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执行本次试采技术服务的钻井平台“蓝鲸Ⅰ号”将起航返回位于烟台的母港 朱夏 摄

     

    7月29日,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面完成了海上作业,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随后,执行本次试采技术服务的钻井平台“蓝鲸Ⅰ号”将起航返回位于烟台的母港。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圆满成功,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截止7月9日14时52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试气点火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平均日产5151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达99.5%。获取科学试验数据647万组,为后续的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7月9日-7月18日,按照施工方案进行试采井的封井作业。 7月18日后,转入监测井作业,探测地层物性变化,确定水合物分解区域,了解储层改变的情况以及水合物分解波及的地层空间范围。监测结果显示周围地层无明显变化,海水及周边大气等甲烷浓度无异常,环境无污染,未发生地质灾害。

    执行本次试采技术服务的钻井平台“蓝鲸Ⅰ号”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适用于全球深海作业。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是“蓝鲸Ⅰ号”执行的首项工作任务。2017年3月6日,“蓝鲸Ⅰ号”从烟台启航,经过8天的航行于3月14日顺利到达位于珠海市东南320千米的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区。截至7月29日返航,共在这一区域实施作业达137天。

    通过近四个月的试验探索和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和认识。一是防砂技术先进,方法可靠,持续有效发挥作用,保障产气通道状态良好。二是在举升方式等多方面实现创新,提高产量效果显著。三是调控产能平稳有效,气流稳定,持续时间已达到生产性试开采要求,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海水及周边大气等甲烷浓度无异常,环境无污染。五是井壁和地层稳定,未发生地质灾害,实现了安全可持续生产。六是试采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领跑优势不断扩大。

    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力度,为产业化提供资源基础;加大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研究力度,为产业化提供技术准备;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为产业化提供绿色开发基础;研究勘探开发管理规范性文件和产业政策,为产业化提供相关保障。加强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进程,为推进绿色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我国可燃冰试采圆满结束 产气时长和总量创...

    7月29日,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面完成了海上作业,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随后,执行本次试采技术服务的钻井平台“蓝鲸Ⅰ号”将起航返回位于烟台的母港。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密切配合,强力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北京大学、中集集团等单位的全力协作下,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圆满成功,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执行本次试采技术服务的钻井平台“蓝鲸Ⅰ号” 资料图

    本次试采作业区位于珠海市东南320千米的神狐海域。3月28日第一口试采井开钻,5月10日下午14时52分试气点火成功。截至7月9日14时52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试气点火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平均日产5151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达99.5%。获取科学试验数据647万组,为后续的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7月9日~7月18日,按照施工方案进行试采井的封井作业。7月18日后,转入监测井作业,探测地层物性变化,确定水合物分解区域,了解储层改变的情况以及水合物分解波及的地层空间范围。监测结果显示,周围地层无明显变化,海水及周边大气等甲烷浓度无异常,环境无污染,未发生地质灾害。

    执行本次试采技术服务的钻井平台“蓝鲸Ⅰ号”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适用于全球深海作业。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是“蓝鲸Ⅰ号”执行的首项工作任务。2017年3月6日,“蓝鲸Ⅰ号”从烟台启航,经过8天的航行于3月14日顺利到达位于珠海市东南320千米的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区。截至7月29日返航,共在这一区域实施作业达137天。

    通过近四个月的试验探索和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和认识:一是防砂技术先进,方法可靠,持续有效发挥作用,保障产气通道状态良好。二是在举升方式等多方面实现创新,提高产量效果显著。三是调控产能平稳有效,气流稳定,持续时间已达到生产性试开采要求,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海水及周边大气等甲烷浓度无异常,环境无污染。五是井壁和地层稳定,未发生地质灾害,实现了安全可持续生产。六是试采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领跑优势不断扩大,中国实力让国际社会赞叹不已。

    这次试采成功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加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力度,为产业化提供资源基础;加大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研究力度,为产业化提供技术准备;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为产业化提供绿色开发基础;研究勘探开发管理规范性文件和产业政策,为产业化提供相关保障。加强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进程,为推进绿色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圆满结束

    人民政协网北京7月31日电(记者 周丽燕)记者29日从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面完成了海上作业,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随后,执行本次试采技术服务的钻井平台“蓝鲸Ⅰ号”将起航返回位于烟台的母港。

    “蓝鲸1号”平台点火臂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密切配合,强力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北京大学、中集集团等单位的全力协作下,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圆满成功,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本次试采作业区位于珠海市东南320千米的神狐海域。3月28日第一口试采井开钻,5月10日下午14时52分试气点火成功,从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开采出天然气。到5月18日上午10时,连续产气近8天,平均日产超过1.6万立方米,超额完成“日产万方、持续一周”的预定目标。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现场宣布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开采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

    科学家庆祝试采点火成功

    截止7月9日14时52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试气点火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平均日产5151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达99.5%。获取科学试验数据647万组,为后续的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7月9日-7月18日,按照施工方案进行试采井的封井作业。 7月18日后,转入监测井作业,探测地层物性变化,确定水合物分解区域,了解储层改变的情况以及水合物分解波及的地层空间范围。监测结果显示周围地层无明显变化,海水及周边大气等甲烷浓度无异常,环境无污染,未发生地质灾害。

    水合物自然产状类型图

    执行本次试采技术服务的钻井平台“蓝鲸Ⅰ号”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适用于全球深海作业。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是“蓝鲸Ⅰ号”执行的首项工作任务。2017年3月6日,“蓝鲸Ⅰ号”从烟台启航,经过8天的航行于3月14日顺利到达位于珠海市东南320千米的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区。截至7月29日返航,共在这一区域实施作业达137天。

    通过近四个月的试验探索和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和认识。一是防砂技术先进,方法可靠,持续有效发挥作用,保障产气通道状态良好。二是在举升方式等多方面实现创新,提高产量效果显著。三是调控产能平稳有效,气流稳定,持续时间已达到生产性试开采要求,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海水及周边大气等甲烷浓度无异常,环境无污染。五是井壁和地层稳定,未发生地质灾害,实现了安全可持续生产。六是试采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领跑优势不断扩大,中国实力让国际社会赞叹不已。

    俯瞰“蓝鲸1号”

    这次试采成功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在掌握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试采结束后的”蓝鲸1号“平台一角

    下一步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学习领会、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贺电精神,加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力度,为产业化提供资源基础;加大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研究力度,为产业化提供技术准备;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为产业化提供绿色开发基础;研究勘探开发管理规范性文件和产业政策,为产业化提供相关保障。加强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进程,为推进绿色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

    人民政协网: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

    科学家庆祝试采点火成功

    科技日报北京7月29日电(记者谢宏)记者从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7月29日,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面完成了海上作业,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随后,执行本次试采技术服务的钻井平台“蓝鲸Ⅰ号”将起航返回位于烟台的母港。

    “蓝鲸1号”平台点火臂

    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密切配合,强力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北京大学、中集集团等单位的全力协作下,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本次试采作业区位于珠海市东南320千米的神狐海域。3月28日第一口试采井开钻,5月10日下午14时52分试气点火成功,从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开采出天然气。到5月18日上午10时,连续产气近8天,平均日产超过1.6万立方米,超额完成“日产万方、持续一周”的预定目标。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现场宣布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开采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

    截止7月9日14时52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试气点火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平均日产5151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达99.5%。获取科学试验数据647万组,为后续的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水合物自然产状类型图

    试采项目工作人员介绍,7月9日—18日,按照施工方案进行试采井的封井作业。 7月18日后,转入监测井作业,探测地层物性变化,确定水合物分解区域,了解储层改变的情况以及水合物分解波及的地层空间范围。监测结果显示周围地层无明显变化,海水及周边大气等甲烷浓度无异常,环境无污染,未发生地质灾害。

    执行本次试采技术服务的 “蓝鲸Ⅰ号”钻井平台,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适用于全球深海作业。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是“蓝鲸Ⅰ号”执行的首项工作任务。2017年3月6日,“蓝鲸Ⅰ号”从烟台启航,经过8天的航行于3月14日顺利到达位于珠海市东南320千米的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区。截至7月29日返航,共在这一区域实施作业达137天。

    俯瞰“蓝鲸1号”据介绍,通过近4个月的试验探索和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一是防砂技术先进,方法可靠,持续有效发挥作用,保障产气通道状态良好。二是在举升方式等多方面实现创新,提高产量效果显著。三是调控产能平稳有效,气流稳定,持续时间已达到生产性试开采要求,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海水及周边大气等甲烷浓度无异常,环境无污染。五是井壁和地层稳定,未发生地质灾害,实现了安全可持续生产。六是试采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领跑优势不断扩大。

    试采结束后的”蓝鲸1号“平台一角

    这次试采成功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试采项目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加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力度,为产业化提供资源基础;加大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研究力度,为产业化提供技术准备;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为产业化提供绿色开发基础;研究勘探开发管理规范性文件和产业政策,为产业化提供相关保障。

    科技日报: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

    2020年8月10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六号”船圆满完成深海地质调查第10航次第一航段和中国大洋第64航次科考任务,返抵广州。“海洋地质六号”船自2020年6月23日从广州启航,这是“海洋地质六号”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排除万难出征深远海执行的科学考察航次。航次历时49天,航程近15000公里,取得多项科考成果。

    深海地质调查航次第10航次和中国大洋第64航次分别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浙江大学作为参航单位为深海浅钻提供技术保障。航次在深海基础地质、资源与环境调查、新型装备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继续履行了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在西太平洋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圆满完成大洋64航次设计的浅钻取样调查任务,获取合同区富钴结壳及下覆基岩相关基础资料,为资源评价和2021年合同区第一次区域放弃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首次自主完成深海生物与环境外业调查任务。采用浮游生物拖网和沉积物取样器等设备成功获取了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样品;对海底摄像资料开展初步分析,初步了解调查区内生物的种类、分布及多样性特征,为建立调查区环境基线打下基础,为自然资源全要素调查积累资料。

    三是新型80箱式取样器首次成功用于深海资源和环境调查,成功获取深海地质和环境样品,提高了深海相关资源评价参数准确度和调查工作效率,为该新型设备的规模化应用积累丰富实操经验。

    “海洋地质六号”船,原名“海洋六号”,自2009年入列,先后赴南海、太平洋、南极海域开展多个航次深海地质、大洋与极地科学考察航次任务,积累了全海域科学考察及航行保障经验,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能力。

     

    “海洋地质六号”靠泊码头

     

    新型80箱式取样器成功应用

     

    航次合影

    “海洋地质六号”完成2020年首项远洋科考任务凯旋

    6月3日凌晨5点,正在执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第8航次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船顺利抵达西太平洋作业海域,首先开展了海底摄像调查工作。未来5天内,“海洋六号”船将通过海底摄像和CTD(温盐深)测量获取该区域海底底质影像及物理海洋、海水化学等参数,为该区基础地质及海洋环境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面对航次第一航段人员少、任务重的状况,科考队未雨绸缪,在航渡期间组织召开部门会议,提前部署各项调查工作。通过开展仪器设备业务培训、海底摄像和CTD调试等举措,最大程度地减少水下调查设备故障率,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按期完成航段调查任务。

    “海洋六号”抵达工区开展首项调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