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5年1月21-23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东部典型矿集区深部资源勘查技术集成与示范”年度执行情况汇报交流会在广西南宁顺利举行。本次年度会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矿产资源)重大重点项目管理办公室共同主办,来自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七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马岩处长主持。
      
      该项目下设十个课题,分别由来自国家和部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地质勘查部门和大型企业等三十多个单位承担。项目以东部典型矿集区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深部资源勘查中的重大理论和集成技术为目标,通过深部成矿规律(成矿系统类型、成矿模式等)的深入研究,和成矿地质体、控矿构造3D结构的集成探测,实现深部成矿理论的创新,查明矿集区深部“第二富集带”的资源潜力,指导国家“矿保工程”50个整装勘查区的深部找矿工作,并与“矿保工程”等矿产专项结合,新增一批深部资源储量,有效缓解接替资源不足的问题。

      会上广西地质勘查院李升幅院长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与会专家和学者的到来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热烈欢迎,对广西地质勘查院的发展经历及相关成果做了简单介绍;马岩处长代表组织部门对项目的实施进展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通报,并对项目最后一年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建议。

       10位课题负责人对课题近一年来的研究进展、实施以来的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汇报。包括:“宁芜矿集区深部控矿结构3D探测与深部勘查技术集成示范”、“安吉-德兴铜钼多金属矿带成矿规律与勘查模型”、“江西九瑞矿集区控矿地层和岩体三维探测与找矿预测研究”、“贵州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勘查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陕西山阳-柞水矿集区斑岩铜钼金矿深部找矿模式及勘查技术集成与示范”、“河南生栾川铅锌矿区深部资源勘查技术集成研究”、“赣南崇义-于都矿集区深部资源勘查技术集成与示范”、“湖南锡田地区深部找矿岩体空间结构与深部成矿预测”、“山东莱州-招远金矿区构造-蚀变-矿化网络结构及勘查技术集成”、“广西田林-大新地区锰矿成矿规律与深部勘查技术研究”等。

      在汇报过程中,以陈毓川院士为组长的专家委员会针对项目执行以来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点评,充分肯定了前期研究取得的成果和进展,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项目最后一年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指出深部探测技术必须与矿床的地质环境和条件结合,针对不同的矿床类型、形成环境等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科技联合攻关;要求各课题在项目执行的最后一年抓紧时间,对前四年工作加以集成、综合、总结,并根据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查缺补漏、凝练提升,围绕着项目主题提炼创新点,为我国的深部资源勘查提供切实有力的技术支撑。最后,吕庆田研究员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部署了新一年的研究工作安排;项目管理办公室赵金花高级工程师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执行的相关财务政策进行了解读,并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结题验收要求作了补充说明。










    “中国东部典型矿集区深部资源勘查技术集成与示范”...

    聚焦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天然富硒土地开发利用,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地质学会第一期天然富硒土地申报培训班8月26日在浙江嘉兴举办。

    此次培训班是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指导,中国地质学会主办,浙江省地质学会协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朱立新,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副主任吴爱民,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马岩及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陈远景,嘉兴市副市长沈晓红等参加了开班仪式。

    据了解,近20年来,在自然资源部和有关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持续推进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累计完成1:25万调查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其中覆盖耕地面积103万平方公里,占耕地总面积的76.3%。在已调查范围内,共圈出无污染富硒土地远景区17.3万平方公里,并通过详细调查圈定出一大批可供直接开发利用的无公害富硒土地和绿色土地。

    朱立新在开班仪式上表示,富硒土地是地球演化形成的重要自然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惜、科学管护、合理利用。开展天然富硒土地认定与授牌工作,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学会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脱贫攻坚,加快实现农业科技化与现代化的具体实践,是推动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工作举措。今年,中国地质学会会同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编制了《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和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了《中国地质学会关于开展2020年度第一批天然富硒土地申报工作的通知》,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和授牌工作正式启动,将在全国范围内分批次开展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和标识工作,实施“一地一码”,为认证合格的富硒土地颁发“身份证”。他希望全体学员能够在本次培训中学有所获,共同为天然富硒土地开发建设,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吴爱民在开班仪式上表示,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利用富硒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建立了富硒地块与富硒农作物信息档案,提出富硒农业基地建设建议,为赣南地区、乌蒙山区等脱贫攻坚地区以及湖北、浙江、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发展富硒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在支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服务生态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地质工作先行性和基础性作用。

    此次培训班邀请了来自相关研究院所、单位的专家,来自浙江、广东、陕西安康等地天然富硒土地产业已有丰富的实践与产业建设经验的专家详细讲解了天然富硒土地划定规范、工作实践经验、开发运营等内容。共有来自全国各省级地质学会,各省、区、市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地调队伍等相关单位的近200人参加了培训。

    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推进天然富硒土地开发利用

    为了有效服务成都市城市地质及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推动国内外先进有效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成都城市地质调查中应用推广,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指导下,1月20至22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和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勘探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探测技术研讨会。

    会上,十一名地球物理探测领域的学者专家分别就成都市、雄安新区等城市和地区地下地质结构、资源、环境、地下空间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应用成效和经验进行了汇报交流,尤其展示了浅层地震勘探、电磁探测、高精度重力勘探、微动探测、多源CT联合反演成像、混合源面波及三分量谐振勘探等前沿性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最新应用成果。二十余家参会单位代表聚焦成都市系列复杂地质及地下空间资源探测问题提出了探测技术攻关试验及应用建议。

    深地中心副主任马岩副主任充分肯定了成都地调中心在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技术试验及应用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建议以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科学规划及开发利用为目标,探索有效的城市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加强常规探测方法的优化与新型探测方法的探索试验,尽快形成针对成都市不同尺度、不同深度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技术方法体系,系统查明成都市城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资源(尤其是地下空间资源),为地方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及地下空间综合规划、协同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基础地质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副处长李亚民副处长在会议总结中谈到,此次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技术研讨会开的很及时,展示了最新城市地质探测技术应用成果,研讨了适宜成都的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技术方法,就下一步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工作提出了几点具体要求:一是聚焦地方需求和问题,充分分析和利用现有地质、物探成果资料,对接地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求,全面梳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和探测技术问题;二是项目承担单位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做好探测技术方法试验集成,形成有效的城市地质探测技术方法体系;三是加强地球物理探测与地质结合,探索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多方联动,全力推进成都市城市地质及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项目试点示范,打造城市地下空间地质调查“天府样板”。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深地中心、物化探所、地球勘探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地调中心、四川核工业地质局以及成都市国土资源局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国内相关的科研院校和地勘单位专家代表100余人参会。

    IMG_0122

    会议开幕

    IMG_0141

    会议交流现场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探测技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副主任马岩作《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科技创新》报告
     
    马岩作《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科技创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