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7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16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调研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在开展主题教育中要注意抓思想认识到位、抓检视问题到位、抓整改落实到位、抓组织领导到位。这“四个到位”,为抓实主题教育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把学习贯穿始终,不断深化对主题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深化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认识,深化对党面临的风险考验的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行动才会自觉。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在这次主题教育中,认真地“照照镜子”,问一问自己在思想认识上,是不是存在着迟疑犹豫甚至不以为然,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做了该做的、尽了应尽之责任,日积月累,领悟就越来越深。

    要深入调查研究,把问题找到找准,把根源挖深,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是我们党的显著特点和优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坚持问题导向,真刀真枪解决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制约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舍得下深入调研的苦功,把情况摸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梳理出问题清单,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办法措施,逐条逐项落到实处。

    要对症下药,该完善的体制机制要完善起来,该堵塞的漏洞要堵塞好,该批评的要认真批评,该处理的要严肃处理。“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为衡量标准,发现问题立行立改,不能拖延,不能虚与应付。当然,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措施落实得有没有效果,群众最有发言权,所以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高度重视群众评价,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赢得群众的认可。

    主要领导同志要带头学习、带头调查研究、带头检视问题、带头整改落实,发挥表率作用。开展主题教育,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先改起来、改实一点,同时担负好领导指导责任,抓好所属单位党组织的主题教育。主要领导同志需要扭住“执行不力”的问题,同党中央安排部署对表对标,强化法规制度执行。对开展主题教育消极对待、敷衍应付的,要严肃批评;对走形变样、问题严重的,要给予组织处理。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抓落实、求实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以贯之的理念与行动,也是衡量主题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我们一定要以“四个到位”抓实主题教育,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确保主题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新华网评:以“四个到位”抓实主题教育

    经过9天在太平洋调查区的多波束测线作业,“海洋六号”船已经初步掌握了调查区海底地形。但在平均水深超过5公里的深处,阳光无法直达,又有蔚蓝海水的掩盖,海底仍旧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海底环境资源概况,北京时间7月27日12时科考队员派遣了深海摄像系统潜入这片幽暗的水世界。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次使用的设备为第五代海底摄像系统,支持高清视频传输及闪光照相,由铠装光纤缆提供动力和通讯,水下照明灯亮度可调等功能。大电影由首席科学家及3位助理操刀,每天分三班拍摄;每班配有两名绞车操控手,负责掌控机位;两名地质专业人员进行地质描述,前者以视频方式记录测线范围内的海底状态,后者则在关键区域进行小范围的高清照相。


    拍摄现场的“科研精神”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船舶沿测线缓缓前进,绞车操控手需要根据地形变化将水下拖体时刻保持在离底2-3米范围内,实现约每小时3公里向前的“贴地飞行”。但当地形变化较快或船速突变时,摄像系统免不了与海底发生亲密接触。在27日14时30分,摄像就经历了“初吻”,嘴上立马就糊满了泥。虽然经过海水的一番冲刷,海底逐渐豁然开朗,但最后还是留下了两个顽固的斑点,作为青春的记忆。当然,记忆最终没跑赢岁月,经历几次亲吻和冲刷后,海底世界再次清晰动人。“要是能给它配一个雨刷就好了”,一旁的于宗泽与张旭开始讨论道。

    到了20时17分,绞车缆长已经由开拍时的6734米放到7991米,即将到达绞车的8000米安全极限。绞车手罗旭龙这时抛出了一个问题:“往年都是收放交替,缆长变化并不大,这次怎么就必须不停地放呢?”于立分开始了推理:水深不变,船速恒定,缆长却不断变大,那只能是底流变大了。“底流怎么会一直变大呢”?罗红波对此不以为然,也抛出一个“放风筝理论”。听着虽是通俗,但却耐人寻味。于立分计穷,鬼马地扯开话题:“其实人类对大自然的奥秘了解地还很少,我们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这三个后甲板技工的对话令人不禁莞尔,但也让我多少嗅到了“科研精神”的意味,也许这就是“海洋六号”的气质吧!


    把海底世界捞上来

     

    摄像操控室里,我们都围着巨型屏幕,跟随高清摄像机在海底贴地飞行。

    随着镜头推进,可以看到不时有白色尘埃飘落到这深海世界,那可能是上层海洋的生物碎屑经过多级分解的产物,也可能是被大气和水流运送至此的陆地尘埃,它在此停靠片刻,随后便加入到漫长的地质演化进程。

    过了荒漠区,生物逐渐多了起来,白色小虾、栉水母、紫色怪鱼、海星等陆续出镜。当然,还有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无数种细菌正从海底底部渗出来。镜头下,这些奇怪的生物大都体型小巧,如肥皂泡一样脆弱,若隐若现,幽灵一般在镜头下潇洒游过,其精致程度不亚于装在天蓝色小方盒里的蒂芙尼珠宝,极尽美丽,也极尽奇异。料想博物馆里的标本必不能告诉我们,这条怪鱼在水里有多优雅,它是怎样运动、捕食、交配以及繁殖的。拍摄过程中,还随处可见横七竖八的长条坑道以及蚊香状的生物遗迹,兴许是海底生物怕我们太过单调,特意留下的谜题呢。

    整个拍摄过程,大家似乎都在操着19世纪新大陆探险者的心,生怕错过任何关于这片海底的新发现。于是从头到尾,没有人敢离开。

    直至7月28日2时,深海摄像结束海底漫步,回归“海洋六号”。本次“海底电影”拍摄过程长达34小时,共完成90公里测量作业。

    作业完成后,眼睛累得发疼的科考队员们面露喜悦,结果令人满意。其实在很多时候,科学考察任务就如同深海摄像一样,是静态的。科学家们坐在各自的屏幕前,平心静气地观察、试验,有时偶然对大自然的奥秘发出几声赞叹和感慨。

     


    活动在5620米海底层的虾

    5500米海底的海星

    海底大电影,深海漫游——记首次海底摄像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