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6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4月2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第50个地球日科普周活动迎来高潮,围绕“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主题,青岛海洋所联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举办了一场“探索深海、深地资源奥秘”的专题科普活动。来自青岛市南京路小学、香港路小学、德县路小学、天山小学、榉园学校、崂山育才学校等六所学校的200多名师生参加到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参加活动。科普活动在海洋地质科技馆、学术报告厅和阳光球场三个场地同时开展。 

    在海洋地质科技馆,科普志愿者为观众讲解岩石的分类、地球结构、地球演化、板块构造、海底扩张学说、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和研究内容、海底地形地貌、海洋中的矿产资源、海岸带环境等科学知识,介绍馆中收藏的各种岩石矿物标本、古生物化石,让同学们对地球演化和海洋科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学术报告厅,青岛海洋所和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科普专家分别为学生呈送了《活跃的地球: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和《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科学钻探》两场精彩的科普报告,青岛海洋所许明博士讲解了地球结构及构造演化,科学家提出并完善板块构造理论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了地质构造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实物资料中心高建伟工程师以中国大陆最深的科学钻探井—松科二井为例,介绍了全球深海、深地钻探研究的情况,特别是钻探松科二井研究松辽盆地白垩纪环境演化、恐龙灭绝以及探寻深部矿产资源的科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质学家探索深地深海秘密的方法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在阳光球场, “探索深海、深地资源奥秘”专题科普展区,学生们可以参观深海、深地资源探测的科普展板,还可以开展可燃冰、松科二井研学体验。科学家们将“可燃冰”样品请出实验室,让观众近距离接触可燃冰,向观众展示可燃冰的分解和点燃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可燃冰的物理化学性质。实物资料中心带来了我国最深的大陆科学钻探井“松科二井”的岩心样品,让青岛的同学们亲眼见到7000米地下的岩石,在这里,同学们还能通过“松科二井” VR设备了解深地钻探技术以及白垩纪地质环境演化等科学知识。在海洋地质科普VR2.0体验区,佩带上头盔就能观察到海洋独特的地形地貌,观看海底冷泉、热泉以及极端环境下生物等奇异景象,动感逼真的画面,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探索海洋的兴趣,同学们纷纷在在签名区宣传布告上写下研学感受。

    青岛海洋所作为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全国海洋教育科普基地以及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发挥业务特色,联合实物资料中心科普资源优势,利用创新性科普产品,面向社会合作开展地球日科普活动,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宣传地质科技成果,增加青少年对地球科学领域科研工作的认知,提高了社会公众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科普报告

    参观石林

     

    学习记录

     

     点燃可燃冰

     

    体验VR

     

     
    青岛海洋所、实物资料中心举办“探索深海、深地资源...

    2019年4月22日,在第50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和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河北燕郊共同举办了以“探索深地深海资源秘密”为主题的科普活动。青岛海洋所和实物资料中心有关领导和科普专家出席,三河市第六小学和燕灵路小学170余名五年级学生聆听了科普报告并实地参观实物地质资料展厅。

    青岛海洋所的天然气水合物专家卜庆涛博士作了题目为《海洋新能源—可燃冰》的科普报告。该报告围绕什么是可燃冰、哪里有可燃冰、为什么要研究可燃冰、可燃冰的识别方法、可燃冰的开采方法、我国可燃冰的勘探与开发成果等方面对海洋新能源——可燃冰进行了科普性解读。在报告中,不时有学生提出与可燃冰相关的各种问题,学生们问得热火朝天,专家回答得不亦乐乎。

    随后,来自实物资料中心的高建伟工程师作了题目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科学钻探》的科普报告。该报告围绕大洋和大陆科学钻探的历史、成就,前苏联最深的科拉钻探、德国KTB钻探,特别是中国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的主要进展和成果进行了科普性解读。报告人员讲得趣味横生,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尤其讲到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一位学生以他广博的地学科普知识获得了所有人的阵阵掌声,报告厅一次次掀起互动热潮。

    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可燃冰和地球深部的岩心,报告结束后,学生们真的见到了比冰还要冷的传说中的“可燃冰”,竟然可以点火!!!学生们一个个瞪着眼睛,张着嘴巴,聚精会神看着神奇的可燃冰以“冰块”状燃烧。又看到了目前亚洲最深的一口科学钻探井——松科二井的岩心,一睹地下7000米深的岩石。还通过VR设备体验了地下7000米和海洋的奥秘,学生们身临其境的体验,流连忘返。

    对学生们来说,此次开展‘探索深地深海资源秘密’主题宣传活动无疑是一场盛大的地学宴会。除了看到传说中的可燃冰和科学钻探井岩心外,工作人员还引导学生们观看绚丽多姿的实物地质资料:距今2.1亿年的罗平生物群化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头——香花石、目前全球最大的稀土矿床——白云鄂博稀土矿床,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剖面标本,保持这洪古蛮荒的南极标本,储量居世界第一的锡矿石……每一块实物地质资料都是一个神奇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地质运动,每一次地质运动都为地球带来了新生。

    此外,科普团队还将刚出版发行的《揭秘可燃冰——可燃冰知识100问》科普图书赠送给中小学生,该书也是2019年自然资源部向社会推荐阅读的36本自然资源优秀科普图书之一。

    实物资料中心作为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实物地质资料特色科普资源优势,面向青少年开展了此次趣味横生的科普报告会,讲述了地球故事,普及了地学科普知识,增加了青少年对地质工作的认知度,提高了社会公众了解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第50个世界地球日“探索深地深海资源秘密”主题科普...

    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第二天,4月18日下午,风和日丽,地调局实物资料中心和油气调查中心联合举办的“油气页岩气地质调查实物地质资料专题展览”在河北燕郊隆重开幕。本次专题展共展出包括安页1井、汶页1井、突参1井、柯坪1井、博参1井、尉参1井、宜参1井、通地1井共8项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油气资源调查成果中含油气显示钻孔代表性岩心,介绍相关地质背景等信息的图文宣传展板22块。

    为做好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专题宣传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宣传地质地查重大成果,讲好地质调查故事,让公众零距离接触地质调查工作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实物资料中心和油气调查中心瞄准五大科技攻坚战主题,共同策划和组织了这次油气页岩气地质调查实物地质资料专题展览,努力把这种展览形式打造成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重要科普品牌,成为展示地质调查重大成果、最新进展的重要窗口。本次专题展览展出的安页1井等8项油气资源调查成果内容均选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油气调查中心负责人表示,这样的科普宣传形式今后可以继续扩展,也希望来参展的小朋友们带着伟大的中国梦,未来可以为我国的能源事业作出贡献。

    开幕仪式后,油气调查中心石砥石教授向前来参观的小学生进行了专题讲解,对现场小学生提出的关于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开采、用途等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介绍了本次展出的8项油气调查代表性成果,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和热烈。当小朋友们观看了来自地下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油气资源调查钻孔岩心和油气地质调查成果宣传视频时,他们惊奇于地球深部的无穷奥秘,也对地质调查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本次专题展览不仅展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油气调查的代表性成果,同时也向大家传播了油气页岩气科普知识,让社会公众切身感受到我国油气资源调查工作的重大进展和变化。我们相信,通过借助此次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开展油气页岩气地质调查实物地质资料专题展览,对于宣传我国油气资源调查国情,普及油气页岩气科学知识,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油气调查中心金广春处长向小学生介绍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油气调查中心石砥石教授为小学生答疑解惑

    实物资料中心讲解员高建伟为小学生讲解油气页岩气科普知识
    实物资料中心与油气调查中心联合举办油气页岩气地质...

    为传播科学知识、树立节约利用资源的意识, 9月2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以下简称“实物资料中心”)举办科普“研学”直播活动。据统计,时长60分钟的线上科普“研学”直播活动共有1600多人次参与。

    本次科普“研学”直播活动以“我们身边的能源矿产——煤”为主题,依托实物资料中心馆藏褐煤、烟煤及无烟煤样品,设置科普知识讲座、科学小游戏、科学小实验等直播环节。在科普知识讲座环节,“研学”导师苏桂芬介绍了煤的形成过程、煤的分类和煤在生活中的用途等内容,线上的中小学生了解有关煤的地球科学知识;在科学小游戏和科学小实验环节,“研学”导师高建伟带领同学们观察褐煤、烟煤及无烟煤样品的颜色、光泽,利用小刀、指甲等测量样品的硬度,利用导电仪测试样品的导电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验等方法区别褐煤、烟煤和无烟煤。最后“研学”导师针对讲解和动手环节的内容进行提问,现场学生踊跃参与,分享了自己的收获。

    本次科普“研学”直播活动得到了三河市教育和体育局、部分省馆和天津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大力支持。此次活动向中小学生普及了与煤相关的地质知识,提高了中小学生的煤矿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锻炼了观察动手能力,树立起珍惜能源资源的意识,学生及家长好评如潮。

    学生观看直播

     

     
    实物资料中心举办“我们身边的能源矿产—煤”科普研...

    6月24日傍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宣讲团一行11人随科技部“2019科技列车甘肃行”抵达定西市,开启了本次地学科普的旅程。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矿业报社的专家教授,将进入校园开展地学知识的宣讲。

    本次地学科普宣讲活动是在自然资源部科技司的统一领导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地学文献中心)组织成立的一个临时科普团队,汇聚了来自地理、地质、海洋、矿物、地质环境、防灾减灾等不同专业领域的科技人员。

    思源实验学校的学生们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地学是以我们生活的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统称,通常包括地理学、地质学、海洋学、大气物理、古生物学等学科。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自出现以来,一直十分关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的状况,从而萌生各种地学概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地学知识的渴求也与日俱增。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结合社会需求,通过不同的形式开展地学科普活动,在自然资源利用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果。

    6月25日下午,地调科普宣讲团走进定西市思源学校。当科普团抵达该校大礼堂时,600名师生早已等候在那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刚刚走进来的专家们,看看这些来自北京的专家们到底要告诉他们什么?

    当天下午,三位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向学生讲授了珠宝玉石、海洋生物、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地球物理和矿物形成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浅显易懂的讲授和互动,学生们反应热烈,在问答环节,出现了上百名学生趋前争抢回答的场面。讲授结束后,地调科普团向该校赠送了科普读物。

    青岛海洋所杨金玉主讲《认识海洋》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通称“陇中”。激荡奔流的洮河、渭水,广袤深厚的岷山、陇川,不仅孕育了马家窑、齐家、寺洼、辛店等灿烂的史前文化,也传承着汉唐古风,使定西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尽管定西有着骄傲的历史传承,但这里典型的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貌,也使定西成为了地质灾害多发地带,因此地学科普走进定西具有更加特别的意义。

    6月25日晚上9点,地调科普宣讲团一行抵达定西辖下的通渭县。

    地学文献中心刘澜主讲《地球发脾气的故事》

    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1718年通渭7.8级大地震和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分别在通渭县境内诱发了大量的黄土地震滑坡,至今依稀可以见到历史上发生地震留下的痕迹。

    6月26日上午,地调科普宣讲团冒着小雨,匆匆赶到通渭县平襄初中,开启了新一天的地学科普行程。平襄初中对科普宣讲团的到来非常重视,除了安排报告厅的主场讲座外,还安排多名科普宣讲团老师走进课堂,让学生们聆听地学知识宣讲。宣讲结束后,平襄初中校长邀请地调科普宣讲团进行座谈。据介绍,平襄初中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科技教育,专门建立了科技馆,期待跟中国地质调查局保持更加紧密的科技教育合作。

    实物资料中心高建伟讲授《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科学钻探》

    吃过午饭,来不及休息,地调科普宣讲团就赶往陇西县。一路舟车劳顿,近两个小时的行程,赶到陇西县城已是下午3点多,地调科普宣讲团直接进入县城的渭州学校,匆匆与学校领导进行了对接,就开始了宣讲。

    据了解,渭州学校有3700多名学生,按照学校事先的安排,学校准备集中全校一半左右的师生在操场听地学宣讲,由于下雨,不得不将宣讲安排在室内,除安排能容纳400多人的大会议室作为宣讲主场外,还另外安排了多个教室,让其他宣讲专题在教室同步进行。

    青岛海洋所王红霞主讲《从一把海砂说起——认识矿物与宝石》

    专家们结合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些地质现象,以及当地黄土高原沟壑型地貌结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用一些实例与学生们展开互动,学生们既听得懂,也记得住。

    本次宣讲从6月25日到6月28日,将持续4天。地调科普团从6月25日到6月26日连续两天,每到一地以分散式宣讲的形式,已经开展了18场次宣讲,反应十分热烈,受到各校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在当地反响很大。

    地学文献中心王莉主讲《神奇的钻地术》

    地质力学所孙萍主讲《飞山走石,身边的隐患》

    地质力学所崔建军主讲《火山喷发及其背后的故事》

    环境监测院侯圣山主讲《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防灾避险》

     

    把神秘的地学带进校园

    在第48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周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局属单位围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这一主题,向社会传播地球科学知识,结合各单位重点工作及重点任务大力宣传地质调查重大成果,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33场主题宣传活动。

    ◀4月20日,由中国地质图书馆、全国地质资料馆制作的在线科普平台——“国家地质”虚拟展馆正式上线,旨在通过网站及微信公众号方便快捷地展现百年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丰硕成果、重要人物和地学文化。 “国家地质”以“中国首批地学院士资料与文献展”为开篇主题展览,带领大家品读地学先辈资料文献,缅怀地学院士开拓精神,领略地学大家风范。刘国 文/图

    ▲ 4月21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迎来了前来参观的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师生们。一场题为《地球母亲的诞生和成长》的科普讲座,借助内容丰富、图片生动、观赏性极强的多媒体演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地球的诞生及演化历史,激发了学生们对地球科学的极大兴趣。图为正在中心进行客座访问的外籍教授向师生介绍测试仪器。刘建辉 摄

    ◀ 4月2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和湖北省经济学院联合开展了“地学科普展览走进校园”科普活动。来自武汉地调中心的数名科研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学生们讲解地质灾害类型和应急避险、矿产资源与合理利用、板块构造和成矿带划分与分布等地质学知识。邓爱云 文/图

    ▲ 第48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周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多部门、科研平台及二级项目联动,开展了多项主题宣传活动。图为西安地调中心联合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国土资源局面向当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中小学生,以及社会群众举办的“地球日之走进油气”主题宣讲活动。宋 博 周俊林 文/图 

    ▲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实物资料中心收到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捐赠的“栾川盗龙”模型,并在第48个世界地球日宣传周期间展出。“栾川盗龙”是国内外著名的“栾川动物群”的第一个成员,属于小型兽脚类恐龙中的手盗龙类。“栾川盗龙”模型具有较高的科普价值和观赏价值,成为这次地球日宣传活动一大亮点,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高建伟 任香爱 文/图

    ▲ 4月17日~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调中心主办的“善待地球、保护环境”科普讲座进校园活动,在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学校、辽宁省实验中心沈北合作学校举行,主要介绍了中国典型地貌、地球上的水资源、走进地质调查、古生物化石与集群绝灭等内容。图为向学生发放地球日宣传资料。高 嵩 文/图 

    ▲ 第48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周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联合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系列科普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地球科学知识和我国矿产资源现状,增强了他们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意识。特约记者 王路阔 文/图

    ◀ 4月2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所依托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科普基地(深州)举办纪念第48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河北省衡水市后营小学和南张家庄小学的200余名师生认真聆听了地下水来源与存储、地下水超采与污染、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调查等相关科普知识。 高业新 范建勇 文/图

    ▼ 4月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地质科普宣传队在河北省保定市前进小学举办了一场生动的地球日科普知识讲座。科研技术人员精心准备了地质科普多媒体和标本实物,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有关地球、地质灾害、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善待地球、珍惜资源、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任妹娟 文/图

     

    大手牵小手 一起爱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