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3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矿产地质志办公室组织专家在对《中国矿产地质志·铅锌矿卷》《中国矿产地质志·建材非金属矿卷》《中国矿产地质志·宝玉石矿卷》成果进行了评审验收。三部志书成果均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评审。

    《中国矿产地质志·铅锌矿卷》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组织,历时七年完成。志书除前言及结语外,分上、中、下三篇,共十七章,并附中国铅锌矿成矿规律图(1∶500万)及其说明书。志书全面系统搜集了中国已发现的2000多处铅锌矿床的勘查、开发利用和研究成果资料,总结了中国铅锌矿床的发现、勘查评价及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及开发利用史;系统梳理了中国铅锌矿床的类型,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中国铅锌矿床的“主岩+成因”综合分类体系;分大区系统研编了120多个典型矿床,总结了矿区地质、矿床地质、矿床成因、成矿模式、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深入总结和论述了中国铅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从成矿域、成矿省和成矿区带三个尺度,论述了中国铅锌矿床的时空分布和主要成矿特征;指出中国铅锌成矿具多期性,可划分为太古宙、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中生代最为重要,其次为古生代;首次厘定了铅锌矿床的成矿系列、亚系列和矿床式,构筑了具有叠生特色的中国铅锌矿床区域成矿谱系图;总结了中国铅锌矿床勘查技术方法和勘查模型,分析了中国铅锌矿资源保障程度和资源潜力,指出了找矿前景及找矿方向和建议,探讨了铅锌在新兴产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中国矿产地质志·建材非金属矿卷》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中国非金属矿工业有限公司)组织,历时12年完成,凝聚了陶维屏、蔡克勤、章少华、陈正国、杨刚等三代建材人的心血。志书除前言及结语外,分上下两篇60余章,涵盖了80多种建材非金属矿产,总结了建材非金属矿产的总体资源概况,记述了重要建材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历史、开发利用现状、资源禀赋特征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首次厘定出中国建材非金属矿产12种矿床成因类型,建立了主要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记述了建材非金属矿产典型矿床的区域成矿背景、矿区地质、矿体特征、矿床成因等特征;划分了建材非金属矿的Ⅲ级成矿区带和矿集区,总结了建材非金属矿含矿建造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大地构造演化,按太古宙、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6个时段厘定了与建材非金属矿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亚系列,探讨了建材非金属矿与大地构造演化的关系;分析了中国建材非金属矿的资源保障程度,提出了优势、紧缺、供需平衡建材非金属矿产名单,开展了成矿预测,圈定了成矿远景区,分析了资源潜力,指出了找矿方向;首次编制了涵盖我国重要建材非金属矿产地的《中国建材非金属矿成矿规律图(1∶5000000)》及其说明书。

    《中国矿产地质志·宝玉石矿卷》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组织完成,邹天人研究员任主编,志书凝聚了邹天人研究员毕生的宝玉石调查研究成果,并全面系统搜集了全国80余种宝玉石矿产地的勘查和科研成果资料,总结了中国宝玉石矿的发现、勘查、研究和开发利用史、资源的禀赋特征、矿床类型等;分别记述了中国宝石和玉石矿床的大地构造环境、地质特征、形成条件、矿体形态及分布、矿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矿物共生组合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等,全面反映了我国不同宝玉石矿的成矿特征;系统总结了成矿规律,划分了宝玉石成矿带,厘定了宝玉石矿床成矿系列,初步建立了宝玉石矿床成矿谱系,深入研究了宝玉石矿产的找矿标志、分析了宝玉石资源潜力及找矿前景。

    三部志书均实现了我国已发现铅锌矿、建材非金属矿和宝玉石矿的矿产地全覆盖,全面反映了各矿种的资源全貌和成矿规律,均为各矿种第一部专业性矿产资源领域的专业志书,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丰富了典型矿床的研究内容,提升了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水平;还为地质找矿勘查及开发利用、地质教育及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为促进相关矿种产业的健康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评审会现场

    卷》《建材非金属矿卷》《宝玉石矿卷》三部志书通过评审...

      谢学锦,勘查地球化学家,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23年5月21日生,1941-1945年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化学系学习,1946-1947年重庆大学化学系毕业。1950-1952年任南京矿产测勘处实验室技术员,1952年调地质部参加地球化学探矿室的筹建工作,1954年任地球化学探矿研究室主任,1980-1983年任副所长,1983年至今任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执行局委员,国际《地球化学勘查》杂志主编,现任国际《地球化学勘查  环境  分析》杂志和《地球化学勘查》杂志编委,国际地质标准通讯区域编委,国际地科联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工作组指导委员会委员、分析技术委员会主席。

      主要成果有:发现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与苏联学者并驾齐驱的热液矿床原生晕分带序列,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地球化学填图和金矿勘查的理论与方法技术,泛滥平原沉积物作为全球地球化学填图采样介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深穿透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技术,“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缩小靶区”的矿产勘查新战略。

      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三部,2007年获国际勘查地球化学界最高奖-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金奖,获何梁何利基金2002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代表作有《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区域化探》,《金的勘查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块体—概念和方法学的发展》,《全球地球化学填图》,《Geochemical Reference Samples, Drainage Sediment GSD 1-8 from China》,《Regional Geochemistry-National Reconnaissance Project in China》,《Some Problems, Strategical and Tactical in International Geochemical Mapping》,《Geochemical Patterns from Local to Global》、《Analytical Requirements in International Geochemical Mapping》,《The Suitability of Floodplain Sediment as Global Sampling Medium: Evidence from China》,《Empirical Prospecting, Scientific Exploration and Information Exploration》,《Global geochemical mapping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谢学锦

     

    周恳恳,男,37岁,博士,专业技术八级,成都地调中心能源地质室副主任。专业方向:沉积地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在滇西成矿带龙川江盆地取得找矿突破,形成南方首个达中型规模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产地;首次完成西南地区放射性异常煤田钻孔统计数据库并编制完成西南含煤岩系放射性分布系列图件;率领成都中心古地理团队编制完成新一轮“中国震旦纪-新近纪岩相古地理图”,在华南构造-盆地演化方面取得创新性认识。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在龙川江盆地取得的铀矿找矿突破,不仅为滇西特提斯带赋铀盆地群的深入勘查和规模性找矿发现奠定了基础,更直接引导了中断多年的商业性勘查跟进。2018年下半年,中核集团二八〇研究所在地质调查成果区周边跟进部署实施了钻探查证工作,并向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表达了后续合作意向。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提出了滇西特提斯铀成矿带以主岩沉积相、铀源、成矿驱动三要素为抓手的“构造-相控矿”思路,为引导同类矿床发现和新区找矿突破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古地理编图实践,参与提出了“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油气基本地质条件”的认识论,将岩相古地理纳入油气页岩气勘探方法体系(已发表专著),推动了理论与应用的结合。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牵头组建以成都中心为首、核工业和煤田单位参与的西南铀矿调查团队,打通专业界限,建立了铀矿资料-技术-人才共享平台;带领成都中心岩相古地理团队、铀矿地质调查团队,于2011-2014年、2016-2018年连续获得中心项目考评前五名;团队先后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3名,出版专著三部、发表论文40余篇,在国内地学界形成一定影响力。

     

     
    周恳恳

    近日,受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其所属的天津地质调查中心联合坦桑尼亚地质调查局组织专家对“海上丝绸之路非洲中东部7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进行了野外验收。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一行专家和坦桑尼亚地质调查局Yokbethmyumbliwa局长、Maruvukomsechu副局长等参加此次野外验收。

    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野外调查工作情况和取得的初步成果汇报,对二级项目及下属子项目坦桑尼亚基岩裸露区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和坦桑尼亚姆贝亚恩通巴地区1:2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野外采样点进行了实地抽查,核查了各类原始资料。

    检查中,项目野外工作质量得到了验收专家、特别是坦桑尼亚地质调查局专家的高度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全面完成了野外阶段各项工作任务,提交的野外验收资料齐全、符合相关技术要求,野外采样及技术方法严格执行了设计要求,记录规范完整,质量控制体系完备,野外工作质量总体达到优秀。

    该项目建立了中东部非洲地区砂页岩型铜钴矿、绿岩型金矿和砂岩型铀矿品位、吨位预测模型。采用“三部式”资源量预测方法预测中非铜钴成矿带内铜潜在资源量为2.8亿吨;刚果金东北部金潜在资源量为3.46万吨;坦桑尼亚太古代克拉通内金潜在资源量为4.31万吨;中东部非洲地区砂岩型铀矿潜在资源量为13.99万吨。项目首次获得了坦桑尼亚全国可测范围71元素地球化学数据(550000Km2),圈定金等资源远景区13处。完成坦桑尼亚姆贝亚地区1:2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面积15330Km2,综合圈定金等找矿靶区8处。

    该项目调查研究成果将推动一批矿床地开发,为区内经济发展水平提供支撑。初步完成的坦桑尼亚低密度地球化学数据库、中东部非洲地质矿产数据库等成果,将为引导我国地勘单位、中资企业在区内继续开展矿产勘查等工作提供信息支撑服务。通过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的开展,全面了解研究区元素分布状态,掌握影响环境元素分布特征,为生态环境评估提供了信息支撑。项目的开展还增进了我国与坦桑尼亚的传统友谊,进一步夯实了合作基础,为下一步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组进行野外抽查

     
     
     
    “海上丝绸之路非洲中东部7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