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6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盛夏时节,柴达木盆地北部大浪滩地区强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茫茫戈壁上,在完成一天的工作量后,一群地质工作者带着满身风沙与汗水回到带有空调的现代化宿营模块方舱,带上换洗衣物,依次进入淋浴模块方舱洗去满身疲惫。不多时,一名地质工作者端着热腾腾的饭从炊事方舱走出。“以前想都没想过,在极度干旱缺水的戈壁滩上能有这么好的住宿环境,而且回来就能洗热水澡,吃热乎的饭,保障基地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工作条件跟在城镇里没多大区别,我们在野外干活的劲头也更足了”,他感叹道。

    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野外综合保障基地在大浪滩地区利用新配置的功能性模块化方舱,探索建设现代化保障营区并开展保障工作的场景。

    大浪滩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北部,常年黄沙漫天,寸草不生,鸟兽绝迹,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是典型的“三无”(无水、无电、无信号)地区,传统的野外条件保障方式在这里显得力不从心,探索建立沙漠戈壁典型地域环境特征中更为现代化的野外条件保障模式尤显重要。

    2023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为更好改善广大地质工作者野外工作和生活条件,提升地质调查现代化水平,制定了野外条件保障规划,构建覆盖全国的野外综合保障基地,明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宁中心”)负责建设西宁野外综合保障基地,主要保障可可西里湖-扎陵湖一线以北的青海省全境和甘肃地区野外项目开展。受领任务后,西宁中心党委立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部署,坚持以项目组保障需求为导向,经多方研究论证,确定了“三站式”(综合保障基地+野外保障工作站+前进保障营地)野外综合保障基地建设思路,大浪滩前进保障营地就属于野外项目一线营地保障。

    “现代不现代,关键看野外”。野外工作条件艰苦,一线工作者住的好不好、吃得好不好、就医条件怎么样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级领导极为关注的重点,当了解到存在营地用水困难、卫生条件不足等问题时,西宁野外综合保障基地立即补充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解决好一线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大浪滩营地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柴达木盆地盐湖区物探综合调查项目组和西宁野外综合保障基地联合建设。整个营地主要由集装箱模块化方舱组成,包括宿营、餐饮、卫浴、医疗、供电、办公、会议等功能性模块,可在野外无依托条件下开设野外综合保障营地,为野外地质工作提供医疗生活、室内作业、交通运输、物资短期存储、安全监管等功能齐全、较为持久的一体化保障。截至目前,已为4个野外项目组近百余人提供了野外条件保障,赢得了野外一线工作人员的点赞好评。

    保障基地负责人表示,“面对部、局党组对野外一线工作者的关怀,对西宁野外综合保障基地的殷切期望,我们将始终以保障需求为导向,做好每一件具体工作,解决好每一个急迫问题,把一线工作者野外的家建设好,让大家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野外地质工作中去,全面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保障野外一线 构筑温馨港湾

    黔滇交界的乌蒙山区,是贵州高原最有代表性的区域。其中的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则因交通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导致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低,农业结构单一,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差,其重要城镇和缺水乡镇的供水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资源型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边远乡村农户严重缺水比例高达32%。

    为了让当地老百姓喝上水、用上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该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为该地区的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帮助。

    迎难而上,科学布局助力扶贫找水

    众所周知,岩溶地区成井率并不高,一般只有50%左右。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攻坚克难的区域主战场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承担了乌蒙山连片贫困缺水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在乌蒙山区云南片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在项目开工之前,工艺所便挑选了精兵强将组建项目组,并以全力支撑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精心服务乌蒙山区脱贫攻坚为己任,以百倍的努力解决乌蒙山区居民的缺水问题为目标,力争让当地老百姓喝上水、用上水。

    项目负责人魏良帅兼任野外临时党支部书记,他带领项目组人员顶烈日、战严寒,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足迹遍布了云南绥江、彝良、巧家、镇雄,贵州赫章、四川屏山等地的深山峡谷。

    野外调查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6年~2017年,项目组共完成了9个1∶5万标准图幅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完成水文地质调查面积4050平方千米,新发现近1700处天然泉点,合计流量达67万吨/天。同时,他们还根据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同需求,着重补充调查了区内以地下河、大泉为代表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基本查明了区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前景,并提出建议,为地方政府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也为乌蒙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详实的水文地质调查成果资料。

    探采结合,解决群众饮用水之疾苦

    受云贵高原地形条件的限制,岩溶地区普遍存在“地下水滚滚流,地面水贵如油”的现象。广大农户分散居住在半山腰、山垭口等地带,方圆百里,寸“泉”不生,仅有的溪流水质也不佳。如,彝良县奎香镇、赫章县安乐溪乡、屏山县后山村等地,这里的居民生活苦不堪言,一直过着“一水多用”、“靠天吃饭”的生活。彝良县角奎镇华侨村十组村民赵大姐说:“我们喝的水都是买的,后山沟的水都是水垢,只能用来洗衣服,冬天还经常断流……”绥江县会仪镇桂花小学校长说:“学校200多师生的用水都是从5千米外的山沟里用水管引过来的,不仅水量无法保证,饮水安全更是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群众送的锦旗

    听着村民的诉说,项目组成员也非常着急。他们针对这些严重的缺水地区,果断改变找水措施,利用专业技术优势,采取探采结合井的方式来开发利用地下水。通过采取“地面调查-物理勘探-靶区确定-综合分析-井位确定-钻探施工-下泵抽水-移交使用”等一系列方法,既掌握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含水层结构等基础地质资料,又解决了当地百姓的缺水问题,一举多得。每施工完一个项目,在进行抽水试验时,周边缺水村镇的居民都会齐聚在井口附近,翘首企盼能出水。“啊,出来了,水抽出来了”“太好啦,我们以后有水吃啦!感谢国家、感谢党!”

    人们奔走相告……

    野外调查

    通过对试验井水质进行分析检测,满足饮用水条件的勘探试验井,项目组便建成地下水利用示范工程供当地群众使用。项目组成员经常是马不停蹄地从一个村镇赶往另一个村镇,顾不上休息,因为那里还有等待他们的缺水群众。

    2016年~2017年,项目组在乌蒙山片区共完成了48口探采结合井施工工程,直接解决了7个县17个乡镇5.4万人的需水问题,有效缓解了当地百姓的缺水问题。

    开发示范,建聚居区取用水之典范

    乌蒙山区还有一部分村镇,距离人口聚居地不远处发现有水质优良的表层泉,其泉水总流量也能满足居民生活用水需要,但是由于开发利用程度较差,村民分散取水,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彝良县海子镇大田村赵支书说:“我们这里有1300多位居民缺水非常严重,距离村2公里的地方就有一处冒水,但是利用程度很低,冒水全都浸入地下了,想好好开发,可技术条件不够,资金也很紧张。”“就是呀,我们自己分散接的水,不但管子小不够吃,一下雨水还容易浑浊,而且水管还经常断。”附近村民附和着。

    探采结合井试验

    了解这些情况之后,项目组决定在此类缺水村镇开展表层泉开发利用示范工程,目的就是一方面为了缓解缺水村镇的财政资金,另一方面给类似缺水村镇提供科学开发利用地下水的示范模板。于是,他们在泉口附近修建沉砂池、蓄水池,沿途铺设饮水管道至村镇主干道,居民在门口就可以接上自来水,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取水到用水零距离。绥江县板栗镇双河村一位大爷在用上自来泉水后高兴地说:“我们这里一直缺水,小时候为了吃山上的岩脚泉,一个来回就得2个小时。那个时候就琢磨着哪天这水能直接流进家里来就好了,没想到呀,在我有生之年还真给实现了。”

    野外调查

    2016年~2017年,项目组在乌蒙山片区共完成了8处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工程,直接解决了1.4万人的饮水问题,为乌蒙山贫困缺水区找水供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示范工程的实施改善了贫困区群众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贫困缺水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乌蒙山贫困区群众的关心和为民办实事的决心。

    宏伟蓝图,地质找水助力脱贫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没有退路。而解决居民的饮用水问题,不但是部分地区为脱贫制定的硬性指标,还为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精准扶贫的实施。

    工作午餐

    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乌蒙山连片贫困缺水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已经开始开展2018年调查工作,他们将会克服每一个困难,获取宝贵的第一手水文地质资料,为乌蒙山区缺水居民继续服务,为该地区的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尽心竭力。

     

    滴滴甘泉润民心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从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礼仪对于我们每个人,每个集体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为此中国地调局水环中心近日再次举办了一次礼仪培训,水环中心干部职工近150人参加了培训。

      本次培训由平安保险公司的高级礼仪培训导师李晓萍主讲。李老师围绕“明礼知荣,以礼行天下”这个主题,从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对利对人,如何修心格律讲起,结合社会中的实例来说明礼仪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还针对职场的环境对政务办公礼仪进行了生动有趣地讲解,使在座的同志们大获裨益。

      通过本次培训,使同志们感受到注重礼仪学习是增强个人修养一个重要的途径,注意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外貌着装、言行举止,提升单位整体形象。

    水环中心近日举办礼仪培训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收到青海格尔木一品红枸杞种植合作社发来的感谢信,对我局部署实施的“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巴音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攻坚克难精神,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该合作社群众的饮水水源和脱贫致富的草原灌溉水源难题表示感谢。用合作社群众的话讲“圆了我们期待已久的草原深水井灌溉梦”。群众实实在在的口碑和赞誉充分体现了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直面百姓日常生活生产,可及时、有效地支撑服务精准扶贫和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格尔木市是国家确定的四省(云南、四川、甘肃、青海)藏区精准扶贫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土资源部确定的地质调查精准支撑服务脱贫攻坚地区之一。其地域辽阔,人口集中分布的盆地内部平原区干旱少雨、水文水资源条件复杂。戈壁砾石带土壤贫瘠,几乎寸草不生,河流出山后的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土地宽阔、水草较为丰富,是区内农耕和放牧的主要场所,已成为青藏高原特色农业枸杞的主要生产基地和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重要途径,但该地带土地盐碱化严重,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水质差,大面积为咸水和盐水,满足饮水及农业种植灌溉的淡水十分缺乏,严重影响着农牧民群众生活和脱贫致富。农牧区再向下游的河流终端是广袤的盐湖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钾盐生产基地,湖区盐壳遍地,草木皆无。区域内地下水赋存分布的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2009年,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成立了一品红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农牧民发展枸杞种植增收创收,除了人饮水源问题外,枸杞灌溉也直接面临着水源问题。

    2014年,“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巴音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立项,紧紧抓住区内的水资源与环境问题深入研究工作部署,其中把帮助农牧民群众解决生活生产水源问题作为了项目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之一,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把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向地下水水质水量复杂多变的格尔木市城区外围农牧区地带扩展。

    2015年,项目实施过程中,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精心组织实施基础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将勘探深度向350米加深,寻找发现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以及地下淡水赋存分布规律,并密切结合当地需求对所设计的10眼水文地质勘探孔全部实施探采结合,其中8眼勘探孔揭露淡水,按5米降深统一计算,每天合计出水量1.93万方,矿化度0.52-0.76g/L,可直接用于当地农牧业群众饮水和农业灌溉供水。其中实施的Z5号勘探井每天自流量600立方米,矿化度0.542g/L,已为一品红枸杞种植合作社所使用,成为继Z7号勘探井为郭勒木德镇鱼水河村牧民彻底解决了饮水问题后,又一眼及时解决地方群众水源难题的供水井,为该合作社200多名社员及其500亩枸杞灌溉提供了有力的水源支撑。可以预期,其它探采结合井也将发挥效益。同时随着项目调查研究成果的不断深化,1:5万水文地质调查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质量还将不断提升,服务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及百姓民生和脱贫致富的社会效益将不断展现。

    一品红枸杞种植合作社致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的感谢信

     

    1:5万水文地质调查精准帮扶青海藏区群众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