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姜月华(右)在野外采集地下水污染样品

    姜月华多次强调:“承担一个项目,不能只满足于完成工作量和提交报告,要以问题为导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年轻人更要敢于担当,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提出新观点,这样才能突破创新。”

    踏进姜月华的办公室,一排塞满书籍资料的玻璃柜映入眼帘,在柜子的角落里,堆着厚厚一摞获奖证书和奖牌,这些证书记录着他的足迹,他的奉献,他的成果:作为南京地调中心水环院院长、长江经济带工程首席专家,他先后主持30余项国家、部、省级重大科研和调查项目,获专利3项;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奖1项,省、部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成果一、二等奖2项,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地质人才”,首届全国地质勘探工程技术人员技能大赛技术标兵,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和应急抗旱找水先进个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去年又斩获第二届“最美地质队员”殊荣……

    勇于创新,用智慧书写成果华章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山河破碎。灾情就是命令。当了解到灾区急缺专业技术人员排查地质灾害,“要派最好的地质专家到灾区开展一线地灾调查评估!”的消息时,姜月华主动请缨:“我是共产党员,又是水环室主任,我先上!”17日,他和同样是共产党员、地灾调查优秀专家的刘红樱、葛伟亚作为抗震救灾先遣专家组,开赴救灾一线。

    作为专家分队副负责,姜月华和战友们逆向冲进灾区,冒着不断的余震和滚石,攀爬在数千米大山之中的松散滑坡体上,查滑坡,看崩塌,圈泥石流,协助当地政府制定防灾预案。近一个月高强度连续野外调查,共计核查排查芦山县地质灾害隐患点177处,这些地灾隐患点威胁着2745人和数亿元财产的安全。排查报告从监测预警、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三方面提出了具体防治建议,被地方政府及时采纳,为百姓支起安全防护网。

    “我是共产党员,”这是姜月华心中的标尺,每有急难险重的任务,姜月华都会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

    2011年正月,华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姜月华作为队长率领以水环院为主体的突击队奔赴严重缺水的河南巩义。

    巩义市北部为几十至百余米深的黄土覆盖区,南部山区多为煤矿开采区,地下水疏干严重,历史上一直是缺水地区,山区群众大多靠远程拉水解决吃水问题。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听闻有队伍打出干孔,姜月华没有马上布置打钻,而是一面研判地质资料,一面带技术员到其他打井机台调研取经;白天翻山越岭开展水文地质调查,晚上研讨问题调整工作部署。姜月华和队友大胆创新研究出适合当地构造特点的“一条高密度电法勘查找水”、“两种方法定井”和“四种方式钻井”的找水施工方法,57天里完成20口应急水井施工,孔孔见水,总涌水量2.23万吨/日, 解决了2.6万余人、5000余头大牲畜饮水和1.3万多亩农田灌溉问题。当地群众激动地涌向水井旁,向突击队送上“情系旱区寻甘露,抗旱凿井献真情”等20余面锦旗,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地下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治理工程”课程中,有一段对地质雷达在地下水污染调查中应用的介绍。这段被写进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的内容是姜月华在工作期间提出并成功应用的成果。

    2006年,姜月华带领团队在长江三角洲进行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碰到加油站,采用传统方法获取的水土有机污染数据精度总不理想。搜索记忆深处,脑袋里蹦出了地质雷达和高密度电阻率等物探新技术,他决定一试,效果极佳,对垃圾场、化工厂等污染场地的调查也事半功倍,发现的3个有机污染场地被当时的环保部列为重点治理对象。这一方法推动了地下水污染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他从此声名远播。此后,他作为主要核心成员,还参与编写了《我国地下水污染白皮书报告》和《中国地下水质量调查报告》。

    创新的思路源于姜月华对新知识的广泛涉猎。水环院职工说,每到院长办公室,他不是在展开的地图上圈圈点点,就是在电脑上疾书。“每次在网上看到国内外又有新技术、新理论出现,都让我兴奋。”不论是地质领域,还是信息机械的,只要觉得今后有用,姜月华都会浏览学习,记录在案,在实践中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在长三角工作多年,姜月华针对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应用“光纤技术”监测地面沉降量和地裂缝位移的方法,不仅费用低,而且精度高。技术方法很快从长三角推广应用至江苏沿海地面沉降、西安地裂缝、徐州煤矿地面塌陷、山西黄土湿陷变形监测等。姜月华在众多项目中取得的创新成果,引起国内外重视,部分成果不仅被SCI 收录,还连续两年提交国际原子能机构。

    2014年,他带领团队充分利用中央资金引领作用,与地方政府反复对接,创新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以1∶1~1∶2经费匹配投入的城市群、城市和小城镇三个层次城市地质创新合作模式,引领拉动社会资金4.6亿元投入,取得不凡的地质调查成果和应用转化战绩。江苏省丹阳市副市长符红海高度评价说:“央地合作的地质大调查给丹阳大地做了一次彻底的体检,创新的成果表达方式让我们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对丹阳经济发展起到重大促进作用。”

    敢于担当,唱响长江保护之歌

    万里奔腾的长江跨越中国东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流域。2014年,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核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水工环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姜月华,接受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新任务——作为《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首席专家,统帅11个省市野战军和地方部队,把脉长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长江流域国土规划、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规划及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地质支撑。

    工程浩大。12个二级项目,11个省市的数百名地质人员,体制不同、机制不同,项目内容不同,战线广袤又缺少普适技术规范,要形成统一的、能满足国家宏观决策和地方需求的集成成果,谈何容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姜月华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北京、南京和11个省市之间,对接需求,了解区位优势、发展规划、地质工作程度、队伍状况……

    随后,二级项目负责和技术骨干培训陆续展开,邀请的各领域专家们阐释现代地学理论、勘查和信息技术、报告表达方式,共同讨论技术路线和规范,互相启发,集思广益。2016年,12个二级项目全面铺开。姜月华更忙了。他既是主帅,要统筹部署项目,进行成果年度评估;又是大将,带领团队承担 “长三角南京—上海—温州城镇规划区环境地质调查”;还是联络官,要跟踪进展、梳理问题,协调专家野外指导、质量检查……记者约他采访,电话那头,他不是在野外,就是在去往研讨会、座谈会路上。

    天道酬勤。三年多时间,项目收获了串串令人瞩目的成果:

    项目之初,在梳理以往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基础上,编制完成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集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既专业又通俗,报送中央和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应用,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长江下游,他们创新提出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生态地质环境多元响应研究思路,利用新技术探测沿江跨江大桥侵蚀状况,发现跨江大桥主桥墩冲刷严重,已调查的 7 座大桥中有4座主桥墩冲刷深度大于10米,2座超过15米。当大桥管理技术人员看到附有三维数据图表的评估报告时,简直不敢相信,反复核实技术方法,最终由狐疑变信服,并迅速采取防治行动。

    在三峡,调查研究了地质灾害发育背景条件、划分了航道危害区域,查明丹江口库区堵河流域中下游滑崩流和不稳定斜坡1622处,服务于地方政府防灾减灾。

    在嘉兴,基本摸清城市地下60米空间可开发利用地质资源家底,构建了三维模型,研发了城市地质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地下空间政府决策分析平台,让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更科学、更智慧。

    亦师亦友,做青年成才的引路人

    同事们说,姜月华做事干脆利落、精益求精、亦师亦友,身上散发着地质人的豪爽与坚毅。

    “我今天的成绩得益于我的三位导师。”姜月华说,“一位是我硕士研究生导师业治铮院士。业先生传道授业,无私奉献着毕生所学,让我懂得如何做人做学问。另一位是我博士生导师殷鸿福院士。殷先生海纳百川,日夜奋斗在野外和实验室,让我知道求实和创新的重要。还有一位是我的野外项目老师岳文浙研究员。这位老地质对每一个项目都一丝不苟,对年轻人提出的问题毫不保留地答疑释惑。他们对地质的情怀,对工作的严谨,对成果的创新,深深感染着我,耳濡目染,他们成了我的标杆和目标——对项目对学生都不可懈怠。”

    姜月华在水环院的会议上多次强调:“承担一个项目,不能只满足于完成工作量和提交报告,要以问题为导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年轻人更要敢于担当,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提出新观点,这样才能突破创新。”

    2015 年初,中国地调局要求编制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 时间紧,任务重,姜月华提出“要让年轻人挑大梁”。编图期间,他亲自指导和把关每一幅图的编制。他的办公室每天都是编图的讨论声,每一张图、每一个人提出的问题他都认真指导,反复研究,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地质图集及时提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

    姜月华的研究生说:“姜院长有时比学校的老师要求还严。在野外跑起线路可带劲了,他和我们一起跑每一个点,观察每一个地质现象,探讨各种问题。”“和他跑野外, 你要一路小跑才能跟上,一天下来, 坐上车就能睡着。”职工们这样形容和姜月华度过的野外生活。

    点点滴滴,润物无声。在姜月华带领下,水环院已经建成一支由57人组成的水工环研究团队、基础地质研究团队、地球物理勘查团队、环境地质实验测试团队、信息资料团队。其中不乏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团队获江苏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姜月华更是成果丰硕,但他谦虚地说,荣誉属于团队、属于过去,未来才是我的追求。在“美丽中国”建设新时代,我们的责任是传承地质精神,做社会发展先行,让智慧在地质舞台绽放异彩。

    在地质舞台挥洒智慧与精彩

    2017年5月8-11日,国土资源部环境司派出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张进德、张楠和中煤科工集团唐山研究院有限公司高荣久组成工作组,赶赴青海省大通县桥头镇元树尔地表移动变形区现场,指导地方政府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开展灾情调查处置以及成因分析工作。

    现场调查发现,大通县桥头镇元树尔地表变形区位于元树尔村东侧、安门滩村南侧,元树尔矿井田边界南侧。此变形区于2017年4月19日开始出现变形迹象,部分梯田地表出现裂缝,田间硬化路发生裂缝现象。在2017年4月30日罕见暴雨后发生大范围变形。变形区面积约0.54km2,平面形态呈“长方形”,地表分布主要为风积黄土,其结构松散,力学强度较低。变形区东西两侧边界可见2条明显地表贯通裂缝,变形区内还发现羽状裂缝、地表隆起、串珠状洼地等变形迹象。同时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紧邻此变形区的元树尔村多户房屋出现开裂等变形迹象。

    分析认为,历史时期大规模煤炭资源开发造成了矿区和周边地形地貌及生态破坏,同时近期的连续强降雨冲刷,部分地段黄土湿陷,土体沿北东方向由高到低发生推移、蠕动是本次地表移动变形的重要原因。据以往地质调查资料分析,元树尔村地下局部存在采空区,受以往采矿活动影响,致使部分居民房屋存在墙体开裂现象。

    变形区在未来汛期降雨作用下,极易加剧变形移动,甚至可能会引发较大规模滑坡和泥石流,对下游工业厂房和居民地构成威胁。建议当地加快针对变形区的勘察以及监测预警工作,密切注意地表移动变形区的发展趋势;同时加强对元树尔村变形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

     
     
     
     
    环境监测院专家赴青海大通县开展元树尔地表移动变形...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刘宏伟,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从事城市地质调查、海(咸)水入侵研究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推动构建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形成地面沉降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方法体系;在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推出一批示范性成果。

    2.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重大工程和新型城镇化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需求,开展京唐秦发展轴、冀中南城市群、张家口和太行山北段综合地质调查,查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和重大环境地质问题,提出支撑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

    3.构建京津冀地面沉降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方法体系;形成基于遥感、地质及物探综合技术手段的太行山地区基岩地下水勘查技术方法体系。

    4.编制提交全国地面沉降防治报告、京津冀协同发展区资源环境地质图集、支撑服务北京市通州区和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地质调查报告等。

    5.完善京津冀综合地质调查信息系统,推进“地质云”京津冀专题建设和服务,全面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地质成果社会化服务能力。

    6.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华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平台、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和自然资源部京津冀平原地下水与地面沉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5个二级项目:京津冀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监测、京唐秦发展轴主要城镇综合地质调查、冀中南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太行山北段综合地质调查、河北张家口地区综合地质调查。

    (二)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姜月华,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从事城市环境地质方面研究。

    工程目标:

    1.查明重大水利工程对长江上中下游地质环境影响,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形成典型矿山尾矿和废石利用处置关键技术、高原斜坡地区隧道工程影响下岩溶塌陷防控技术等,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

    2.围绕国家和地方需求,开展长江干流岸线、岩溶塌陷、湖泊湿地区和矿山集中区以及环太湖、皖江、川东和黔中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重点查明地质背景条件、重大科学问题和环境地质问题,形成重要城镇区、重大工程区、重大问题区和重要生态区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提出与区域发展规划相适应的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策建议等。

    3.开展长江贯通时限与演化研究,破解长江起源与演化“世纪谜题”;形成重大水利工程对流域地质环境影响调查评价技术方法、高原斜坡地区隧道工程影响下岩溶塌陷防控技术、河湖湿地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后工业化城市更新地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技术方法、矿山尾矿和废石综合利用及盐碱地改良关键技术。编制形成环境地质调查规范、河湖湿地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方法指南、长江岸线资源调查技术要求、岩溶塌陷风险评估技术要求等。

    4.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报告;重大水利工程对长江地质环境影响报告;长江贯通时限与演化研究报告;支撑服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长江干流典型岸带修复治理方案和建议;长江三角洲地区盐碱地资源调查、利用和修复示范成果报告;支撑服务皖江沿江“1515”行动计划地质调查成果报告及图集;长江中游“两湖一库”湿地生态保护建议报告;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调查报告。

    5.构建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平台,为实现11个省市信息共享、“地质云”长江经济带专题建设和服务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6.建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中心、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光纤监测、两湖沿江湿地区地球关键带监测等示范基地。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9个二级项目: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评价、皖江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鄱阳湖-洞庭湖-丹江口库区综合地质调查、渝中湘南岩溶塌陷区综合地质调查、黔中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长江中游黄石-萍乡-德兴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云南安宁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攀枝花矿业城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四川广安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

    (三)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赵信文,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助理研究员,从事环境地质方面研究。

    工程目标:

    1.开展深部地质探测和勘查工作,建立重点发展规划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打造透明湾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工作,构建华南陆海统筹新样板。打造经济发达区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先行示范区。

    2.系统查明重点区优质水源地、优质耕地、地热、地下空间、海岸带等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开发利用现状与潜力,为服务大湾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修复等提供数据支撑。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断裂、岩溶塌陷、软土地面沉降、水土污染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研究,查明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地质条件,研究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提出防治对策建议。

    3.开展地下空间结构探测研究和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构建地下空间资源探测及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探索海陆交互带隐伏活动断裂调查方法,完善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地应力监测技术方法。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形成大湾区海岸带地质调查示范经验。通过央地、粤港澳三地人才、技术合作,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后工业时代地质工作新模式。

    4.编制大湾区系列资源环境地质图集,制作粤港澳大湾区系列影像、挂图、宣传手册,联合推动广州市地质科普园建设。

    5.支撑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地球科学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本底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专题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地质调查示范报告,粤港澳大湾区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示范报告,粤港澳大湾区活动断裂及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报告。

    6.联合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发大湾区“地质随身行”手机APP。依托“地质云”,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地质调查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

    7.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资源环境监测基地,构建监测网络,打造大湾区监测预警平台,为生态保护修复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组建广州城市地质调查联席会议办公室。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珠江口伶仃洋地区综合地质调查、粤港澳大湾区活动断裂调查与地壳稳定性评价、广州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

    (四)雄安新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

    工程首席专家:马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

    工程目标:

    1.调查深部地质结构和地质参数,建立区域地层划分标准和三维建模地层单元,建立不同空间尺度三维地质模型,构建世界一流的“透明雄安”。

    2.开展雄安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地和地下水质量、白洋淀生态地质等多要素综合地质调查,评价工程建设适宜性、地下水资源量、水土质量和白洋淀生态地质环境条件,为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和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地质技术支撑。

    3.探索形成白洋淀湿地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调查、监测、评价技术方法,构建雄安新区水土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技术方法,建立雄安新区厚覆盖区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综合探测技术体系。

    4.提交雄安新区重要规划建设区工程地质调查报告,雄安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报告,白洋淀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地学建议报告,雄安新区资源环境综合监测年度报告等。

    5.建成并运行“透明雄安”数字平台,并与“雄安云”实现对接共享,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提供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

    6.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雄安城市地质研究中心,构建地质信息服务机制,总结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雄安模式”,打造多要素城市地质和自然资源调查示范基地。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4个二级项目:雄安新区水土质量与地质调查评价、雄安新区深部三维地质结构探测、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监测和透明雄安数字平台建设、白洋淀地区生态地质调查。

    (五)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肖国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水文水资源和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研究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开展秦皇岛、涠洲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示范,建立陆海统筹的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并在全国海岸带推广应用,支撑渤海湾、长三角、黄河三角洲等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

    2.开展辽东湾、渤海湾、江苏沿海、浙江中部、三都澳、北部湾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和大连、宁德、北海等重点城市陆海统筹城市地质调查,查明重点河口湾区、重要生态区、重大工程区自然资源状况及资源环境问题。组织全国海岸带滨海湿地、海岸线、围填海等专题研究及成果集成。

    3.完善陆海交互带多手段、多目标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海岸带智能地质填图示范与推广应用,力争潮间带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技术方法达到国际领先。

    4.提交全国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报告(2019-2021年)、支撑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海岸带地质调查报告、渤海湾海岸线保护修复地学建议报告、黄河三角洲资源环境图集,提出北方海岸带典型盐沼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地质解决方案。

    5.依托“地质云”,建立海岸带“星空地海”资源环境监测网络和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持续更新全国海岸带海岸线、滨海湿地、围填海等自然资源与基础地质数据。

    6.以海岸带滨海湿地、侵蚀淤积、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底滑坡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为对象,加强海岸带地质研究中心等业务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滨海湿地生态地质国际研究中心及津冀沿海、浙江舟山、广西北海等陆海统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9个二级项目:津冀沿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大连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江苏滨海湿地多圈层交互带综合地质调查、北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浙江中部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广西钦州湾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雷州半岛东部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琼海-万宁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潮汕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

    (六)城市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葛伟亚,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副研究员,从事环境地质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形成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评价、监测及成果服务体系,制定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评价、监测、大数据集成技术标准及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作指南。

    2.组织开展山前平原、黄泛平原、黄土高原、滨江、滨湖、滨海、矿山等不同类型城市的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试点,探索重要地质资源开发利用和重大地质问题防治方法,形成典型示范经验和模式。

    3.创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方法,提出地上地下空间资源整体评价与协同规划理论,探索城市地区抗干扰高精度探测技术,攻坚城市地质结构探测、监测、建模等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4.提交全国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集成报告、示范城市多要素地质调查报告及地质资源环境图集、服务典型城市规划建设、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问题防控等系列应用服务报告。

    5.提出城市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属性模型建设标准、城市地质信息数据库建设标准,构建典型城市地质信息平台,建设“地质云”城市地质专题,提供示范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及应用服务。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12个二级项目:成都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青岛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南昌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安庆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郑州城市地质调查、延安革命老区综合地质调查、辽西凌河地区综合地质调查、杭州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武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惠州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牡丹江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辽阳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

    (七)丝绸之路境内段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董英,高级工程师,从事城市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查明黄河流域中上游重要城市群地区主要地质资源环境问题,提出支撑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地学建议。形成基于负面清单、短板理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理论。

    2.开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区、呼包鄂榆经济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重要节点城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引领地方政府加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提高对基础地质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的认识,形成丝绸之路境内段重要经济区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成果,为丝绸之路境内段重要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支撑服务。

    3.探索西北地区城市地面塌陷(黄土湿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升对西北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等工作的支撑服务能力。

    4.支撑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地质报告和图集,编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市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工作支撑渭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

    5.完善西北地区重要经济区城市群地质环境监测网,形成西北地区城市地质调查“地质云”服务产品。

    6.建实建强自然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中心、自然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野外观测科学站等平台。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关中平原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区综合地质调查、西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

    (八)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陈国光,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生态地球化学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紧密围绕“清新福建”建设需求,探索形成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综合地质调查模式和技术方法体系,引领地质工作转型升级。

    2.围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省)国土空间规划,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建议。在南平-三明-龙岩内陆发展带、宁德-福州-泉州-厦门沿海发展带,围绕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科学开发、支撑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问题修复,选择不同层级的典型地区开展综合地质调查试点,探索自然资源保护与治理修复规律,探索提高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措施,探索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于生态建设、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监管的方式及服务效应,为试点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管理服务,形成自然资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2~3处。

    3.开展地上地下统筹考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试点,探索形成从国土调查升级到自然资源调查的技术方法。

    4.形成福建省、典型试点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与规划建议报告;福建海岸带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监管建议报告。

    5.建设福建省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基础数据平台,支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与监管。

    6.建立“生态地质调查”“自然资源调查综合调查”与“双评价”团队,建立野外观测基地1处,支撑华东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调查评价、宁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厦漳泉同城化地区综合地质调查。

    (九)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黎清华,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从事水文地质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开展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建立自然资源空间区划技术方法体系,形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工作技术标准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模式的海南实践方案;开展省市县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试点。

    2.围绕海口江东新区、三亚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海岸带生态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地质安全、热带高效农业发展、琼中脱贫攻坚等问题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提出系列支撑服务海南自贸区(港)规划建设的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和图集。

    3.开展生态地质调查,探索滨海湿地生态地质调查-监测-评价技术方法,建立热带-亚热带红树林湿地地学研究基地;形成热带高效特色农业区生态-地质-产业地质调查工作模式。

    4.提交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报告(2019-2021),编制支撑江东新区、三亚市地下空间开发、海岸带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地质安全、特色农业产业布局等系列地学建议报告和图集。

    6.依托“地质云”,开展人-地耦合自然资源“空天地”监测指标与网络体系研究,建立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7.建立热带-亚热带红树林湿地地学研究基地;加强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和相关部局级重点实验室建设。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5个二级项目:海口江东新区综合地质调查、海南岛热带特色农业区生态地质调查、海南岛及近海活动断裂与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海南岛东北部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三亚重点地区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

    (十)承德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工程首席专家:殷志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高级工程师,从事第四纪地质环境变化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开展市-县-乡三级尺度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探索,支撑服务承德市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

    2.开展承德全域水量水质动态变化分析,深入解剖小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建立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定量评价方法,支撑服务承德市供水安全、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和水资源优化配置。

    3.评价承德市主要河谷区和农林经济林带土地质量、生态和土地利用适宜性,提出重金属高背景区土地综合利用建议,支撑服务武烈河草莓谷、滦平道地药材等农林业高质量发展。

    4.开展承德市城市地下空间调查评价及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提出承德市地质遗迹保护名录,推进承德市兴隆县安子岭乡上庄村和丰宁县小坝乡槽碾沟村等地地质文化村建设方案,支撑服务承德地质文化村(镇)创建和高质量发展。

    5.在塞罕坝-御道口牧场等地,建立基于空天地内一体化的承德坝上高原自然资源动态调查监测示范基地,支撑服务承德市坝上高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

    6.加强市域、小流域、县、乡(镇)等不同单元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方法总结,深化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查明坝上高原生态环境的演化过程、趋势、原因及机理。

    7.探索形成生态文明示范区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提升地质工作支撑服务承德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水平,形成地质工作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承德模式。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承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地质调查与评价、承德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承德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调查。

    (十一)宜昌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王宁涛,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

    工程目标:

    1.以宜昌市长江生态廊道及重点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地质调查,建立流域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开展市、县及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服务宜昌市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

    2.开展长江生态廊道及重点流域综合地质调查,摸清水、土、矿等自然资源家底,基本查明生态地质环境现状、问题及成因;系统总结流域地质调查成果,评价水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及结构特征,支撑水资源配置及水源涵养优化区划;建立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定量评价方法,评价水资源质量及生态需水量;评价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适宜性;开展水土为重点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环境质量现状,提出流域系统性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议。

    3.建立岩溶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定量评价方法;查明流域系统磷的形态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建立磷源识别方法技术,研究磷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机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方法;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五大平台”、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2项。

    4.提交水土矿产等自然资源及环境现状报告;提交宜昌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地学建议;提交市、县及典型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报告及图集;提交流域系统性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建议、典型磷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及绿色矿业发展技术研究报告;提交山地丘陵区特色农业立地条件评价技术研究报告。

    5.宜昌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综合监测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地质云”建设。

    6.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示范基地,支撑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野外科研观测基地、自然资源部三峡地层古生物—湖北宜昌野外基地、古生物与地质环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建设;建设黄柏河流域矿山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示范基地,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绿色评价研究中心平台建设。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2个二级项目:宜昌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黄柏河流域综合地质调查。

    工作部署

    201918日,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参与的“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姜月华研究员团队自2008年起与南京大学施斌教授团队密切合作,充分利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持续开展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光纤监测示范研究,迄今已在长三角城市群建立了十余处监测示范点,初步打造了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光纤监测示范基地。其中,江苏省苏州市盛泽镇地面沉降光纤监测点被选为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的野外唯一检查验收点,获得高度评价,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  奖申报成功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光纤监测技术目前已推广应用至英国伦敦地铁、马来西亚桩基、美国二氧化碳封存库变形监测以及江苏沿海地面沉降、天津滨海新区地面沉降、阜阳地面沉降、西安地裂缝、徐州杨柳煤矿地面塌陷、山西黄土湿陷变形监测等,已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建立了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体系,项目成果引领了地质工程光纤监测技术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并形成光纤监测新的技术产业链,效益十分显著。 

     

     

    “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喜...

    摘要:开展土壤、包气带、含水层的立体综合地质调查,查明了农业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包气带岩性结构、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为西咸新区现代化农业布局、田园城镇、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提供地质支撑。

    1.项目概况

    2014年1月,国务院批复设立陕西西咸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是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域。西咸新区为国家级新区,其定 位于新型城镇化示范新区,是西安田园化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查明由上至下的土壤、包气带、地下空间、地下含水层地质结构,是做好田园化城市规划建设的前提。2010—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开展了“关中 盆地城市群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组织10余家地质单位和科研院所,投入100多位科研人员,围绕新区规划建设面临的重大地质问题,开展城市立体地质调查与专题研究工作,并及时将调查成果提交地方政府,支撑了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西咸新区规划建设。

    2.成果简介

    (1)开展西咸新区农业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查明了0~0.5m浅层土壤、1.5m深层土壤地球化学背景,获取的数据有效支撑了西咸新区现代农业规划布局。调查结果表明,西咸新区土壤地球化学背景良好,北部黄土台塬为富砸土壤,Cr背景值相对较高,南部渭河冲积平原存在片状氨氮超标。

    (2) 开展西咸新区包气带结构调查和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关系研究,指导西咸新区田园化的水景工程布局。调查显示,渭河北岸黄土台塬包气带厚度10~30m,为黄土覆盖,存在1~5层古土壤;渭河南岸冲积平原区包气带厚度 0~10m,为黄土状土和粉细沙组成。由于城市用地改变包气带结构,使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了3210万m3/a;昆明湖、南湖及橡胶坝水景工程建设,将局部抬升地下水位0~10m,引起的黄土湿陷和砂土液化等地质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基于地质环境优化提出了水景工程布局及下垫面处理建议。

    (3)开展西咸新区工程地质调查,查明了150m以浅工程地质条件,服务西咸新区田园城市和地铁轨道交通建设。围绕西咸新区5个田园城市(FC)地铁 轨道、地下空间开发等规划建设,开展工程地质调查。初步查明了活动断裂的分布,区划了黄土湿陷和砂土液化范围(图1)。研究结果表明,①沣西新城、沣东新城田园城市适宜城市建设,注重避让地裂缝延伸;②秦汉新城、泾河新城田园城市较适宜城市建设,注重避让渭河断裂和泾河断裂及砂土液化,空港新城适宜田园城市建设,注重黄土湿陷;③东西向地铁轨道沿线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南北向地铁轨道沿线跨越活动断裂和地裂缝时应作工程处理。

    (4)开展西咸新区水文地质调查,查明西咸新区300m以浅水文地质条件,圈定了新区后备应急水源地,建立了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地裂缝发育预测模型。西咸新区后备应急水源地分布于渭河、沣河两岸,开采层位50~250m,主要为激发河水人渗补给,可 建立3~5处大型水源地,可采资源量约50 万m3/d。采用InSAR遥感解译、地质雷达、 重力测量、电磁测深、人工地震、光纤 监测等多技术手段,联合建立了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站(图2)。结果显示,西咸新区300m以浅含水层岩性差异较大,黄土梁洼两侧粘性土含量差异最大可达12%;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的最大差异沉降量达4.25m,是诱发地裂缝的最大因素。同时,建立了基于潜在地裂缝距离和发育时间的地裂缝风险评价模型。

    3.成果意义

    项目每年定期向陕西省国土资源厅、西咸新区管委会提交阶段性成果,掌握新区规划建设面临的地质需求。通过立体综合城市地质调查成果,破解了制约西咸新区田园化新型城镇建设的地质环境问题,探索了服务黄土地区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建设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张茂省 董英 供稿)


    立体综合地质调查服务西咸新区田园化新型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