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天然气水合物钻井过程地质风险防控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揭示了水合物储层钻井液侵入过程中井周储层变形特性和井眼失稳机理,为水合物储层钻井过程中地质风险防控提供了新思路。该成果发表在油气领域国际权威期刊Energy(一区TOP,IF=8.857)。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具有埋藏浅、未成岩和弱胶结等特点,钻采过程中易于发生地质风险,严重制约天然气水合物安全高效开发。针对水合物储层钻井侵入过程引发水合物相变分解和井壁失稳的问题,研究团队建立了适用于描述水合物储层钻井液侵入过程的多场耦合模型,该模型能够准确刻画井周储层多物理场变化规律和井壁变形特征,揭示了钻井液侵入和水合物分解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基于数值模拟结果,指出了钻井液侵入过程中会造成井周出现应力和应变的集中,导致井眼容易出现失稳破坏;同时井眼形状对于应力集中和井眼屈服区域影响较大。此外,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基于三向应力建立适用于水合物储层的破坏准则并提出了失效系数,在判断风险区域的同时还能对特定区域风险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上述结论对于准确预测水合物储层钻井过程中井眼失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研究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崂山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研究团队共同完成。 

     

      

    水合物储层钻井过程及其控制机理

    青岛海洋所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钻井风险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8年11月13日,时值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成立之际,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的城市群重大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与监测预警技术开发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成功召开。研讨会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围绕中南地区水工环地质工作重点,聚焦城市群重大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与监测预警技术开发主题,针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和环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地质、地质灾害、岩溶石漠化、海岸带水文地质等内容进行了研讨。

    研讨会上,武汉地调中心黄长生教授级高工介绍了武汉城市群和环北部湾经济区地质调查和地质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阐述了地质科技创新中的有关关键技术与理论,提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岩溶地面塌陷探测、监测与预警技术、场地水土环境质量快速评价技术、有益、有害元素的生态有效性调控技术、海岸带水源咸化识别与评价方法、生态地质调查技术方法、水土环境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法等7个攻关方向;武汉地调中心黎清华教授级高工根据多年来在环北部湾经济区海岸带地质调查方面取得的成果,分享了地质调查科技创新的定位思考、科技创新过程、科技创新取得的主要成果;三峡大学黄波林教授介绍了三峡库区滑坡涌浪风险研究、涌浪的危害性和危险性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武汉地调中心刘磊博士汇报了开展不同时空尺度地质灾害定量风险评价及地质灾害风险研究的进展与成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德营教授以国际合作视野,深入分析了水工环地质工作在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创新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对实施重要关键技术研发及大数据应用、人才培养与激励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蒋忠诚教授介绍了我国石漠化研究与治理进展与展望,分享了在岩溶石山区石漠化治理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经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张兆吉教授围绕华北平原典型农业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价与修复成果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与会专家代表围绕地方地质调查工作现状及需求、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工作展望、地质科技创新协作、重要关键技术研发及大数据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一致认为:一是要紧密结合国家、地方重大需求和战略,以研究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为切入点,在实际工作中加强理论创新;二是要突出创新目标,把创新过程、方法体系、运行机制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三是要加强协同发展,重视开展同国际国内水工环专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此次研讨会凝聚了各方力量、明确了目标方向,谋划了发展思路、达成了合作共识,为中南地区地质环境调查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峡大学、湖北省地质局、湖南省地质局、广东省地质局、海南省地质局、湖北煤炭地质局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直属单位的领导、专家和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城市群重大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与监测预警技术开发学术...

    郭长宝,男,37岁,博士,专业技术八级,地质力学所副研究员。专业方向:水工环地质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牵头编制《青藏高原重大铁路规划区工程地质调查报告》,系统分析铁路建设面临的活动断裂、地壳稳定性、高地应力、地质灾害、深埋隧道岩爆、特殊岩土体等六大工程地质问题。负责二级项目“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工程地质调查”,进一步厘定区内15条重要活动断裂发育特征与活动性,完成8幅1:5万工程地质调查和图件编制。聚焦川藏铁路、成兰铁路需求,完成2600km铁路线工程地质调查;负责的“川藏铁路活动断裂调查与地质灾害效应评价”,首次获得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水压致裂原地应力值,新发现多处古高速远程滑坡,提出线路优化方案。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支撑服务2017年6•24四川茂县特大滑坡应急救灾、2013年芦山7级地震灾害应急排查,为防灾减灾发挥重要作用。负责建设的林芝地应力监测台站,成功获取2015年尼泊尔8.1级强震远场应力变化,上报地调局、铁路规划单位和地方国土局,提高了地质安全保障。主持的“川藏铁路活动断裂调查与地质灾害效应评价”和“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工程地质调查”项目,提出了6处关键段线路优化,被铁路部门采纳;提交5份城镇地质灾害防治建议,社会效益显著。受企业委托,承担芒猴铁路、川藏高速公路、滇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活动断裂与工程地质调查工作,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显著。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4篇(含SCI/EI检索9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八)、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研发设计了“基于反力系统的大型岩土体原位直剪仪”,获国家发明专利(排名第一),已推广应用。建立了适用于活动构造带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提出青藏高原东部高速远程滑坡体积-滑动距离经验公式,对滑坡风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次提出对越岭铁路分层次开展地面稳定性和隧道稳定性评价的方法,在大瑞铁路线路比选中应用。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形成了一支以青年为主的工程地质调查研究团队,自2016年二级项目开展以来,新晋升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2011年“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八),2016年“滇缅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与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二);担任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秘书,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业委员会委员,支撑工程地质学科建设。作为是国际工程地质协会(IAEG-C24)重要成员,牵头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开展地质灾害与地貌演化研究。 

    郭长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