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受台风“格美”影响,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近日遭遇特大暴雨,局部地区受灾严重,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简称“长沙中心”)党委迅速响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做好资兴市地质灾害防御部署安排,抽调16名技术人员组建应急小分队,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湖南省有关单位的专家一道,第一时间赶赴资兴市,全面展开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核查工作。

    以人为本 迅速响应

    8月2日中午,调查人员抵达资兴市后,立即与当地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和相关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支撑单位进行会商研讨,共同研判灾情形势,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明确了任务分工。

    灾区人民的困境时刻牵动着每个人的心。8月3日,天刚蒙蒙亮,调查人员便早早出发,挺进州门司镇和八面山瑶族乡等重灾区。沿途,救援车辆和物资输送车辆络绎不绝;各方救援力量和当地居民合力清淤,全力做好人员搜救、电力恢复和道路抢修等工作,现场气氛紧张而又凝重。

    守护生命 责任如山

    在燕窝村宝坑组,调查人员深入灾民家中,详细了解受灾情况。一位村民用手比画着激动地说道:“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雨,3分钟水面涨了3米,农田全被淹了,我那房子也被淹了。”在问及目前生产生活情况时,一位60岁左右的村民表示,虽然天灾无情,但我们有信心重建家园。

    在州门司镇燕窝村上边冲组,调查人员穿着雨鞋,踉踉跄跄地行走在田间地头。由于道路被冲毁,挡住去受灾点的路,加上河水湍急,虽然危险,但他们来不及多想,为了尽快摸清灾情,他们捡来两根杉木搭建起一座简易木桥,义无反顾地走了上去。

    在州门司镇杨公塘村塘尾组,调查人员只能徒步前往受灾点。他们顶烈日、冒酷暑,浅一脚深一脚地在淤泥中艰难前行,3公里的路程走了将近3个小时。当他们风尘仆仆地赶到受灾点时,两人衣服全部湿透了,又累又渴又饿,但他们忍饥挨饿,抓紧投入应急调查核查工作当中。

     

    攀悬崖赶赴受灾点

    8月4日,调查人员来到州门司镇鸡公垅村车下垅组一处受灾点开展应急调查核查,村民热情地给大家端茶倒水。“这间土坯房全冲垮了,是哪天发生的事?”调查人员询问道,村民一五一十地向调查人员介绍灾害发生的情形、家中受损情况等。在州门司镇烟坪村郭塘坪组,一位成功从滑坡中紧急避险的退伍老兵激动地说道:“7月27日5时40分左右,当时天气很不好,我就感觉不对劲,赶紧起床往外面跑,没一会‘轰’的一声巨响,身后的房子全塌了。”

    简单地吃点面包和八宝粥后,调查人员驱车前往位于羊史坑组的受灾点。

     

    复盘灾害发生情形

     

    无人机航拍圈定受灾区域

    在州门司镇烟坪村老屋头组一处受灾点,调查人员向村民详细了解灾情信息,复盘灾害发生情形,将受灾情况等数据一一登记。负责数据记录的长沙中心调查人员详细询问灾害发生时的情况,并逐项填写数据。调查人员反复查看滑坡周边地形,并抓起一把土揉搓,确定土壤松散程度,还拿出卷尺测量粒径大小。此外,调查人员还通过实地踏勘和无人机航拍等方式划定受灾点区域,调查受灾点的地质环境背景,估算滑坡方量,并从时间、空间尺度上,对比分析地形条件、切坡活动以及降雨因素对灾害的影响,分析致灾成因机理和发展趋势,提出应急防治措施,为灾后重建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心中大爱 温暖人心

    在即将离开受灾点时,调查人员鼓励村民:“困难只是暂时的,明天一定会更好。”同时,也不忘叮嘱村民做好灾害防御:“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分析研判当地汛情发展变化,及时做好自身安全防范,想方设法避免二次灾害发生。”村民坚持要把家里种的西瓜拿出来分给大家吃,在被调查人员拒绝后,他深情地说道:“有你们,有各方人员帮助我们共渡难关,有这么好的政府,我们有信心战胜灾难。”

    截至8月15日,调查人员已完成56处受灾点调查核查工作。目前,此项工作仍在进行中。

    心中有大爱,脚下有力量。长沙中心牢记“为国找矿、为民造福”的铮铮誓言。连日来,长沙中心白天奋战在灾区开展调查核查,晚上加班加点处理数据,以实际行动和专业技术,为保障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着地质人的一份力量。 

     
     
     
     
    心中有大爱 脚下有力量

    冯艳芳在长乐南澳构造带野外调查

    2001年,冯艳芳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工作。那时地质行业的低谷刚刚过去,曙光初显,而她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她在心里对自己说:“要想在事业上有发展,一定要脚踏实地,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一晃过去17个年头,冯艳芳兢兢业业地参与和主持了多个重大项目,见证了我国地质调查事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资料开发室副主任冯艳芳,集“2017北京榜样推荐人物”、“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最美家庭”、“北京市西城区人大代表”等多种光环于一身。她却常说,自己只是浩瀚地质大军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兵,人生的理想是做好一名纯粹的地质人。

    纯粹的奉献,她主持了地质史上里程碑式项目

    2001年,冯艳芳硕士毕业,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工作。那时地质行业的低谷刚刚过去,曙光初显,而她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发展研究中心”,念着单位的名字,她在心里对自己说:“要想在事业上有发展,一定要脚踏实地,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一晃过去17个年头,冯艳芳兢兢业业地参与和主持了多个重大项目,见证了我国地质调查事业的快速发展。

    刚到发展研究中心,冯艳芳就参与了国家863计划“基于SIG的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和“基于大型GIS的地质调查空间数据管理系统”两个项目。一些过去只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大专家,如今可以面对面交流,这让冯艳芳十分兴奋。在项目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后勤服务的她,总是给人活力满满、热情洋溢的感觉。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生孩子前一天仍坚持工作,产假没休完就回到岗位,为项目的顺利实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紧接着,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启动,冯艳芳再次被选入项目办公室。一切刚刚起步,事务繁琐,人手紧张,冯艳芳和同事们加班加点,用最短的时间让项目步入正轨。

    2006年,为全面掌握矿产资源现状,科学评价未查明矿产资源潜力,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重大专项启动。冯艳芳被委以重任,负责组织其中的全国重要矿产成矿地质背景研究项目。说是一个项目,其实是一个有30个省(市、区)40多个单位2000余人参加的、规模空前的产学研大会战。在项目实施的8年时间里,冯艳芳管理业务双肩挑,一心扑在工作上,通常是白天组织管理,晚上整理资料,还频繁跑野外。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国重要矿产成矿地质背景研究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解决了我国诸多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指导有关省区圈定了一批找矿远景区,编制完成了5000余张中国成矿地质背景系列图件,培养了省级、大区和全国三个层次的学科带头人才群体和技术骨干。项目成果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46个项目中获得了“95.3”的最高分,被专家院士们树为地质史上的里程碑,并先后获得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等奖,冯艳芳也被评为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先进个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如此评价项目形成的中国大陆构造系列研究成果及其新的观点:“给中国沉寂多年的大地构造学科带来了新的篇章,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是中国大地构造认识之路上的崭新进步,该成果的问世,将会使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继续向前加速发展与迈进。”

    在这紧张而忙碌的8年中,冯艳芳还承担了全国地质勘查进展分析项目,主持构建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权威、全面、系统的地质勘查成果跟踪统计与通报系统,成果获2015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6年以来,冯艳芳负责全国系列基础地质的综合编图工作。如今20张不同类型的全国大地构造图已全部出版,不仅为各种矿产资源的找矿勘查提供了地质底图,对我国基础地质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冯艳芳和她的团队积极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提高地质调查成果的服务水平。他们编制的雄安新区的地质地貌图,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提供基础依据;编制的扬子陆块区岩相古地理图,为南方页岩气勘查服务;编制的共和盆地地热资源地质背景图,为干热岩调查提供了直接的指引。

    纯粹的热爱,她啃下地质学一块“硬骨头”

    2005年,在项目管理岗位顺风顺水的冯艳芳,突然告诉领导,她想从事业务研究,想去跑野外。

    “我觉得自己还是更适合搞业务,组织协调不是我的特长。”冯艳芳这样说,其实她一直无法割舍心中那份天空地阔的地质情怀,“背着馒头进山,背着石头出来”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她认为山野间才是实现一个地质人价值的最好舞台。

    没多久,全国重要矿产成矿地质背景研究项目便压在了她肩上。由于是水文地质专业出身,她渐渐感觉到过去的知识储备很难满足当下的工作需求。于是她决定读一个“矿物学、岩石学和矿床学”博士,她幸运地遇到了被自己称为人生导师的邓晋福教授。

    “邓老师不仅仅教会了我岩浆岩研究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浅出的讲解、耐心细致的教诲,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专业,以至于陶醉、痴迷和忘我。”说起邓老师,冯艳芳内心充满感恩之情。

    有一天,邓晋福问她:“东南沿海有一块硬骨头,你敢不敢啃下来?”这块“硬骨头”指的是“福建长乐—南澳构造带”。这里是研究和了解我国东部大陆大地构造演化的关键地段。长期以来,许多重要的地学问题仍处于探索和争论中。冯艳芳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向这一困扰地学界多年的难题发起挑战。

    实地踏勘,采集样品,实验分析,冯艳芳在充分收集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科学方法,对长乐—南澳构造带花岗岩类年代学、岩石组合与构造演化进行了深入解剖和综合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2009年一个秋雨连绵的清晨,冯艳芳在闽西北一处陡崖上发现了蛇纹石化很强烈的辉石橄榄岩,她非常激动,立即挥锤取样,没想到上面的危岩因受到扰动竟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在大家的惊呼中,最大的一块岩石从她身边呼啸而过,翻滚落地,距离她的身体只有几厘米。而这并没有吓倒冯艳芳。2014年,她自愿申请参加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组织的狼山地质填图项目,面对坡度有70多度、海拔1600多米的狼山,为了获取第一手地质资料,她毅然向山顶爬去……

    纯粹的信念,她努力把温暖和光亮给更多的人

    冯艳芳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但是多年来,她用在工作上的时间远比回家的时间长。

    她的爱人从事地质灾害勘查治理方面的工作,也是长年在野外一线,夫妻二人聚少离多,儿子只好托付给老人照顾。有多少次,当她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中,孩子已经睡着了,第二天,孩子还没醒,她又要出门了。

    2010年,全国地质勘查进展分析项目推进到关键节点,要进行全国性的数据统计与编报培训。北方片区的培训结束后,冯艳芳回到家中,看到丈夫搂着儿子蜷缩在床角,两人满脸的疲倦和憔悴,才得知儿子已经连续几天高烧不退。可第二天就是南方片区的培训报到,她拿出手机,正准备请假,丈夫却说:“家里的事有我呢,单位交代的事,是对你的信任,你应该完成。”冯艳芳泪流满面,她感受到的是苦,是累,是愧疚,也是幸福。她悉心照顾了儿子一夜,第二天一早,按原计划赶往会场。

    如今儿子长大了,也渐渐理解了妈妈。冯艳芳曾几次受邀去儿子的学校做科普讲座,也给孩子们讲讲地质工作。同学们听了都很感动,有的对冯艳芳的儿子说:“你妈妈真伟大。”儿子也曾在作文里写道:“小时候每当放学,别的孩子都有妈妈接,唯独我没有,那时妈妈的爱像橘子皮,是苦的。现在我知道妈妈在从事高尚的工作,就理解了她,妈妈的爱像橘子果肉,有酸,也有甜。”冯艳芳说,有时自己加班回家晚,儿子会把饭做好了等她,这让她内心充满欣慰和感动。

    拥有“最美家庭”的冯艳芳,一路走来,切身体会到年轻地质人家庭生活的不易。因此,她特别理解年轻人,愿意倾听他们的心声,努力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每当看到身边的年轻人,虽然承受着房贷等巨大的现实压力,但工作上却勤勤恳恳,努力上进,我都会默默地下决心,一定要像老一辈地质人那样,负起传承的责任。”冯艳芳感慨道。

    2016年,冯艳芳当选为北京市西城区第16届人大代表。她时常利用休息时间走访社区困难群众,了解了他们的需求、渴望和心声,并将相关问题按轻重缓急进行了归类整理,分阶段按步骤向人大常委会提议和建议。针对呼声较高的集体户青年职工孩子入园入学难题、地科院周边交通拥堵问题、六层以下老居民楼加挂电梯等问题,冯艳芳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无私奉献,不求名利,坚定执著,心无旁骛,凭着渊博的学识,胸怀地质的希望,脚量祖国的山河,手绘地调的蓝图,在冯艳芳心里,这些,是一个纯粹地质人应有的品质。她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前进,因为这是她今生坚定的信念。

    向着心中那份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