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2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7月18日,在“2025钾盐钾肥大会暨格尔木盐湖论坛”召开期间,中国地质学会盐类资源环境专业委员会作为承办单位之一组织召开了“战略性盐类矿产勘查开发与增储”分论坛。论坛围绕钾盐、锂矿等战略性盐类矿产勘查理论技术创新、找矿突破、开发利用、增储上产、供需形势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分论坛上,国际盐湖学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做了题为“承前启后 建立大盐类科学”的主题报告。郑绵平院士表示,盐类科学是研究盐类体系的化学、物理、生物与其资源环境与资源性质及特点,并推进其工程的一门交叉型综合学科,涵盖盐类矿业、盐湖农业、盐境旅游业、盐湖生态环境、盐碱地碳中和与生态保护等。他倡议,包括中国地质学会盐类资源环境专业委员会在内的广大盐类资源环境工作单位与机构,抢抓发展机遇,协同创新,谋划建立盐类国际科创中心,形成创新高地,共创大盐类科学新未来。

    论坛认为,郑绵平院士提出的建立大盐类科学体系,在布局开展未来战略性盐类矿产勘查开发与增储等工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盐类资源环境专业委员会将结合年度工作加快推进。

    据了解,我国钾盐查明资源储量以陆相为主,海相钾盐历经几十年攻关,一直未获重大突破。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海相钾盐攻关团队在郑绵平院士的指导和带领下,在川东北宣汉地区取得海相可溶性“新型杂卤石钾盐矿”的发现、勘查理论技术创新与找矿突破,开拓了海相钾盐找矿的新方向和新领域;提出了我国钾盐找矿进展及增储路径,明确了“走出去”获取钾盐等盐湖资源的目标国家,如泰国、老挝、刚果(布)等。

    据悉,“2025钾盐钾肥大会暨格尔木盐湖论坛”由青海海西州委、州政府、中国无机盐协会共同举办,每两年举行一次。本届大会以“绿色创新 数智赋能 共建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为主题,深入开展了钾盐、锂矿和镁盐等盐湖资源利用的技术交流。

    本次分论坛以资源勘查与增储为特色,由中国地质学会盐类资源环境专业委员会首次在2025钾盐钾肥大会上举办,包括院士、相关领导在内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

     

     

    430fa5774bbb56b7881b2c2ec1281e3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在战略性盐类矿产勘查开发与增储分论坛作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盐类资源环境专业委员会在“2025钾盐钾...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承办的第五届全国自然资源要素野外观测研究学术交流研讨会在长沙中心黄山水土资源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功举办。来自全国自然资源要素野外观测网络的各野外观测站站长、业务骨干及相关专家学者共35人参加。

    会上,自然资源要素监测与综合观测工程首席专家总结工程实施5年以来取得的成绩,并组织评选出2项优秀成果、5个优秀站、5位优秀站长、10位优秀观测工作者。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3名专家学者聚焦野外观测前沿技术及观测数据成果应用作学术报告。各野外观测站站长围绕基础设施、经费保障、人员配置及成果产出等方面总结“十四五”期间取得的成果。

    参观科普馆

    与会人员围绕“十五五”期间站网建设规划部署进行深入研讨并达成共识:各野外观测台站要进一步聚焦观测领域,系统梳理观测指标要素,扎实开展“观测-研究-应用-示范”工作,持续推进自然资源要素野外观测站网建设与成果产出,重点支撑自然资源部“一张图”数据建设、自然资源资本核算和国土空间规划等。

    参观科研实验场 

    第五届全国自然资源要素野外观测研究学术交流研讨会...

    近期,2025年度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学术论坛会后野外考察工作圆满收官。作为本次活动的野外保障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野外综合保障基地(以下简称“成都基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化服务能力,为来自全国29家单位的150余名专家学者提供了高效、精准的野外综合保障,充分展现了基地在支撑国家地质战略、服务科研一线的核心作用。

    国家战略引领 筑牢地质保障基石

    青藏高原东缘特提斯造山带是全球地质演化的“天然实验室”,也是国家资源勘查与灾害防治的关键区域。本次考察路线横跨川西高原,覆盖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金沙江蛇绿混杂岩带等核心构造单元,涉及高海拔、复杂地形和极端气候等多重挑战。成都基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关于“构建全国野外综合保障体系”的决策部署,将此次保障任务作为检验基地能力建设的“实战考场”,抽调11名骨干组成保障团队,统筹调配高性能越野车辆及应急装备,以“全链条、全要素、全天候”的保障模式,确保科考任务安全高效推进。

    精准对接需求 锻造现代化保障能力

    面对高原科考的复杂需求,成都基地积极构建“需求对接—精准响应”闭环机制。交通保障“零延误”,结合西南四省二级工作站布局,提前规划路线、检修车辆,重点针对理塘—巴塘段冰雪路面提前开展驾驶员专项集训,保障累计行驶1.6万公里,零安全事故发生。应急响应“全天候”,搭建动态监测体系,利用集成北斗定位与气象预警系统,对保障车辆实施“分钟级”状态监测,累计规避2次地质灾害风险,动态调整3次行进路线。技术支撑“专业化”,随车配备无人机飞手、安全监管员,实时提供路线导航及数据分析支持,助力专家组在折多山岩体接触带、甲村块状硫化物矿床等关键点位取得一线观测数据。

    立足长远发展 谱写地质报国新篇章

    此次保障不仅是服务能力的检验,更是成都基地奠基开拓、提质增效的缩影。面向未来,成都基地将紧密围绕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西南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一步优化“一级基地—二级站—三级点”网络布局,深化与高校、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保障服务向“智能化、精细化”升级,全力打造覆盖西南、辐射全国的地质野外保障枢纽,为地质工作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更强动能。

    成都野外综合保障基地圆满完成2025年度构造地质学论...

    3月28日至30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办的2025年度“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学术论坛”在成都成功举行。本论坛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和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来自全国89家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部门的1000多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参加。

    本届论坛以“跨学科交叉、基础与应用联动”为核心,设置了21个前沿专题,呈现了540场口头报告和168个学术展板,内容涵盖中国大陆主要造山带形成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前寒武纪构造与超大陆旋回、构造变形与流变学、盆地构造与能源效应、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构造地貌学、矿田构造学、古地磁学等研究领域,充分展示了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领域的前沿进展和蓬勃生机。

    闭幕式上,与会院士为优秀学术报告颁奖,并宣布下届论坛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会后,论坛还根据不同主题设计了三条野外地质考察路线,为学者们提供了地质现象与理论模型深度对话的实地平台。

    “传承构造地质精神,赓续构造地质荣光”,本届论坛通过学科交叉、代际传承与实践创新的多维联动,展示了我国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领域的最新成果,为地球科学前沿发展、服务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等重大需求贡献了力量。 

    大会开幕式现场

    地质所成功举办2025年度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学术...

    3月31日,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云南罗平生物群化石数据库建设”任务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四川成都召开。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罗平县生物群地质公园管理局四家单位共同实施,周期为三年。

    会上,相关负责人汇报了任务实施方案,评审专家对任务及四个子任务实施方案进行了总体论证把关。专家组一致通过项目实施方案,并就化石数据库建设、考核指标完成、科学数据汇交和经费使用等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通过项目实施,可搭建罗平生物群实物标本库和三维可视化数据库,构建罗平生物群化石数据库共享服务平台;有助于揭示三叠纪生命演化规律,支撑科研科普双轮驱动,进一步推动国际合作与资源数据共享。

    来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昆明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等有关专家学者近40人参会。

     任务负责人汇报实施方案

     会后专家参观罗平生物群化石展厅

    成都地调中心启动实施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

    为持续提升地质调查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增强华东六省市地质调查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年”行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于2025年3月30日至4月1日成功举办华东地区地质调查业务能力培训。

    本次培训邀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内容涵盖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新一代数字地质调查技术与软件平台等多个地质调查工作领域。同时,培训还邀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副处长,从矿产资源法修订的背景和立法过程、实施和修改情况以及主要内容等方面解读新矿产资源法。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300余人参会。

    培训过程中,专家学者依托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众多典型案例,对相关领域的前沿理论技术与规范要求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内容丰富且重点突出。特别是新矿产资源法的解读,使技术人员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等关键环节的法律要求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刻的理解,为依法依规开展矿产资源调查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将持续加强地质调查业务能力提升建设,打造华东地区“技术精、作风硬、效能高”的地质调查队伍,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南京地调中心成功举办华东地区地质调查业务能力培训

    11月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东北亚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东北亚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白星碧出席成立仪式。
      李金发就东北亚中心发展提出五点要求:一是进一步加强东北亚各国地质学家之间的交流,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培养东北亚地学合作研究团队和国际合作专业人才;二是围绕广泛关注的地质问题,编制合作研究项目规划建议;三是合作组织与实施地质调查项目,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技术方法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地学新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提高地学合作研究水平;五是加强地学信息和矿业相关政策法规交流,推进东北亚地区地质矿产数据资料中心共建共享,提高地质矿产管理水平和矿业经济发展。
      白星碧表示,东北亚中心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把科技创新作为首要任务,努力把握好地球科学发展的战略方向,紧盯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社会需求,大力推进地球深部探测,加强国际合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成立仪式后,东北亚中心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召开。研讨会上,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东北亚地区地学合作与展望、锡霍特-阿林造山带北部古地磁与构造演化、中国东北地区油气地质特征及未来勘探领域、蒙古国构造地质背景与矿产资源概述、朝鲜半岛前寒武纪地质、东北亚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黑龙江下游新生代主要活动断裂形成与演化、东北地区显生宙构造性质及演化问题、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合作契机与挑战、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蒙古国戈壁-克鲁伦成矿带成矿地质特征分析及找矿方向预测及松辽盆地外围新区油气资源远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金之钧,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叶天竺,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俄罗斯、蒙古、韩国等相关地调机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吉林油田、中石化东北分公司、相关地勘单位等近百名领导与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东北亚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在沈召开

    2月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舟山海洋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舟山野外站”)开放基金项目验收会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顺利举行。来自全国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17项开放基金项目成果进行总结评审。经专家组综合评议,舟山野外站首批开放基金资助项目均顺利通过验收并取得丰硕成果。

    本次会议聚焦海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集中展示了开放基金项目在海底滑坡多尺度动力学机制与灾害效应研究、浅层气形成机制及其地质灾害效应综合研究、海洋甲烷高精度检测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验收专家组组长、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表示,开放基金有效汇聚了全国优势科研力量,推动了舟山海域地质灾害机理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成果不仅提升了野外站的学术影响力,更为海岸带工程安全、减灾防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舟山野外站作为我国首个以海洋地质灾害为核心观测对象的国家级野外站,长期致力于长江口-杭州湾-舟山群岛海域灾害监测与预警研究。2022年首次设立开放基金,共收到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顶尖团队的27项课题申请,最终立项17项,资助总经费140万元。通过开放基金机制,该站持续深化与高校、企业的合作,形成了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联动的创新格局,有效推动了数据共享与技术转化,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舟山野外站将进一步优化开放基金布局,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为构建海洋地质灾害防控体系、服务海洋经济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中国地质调查局舟山海洋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的重要贺信精神,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拓展国际海洋合作,近日,由崂山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协办,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办的“钻穿洋壳”国际研讨会在广州成功召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徐义刚、翦知湣、倪四道,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李正祥,欧洲科学院院士林间,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巴西、荷兰、韩国7个国家的10名资深专家,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120余人现场参会。

    会议以“用好‘梦想’号大洋钻探船这一重大科技装置和‘钻穿洋壳’”为主题,以“构建国际大洋钻探大科学合作平台”为主要目标,围绕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的历史及未来发展、全球洋壳钻探研究及莫霍面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会议还针对大洋钻探的意义、前景、目标、机遇、挑战和选址等展开热烈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尽快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大洋钻探组织架构,早日实现钻穿洋壳的梦想。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孙珍研究员详细介绍了“梦想”号的技术体系,崂山实验室牛耀龄研究员论述了为什么要钻穿洋壳,得克萨斯大学James Austin教授等16位国内外资深专家就国际海洋科学钻探的历史以及对我国在未来海洋科学钻探中的启示、加强国际深海科技倡议等方面作了精彩报告,分享了各自在大洋钻探方面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和创新思路,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会议期间,专家们实地参观了“梦想”号,并纷纷表示 “梦想”号先进的钻探能力、科研实验功能和智能化水平令人震撼,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令人兴奋。“梦想”号这一重要科学平台,将促进国际海洋科学领域的突破。

     
    “钻穿洋壳”国际研讨会在广州成功召开

    11月24日-25日,非常规天然气成藏理论与勘查开发技术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以“理论创新 技术进步,推动非常规天然气高质量发展拓展低碳清洁能源勘查开发新领域”为主题,旨在加强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学术交流,提高非常规天然气地质理论认识和勘查技术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旭升、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才能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分别就页岩油气富集机理、常规—非常规天然气成就与机遇、影响页岩油气开发的地质与工程因素向大会作了报告。十余名专家学者分别从煤岩气地质特征与关键问题、全油气系统定量评价、致密气勘探开发进展、地热调查评价、全球天然氢勘探开发进展等方面作了主旨报告。本次研讨会还设置了4个分会场,包含80余个学术交流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煤层气、煤岩气、页岩气、致密气的成藏理论与勘查开发技术、新能源资源研究进展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非常规油气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多资源协同陆相页岩油绿色开采全国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非常规油气地质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联合承办,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交流研讨。本次学术研讨会对进一步深化国内非常规天然气成藏地质理论认识,促进勘探开发技术交流,提高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查和开发效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非常规天然气成藏理论与勘查开发技术学术研讨会成功...

    11月13日,海岸带地质工作研讨会举办,旨在围绕海岸带地质工作现状、前沿问题与创新技术开展研讨交流。

    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烟台中心”)举办。会上,烟台中心主要负责人介绍了《海岸带地质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方案》,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作了会议致辞。

    会议聚焦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高质量发展,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树成作了题为《地球系统科学与海岸带发展》的学术报告。研讨环节,烟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全国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方案(2025-2035)》,与会代表们围绕海岸带地质调查热点话题、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等展开了热烈讨论,进一步明确了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方向和未来十年主要工作思路。大家一致认为,加强跨学科、跨系统合作是推动海岸带地质工作迈向新台阶的关键。精彩的报告和热烈的讨论,拓展了海岸带地质工作知识边界,为海岸带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新思路,为海岸带地质调查研究与实践注入了新动能。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为我国海岸带地质工作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凝聚智慧力量,进一步提升海岸带地质工作的科学性与前瞻性,为守护蓝色海岸、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内在动力,有力推动海岸带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相关单位、沿海各省地勘单位、科研院所以及相关高校20多家单位多名地质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会议。

     

     
     
     
    专家学者共探蓝色发展新路径

    11月15日,《中国地质调查》《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创刊十周年暨期刊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地大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会议回顾了两刊和编辑部的创建历程,并对未来期刊定位、办刊质量和编辑队伍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编辑部相关负责人汇报了两刊十年发展历程与主要进展。中国矿业报社原副社长、总编辑赵腊平,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知识就是力量》主编郭晶,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郭友钊,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地质灾害首席专家铁永波,以及青年编委会主任张昆等知名专家学者作了专题报告。《地图》王秀秀、《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汪美华、《地质通报》申亮等优秀期刊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纷纷围绕如何办好期刊作了精彩的报告,分享办刊经验。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学术期刊产品部参会代表作了预印本平台的实践探索分享。最后,大家就期刊未来的内容创新、特色发展、质量提升及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

    《中国地质调查》《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自2014年创刊以来,始终秉承内容为王,致力于服务自然资源和地质调查中心工作,坚持学术严谨性和科普创新性,不断为国内外读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科普知识。十年来,两刊不仅在行业内建立了良好声誉,也在广大读者中赢得了广泛认可。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不仅是对两刊十年发展历程的总结和庆祝,更是对期刊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本次会议,凝聚了共识、汇聚了智慧,进一步增强了推进期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力量。

    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领导、期刊主编、优秀编委,特邀专家、知名期刊主编、编辑部主任,以及部分青年编委、作者、数字出版企业代表等30余人出席会议。

     
     
    十年笔耕风华路 期刊扬帆新航图——中国地质图书馆召...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