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地质文化村是由外在的地质文化体验与内在的宜居宜业共同构成的乡村发展模式,是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成果转化应用形式的创新,是一种集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于一体的新型乡村。2018年11月7至8日,“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前往浙江省台州市横溪镇金村开展地质遗迹与保护科普示范项目指导工作。项目组会同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台州市国土局、仙居县国土局有关负责同志共同研讨了《地质文化村建设技术要求(初稿)》,并就金村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现状和下一步发展方向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座谈。 

    金村位于横溪南部六都坑溪沿线,北邻横岩南接新碧,整体呈带状分布,行政区域面积为1.5平方公里,共有71户235人。全村人多地少、山多田少,受距离和地势所限,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外出打工,村内房屋破旧,“穷山恶水弱村”正是昔日金村的写照。但与“弱村”相对的却是金村所蕴含的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拥有典型的流纹岩火山地貌,岩嶂、一线天、象形石等景观相映成趣,两期火山活动重新塑造了金村的原始地貌,成就了这里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人文历史悠久,最早先民可追溯到明朝成化年间;天然矿泉水自山脚缓缓流出,四季不断;土壤清洁无污染,春采枇杷、夏摘杨梅、秋收柑橘、冬挖山笋,绿色农产品四季皆有;野生动植物丰富,铁皮石斛、石仙桃、娃娃鱼有迹可循。伴随着新农村建设与地质文化村建设,金村百姓期待着把家乡建设的漂漂亮亮,发展文化村旅游,走上致富路。

    目前,金村地质文化村建设已初见成效,在村口设计的地学科普长廊与地质年代旅游步道已经建成,村民们还将原来破旧的特色古民居与现代建筑风格结合打造了游客接待中心,初步实现了地质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合、地球故事与村民故事融合、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融合、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融合。在地质文化村建设过程中,村民全程参与全部建设、经营过程,达到了以丰富的地质遗迹为载体,以特色农产品、民风民俗为依托,通过地学科普、休闲度假、文化传承等形式吸引旅游消费,引导村民参与家乡建设与环境改善,发挥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主观能动性,并从中受益,形成良性循环的目的。下一步,当地政府将大力加强对金村地质文化村的宣传,增加旅游知名度,提升当地村民收入。

    通过此次调研,项目组将结合浙江省通源乡白雁坑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经验,参考地质遗迹调查规范、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和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等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进一步修改完善《地质文化村建设技术要求(初稿)》,为未来的地质文化村建设提供技术标准和参考依据。

    金村村口标识

     

    金村四绝

    游客中心

    金村旧貌

    地学科普长廊

    image011

    地质年代步道 

    “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赴金村开展地质文化...

    地科院物化探所“西北重点油气盆地无人机航磁调查示范”项目组近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县进行物性采集工作中发现三处地裂缝地质遗迹。

    经项目组初步分析,认为该遗迹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皮山县位于昆仑山北坡,近期地震频发,该地裂缝有助于厘清该地区的发震地质构造;同时,三处地裂缝风景优美,其断崖百米,壁立数丈,裂缝尺余,谷底有白浪滚动的湍流,清澈见底的缓流,一线天、一孔天多见,是新疆地区少见的自然景观,与周边桑珠岩画、桑珠巴扎等人文景观配套,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新疆皮山县发现地裂缝地质遗迹

    浙江省金村新貌

    近日,中国地质学会印发《关于开展2020年度地质文化村(镇)申报(第一批)工作的通知》,拉开了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镇)评选工作的大幕。

    根据《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现阶段将打造“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地质﹢生态康养”“地质﹢创新创意”以及“地质﹢综合服务”6种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模式。那么,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以及支撑服务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地质文化村(镇)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地质﹢”落地?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遗迹调查专家董颖。

    浙江省白雁坑村崩塌堆积地貌

    1.将地质遗迹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理念应运而生

    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始于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的开展。

    据董颖介绍,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牵头组织实施的《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在全国发现了大量、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这些地质遗迹,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记载着丰富的地球历史信息,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随着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工作的推进,如何使分散分布、无法作为地质公园进行开发的、省级以下的地质遗迹点实现有效保护,逐步提上日程。

    2013年,《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在浙江省嵊州市通源乡白雁坑村发现了大面积分布的凝灰岩质巨石堆积体,为火山喷发和后期崩塌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质遗迹,周边还有骆驼峰、神仙洞、石笋岩、高山湿地等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而且,白雁坑村还处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会稽山古香榧群的核心区。崩塌地貌、高山湿地、千年香榧林、万年巨石阵,在白雁坑村交汇融合,形成了“石中有榧、榧中有村”的独特景致。

    何不将地质遗迹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理念应运而生。

    2013年,项目组与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原绍兴市、嵊州市国土资源局等相关单位多次会商,共同研讨探索白雁坑地质文化村建设思路,并开展了通源乡地质文化特色村地质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通源乡地质环境保障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等一系列工作。经过反复研讨,专家们探索性地把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农业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等组合起来,将地质文化与乡村文化、地质故事与村庄故事、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嵊州市通源乡地质文化村建设方案》。2014年,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地质专家的指导下,白雁坑村开启了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的建设之路。

    经过3年多的建设,一个集地质遗迹保护、特色农产品产销、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于一体的地质文化村初步建成。在这里,地质调查成果直接转化为“四有四可”应用成果:依托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建设开放式科普展示区,做到“有物可看”;以种类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以及历史悠久、独特有趣的民风民俗为依托,精心打造高山农家特色菜及农特产品,做到“有品可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当地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编写科普读物,并收集整理200余篇描写白雁坑的诗文,做到“有文可读”;培养当地村民的地质文化兴趣,制作科普视频和宣传影片,扶植具有当地特色的曲艺表演,做到“有声可听”。

    在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嵊州市对白雁坑村及附近区域的道路交通、电力、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并实施了整村亮化工程,新建了停车场,硬化了村内道路,还对5000平方米土地进行了补植绿化,改造农房7000平方米,并打造了20家集星空露营、品质居住、文化休闲、健身康养、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民宿。

    整齐排列的农家小楼与古色古香的民俗住宅交相辉映,村内的石板路一直延伸到山脚的游客步道,沿途有讲述亿万年间地球故事的科普长廊。随着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白雁坑村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山村渐渐成了周边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仅地质文化村建成的头一年,该村就接待游客2万人次,全村增收1000万元。到2018年,该村农副产品增销2000万元以上,农户直接增收近800万元,人均收入达5万元以上。

    江西省高多村的科普长廊

    江西省高多村通天岩

    2.地质文化村示范建设带动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美了、农民富了

    白雁坑村的变化也带动了周边村镇建设地质文化村的积极性。“我们与当地部门在白雁坑村进行调研时,附近村镇的领导带着介绍资料找到我们,让我们也帮他们规划建设地质文化村。”董颖说。

    看到地质文化村建设为当地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项目组决定将试点范围扩大。2017年,项目组根据调查成果在全国开展了地质文化村试点选点调研,最终确定浙江省仙居县金村、江西省兴国县高多村、陕西省宁强县落水洞村作为2018年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示范村庄。

    “之所以选择这3个村作为示范村,是因为它们在地质资源、地理位置、乡土人情等方面各具特色,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董颖详细介绍了3个村的建设情况。

    浙江金村以丘陵山地为主,广泛分布中生代火山岩,发育有峰、嶂、一线天、拟形石等火山岩景观类型。金村北侧一个山坡分布了大量的崩塌巨石,其体量非常可观,重达千吨以上的巨石比比皆是;六都坑溪,是典型的V字形峡谷;村西山脚下自然出露的泉水长年不断,水质达到“偏硅酸类矿泉水”的标准。

    江西省高多村拥有典型的丹霞地质遗迹。其中,高多村的通天岩,不仅出露大型斜层理等原生沉积构造,而且表面还发育棋盘状、龟背状、玫瑰状的后期风化裂隙。

    陕西省落水洞村地处大巴山深处,被誉为“世界最美天坑”的禅家岩镇地洞河天坑群就坐落于此。地洞河天坑呈脚掌状,开口面积约18万平方米,最大深度340米,主要发育有天坑、地下河、洞穴、峡谷等地质遗迹,并分布多处瀑布群。

    而这些,都是可以讲出“地质故事”的资源。

    除此之外,这3个村还有着独具特色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比如:金村有100多亩山地油菜花、古河故道、天然矿泉水、梯田等;高多村拥有富硒土地、湿地、河流、千年古樟树等特色资源;落水洞村人文气息浓厚,保留了较为完整的陕南羌族传统习俗。

    通过地质文化村建设,将这些独特的“卖点”与地质遗迹资源融合起来,乡村便展现出别样的魅力。

    比如,金村构建了以地质旅游景点、中小学生研学路线、地质专业科考路线和地质特色农产品为主题的地质文化体系。“村里建设了‘金村故事墙’,介绍金村的地质地貌格局和演化,讲述最早先民定居的历史,以及基于村民生活现状分析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董颖介绍说。目前,金村已建成村庄科普研学文化区、果蔬园林采摘区(滑坡灾害防治区)、火山地质休闲健身游览区。

    地质文化村建设,也带动了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令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一年的打造和建设,金村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不仅成功列入“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工程”,2019年还被评为“华东最美油菜花村”。

    3.打造“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宜居宜业新农村,建设“特色版”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和要求就是“生态宜居”。在这样的要求下,利用、保护、培育乡村各类资源,紧密结合历史文化传承,建设、美化新型农村就是一种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而以建设地质文化村(镇)的形式助力乡村振兴,让一方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通过优化布局,再认识乡村美、再体验乡土情,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好、保护好,正是其中之意。

    为此,2019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全面开启了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并印发了《推进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总体工作方案》,明确在全国打造一批“空间开放、产业鲜明、生态宜居、文化丰富”的地质文化村(镇)。

    为了科学、规范、有序推进全国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管理,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中国地质学会组织编写了《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并于今年5月发布执行。《指南》明确,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按照“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基本定位,打造“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宜居宜业新农村、新乡镇。

    其中,“地质为基”是指:地质资源是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的根基,地质演化史和人地和谐发展史是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的基础,地质特色是贯穿地质文化村(镇)建设过程的基调。“文化为魂”是以地质文化为主线,通过科普故事、文学创作、文艺表演等形式,把地质文化和乡村文化二者“串起来、用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地质文化。“融合为要”是实现地质知识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地质与旅游、文创、农业等产业融合,美丽乡村建设、宜居示范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精准脱贫等政策相融合;政府、企业、专业机构和村民等各类建设力量相融合。“惠民为本”是本着惠民富民的宗旨,改善村容村貌,实现环境优美;通过特色农副产品和文创产品销售、发展民宿、全域旅游等实现农民增收;让老百姓讲自己村上的地质故事,让村民实现物质上富裕、精神上富有。

    今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会同地方政府探索打造10处地质文化村(镇)示范样板。据董颖介绍,除浙江金村、江西高多村、陕西落水洞村外,福建省大田县杞溪村、福建省平潭县北港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下牙村已于2019年进行了初步建设。目前,广东、山东、江苏、云南、河北、海南等地的多个村庄也已纳入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序列。这些村庄都有着相同的特点:地质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高,基础设施建设齐全,生态环境优美……

    在董颖看来,地质文化村(镇)就是美丽乡村的特色版。随着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更多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将在中华大地上徐徐铺开。

    “地质﹢”绘织特色乡村美丽画卷

     于都梓山万亩富硒蔬菜基地。

    支撑服务赣南苏区精准脱贫是地质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更是政治担当。本着这一理念,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发挥专业优势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点上示范辐射面上脱贫,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精准的举措,举全局之力打通地质工作支撑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地质+”的扶贫作用进一步显现。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与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赣州召开支撑服务赣州七县精准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工作(2017年)成果交流会。来自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江西省地矿局、赣州市矿产资源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7家局属单位,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南院、湖北省国土测绘院等13个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2017年赣南扶贫的进展与成果。

    成果一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分批移交地方政府,指导建设一批农业示范基地,惠及数万名百姓

    2017年,赣州地区第一批4个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报告(宁都县青塘—兴国梅窖、于都县禾丰、于都县梓山、赣县清溪地区)报告编制完成。该项成果发现了无公害富硒土地180.44平方千米,圈定了集中连片无公害富硒区13处共158640亩,且发现了富硒大米、富硒花生等农产品。于都梓山镇大陂村、赣县石莞—南塘、宁都青塘、兴国县梅窖镇等4个富硒集中连片区面积均达万亩级,具备发展富硒现代农业的良好条件。

    南京地调中心完成的《赣州市特色农业基地档案集(第一批)》,包含2016~2017年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发现的16个富硒土壤农业基地、9个绿色农业基地;《2017年赣州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初步成果及成果图件》,囊括寻乌澄江、瑞金谢坊、兴国高兴、兴国茶园、兴国龙口、于都罗坳、赣县沙地、崇义上堡、信丰油山和宁都地区等10个地区发现的35处集中连片无公害富硒区,图集内容包括绿色土地资源分布状况,氮、磷、钾等元素丰缺状况等成果。这两项成果已于2017年11月9日移交给赣州市矿管局,对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发展特色农业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赣州市、县政府的推动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已经建成。如:兴国县高多镇1000亩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于都梓山万亩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于都禾丰3000亩蔬菜种植基地、兴国县梅窖富硒功能农业产业示范园(规划阶段)等。在赣州,土地质量调查到哪里,农业公司就跟踪投资到哪里的局面正在形成。

    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和打造,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出“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入股分红+蔬菜种植”的脱贫模式,真正实现“造血式”脱贫。

    成果二

    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持续发力,解决当地百姓安全饮水问题,提供安全水源地,支撑地方“水产业”发展

    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水环地调中心完成10个图幅1∶5万水文地质调查,总面积4600平方千米,覆盖赣县、宁都、于都、兴国四县。武汉地调中心、水环地调中心两个单位合计完成46口探采结合井,合计涌水量每天超过1.5万立方米,可解决10余万人安全饮水和农业灌溉水问题;已经建成的2处安全饮水示范工程,可惠及两村万余名百姓的用水需求。同时,发现了多处不同品级的矿泉水、纯净水,圈定多数地热异常靶区,有望助力赣南地区形成从高端到一般档次、可持续发展的“水产业”。

    2018年,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部署面积2750平方千米,涉及寻乌、会昌、瑞金等县的6个图幅,力争实现赣州七县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全覆盖。

    成果三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圈定了一批找矿靶区,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方向

    武夷山成矿带龙泉—上杭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新发现10多处矿点、矿化点、找矿线索。整装勘查区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在会昌岩背外围、老茶亭等地发现具中型以上规模的锡矿矿产地、在寨脑—坳下找矿靶区发现一处接触交代型硫铁多金属矿。在画眉坳主矿带距已知矿体400米外,揭露10余条含钨石英脉,为画眉坳老矿山及区内找矿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基础资料。

    《华南重点矿集区稀有稀散和稀土矿产调查》二级项目,全面调查华南各重点矿化集中区稀有稀散稀土矿产,在赣南宁都谷寨地区发现伟晶岩脉40余条,共有7条锂辉石矿化体,有望可提交一处中型规模及以上锂辉石矿产地。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通过对兴国—宁都地区萤石矿主要成矿带典型矿山的路线地质调查,在主要成矿带追索圈定了一个萤石矿找矿远景区。目前,对该矿点施工少量钻探进行深部揭露控制,预估算得氟化钙矿物量30万吨。

    成果四

    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进展,建立了2处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助力企业年增加产值近3000万元

    对赣南地区重要非金属矿、有色金属矿、稀有稀散金属矿、典型固废等开发利用现状开展调查评价,针对重要矿山企业技术需求,开发综合利用适用技术并进行生产工艺流程升级改造示范。其中,针对江西润鹏矿业、兴国县中萤矿业、宁都河源锂辉石、兴国风里背高岭土4家矿山企业,开展选冶技术改进和综合利用研究工作,研发了新的选冶工艺,每年可为企业增加几百万元至上千万元不等的经济效益。目前,润鹏矿业已经建设了新的选矿厂,采用新研发的工艺和技术预计年增产值达1000多万元。

    经初步估算,针对四类矿产资源开展的综合利用研发技术,可直接为四家企业带来每年近3000万元的收入,为赣南地区同类型的矿山企业发展提供了示范与支撑作用,将为整个赣南地区矿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成果五

    地质遗迹调查助力申报地质公园,助推赣州获得“中国恐龙之乡”新名片

    2017年,地质调查工作支撑宁都县翠微峰景区、兴国县丹霞地质公园通过省级地质公园评审,并积极推动赣州市恐龙化石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为赣州市被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授予“中国恐龙之乡”称号提供了技术支持。

    同时,在赣州市瑞金市发现以丹霞地貌中钙化堆积及构造裂隙“一线天”发育密度大为特点的地质遗迹景观,在赣州市赣县发现以丹霞地貌为特征的龟裂发育集中区,经与各县市有关部门接洽,达成申报省级地质公园的意向,目前已形成初步调查报告。

    可以预见,随着石城、兴国、宁都的地质公园的建设,以及赣县、瑞金、信丰等地地质旅游资源的挖掘,赣州市有望打造成一个丹霞地貌、客家文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度假区。

    成果六

    开展赣州七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放射性地质环境调查,为赣州绿色矿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赣县、兴国、于都、宁都、寻乌都是赣州扶贫区矿业大县,各类矿产资源的长期开采引发了多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寻乌县矿山集中分布环境影响区为重点,开展1∶5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查清了环境影响区的地质环境问题,分析了采矿活动影响下的区域地质环境效应。针对典型废弃稀土矿山,开展地质环境综合整治试验、示范,探索废弃稀土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关键技术方法,构建了废弃稀土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模式,对赣南苏区精准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单位还开展了赣县、兴国县放射性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确定赣县未发现对人体有放射性危害的区域,为适合居住地区。本次调查评价模式可用于指导赣南老区的放射性地质环境调查,有效评估区域地质环境放射性安全,为赣州扶贫区的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地质+”打造精准扶贫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