威市目前仍有近15000人口处于重度缺水状态,分布于倘塘镇、落水镇、板桥街道、热水镇、乐丰乡、格宜镇、东山镇、得禄乡和龙潭镇的十几个村寨。项目组于2020年4月中上旬奔赴这些地区进行实地走访调研。通过十几天的工作,基本查明造成当地严重干旱情况发生的原因。

    其中,天—大气降雨量的减少是形成干旱的直接原因。气象数据显示,2019年2月1日至2020年3月30日,云南全省平均累计降水916.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19.2毫米(偏少19.3%),为历史第3少,其中滇中南部和滇西南大部偏少30%以上,局部地区偏少50%以上,有18个站点列历史同期第1少,与此同时,云南全省平均气温17.4℃,较常年同期偏高1.2℃,列历史同期第1位。反常的高温和减少的降水,这一增一减直接导致了地下水补给量的大幅减少,是造成此次大旱的直接原因。

    地—特殊的地质背景是形成干旱的主要原因。宣威市地处云南高原东北部,处于珠江流域源头,区内出露地层局限于古生界-中生界范围,包括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零星分布第四系堆积物,各地层的岩性以碳酸盐岩分布最为广泛,分布面积大约占到67%以上,且碳酸盐岩多为厚层至块状,缺少较厚的隔水层,大气降雨迅速渗入地下深部。地貌形态以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和峰林平原等,岩溶发育相对强烈,规模相对较大,地下溶洞及管道发育,地下水多集中在较大型的岩溶洞穴和通道中赋存和运移。由于宣威市位于珠江源头,地形起伏大,河谷切割深,地下水多以岩溶大泉和地下河出口的形式集中排泄与河谷两岸,造成了地下水资源量比较丰富,天然出露泉点较少、水位埋藏深、开发难度大且动态变化剧烈的困局。区内的务德镇全境、东山镇西部、热水镇及落水镇大部均是此类代表。

    人—煤炭生产活动是干旱发生范围扩大的诱因。宣威市是云南省重要的煤矿开采区,近年来由于煤矿开采疏干地下水,形成较大的地下采空区,造成矿区范围内不同程度的地下水位下降,原本并不缺水的碎屑岩分布区内的机民井供水量普遍下降,更加剧了山区农村的缺水程度。例如,倘塘镇倘塘河谷两侧、羊场镇南部上村地区及南东部小龙潭地区、田坝镇石坝村北东部,这些区域为煤矿开采形成的地下采空区,煤矿开采导致上部的地下水疏干,干旱缺水情况严重,旱季时当地居民自行修建蓄水池以维持生活用水。

    下一步,岩溶所将发挥抗旱打井“先锋队”的作用,以需求为导向,实施打井找水工作,建成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工程1处,探采结合井3-7口,全力保障重度干旱地区居民生活供水,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并为工农业生产提供用水保障,积极服务乌蒙山区脱贫攻坚。

    岩溶所为滇东大旱“把脉问诊”
      编者按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由英国福公司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从20世纪20年代起,学校先后经历了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的变迁。抗 战爆发,学校先迁陕西西安,再迁甘肃天水,于1938年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在陕西城固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 焦作工学院于1946年在河南洛阳复校,其后又几经辗转,迁河南郑州、江苏苏州,于1949年9月迁回焦作原址。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先后迁至天津、北京、 四川,最后在江苏徐州办学。

      抗战八年中,焦作工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一路跋山涉水、历尽千难万险迁移到陕西汉中城固县古路坝,与北洋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 共组西北工学院,以庙宇和教堂为教室,共育英才,共赴国难,谱写了一部教育与爱国的交响史诗,创造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奇迹,培养出了“中国材料之 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著名核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恒德,材料及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恒志等。这些院士和更多的杰出校 友一起成为新中国矿业领域的脊梁,为建国后的矿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动西迁,保存教育实力

      1937年,由于日寇猖狂进攻,担任平汉路正面作战的中国军队节节失利,战火迅速燃遍河北,豫北岌岌可危。到10月14日,日寇即占领安阳。安阳距离焦作200公里。日寇飞机飞越新乡、焦作上空轰炸洛阳军用机场,焦作工学院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当时,学院考虑以不出省为原则,打算把学院迁往开封或南阳内乡。对此,学生自治会于10月18日推举代表面见当时学校的主要出资单位中福公司总经理 孙越崎(中国共产党的诤友,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表达了不同意见。孙越崎以学院董事长的名义,从民族大义出发,从抗日战争的长远考 虑计,召见院长张清涟并对他说:“教育乃国家之命脉,须在教部整个计划下努力,不能分据,不可霸占。今西安临时大学工学院缺乏仪器,吾校既拟迁移,自宜以 吾所有与之切实合作,以为国家增元气。”

      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指令和孙越崎的要求,10月20日,全院师生员工从焦作启程,并在郑州将全部设备、仪器、图书、标本等共160吨搬上孙越崎亲 自安排的铁路车皮,连同教职员工和学生于10月24日举校迁往西安,选定临时校舍于西安端履门,借用省立西安高级中学校舍和西京机械厂部分房屋恢复上课。

      1938年初,日寇轰炸西安,关中处于临战状态。3月,焦作工学院再迁甘肃天水。全院教职员工和学生共计146人,携带仪器设备、图书文卷,自陇海 铁路虢镇站起,经凤翔、陇县、固关,翻越关山,再经马鹿镇、清水,抵达天水。徒步500余里,长途跋涉、几经辗转,以天水南门外水月寺作为临时校舍继续办 学,时有两系八班,学生89人,当年暑假,有采矿冶金系和土木工程系25名学生于天水毕业。在纪念抗战一周年之际,学院师生演出了抗战救亡话剧,会场悬挂 的楹联写道:“焦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我;工程建国,当前责任不让人”,表现出全院师生十分可贵的信心和责任感。

      重组大学,贡献支撑力量

      根据1938年7月27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指令,焦作工学院师生于1938年11月由甘肃天水再迁陕南城固,12月初在古路坝复课,正式开启了学校由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分立而成的国立西北工学院为期8年的历史。

      私立焦作工学院对战时的国立西北工学院而言,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富有特色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

      1938年8月10日,西北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在陕西城固成立。委员会由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北平大学工学院院长张贻惠、东北大学工学院院长王茂 春、焦作工学院院长张清琏和著名教育家胡庶华组成。筹建初期各院校接收委员会4名委员中,焦作工学院有2人,为任殿元教授和余立基教授。张清涟、胡季纯教 授先后任西工事务处主任,张清涟还曾担任西工训导长及学术推广部专门委员。

      1938年8月25日,在西北工学院筹备委员会第11次会议上通过了西北工学院借用焦作工学院设备用具办法。此时,焦作工学院的人员和物资分别存留 在甘肃天水和陕西西安、凤翔等地,学生集中在甘肃临洮接受军训。从焦作运出的160吨图书设备用具,在天水60吨,西安、凤翔各50吨,在焦工迁往城固的 前后于1938年12月初全部运往城固。

      焦作工学院与组成西北工学院的各校不同的地方就是,焦工西迁前未受破坏,图书仪器设备被完整地保存,而其他的各校带出来的图书仪器设备较少。当时西 北工学院图书馆藏书“主要来自私立焦作工学院的13101册……到1940年馆藏总计15257册。”孙越崎回忆说:“由于焦作工学院是完整西迁的,图书 和教学用具、实习工厂设备齐全,这为流亡到陕西的北洋、平大和东大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学院创造了条件。”

      西北工学院初期设土木、矿冶、电机、化工、纺织、机械、水利、航空8个系,后又增设工业管理系。其中,焦工采矿冶金系和北洋工学院矿冶系合组为矿冶 工程学系;焦工的土木工程系与东大工学院和北洋工学院土木系合组为土木工程学系。矿冶研究部还先后招收研究生46人,分布在采矿组、冶金组、应用地质组和 石油地质组,这也可以视为焦工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最早实践。

      1939年3月,由于李书田带领200名北洋师生南下四川到西康另办新校,因而西北工学院的矿冶系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由焦工教授所支撑了。西工矿冶系 的系主任就是来自焦工的任殿元教授。西工矿冶系为抗战时期全国高校所独有,毕业生供不应求。师昌绪在其回忆录中说:他1941年报考西北工学院的考虑之 一,就是“西工矿冶系设备比较齐全,因从华北搬来的那几个大学都是赤手空拳,而焦作工学院原属英商中福煤矿,在沦陷前即搬往后方,图书、设备和标本齐全, 因而报考了矿冶系”。

      焦作工学院1936年共有教职员36人,战时大多随校西迁。据不完全统计,到西北联大及其分立的西北工学院任教的焦工教授不下20人,主要有张伯声、张清涟、石心圃、马载之、李善棠、任殿元、李余庆等。

      教育救国,形成著名“七星灯火”

      西北工学院是西北联大分立五校中实力很强的一个大学共同体。她汇入了东北、华北、中原高等工程教育的精华,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培养的完整教育体系,师生共4000余人,是当时国内工科学科齐全、人数最多的一所高等工程学府。

      西工的校址分布在距城固县城20公里的古路坝,和焦工初创时期一样,处于偏僻的乡村,坝上有一座七星寺,被扩建为西工分校。

      西北工学院培养人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淘汰制”,相应地,学生也很刻苦。虽生活条件很差,但学生牢记使命,弦歌之诵,夜以继日,每栋房屋里都有 几十支蜡烛彻夜不熄,长年如此。古路坝、七星寺夜晚自习的灯光犹如繁星闪烁,形成了“坝上长夜”、“七星灯火”的动人景观。原焦作工学院两系八班97名学 生先后于1939~1942年暑期毕业,在焦工精神的基础上,他们的心灵也受到了西北联大和西工精神的滋润。

      当时,广大学生主要依赖贷学金维持学业。一些学生冬天没有棉衣,就把所有的单衣穿上御寒;没有袜子和鞋穿,就自己做木板拖鞋或打草鞋;稀饭、馒头、 素菜和糙米饭是食堂的基本食谱。作业本是用当地产的疙里疙瘩的毛边纸装订而成;墨水大多是用5分钱就能兑一瓶的紫墨水。由于教堂内没有教师家属住房,教师 们大多在教堂附近租当地人喂牲口或堆放杂物的房子来住,夏不遮雨,冬不避风。教师们白天忙于上课,晚上则在昏暗的油灯下备课或批改作业。

      焦作工学院在西北的八年,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八年,是焦作工学院充满艰辛的八年,是自立自强的八年。在十分艰苦的办学条件下,焦作工学院的师生员工不畏艰苦,继续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建设人才,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保留了火种。□

      (本文资料来源于邹放鸣发表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的《从焦作路矿学堂到中国矿业大学——西北联大与矿大精神》)



    国立西北工学院古路坝旧址



    私立焦作工学院时期的部分设备



    西北工学院学生宿舍(下),阶梯上面为图书馆



    焦作工学院甘肃天水办学旧址
    续存中国近代最早的矿业学府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