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研发的“一种高温高压和低温高压流变仪”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711364549.9。

    探矿工程所依托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超高温高压钻井液流变仪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创新研发了耐酸碱盐腐蚀的高温高压测试腔、外环式强力磁耦合旋转驱动装置和非接触式高精度粘度测量装置,配套开发了高可靠性自动测控软件系统,攻克了高温高压动态密封和高精度粘度信号测试等多个难题,成功研发了该高温高压和低温高压流变仪,可测量钻井液、压裂液等样品在高温高压(320℃、220MPa)和低温高压(-10℃、220MPa)条件下的流变性能,并通过了异地测试和可靠性测试。

    该成果已取得多项转化应用成效。一是服务青海共和干热岩科技攻坚战GH-03井钻探工作,对200℃、50MPa环境下的高温钻井液流变性进行了现场测试,为优化超高温水基钻井液的配方和性能提供了依据,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实施。二是已有2台成套样机实现转化,用于支撑中石油等单位高温高压深井钻探现场。三是已为多所高校、研究机构提供了高温高压钻井液流变性测试服务。

    下一步,项目团队将开展小型化、系列化流变仪研发工作,为地球深部探测与矿产资源勘查、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等钻探工程提供支撑。

     

    探矿工程所“一种高温高压和低温高压流变仪”获国家...

     为推进中南地区“地质云”节点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201767日,武汉地调中心与华为云计算产品与解决方案的专家共同探讨“地质云”建设方案,重点讨论了大区中心云建设中的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基础设施资源的建设问题。

    “地质云”是依托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消除数字鸿沟,整合共享数据资源,建成高弹性、高效率、高可靠、高智能的平台,实现地质调查信息高效共享和精准服务、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和智能化工作模式、地质调查管理业务一体化和协同化、国内外地学科研信息的交流与多方协同。 “地质云”对接“国土资源云”建设规划,以激活、盘活、用活软硬件及数据资源为原则,以实现高效共享和精准服务为目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窗口,力争在2025年,建成国内权威、国际一流地质大数据中心和“地质云”服务平台。

    武汉地调中心“地质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参加了研讨与交流。

    武汉地调中心与华为技术专家探讨地质云建设方案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该局研发的国家地球科学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3.0”近日正式上线。该平台的上线将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全社会提供权威科学的地球科学数据信息服务。

     

    据介绍,自2016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持续推进信息化与地质调查业务深度融合,实现了从“地质云1.0”到“地质云3.0”的迭代升级,信息化建设作为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转型升级两大引擎之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此次发布的“地质云3.0”版本中,按照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整合构建了多圈层、多专业、多要素的地球科学“一张图”大数据体系,包含了基础地质、能源矿产、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湿地资源、海洋地质、地下空间等11大类和近百个核心数据库,数据范围涉及地上与地下、陆地与海洋,精度从1:1200万到1:1万,同时还实现了大量重要原始数据的上云共享及重要动态监测数据的实时上云服务,将为全社会提供权威科学的地球科学数据信息服务。

    此次发布的全新版本是大数据在地质调查工作主战场上应用与服务能力的检验与提升。面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构建了8大系列权威地质信息产品,累计发布580万件地质资料、3万件地质图件、22.8万个矿产地、2.5万件资源环境信息产品、50万米实物岩心图像、11万册地学图书、上亿条地学文献等丰富信息产品,及时提供相关权威综合集成信息服务,提升了对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社会需求的精准服务水平。创新性成功研发岩石矿物智能识别工具,可对70余种常见矿物和岩石图像进行快速识别,创新和丰富了科普工作方式和内容,满足了公众科普需求。

    “地质云3.0”在对地质工作传统模式再造,提升地质工作现代化水平上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目前已经基本建成地质调查“在线化”工作体系,实现地质调查主流程的信息化与工作效能显著提升,实现了云端信息、知识、工具协同共享,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效率提高1倍以上。

    在进一步深化对地球认知的基础上,“地质云3.0”进一步强化了对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支撑。目前已成功建成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国家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城市地质信息服务系统,成功开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等一批重要应用系统,实现了对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的互联互通与统一监控,可对全国2万余个地下水监测信息进行实时管控与多尺度分析评价,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空间信息支撑服务,为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工具和技术支撑。 

    此外,“地质云3.0”在带动地质调查全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已经实现了全局43家单位节点全覆盖,接入13家省级、行业、高校节点。建成了高性能、高可靠、高弹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对社会需求大的多种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等数据开放了数据访问权限,提供了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应用便利。

    自2017年11月上线以来,地质云在吸纳用户建议过程中持续演进升级,此次上线的3.0版本已实现注册用户数达7万人,数据产品浏览446万次、下载264万次,访问量达到1500万次,年均访问量约500万次。

    据介绍,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进一步聚焦“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全面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部署,大力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再造与研究范式变革,提升对地球系统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全社会的权威信息供给和智慧化服务。

    科技日报:地球科学“一张图”大数据体系基本建成

    7月4日至5日,自然资源部在北京主持召开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超高温高压钻井液流变仪研发及产业化”初步验收会议。

    专家们听取了项目和各个任务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开展了现场检查,最终同意通过验收。他们一致认为,项目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任务目标和考核指标,实现了在320℃、220MPa条件下钻井液流变性能参数测试,解决了超高温高压钻井液流变性能测试难题;成果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仪器水平,部分指标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验收会现场

    据介绍,该项目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为牵头单位,9个子任务分别由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沈阳工业大学、大连钰霖电机有限公司、青岛海通达专用仪器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的77名科研人员完成。

    该项目攻克了6个方面的核心技术:高温高压测试工艺,实现-10℃~320℃的温度控制,最高测试压力可达220MPa;低压气源驱动的高压增压和稳压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以及过压保护;外环式强力磁耦合旋转驱动装置及高精度控制技术;电机速度的扫频控制,采用永磁技术研制适用于高温高压钻井液流变仪的高精度电机及控制技术,实现流变性的高精确测量,实现速度在0.01~1000转/分钟的范围内平滑运转;非接触式粘度测试技术;高效冷凝循环系统的控制;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的流变仪控制软件。项目申报专利11项,获得授权专利7项。

    项目成果已经应用于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石油长城钻探钻井液公司技术中心等6家单位,经过各项性能测试,达到了预期要求。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建成了相对完善的钻井液专业仪器研发队伍。该项目将推动我国高端钻井液仪器研发、人材培养和团队建设,促进形成高端钻井液仪器的产业化能力,为自行研制、开发高端钻井液仪器积累宝贵的经验,为后续研发其它高端钻井液仪器和钻探仪器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项目负责人、北京探工所所长何远信介绍,该所按照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元部件的采办要求符合质量认证标准;仪器设计和生产主要采用标准化的电子器件、机械零件,部分核心关键部件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程序进行设计、加工、质量检验和组装;整机系统进行模块化设计和安全保护设计,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

    北京探工所依托本单位的良乡科研开发基地,将现有的仪器装配车间升级改造成标准化精密仪器生产车间,建成一条整机生产线;依托合作单位大连钰霖电机有限公司和青岛海通达专用仪器有限公司,分别进行电机和耐高温高压测试腔的产业化生产。目前,该所已形成年产能力20台套规模,3 年后可达到50台套生产能力。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超高温高压钻井液流变仪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