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6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6年11月29日,应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同位素室邀请,英国Nu仪器公司北京分公司杨启超博士一行2人,为同位素室科技人员宣传讲解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Nu Plasma3。

    Nu Plasma 3是英国Nu仪器公司生产的第三代大型双聚焦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是为同位素离子同时测量提供最佳精密度和准确度而专门设计,配备有受专利保护的可变色散离子透镜、固定位置多接受检测器、强峰拖尾过滤器、干泵等,可有效降低仪器维修频率,大大提高使用效率。除了常规的Sr、Nd、Pb、Hf同位素体系外,亦能用于Li、Mg、Ca、Cr、Fe、Cu、Zn、Mo、Cd等同位素测定,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核工业、生物医药、环境科学等领域。

    随着地调局“九大计划、五十项工程、三百多个项目”实施,各项目组的测试需求不断增加,而同位素室现有仪器设备已无法满足地质调查及科研项目的需要,尤以高精度锆石原位微区U-Pb同位素定年最为突出。

    目前,武汉地调中心同位素室已做好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相关购置申请。新仪器到位后,可开展锆石和其它含U矿物(斜锆石、金红石、榍石、磷灰石、独居石等)微区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单矿物Li、Sr同位素分析及非传统稳定同位素(Mg、Fe、Cu、Zn、Mo等)分析等。

    通过此次新仪器调研活动,同位素室科技人员详细了解了Nu Plasma 3的特点和性能,正开展该仪器与其它厂家同类型仪器的综合对比工作。同时,同位素室将提前部署开展新仪器相关测试方法的准备工作,为新仪器的安装调试和管理运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切实为地质调查科技人员排忧解难。

    武汉地调中心同位素室开展新仪器调研

    12月22-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专家对局业务中心进行了评估,对局第一批重点实验室完成了验收。局党组成员、地科院党委书记王小烈出席会议并讲话,局机关总工室、基础部、资源评价部和水环部、科外部有关领导参加了评估验收会。

    王小烈充分肯定了局业务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在支撑服务地质调查业务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下一步局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要与地质调查“十大计划、五十项工程、三百多个项目”的业务布局紧密结合,聚焦目标任务,支撑地质调查做好“六大服务”。二是要密切跟踪国家科技条件平台改革新形势,准确定位,加快发展,推进以地球深部探测与能源资源安全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国家级平台建设;三是发挥局业务中心与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作用,支撑实现局“十三五”地质科技创新目标。四是依托单位要大力支持,加快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

    本次评估验收会,是按照“五问”的要求,全面评估局业务中心近五年来的运行状况和服务地质调查业务发展取得的成效,验收局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以及支撑引领地质调查发挥的作用。专家在认真审阅报告并听取汇报的基础上,对每个业务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我局召开业务中心和局重点实验室评估验收会

    6月1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所所长、“松科二井”深部科学钻探工程现场总指挥张金昌来到中国科技馆一楼报告厅,为三百多名小朋友作了主题为《神奇的“钻地术”》的科普讲座。讲座以图片资料结合视频资料的形式介绍了为什么要开展科学钻探、科学钻探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以及“我的梦想”。

    近一个小时的讲座,让孩子和家长们了解到全球最深的科学钻井、我国有多少科学钻井、以及刚完井的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勘探技术所负责施工的7018米松科二井深部钻探工程的一些趣事,特别是现场互动,让家长和孩子们意犹未尽,如此近距离地和深部钻探科学家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是我们未知的地球深部钻探科学,让家长和孩子们很开心,也让孩子们了解到距我们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恐龙灭绝的原因。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观看了松科二井钻进至7018米的VR全景视频、钻进至7018米在地下取出的岩心。让大家深受教育和启发,更坚定了学好知识的决心。

    《神奇的“钻地术”》科普讲座在中国科技馆成功举办

    9月11日,为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丰富离退休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组织离退休职工到宜昌市城郊生态第一村官庄参观,感受宜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官庄素有“宜昌后花园”之美称。近年来,官庄村以创建宜昌市城郊生态第一村、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中心村、全市现代农业示范村、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样板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村等“五村”为目标,努力打造美丽宜居宜游官庄,促进村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殊荣。

    130余位老同志分乘四辆大巴前往官庄。大家首先来到狮子山观景平台,在那里可以俯瞰官庄全貌,“最是橙黄橘绿时”,漫山遍野的橘树果实累累,处处一派丰收景象!登山过程中,大家相互鼓励,边爬山边拍照,一路欢声笑语。特别是91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赵祥山也不甘示弱,他执意不让别人搀扶,边走边看,兴致盎然,一步一步稳稳地登上观景台。

    随后,大家来到三峡柑橘博物馆进行参观。博物馆集中展示三峡地区柑橘产业的文物史料、历史进程和产业现状。馆藏的三百多幅图片和一百多件实物,从不同侧面向人们展示了柑橘在三峡地区悠久的种植历史。

    这次参观的老同志中有几位曾经在官庄插过队。他们的心情特别激动,总想找寻一点点过去的影子,可惜怎么都找不到过去的样子:“变化实在太大了!认不得了!”老同志们都说,宜昌市这几年发展太快了,农村变化太大了,官庄太美了!

    此次参观活动不仅为老同志们放松心情、回归自然提供了一个机会,更为老同志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大家由衷地感谢中心党委和领导的关心。他们共叙友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深深感受到宜昌发展的成就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纷纷表示这次活动既开阔了视野,又交流了感情,非常好!

    为组织好这次活动,离退休管理处周密筹划,精心安排,确保安全,保证了活动圆满成功。

    参观博物馆

    合影留念

     
    武汉地调中心组织重阳节活动

    2019年10月2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普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保护地球 精彩地质”科普作品大赛优秀作品评选揭晓,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地质大学、新华网、摄影和漫画协会等单位的20位专家对各类科普作品进行了评选,最终评出一等奖8个,二等奖26个,三等奖51个。

    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在“4.22地球日”期间,围绕地质调查重点工作、地质科学社会热点面向社会发布,历时5个多月,在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矿业报社、全国地质资料馆、漫画和摄影协会等单位的支持下,截止9月底,征集到文章141篇、诗歌70首,视频16个,绘画和摄影作品267张,课件35个。百余家单位(包括局直属单位)的近三百多位作者参与了本次作品大赛。在初选基础上,专家组从作品与地质工作相关性、作品的创新性、作品的结构层次等方面进行评选,最终75件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评审专家对本次作品大赛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作品内容丰富、种类齐全、视角独特、表述生动,许多作品能够关注地质热点、地质科学内涵,以全新的视角、新颖的形式、生动的描绘展示地质工作特点及成果。同时,专家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一是各个类别的征稿可以和专业协会合作,提前组织开展针对性创作,以专业作品带动科普创作的整体水平,以征稿带动专业人士关注科普题材。二是征集到的作品首先请专业人员分类,加大初评力度,提前淘汰不合格的作品,终评时让专家能够更加集中精力评选出优秀的作品。三是逐步向网评过渡,建立专家库和评分系统,有助于提高评审质量和效率,有助于扩大影响,发现更多优秀作品和人才。希望继续把此项工作成熟、完善地开展下去,广泛征集作品,让更多的科普人才和作品脱颖而出。

    本次大赛征集到的作品质量较往届大赛均有较大提高,作品在创新性、探索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方面有所突破,收集了一批围绕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地质灾害、地质矿产等地质重点工作领域的优秀科普作品。活动吸引了全社会各个领域的科普人员参加,挖掘出一批地质科普创作人才和作品,推动地质科研成果的科普化,提高公众对地质工作的了解和热爱,科普作品大赛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第三届“保护地球 精彩地质”科普作品大赛评选揭晓

    编者按:在飞速发展的当今中国,“5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刻度,更是在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的一个日新月异、直线跃升的箭头。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样一句话:“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从中共十八大至今,中国已走过近5年的路程。在这五年里,加速前进的中国,始终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也始终秉持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如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我们党治国理政开辟了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了新局面。

    5年间,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走到了世界舞台大中央,在做到的同时,以独具魅力与风采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方案,把“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真切地书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册上,赢得了世界上无数惊艳的目光。在这个过程中,矿业全行业,包括地质调查、地质勘查、矿产开发以及矿业行业管理在内,在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逆风飞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安全提供了可靠的矿产资源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

    “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砥砺奋进的5年”专栏,与读者一起回顾5年来我国在地质调查、地质勘查、矿产开发以及矿业行业管理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发生的巨变,从而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敬请关注。

    地质调查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战略和油气体制改革。图为鄂宜页1井

    能源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能源供应和安全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长期以来,能源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能源供求关系深刻变化。能源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国际能源格局的风云变幻,中国正面临着世界各国能源战略部署所带来的挑战。这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也是对中国和平崛起的严峻考验。

    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6月7日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明确了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其首要人物就是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

    新世纪以来,我国能源发展成就显著,供应能力稳步增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取得成效,科技进步迈出新步伐,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建成世界最大的能源供应体系,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实际上,作为地质找矿的先导,在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方面,地质调查工作功不可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调查工作。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对地质调查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为做好地质调查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国土资源部党组部署,把能源矿产调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组织实施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及重要矿产资源调查等计划,实现了能源资源调查重大突破,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优化能源资源结构、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发挥了重要基础支撑作用。

    地质调查五年的成果与进展

    ——实现全球首次成功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有望引领一场新的能源革命。

    积极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预测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量超过1000亿吨油当量,海域钻探证实有2个超千亿方级水合物矿藏。在西沙海槽、琼东南海域、神狐海域及东沙海域预测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量744亿吨油当量,在青南藏北冻土区9个天然气水合物有利成矿区块预测陆域远景资源量350亿吨油当量;通过实施钻探调查,证实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和神狐海域水合物矿藏均超千亿立方米,实现海域找矿重大突破。

    实现全球首次成功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5月18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在南海神狐海域实现连续8天稳定产气,试采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历史性突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贺电指出,这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在掌握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取得系列新突破和新发现,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提供重要支撑。

    北方等油气调查开辟50万平方千米勘查新区,拓展3套油气勘查新层系。首次确认银额盆地为石炭系-二叠系大型含油气盆地,证实了石炭系-二叠系是我国北方油气调查重要新层系,开辟了12万平方千米勘查新区;圈定松辽盆地外围5个侏罗系含油气中小盆地,在火山岩之下成功发现油气显示,证实了火山岩覆盖下的侏罗系是重要新层系,开辟了辽西地区20万平方千米火山岩覆盖区侏罗系勘查新区;在新疆塔里木、准噶尔等盆地周缘矿业权空白区和退出区块开辟了18万平方千米勘查新区。圈定了新疆柯坪冲断带、松辽盆地外围阜新-金羊-凌源、银额盆地居延海凹陷等20处油气远景区。

    实现油气新区新层系重大突破和发现。在陕西延安地区部署实施的宜参1井在奥陶系风化壳钻获3.7万立方米/日的工业气流,是宜川地区奥陶系风化壳首口日产过万方的参数井,开辟了3500平方千米勘探新区,预测资源量1000亿立方米;在突泉盆地部署实施突参1井,取得侏罗系油气重大发现,经压裂获轻质原油。

    有力支撑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在银额盆地优选6个有利勘查区块竞争性出让,中石化中原油田和延长石油在务桃亥和温图高勒两个区块实施的拐参1井、延哈参1井、延哈2井和延哈3井等四口参数井,均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实现了银额盆地新区、新层系具有战略意义的油气重大突破。在新疆优选5个有利勘查区块进行招标,其中4处成功出让,新疆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迈出坚实的一步。

    ——非常规能源矿产地质调查取得重大突破,为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服务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示范。

    在四川盆地周缘、武陵山、滇黔桂、中扬子、下扬子地区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开辟了6万平方千米勘查新区,新发现震旦系陡山沱组、灯影组,寒武系岩家河组、天河板组,奥陶系宝塔组,志留系石牛栏组,二叠系栖霞组、龙潭组、大隆组9套油气页岩气新层系。圈定了正安-酉阳、宜昌-长阳等10处页岩气调查远景区,基于重大突破和发现成果,优选了正安、秭归等14个页岩气有利勘查区块。

    取得贵州遵义安页1井、湖北宜昌鄂宜页1井、鄂阳页1井、四川达州华地1井、安徽宣城港地1井页岩气系列重大突破,实现了页岩气调查在长江经济带从上游向中游、下游拓展的整体突破态势,贵州遵义、湖北宜昌有望成为新的页岩气勘查示范基地。其中,贵州遵义安页1井一举获得二叠系栖霞组、志留系石牛栏组、五峰-龙马溪组和奥陶系宝塔组“四层楼”式天然气、页岩气重大突破。石牛栏组含气地层累计厚68米,经压裂获超过10万立方米/日的高产稳产工业气流。安页1井油气调查的重大突破被认为是历史性、里程碑式的,对于南方复杂地质构造区和贵州省油气勘查是开天辟地的,圆了中国地质工作者和贵州人民60多年的油气梦。鄂宜页1井在寒武系水井沱组压裂试气获得6.02×104立方米/日、无阻流量12.38×104立方米/日的高产页岩气流,首次实现了中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的重大突破。首次发现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气,含气页岩厚度144米,含气量平均超过1立方米/吨,最高达2立方米/吨。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球最古老的页岩气藏,实现了新元古界页岩气的重大发现。康玉柱、李阳等9位院士、专家一致认为:鄂宜页1井页岩气调查的重大突破是历史性、开拓性、导向性、里程碑式的,填补了中扬子寒武系油气勘探的空白,首次确立了寒武系水井沱组为页岩气勘查开发新的主力层系,对广大南方复杂构造区块油气勘探具有示范引导作用,对形成南方页岩气勘探开发新格局、支撑长江经济带战略和油气体制改革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陕西米脂镇钾1井首次在石炭系海陆过渡相实现页岩气重大突破,获得页岩气井口流量5.7万立方米/日,计算无阻流量11.4万立方米/日。

    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取得重大进展。积极探索“油铀兼探”和“煤铀兼探”的综合找矿新机制,围绕鄂尔多斯、松辽、准噶尔等我国北方中新生代盆地煤田、油气田区开展铀矿调查,圈定找矿靶区200处。经钻探验证,发现具有中大型远景规模的矿产地12处,初步形成以北方砂岩型铀矿为主的资源分布格局。

    地热资源调查取得重要进展。完成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查明浅层地温能资源每年可采量折合标准煤7亿吨;查明全国地下热水资源每年可采量折合标准煤18.65亿吨;初步测算我国地下3~10千米范围内干热岩资源折合标准煤856万亿吨,在青海共和盆地发现我国首个可大规模利用的干热岩资源潜力区。

    ——大宗紧缺矿产地质调查取得系列找矿重大突破,有力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实现。

    2011年以来,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累计提交找矿靶区1700余处,引领和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新发现700余处大中型矿产地,铜、铅锌、金、锰、钨、钼等矿种发现一批世界级超大型矿床,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点矿种勘查5年目标全面实现。其中,铜、铁、铝土、锰、钾盐完成或超额完成了5年目标任务,金、铅、锌、镍、钨、钼6种矿产提前完成10年找矿目标。

    初步形成了我国西部亿吨级铜矿远景地带,主要包括班公湖-怒江、冈底斯和西南三江等成矿区带;初步形成了亿吨级铅锌矿远景地带,主要包括西昆仑、西南三江和环扬子等成矿区带;贵州铜仁地区发现和评价了西溪堡、桃子坪、道坨和高地等4个亿吨级锰矿,累计探获资源量6亿吨,奠定了一处世界级锰矿资源基地。

    ——锂、晶质石墨等战略新兴矿产地质调查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保障。

    四川甘孜州甲基卡矿区外围实现了重要找矿突破,累计新增氧化锂资源量100万吨(平均品位1.41%),全区探获资源总量超过200万吨,奠定了1处世界级锂辉石矿资源基地。

    新疆奇台县新发现黄羊山超大型晶质石墨矿,估算资源量2000余万吨,平均固定碳含量7.01%,大鳞片晶质石墨占比达30%~35%。黄羊山石墨矿的发现,使新疆一跃成为石墨资源大省,在原有黑龙江鸡西、萝北等6大石墨资源基地基础上,有望形成新的晶质石墨资源基地。

    三大“坚持”助力中国梦

    上述能源资源调查重大突破的取得,关键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以“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作为指导思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创新驱动和人才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改造地质调查工作,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坚持传承地质文化,着力培育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

    第一,优化工作布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地质调查在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基础和先行作用。

    中国地质调查局新一届党组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作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地质调查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解决重大能源、资源、环境和灾害问题中的作用,调整优化地质调查工作布局。围绕“五个服务”,确定了“坚定不移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坚定不移坚持公益性地质工作定位、坚定不移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总体要求,梳理形成“十大计划、六十多项工程、三百多个项目”的地质调查业务体系,明确了地质调查工作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部署重点。

    充分发挥地质调查在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基础和先行作用。海域陆域能源矿产调查并重,有效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常规与非常规能源矿产调查并举,有效服务多轮驱动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东部与西部重要矿产调查并重,有力支撑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宗紧缺矿产与战略新兴矿产并举,为国家大宗紧缺矿产资源供应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第二,推进科技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和人才战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第一驱动力”的理念。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力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土资源部党组加强科技创新的总体部署,科技创新思路和布局进一步明确。

    为此,中国地质调查局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第一驱动力”的理念,加快实施“科技兴局”战略,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瞄准资源、环境、灾害和地球系统科学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按照“地质调查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的思路,以地质调查项目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地质科技进步的引领支撑作用,着力推进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依靠地质科技创新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调查局始终坚持人才战略,实施卓越地质人才计划、杰出地质人才计划和优秀地质人才计划,把人才队伍建设与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以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为导向,以“五问”、“五不惟”为标准,评选出首批“李四光学者”和杰出地质人才,建立了地质人才成长“双通道”,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整体实力大幅提升。

    第三,传承地质文化,弘扬“李四光精神”和“三光荣”优良传统,着力培育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

    优秀地质文化是地质调查事业薪火相传的思想灵魂,是地调百年的历史积淀和智慧结晶,是激励地质工作者继续前进的强大力量,对于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质调查局坚决传承地质文化,弘扬“李四光精神”,继承“三光荣”优良传统,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

    在工作实践中,中国地质调查局着力培育新时期地质工作者“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核心价值观。局党组对各单位和各计划、工程、项目实行目标责任制,对岗位责任实行责任分解传导和目标考核,实现任务目标人人有责;用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和改造地质调查,同时要把科学普及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每个计划、工程和项目都设立了地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目标;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围绕重大科技目标,联合局内外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协同攻关;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大干部职工继承老一辈地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坚守信念,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厚积薄发,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

    中国地质调查局承担的地质调查工作,任务繁重,使命光荣。广大干部职工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地质调查成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砥砺奋进的5年:“三大坚持”,书写找矿突破传奇
      12月17日,南疆地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在巴州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参加会议并讲话。

      王研表示,党中央高度重视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支柱作用,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国土资源部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十分重视新疆地区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于2008年7月11日在乌鲁木齐签订《关于加快开展新疆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合作协议》,八年来,财政投入总经费147.0亿元,自2015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地质调查“九大计划、五十项工程、三百多个项目”,设立了“南疆地区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工程”。这些项目的组织实施使得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地质找矿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地质工作程度得到大幅提高,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水工环工作服务民生作用凸显。

      王研认为,当前地质调查成果丰硕,全力支撑服务了南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体体现在七个方面: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大幅度提高;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积极推进民生工程,解决缺水地区饮水问题;挖掘“绿色能源宝库”,发现曲曼高温地热田;协同攻关,解决一批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性科学问题;优化组合,建立了适合不同景观区的快速评价技术方法组合;持续深入,不断加强与邻国地质矿产对比研究和国际合作交流。

      王研强调,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收官“十二五”、规划“十三五”的重要之年,是落实未来全国六年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部署的开局之年,对南疆地区下一步的地质调查工作,他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大南疆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力度,推进南疆地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二是积极探索找矿新机制,中央地方共同拉动社会资金投入,统筹各类资金,科学部署项目;三是大力依靠科技创新,破解制约找矿的关键科技问题,助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四是加强塔里木盆地油气基础调查、资源潜力及战略选区,为油气改革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五是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大力开展国际矿业和地学合作;六是依托南疆地区的资源优势,加快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富裕南疆、绿色南疆。

      会上,来自地调局西安中心,巴州、阿克苏地区等地的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共同总结南疆地区资源勘探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经验,围绕如何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机遇,做好下一阶段南疆地区资源勘探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建言献策。


    会议现场

    王研讲话
    南疆地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在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