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春天是东北最好的季节,一场透彻心扉的春风吹过,吹醒了大兴安岭皑皑白雪下沉睡的大地,吹绿了广阔平坦的松辽盆地,吹化了蜿蜒千里的辽河。伴随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全面铺开,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调查团队聚焦找矿突破需求,积极统筹谋划,主动担当作为,服务东北地区13个大型资源基地建设,为东北地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基础地质支撑。基础团队长期从事野外一线的基础地质工作,为了探寻地学奥秘,他们不畏丛林沼泽、不惧严寒酷暑,调查一个个露头、分析一组组数据、绘制一张张图件。他们以孜孜不倦、坚持真理、以苦为乐的地质调查精神,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向人们展现了白山黑水的地质史卷,让人们领略了沧海桑田的地壳变迁。

     图1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团队合影

    近年,基础团队聚焦找矿突破需求,积极统筹谋划,主动担当作为,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亚造山带与古生物调查研究、数据更新与综合编图等传统优势学科方面成效显著,为服务东北地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地质支撑。

    变质基底调查崭露头角,创新性成果明显

    该项工作带头人主要由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室陈井胜副主任、赵辰和张超三位博士组成,近年主要致力于地球古老克拉通岩石圈早期构造演化样式及变形特征(以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冀东地区、鞍-本地区等为研究重点)、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辽-吉造山带构造演化等。通过地质填图和基金项目工作的开展,近年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

    团队赵辰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置身于华北克拉通太古宙构造体制研究中。面对常年和爱人两地分居的状况,并没有影响他坚定的地调科研脚步。通过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1:5万区调项目,在华北冀东地区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厘定出冀东安子岭花岗绿岩带为典型的穹脊构造样式,冀东太平寨高级变质区为卵形构造域,为古板块重建以及探索板块构造在地球上的启动与演化机制提供新的构造地质学证据。

    在张立东研究员和邢德和正高级工程师都曾是基础地质室的“老主任”,通过他们主持的“辽东-吉南地区区域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创新提出了“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是我国保存最好的古元古代洋板块地层系统,重新厘定了硼矿等矿产资源产出的建造构造特征,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新资料。目前,两位先生虽已退休,却还在为沈阳地调中心的发展奉献着余热和提供技术上的指导。

    陈井胜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通过主持“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大规模辉绿岩床群侵位机制及古环境与古地貌响应”联合基金项目,发现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地区存在多期次基性岩浆活动,这些岩浆活动总体与全球13-14亿年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有关,使得我国元古代构造岩浆活动与全球构造事件接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这一成果背后,也是他强忍着岳父岳母常年卧病在床、自己父母身体也不乐观的情况下的艰辛付出。

    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室主任汪岩正高级工程师,同时任基础地质室党支部书记,平日大部分时间需要处理基础地质室的全面工作,而这并没有影响他地调科研的步伐。通过主持的“松辽盆地西缘扎赉特-巴林左旗区域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在内蒙古东南部阿鲁科尔沁旗双胜镇一带新发现古元古代一套变质杂岩,为中亚造山带南部的微地块的成因和演化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团队钱程硕士和张超博士,家里孩子小,没人帮忙照顾。但是通过主持的“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的开展,取得了系列创新性地质成果,如新厘定出了“龙江-乌兰浩特微地块(27-14亿年)”,为兴蒙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构造格局的厘定提供了新资料。而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和他们的爱人和家庭默默奉献和坚定支持密不可分的。

    另外,沙特阿拉伯地盾精细填图项目是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团队首次走出国门,与世界先进的地质填图方法技术接轨迈出的重要一步。陈井胜博士与团队成员李斌、尤洪喜、孙巍和江斌等人员克服了全新的填图理念、地质条件和恶劣气候带来的不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在异国他乡传递着中国基础地质人的精神。目前已完成了3幅1:10万地质图的野外数据采集和地质图说明书的编写工作。这不仅是基础团队个人业务能力的展示,更是团队协作的胜利,为沈阳地调中心建立国际化区域地质调查队伍、培育国际化地学人才、打开国际化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细解剖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造山带团队接力再奋进

    中亚造山带精细解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伴随着沈阳地调中心的不断发展,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上世纪80-90年代,以唐克东研究员为代表的沈阳地调中心老一代专家,组织我国北方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联合进行基础地质研究,为东北地区构造格架的建立和古亚洲洋的演化历史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1∶100万东北地区构造体系图及其说明》、《中国北方板块构造文集》(第一集-第五集)等大量论著的出版与发表,建立了西拉木伦加里东弧-陆碰撞褶皱带和东乌珠穆沁加里东陆缘活动带,将锡林浩特杂岩解体为俯冲-增生杂岩和陆缘火山-碎屑岩南北两带,当前许多重要地质问题的主体认识依然遵从这一时期的综合研究成果。

    到了二十世纪初,面积性地质调查工作逐渐加快,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工作的开展,为解剖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奠定了基础,以张立东、付俊彧、刑德和、汪岩、杨晓平正高级工程师等为代表大区专家,在林西-巴林左旗-法库新发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蛇绿构造混杂岩,提出了“双向俯冲”模式,确定了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位置及时限;解体了华北板块北缘构造带和扎兰屯岛弧带的物质组分,复原了洋壳的俯冲过程;完成了东北亚地区主要构造单元划分,提出了古亚洲洋构造域是古生代造山带镶嵌一系列微陆块的基本格局。

    随着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持续开展与综合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中亚造山带研究团队的年轻一代接过前辈手中的火把继续在探索之路奋进。如,张超、钱程、秦涛、杜继宇、李斌、那福超、马永非、时溢、张丽等技术骨干,他们以精细解剖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为目标,联合国内外科研单位青年学者,从图幅尺度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扎进露头尺度的精细研究工作,先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东北区创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列原创性研究成果:解剖了法库-昌图-公主岭-双河镇地区的构造混杂岩,明确了古亚洲洋南部大陆边缘系统组成和结构;将原划“扎兰屯地块”重新厘定为早古生代弧盆系;新识别出一系列古老微地块等。他们以年轻人最具有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潜力,持续推进精细解剖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工作;他们以火热的热情和坚毅的信念,接过前辈手中的大旗,用自己的青春书写新时代的地质印记。

    发挥传统优势学科作用,古生物团队持续发力

    地层古生物是沈阳地调中心的优势学科,研究团队具有优良的传承和深厚的积淀。自1962年建所以来,特别是上世纪60-90年代,老一代专家们为东北地区区域地层系统的建立和各门类生物化石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东北地区古生物图册》等大量地层古生物论著的出版与发表,在古生代腕足类动物群、安加拉植物群,中生代林家植物群、羊草沟植物群、热河生物群、黑龙江鸡西—龙爪沟生物群以及木化石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展现了沈阳地调中心在该领域曾处于国内一流水平、部分研究居国际领先地位。该时期是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团队的辉煌四十年,团队人才济济,生物门类齐全,涌现出多个分支学科的专家。如:黄本宏、郑少林、张武三位研究员是古植物学界顶级专家;张立君研究员不仅是介形类专家,而且掌握东北地区大量区域地质资料,被称为“活地图”;王五力研究员既是是叶肢介类等无脊椎动物专家,又是大地构造专家;谷峰老所长擅长双壳类,苏养正研究员擅长腕足类,郭胜哲擅长珊瑚、蜓类等。他们足迹遍布东北,为东北地区基础地质研究以及能源矿产寻找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研究持续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有关早期被子植物及银杏类化石的研究曾合作在美国《Science》及英国《Nature》杂志共发表了3篇论文,木化石研究成果也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以上成果曾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二十一世纪早期,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研究团队张立东、邢德和、陈树旺、丁秋红、郑月娟等研究员成为中流砥柱。他们在辽西地区开展了1:5万北票等4幅区调,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创性成果,出版了《辽西义县组-冀北大店子组火山-沉积地层对比》、《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及其生物群地质图集》等专著,发表了一系列地层古生物论文,将地层古生物研究推向另一个高潮。然而,即便如此,受上世纪末期地质行业大萧条的影响,地质人才断层、流失严重,导致沈阳地调中心的地层古生物学科逐渐没落。

    可喜的是,随着新一轮的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大量古生物化石点的新发现和一系列新进展新认识的取得,促进了新一代地层古生物研究团队的成长,如:张渝金、张德军、公繁浩、黄欣等。他们不忘初心,坚持专业,长期工作在野外第一线,为与国内、国际学科研究前沿接轨而努力。基础地质室副主任张渝金正高级工程师,作为沈阳地调中心新一代古生物人的代表,联合沈阳地调中心古生物学者和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青年老师们,针对国家需要导向,积极申请项目,开展东北地区的地层和古生物工作。先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创新平台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心区创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新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新材料,建立了8个新属种化石,建立3个孢粉植物组合序列,首次证实了我国东北地区中侏罗世末曾存在寒冷期等,建立了晚中生代温室气候期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性重要成果,为我国东北地区侏罗纪植物群演化、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团队将以“部辽西中生代地层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古生物陈列馆”为主要平台,合作建立沈阳地调中心的地层古生物工作基地,在人才培养、学术研讨,科普宣传等方面,积极与各大地质院校、研究院所、地方或国家地质博物馆等单位交流合作,以提升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学科的影响力。

    智能驱动与数据更新,综合地质编图工作持续跟进

    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团队有这样的三位老同志,他们是付俊彧、杨晓平和汪岩三位同志,都是地质矿产正高级工程师,具有丰富的野外调查、综合研究与地质编图经验,是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和综合编图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先后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参加工作,三十多年的地质调查研究风霜雪雨,斑白了他们两鬓,常年的野外地质生活给他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书架上、收纳箱中保存的一本本专业著作以及工作心得,记录了几十年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峥嵘岁月,特别是东北地区著名的三道湾子金矿、三合屯金矿都是他们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发现的找矿线索,并顺利转变为勘查目标,成就大、中型金矿床。特别是汪岩和杨晓平同志,爱人都在齐齐哈尔工作,两地分居已十年有余,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前进的脚步。作为为地质奉献了青春和智慧的老兵,他们现在依然在东北大地上奋笔疾书,为了找寻地质演化的真象,跑遍了东北大地每个角落,实时跟踪实施项目的进展,形成了500余份大比例尺剖面和素描图,开展了多次野外交流会,集成了500余幅1∶5万区调成果,参考了2000余篇文献,带领包括宋维民、刘英才、张广宇、那福超、庞雪娇、陈井胜、钱程、张超、张渝金、唐振、施璐等一众年轻的地质骨干,编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东北)(1:1500000)及说明书》、《东北地区1∶150万大地构造相图及说明书》、《中国东北及邻区1∶250万地质图及说明书》;完成了东北地区1∶50万无缝整合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按照洋板块地质学思想编制了大兴安岭成矿带和东北地区1∶100万地质图、1∶200万洋板块地质构造图、1∶200万岩浆岩地质图、1∶200万变质岩地质图等,并在此基础上编著并出版了《大兴安岭古生代“洋板块地质”研究进展》;编著并即将出版《中国区域地质志▪大兴安岭志》、《中国区域地质志▪东北志》。这些综合编图与研究成果,对古元古代辽吉洋、古生代古亚洲洋和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对矿产资源、能源的控制作用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启了大兴安岭及东北地区洋板块地质综合研究之先河,极大提高了东北地区成矿基础地质背景的认知水平。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三位老同志之间团结互助,对待工作尽心竭力,协同提高业务水平;在团队建设中一直以身作则、以踏实的工作作风为年轻人做出榜样,不忘沈阳地调中心“老带新”、“传帮带”的光荣传统,在业务上悉心指导年轻技术人员,促进年轻技术人员的成长,为形成研究室精诚团结、协作共进的学术氛围、造就研究室高凝聚力奋发向上的业务团队作出了表率。那些经过岁月锤炼的经历、镶嵌在地质图及研究报告中汗水、对青年人成长的悉心指导,一直是沈阳地调中心区调人代代传承的精神宝藏。

    在熠熠生辉的成果背后,是所有基础团队成员付出的艰辛和汗水。他们有父母,想为日益衰老的父母多锤几次背;他们有家庭,也想为日夜操劳的妻子分担家务;他们有子女,更想为可爱灵动的孩子讲故事、盖被子。在茫茫林海、在崇山峻岭、在荒茫沙地,纵然荆棘满目、浑身泥泞、满面尘土,经历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高峰和低谷,他们的眼中始终有光,心中始终坚信,执着坚守、孜孜不倦地献身东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正如古人谚语所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近年基础团队成果显著,先后完成1∶5万区域地质填图80余幅(其中全国特优图幅2幅、优秀图幅6幅)、1∶25万区域地质填图2幅,编制小比例尺综合图件与说明书5套,撰写科技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批国家基金8项、科技平台课题3项。这些成果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不同断代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

    目前,沈阳地调中心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三性工作定位进一步梳理东北地区基础地质工作的发展方向,继续充实发展“基础团队”,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分专业更加细致建实基础团队下设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调查研究团队(带头人:陈井胜、赵辰、张超)”、“中亚造山带调查研究团队(带头人:张超、杜继宇)”、“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调查研究团队(带头人:张渝金、张海华)”、“地层古生物调查研究团队(带头人:张德军、张渝金)”和“数据更新与综合编图团队(带头人:付俊彧、杨晓平)”,提升不同断代、不同构造域影响下的成矿地质背景综合认知水平,进而建实“中国地质调查局东部大陆边缘研究中心”和“自然资源部辽西中生代地层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相信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沈阳地调中心党委的正确带领下,在基础团队“老带新、传帮带”精神的感染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始终坚信“心有所向,行则将至”!“找矿求突破,基础在先行”,乘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东风,基础团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大有作为,为沈阳地调中心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找矿求突破 基础在先行——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基础地质...

    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试点工作办法》,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开展相关工作,支撑黑龙江省、河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估试点工作。

    11月20日-21日,“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工作动员会暨培训会”在七台河市召开。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试点工作做了重要讲话和部署安排。讲话指出,该项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大改革任务之一,是加快推进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要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责任,标准领跑、政策扶持,创新机制、强化监管,落实责任、激发活力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工作新机制,努力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生动局面。

    郑州综合利用所对参会人员进行了调查评估指标和工作方法培训,介绍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目的、主要指标及解释、评估方法等内容,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讲解,为黑龙江矿山实地调研和评估做了基础性技术性支撑。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是加快推进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试点省份主要有黑龙江、河南、浙江、山东、宁夏、湖南和江西,涉及矿种主要有煤、石墨、石油、天然气、铁、铜、金、铝土矿、稀土、水泥灰岩、萤石等矿种。下一步,郑州综合利用所将联合黑龙江省区域地质所,在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协调下开展黑龙江石墨和煤矿试点矿山的实地调查工作。

    来自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地调局郑州综合利用所、黑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所、哈尔滨市国土局、伊春市国土局、绥化市国土局、鸡西市国土局、虎林市国土局、双鸭山市国土局、七台河市国土局、齐齐哈尔市国土局、黑河市国土局、牡丹江市国土局、佳木斯市国土局以及黑龙江省部分试点矿山企业等60多家单位的120余人参会。

    3

    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工作启动

    10月12日-14日,二连-东乌旗成矿带西乌旗-白乃庙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在锡林郭勒盟巴彦胡硕镇组织召开了找矿成果野外现场研讨会。

    本次会议旨在总结内蒙古昌图锡力锰银铅锌多金属矿找矿成果,部署下一步工作。会上,各参加单位就2017年度矿产地质调查和矿床综合研究、矿产预查以及物探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汇报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到野外对成矿地质条件、矿化蚀变情况、钻探工程现场及岩心等进行了详细观察。

    大家一致认为,项目找矿成果突出,尤其ZK37401、ZK46401两孔分别圈定出51米银铅矿和15米锰银铅锌矿的工业矿体,为提交昌图锡力锰银铅锌大型有色多金属矿产地提供了可能。另外,2017年度完成的1:1万地面磁测和1:1万电法扫面的补做工作,进一步印证了矿区存在火山机构和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构造,同时新发现一处极化率较强的异常体,并且大地电磁测深具有较好的低阻高极化体的特征,是下一步钻探验证的首选地段。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金若时主任指出,该矿是中国北部这一类型矿床的首次发现,对指导大兴安岭中南段找矿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须深入总结成矿地质成矿规律,力求在更多地区取得此类矿床的找矿突破。国土资源部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吕志成总工认为,项目找矿工作已取得突破进展,下一步应总结控矿因素,更加精细的控制矿体产状和规模。内蒙地勘基金中心陈志勇主任强调重视基础地质工作,对赋矿地层与控矿构造特别是火山机构进行详细研究,为下一步研究成矿规律和矿床成果提供支撑。

    本次现场会全面总结了2016-2017两年来的找矿成果和进展,对下一步工作开展与落实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会议明确了基础地质调查在找矿突破的支撑作用,指出了物化探综合找矿方法的有效性,进一步开拓了项目组的工作思路,为2018年度矿产调查的工作优化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天津地调中心、发展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锡林郭勒盟和东乌旗国土局、内蒙古地质调查院、黑龙江省地调院院齐齐哈尔分院等单位专家领导4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

    野外现场

    内蒙古昌图锡力锰银铅锌矿2017年度找矿成果野外现场...

    10月6日,在举国欢度国庆、中秋,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再传捷报:随着最后一架次飞行的平稳落地,“大杨树盆地中东部航空重磁综合测量”勘查子项目圆满完成年度野外飞行任务。

    该勘查子项目隶属于“羌塘及塔里木等盆地航空物探调查”二级项目,使用AS350B3E型直升飞机作业,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为临时起降点。年度设计飞行工作量20000km,实际完成飞行工作量20148.4km,全区累计飞行258小时46分钟,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指标要求。

    子项目的顺利完成,为查明区域地质构造、基底起伏、隐伏断裂、岩浆岩分布等油气成藏相关信息提供了高精度的航空重磁资料,为打赢“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科技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杨树盆地中东部航空重磁综合测量圆满完成年度飞行...

    “安全生产月”期间,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共开展13个不同形式的安全主题活动,并通过“航遥之家”微信公众号实现了“基地-野外”同步开展活动。同时,还通过电话、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及时将“安全生产月”期间部局安全生产相关文件精神传达到野外工作组,要求做到“接到通知,就地落实”。6月28日-29日,组织检查组赴齐齐哈尔市富裕县野外一线,对执行大杨树盆地中东部航空重磁综合测量的913队检查“安全生产月”工作落实情况。

    检查组听取了913队关于近期安全生产情况、生产进度以及“安全生产月”落实情况的汇报后,详细查阅了野外生产台账、安全生产责任书、安全措施、租车合同、行车日志等相关资料和记录,着重检查了汛期安全培训、汛期安全自查情况。检查组还实地检查了913队的飞机临时起降点、野外队驻地、日变站、车辆使用等情况,并与野外队和机组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胡尚英副主任通报了地调局和中心“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开展情况,对野外安全生产工作提出要求:增加对临时起降点飞机、仪器检查频度,做好安全防护工作,进一步加强与机组沟通协作,严把安全生产关,安全、顺利完成本次航空磁重综合测量任务。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安全检查组赴野外一线检查“安全生...

        本招标项目于 2016 年 5月25 日 9时在沈阳国际皇冠假日酒店(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南大街88号)会议室(3楼巴塞罗那厅)开标,由评标委员会评审并经招标人确认定标,现将中标人公示如下:
    1、招标项目概况
        1.招标内容及预算:
        1.1招标预算:27个标段共7282.14万元
        1.2经费来源:中央财政预算资金
        1.3委托业务概况与招标范围:详见标段情况表;1-14标段各投标人最多只能兼中2个标段,15-19、26标段各投标人只能中1个标段,20-23标段各投标人只能中2个标段,24、25、27标段各投标人最多只能兼中2个标段。
        1.4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加强地质调查项目委托业务政府采购工作的通知》(中地调函【2016】87号)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不得以投标人身份参与本委托业务投标。


    标段情况表


    2、评标办法

       评标办法:综合评分法
    3、中标人
    标段1:
    中标人为:吉林省地质调查院
    标段2:
    中标人为:辽宁省地质勘查院
    标段3:
    中标人为:辽宁省地质矿产研究院
    标段4:
    中标人为: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
    标段5:
    中标人为: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
    标段6:
    中标人为: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研究院
    标段7:
    中标人为:辽宁省地质勘查院
    标段8:
    中标人为: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标段9:
    中标人为: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齐齐哈尔分院
    标段10:
    中标人为:核工业二四三大队
    标段11:
    中标人为: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
    标段12:
    中标人为: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标段13:
    中标人为: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
    标段14:
    中标人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标段15:
    中标人为:吉林省地质调查院
    标段16:
    中标人为:辽宁省物测勘查院
    标段17:
    中标人为: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标段18:
    中标人为: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标段19:
    中标人为: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
    标段20:
    中标人为:东北煤田地质局一0一勘探队
    标段21:
    中标人为: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标段22:
    中标人为: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标段23:
    中标人为:东北煤田地质局一0七勘探队
    标段24:
    中标人为:东北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标段25:
    中标人为: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标段26:
    中标人为:辽宁省地质矿产研究院
    标段27:
    中标人为:北京勘察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4、公示时间
    公示期为 2016 年 5 月 27日至 2016 年 5 月 30日。
    5、联系方式

    招 标 人: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招标代理机构:辽宁国华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辽宁省沈阳市黄河北大街280号    地  址:沈阳市沈河区大西路339号银基发展大厦七层              
    邮    编:                               邮    编:110000                    
    联 系 人:赵东芳、张东琦                 联 系 人:王冠   李 谦                     
    电    话:024-86002928、86002989         电    话:024-31303899              
    传    真:                               传    真:024-82903289                       
    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
    ghzb_vip@163.com                        
    开户银行:                               开户银行:建设银行沈阳轻轨支行           
    账    号:                               账    号:21050139430100000015    

     

                                                        日期:2016 年 5 月27日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2016年地质调查委托...

     为深入贯彻落实部党组“五个服务”具体要求,4月2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主任金若时一行赴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就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实地了解内蒙古地质调查工作需求,特别是鄂尔多斯地区铀矿地质调查和锡林郭勒盟多金属矿产调查工作需求,并与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内蒙古煤田局、神华地勘晋陕蒙公司等单位进行座谈。座谈会由内蒙古国土资源厅总工程师张宏主持。

    会上,天津中心金若时主任首先介绍了此行目的、国家地质调查项目部署情况、推进内蒙古塔然高勒地区铀矿调查工作建议等情况。内蒙古国土厅张宏总工程师介绍了自治区地质调查工作基本情况及需求,提出了华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部署建议,同时,对地调局天津中心提出的与内蒙古国土厅、神华集团三方合作,加快推进鄂尔多斯塔然高勒地区铀矿地质调查工作及合作开展锡林郭勒盟铅锌多金属矿产地质调查的建议表示支持。神华地勘晋陕蒙公司总经理李进军介绍了神华集团在内蒙古塔然高勒地区工作情况,并表示赞成建立三方合作机制的建议。会议还就锡林郭勒盟昌图锡力铅锌多金属矿产地质调查有关事宜进行了商谈,黑龙江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齐齐哈尔分院张跃龙介绍了有关项目进展情况。

    最后,内蒙古国土厅、地调局天津中心、神华地勘晋陕蒙公司及与会相关单位,就“建立三方合作机制,加快推进鄂尔多斯塔然高勒地区铀矿地质调查工作”及“内蒙国土厅与天津中心进一步合作开展锡林郭勒昌图锡力铅锌多金属矿产地质调查工作”联合签署会议纪要,加快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工作。

    本次调研座谈会对于发挥各方优势,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现场

    地调局天津中心积极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工作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东北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立足黑土地监测与保护,促进黑土地地质调查科技创新,与吉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科研人员在松嫩平原北部黑土区开展了多学科联合考察。

    本次考察历时4天,以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为起点,以绥化市海伦市为终点,路线全程约500公里,依次考察了风沙土、黑钙土、黑土、暗棕壤、草甸土等土壤类型,考察人员从土壤学、第四纪地质学、遥感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多方面对黑土的形成演化发表看法并进行了现场交流。一是对土壤发生分类方法及野外识别认识深入,一致认为加强黑土的地球化学、古气候、古环境演化研究,进一步界定黑土地形成环境条件,为黑土地的形成演化研究及保护利用提供新的思路。二是黑土形成受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共同控制,松嫩平原北部黑土区地形变化明显,成土母质复杂多样,黑土形成的主控因素不明,应加强开展黑土地土壤地质调查,系统开展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等调查。考察人员针对黑土地调查的成果表达方式、技术方法体系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次考察是沈阳地调中心大力开展黑土地多学科调查研究、打造黑土地名片的良好开端,为多学科融合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奠定了坚实基础。

     

     

     

     

     

    沈阳地调中心开展黑土地多学科联合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