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事关国计民生。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重点关注这一话题,从探、产、供、储、运、销、贸等多个角度为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献计献策。

    关于推进增储上产、促进矿业转型发展,来自地矿行业、企业和地方的代表委员们操碎了心,从勘查开发利用全流程寻找矿产增量。许波代表建议,加大找矿的支持力度,建立经济主体平等勘探的风险机制、风险承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吴城委员建议,加快构建国家地质大数据平台,整合遥感、物探、化探、钻探等多元信息,打造多模态地质数据库;支持勘探算法研发,建立人工智能找矿模型库,深度挖掘区域成矿规律,推进地质勘探新范式的创新发展。黄水波代表建议,对锑等出口管制的国家战略材料予以饱和性价格收储,建立战略储备资源库,并加大找矿力度,加强补链延链。陈伟俊代表建议,推动新疆油气增储上产、矿产资源勘探等规划落地实施;在战略找矿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薛斌代表建议,从国家层面,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与油气矿产资源开发、提升煤制天然气产能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张定超代表建议,加大力度支持贵州找矿、采矿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优质矿产资源配给优强企业,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延长产业链条,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邱江代表建议,在云南布局建设国家战略性稀贵金属产业基地和稀贵金属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推动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与云南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更好推动我国战略性稀贵金属产业创新发展。吴万华代表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金昌市作为国家重点镍铜战略腹地延伸区,支持金昌和金川公司建设全国重要战略性资源开发地。吴群刚代表建议,将攀枝花红格南矿开发项目列入国家重大项目清单。孟繁英代表建议,在分配全国稀土总量控制指标时向白云鄂博矿倾斜。范付中代表建议,支持三门峡建设国家超纯石英新质原材料产业基地。汪霞代表建议,支持个旧建设锡资源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再生有色金属资源跨境交易基地。王忠昆代表建议,支持鞍山推进矿产业高质量发展,将鞍山确定为矿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刘会英代表建议,提升锂电产业循环利用水平,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对锂电池再生利用给予补贴和扶持。

    煤炭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在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武强委员建议,加大对大型煤炭矿区新资源勘探的资金和技术投入,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煤炭开采效率,同时呼吁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能接续项目。童明全代表建议,国家成立煤炭产业转型发展基金,优先考虑煤炭资源型地区及煤炭转型企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煤企转型。杨会军代表建议,对开采煤矿给予政策补贴,对环保治理给予政策支持,控制煤炭进口总量。游弋代表建议,完善煤炭进口动态调节机制,适度控制煤炭进口节奏。

    非常规油气是增储上产的后备力量,有很大潜力,需要给予政策支持,持续用力加强研究、做好示范。金之钧代表建议,请自然资源部等在矿业权审批等方面给予内蒙古深层煤层气示范区建设更多支持。

    关于矿业的产业划分,再次被提起。王运敏代表建议,把勘探、开采统一为矿业,列为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设国家矿产资源局;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投入。

    关于矿业用地政策,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近年来出台了系列举措,仍需不断完善。奇飞云代表建议,对于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矿种,建议参照国家战略性矿种管理,并按照矿产资源法有关规定,拓宽用地来源,保障合理采矿用地需求。

    运输畅通是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的中间环节,同样不可忽视。巩学峰代表建议,鼓励引导地方先行建立省级天然气管网平台,在条件成熟后融入国家管网;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快推动天然气国家管网与省网协同发展。关东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大能源基础设施投资,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智能化管道建设,提升行业技术水平。马洪海代表建议,鉴于中卫作为国家“东进西出”主要通道、天然气枢纽以及疆煤东运中转站等特殊区位重要性,将中卫列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

    聚焦两会|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能源资源安全保障

    为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普及规划(2017-2020年)»总体部署及南京地质调查中心2018年度科普工作,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自救互救和临灾避险能力,近日,地调局南京地调中心浙江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组会同浙江省泰顺县国土资源局,借助我国第10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开展地质灾害科普宣传系列活动。

    系列活动一:科普活动进社区

    5月11日上午,在泰顺县人民广场,浙江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组通过科普展板、宣传册、条幅、定制宣传袋、扑克牌等形式,进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科普知识宣讲活动,促进了城乡居民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人民广场三块大型显示屏循环播放由项目组制作的地质灾害宣传视频,泰顺县电视台进行了现场报道。

    系列活动二:科普活动进学校

    5月11日下午,在泰顺县第二实验小学多媒体教室,浙江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组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通过ppt授课方式给到场200名师生进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基本知识”科普讲座,发放宣传册及定制宣传袋,增强师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

    系列活动三:科普活动下乡镇

    5月12日上午,在浙江省泗溪镇半溪村赵坑下地质灾害隐患点现场,浙江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组为当地村民讲解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发放宣传资料,协助泰顺县国土局动员避让搬迁等,助力浙江省地质灾害隐患“除险安居”三年行动。

    本次科普宣传系列活动是项目组秉承“宣教常态化,科普多渠道”的具体表现,形式创新多样,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受众广泛,以期通过他们的宣传,达到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入千家万户的目的,切实提高当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效率。

    南京地调中心开展地质灾害科普宣传系列活动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浙江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应温州市国土资源局防灾减灾需求,由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大连大学和温州市国土资源局联合开发了“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经过近三年的研发,2018年4月于温州市国土资源局正式试运行,对汛期地质灾害进行实时预警预报。

    系统基于ArcGIS平台二次开发,针对不同地质和雨量参数,使用了潜势度和RBFN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模型,可提供预警区域24小时和1小时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决策支持,RBFN模型为本系统主要创新点。

    2016年“莫兰蒂”台风期间该系统进行了模拟试运行,台风期间共发生地质灾害73处,系统预警全部捕捉成功,其中1-3级提前预报数量47处,占比64.38%,滞后预报26处,占比35.62%。从预警范围和位置上看,预警结果和实际灾害发生的吻合度很好,系统运行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系统预警信息通过Excel表格、预警地图和短信的形式发送给市县、乡村的各级负责人,便于基层管理人员快速应对和决策,极大地提高了防灾工作的时效性和及时性,为温州市防灾减灾和群测群防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浙江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组基于该系统,已完成软件著作权申请一项,2018年将继续完善RBFN模型,并积极申请专利。

    image002

    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在温州市试运行

    为了更好的查明调查区内典型地质灾害的形态特征与地质条件,“浙江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运用了机载激光雷达、无人机航拍等先进技术。

    2017年10月26日、11月4日,浙江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组选取泰顺县泗溪镇南垟村及柳峰乡东桥村两处泥石流群,采用机载激光雷达及无人机航拍技术进行“空对地”观测,尝试新技术新手段在东南沿海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通过该技术手段获取高精度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制作大比例尺数字地形模型,定量提取精细的地表粗糙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地貌参数;针对区域内典型的地质灾害体开展精细扫描,快速获取微地貌等细节特征信息。

    机载激光雷达等非接触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示...

    浙江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为探索东南沿海广泛发育的残坡积土滑坡的失稳机制,设计了原位足尺试验。项目组经过一个月的选点、勘查与准备工作,2017年11月15日,飞云江流域残坡积土滑坡失稳机制模拟试验正式启动。

    该试验场位于文成县黄坦镇富岙村,属于浙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斜坡前缘高程322米,后缘高程338米,落差16米。由于人工开挖,前缘存在5米的临空面,整体地形上缓下陡。坡体右侧存在一失稳斜坡,地形上呈明显的负地形,场地上部约3米厚为残积土层,3米到13米为全风化层,未见底。试验场斜坡后缘存在两条拉裂缝,延伸到斜坡右侧已经失稳的滑坡后壁,宽约10cm,深度可达1.5米。斜坡前缘临空面上部在自然干湿循环条件及重力作用下大量拉张的微裂隙发育。

    该试验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高校约20余人共同参与,场地上安装便携式人工降雨模拟器,模拟不同工况下降雨情形;滑坡体上安装有测斜仪、土壤水分监测仪等进行实时监测;滑坡后缘利用高密度电法进行跟踪测量;后期利用地质雷达进行滑坡探测。

    通过本次试验,将获得研究区残坡积土边坡水文响应及变形破坏特征,以及降雨条件下滑坡启动破坏机制,进一步指导台风期诱发滑坡的早期识别及预警预报研究。

    探索残坡积土滑坡失稳机制的原位足尺试验启动

    为加快落实省部合作协议,推动浙江省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工作,2017年11月1日,浙江省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规范编制在杭州进行第三次研讨。

    为适应新形势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地方政府对风险调查及评估工作的需求,借鉴香港及国外的斜坡管理概念,浙江省尝试采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和易发区的风险管控相结合的形式,在进一步精细化风险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表达灾害预警预报阈值,建立大灾保险机制,实现全省防灾减灾工作的科学预报、系统预防、精准减灾。为此,亟需匹配一套完善的标准规范,以指导下一步浙江省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工作。

    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及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三方共同编写,目前初稿已基本完成。本规范旨在通过多尺度精细化调查,以斜坡为单元建立乡镇易发程度分区图,指导规划及城镇化建设;针对有威胁对象的重点区进行风险调查评价,基于评价等级确定相融合的保险产品,将商业保险纳入地质灾害防控体系中,一旦触发保险赔付机制,风险便可转移和降低,真正实现地质灾害风险的精细化管控。

    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浙江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组通过实践调查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东南沿海地质灾害调查方法,该方法将纳入浙江省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中进行推广,并选取一个乡镇进行试点,助推浙江省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工作。

    本次对接明确了本轮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的目标,指明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开拓了浙江省地质灾害工作及体系建设的新格局。

    地调局环境监测院、地调局南京地调中心及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三方相关领导及技术人员共同出席研讨会。

    三方对接浙江省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规范

    2017年6月2日至3日,为推广新一轮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方法,进一步落实省部合作协议,促进“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浙江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与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开展“需求对接、项目对接、成果对接”,地调局南京地调中心在杭州组织召开了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研讨会。

    会前,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了参会人员对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骆家舍村地质灾害进行了野外考察,并对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地质灾害风险区划、防治建议等进行了现场交流。地调局水环部乐琪浪副处长和工程首席李媛主任,分别介绍了当前全国地质灾害调查的形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工程概况及进展等,提出飞云江项目要加强与地方合作,进一步落实试点示范工作,建立适合浙江省的地质灾害调查方法和技术,最终实现其引领示范作用;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张义顺主任介绍了浙江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情况;浙江省工程物探勘察院王永成高工介绍了本次野外考察点杭州市萧山戴村地质灾害点情况。

    项目负责人张泰丽高工详细介绍了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进展及成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确定了东南沿海地区主要的成灾地质体,建立了适合东南沿海地区地质灾害调查“两区、三圈、两统计”的技术方法,初步构建了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标志和成灾模式;二是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对台风暴雨诱发地质灾害进行了多期编录,探索了基于斜坡调查的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式,引进了适宜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模型;三是积极落实应用服务,创新编制通俗易懂地质灾害警示及避险图,印制宣传挂图、扑克等材料,在“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多次开展了宣传活动。

    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 “浙江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调查技术方法与取得的成果,并提出了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风险管理、预警预报、防治的需求建议:一是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要结合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综合考虑;二是加强地质灾害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村民积极性;三是调查资料要有利于政府决策,能够给政府提供直接决策的建议;四是对于成片的地质灾害易发区,目前缺少管理方案,应建立分级管理;五是扩大调查过程中的信息采集内容,目前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已经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六是建立合适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建立融合的保险产品;七是创新成果表达的形式,除了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图件,还需要信息系统以及管理体系的建立。

    会议肯定了项目组技术方法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果,期望借助于工程平台,项目组汲取各方意见,积极改进调查方法与思路,并进一步落实省部合作协议,建立地质灾害联动机制,构建局-院-中心-省(市)联动的局面。本次会议推动了各方“理念融合、方法融合、人员融合”,为实现认识提高、能力提高和成效提高创造了条件。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南京地调中心、浙江省国土厅、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地调局水环部、监测院、南京地调中心、浙江省国土厅及有关单位40余人参加本次研讨会。

    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为落实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订的“推进浙江省地质调查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与地方需求的结合,6月2-3日,地调局环境监测院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与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进行了地质灾害调查领域的需求对接。

    “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负责同志介绍了新一轮地质灾害调查的工作思路和整体部署情况,以及在浙江飞云江流域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示范的进展和初步成果。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介绍了近年来开展的四轮全省范围地质灾害调查的实施情况,及目前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点。经充分讨论,各方一致认为要充分利用好省部合作平台,探讨建立联动机制,发挥各自优势,结合浙江人口稠密、受台风暴雨影响大的特点,在地质灾害孕灾背景调查、多尺度降雨条件下地质灾害定量化风险评估、小流域综合防治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推进浙江省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

    本次需求对接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强需求对接、项目对接和成果对接,精准把握地方需求和部署建议,切实提高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支撑服务能力”要求所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一,推动了各方“理念融合、方法融合、人员融合”,为实现认识提高、能力提高和成效提高创造了条件。地调局、监测院、南京中心、浙江省国土厅及有关单位40余人参加本次对接讨论。

     

     

    积极促进需求对接推动省部合作落地

     

     

     

     

    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服务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