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龙抓崖

     

    双龙大裂谷

     

    ■基本情况

     

    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境内,总面积约108平方公里,园内集崮、谷、泉、洞、崩塌灾害,不整合接触面,寒武系中下统层型剖面等多种地质遗迹于一体,崮形地貌各个生成发展阶段在园内均有完整的实物展现。园区自然景观原始,生态环境良好,是一处集自然性、典型性、稀有性、多样性、完整性、系统性为一体的地学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

     

    熊耳山为距今5亿年前的浅海相沉积的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地层,山体上半部的石灰岩受断裂构造影响,长期的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及溶蚀作用,使张性裂隙渐变发展形成裂谷。

     

    1668年,爆发我国历史上罕见的郯城大地震,释放能量约为1976年唐山地震的11倍,地震震中正处于“郯庐断裂带”主体范围内。该断裂带是我国东部最大的一条地震断裂带,长2600千米,宽160千米。熊耳山大裂谷便是由此次地震形成的天然大裂谷,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有史料佐证的特大地震山体崩裂遗迹。

     

    熊耳山公园内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湖川相连,涓涓细流汇成飞流瀑布,经年不息。下游的龙床风光和抱犊平湖碧波荡漾、秀丽迷人,为游客营造出一个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

     

    熊耳山海拔483米,呈东西走向,东西绵延6公里,南北宽2公里,横卧在北庄镇,是一典型的低山丘陵。远远望去,熊耳山像一只大白熊,头东尾西地横卧着,主峰像一扇张开的熊耳,故名熊耳山。

     

    熊耳山特殊的横断山脉为景区造就了奇异绚丽的天然溶洞群,黄龙洞、巨龙洞和卧虎洞各具特色,其洞天互映、崎岖深邃,石笋、石柱、钟乳石形态各异,形象逼真,蔚为壮观。

     

    ■特色景点

     

    双龙大裂谷:受差异性风化剥蚀和重力地质作用等影响,形成较大规模的张性裂隙,是崮形地貌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裂谷一侧的岩体受重力、地震等因素影响,逐渐倾斜、崩塌、坠落而产生崩塌地质灾害。原山体逐渐风化剥蚀而形成山顶平平、边缘陡峭、山肩斜缓的崮形地貌景观。

     

    龙抓崖:是典型的崩塌地质灾害遗迹,满山遍野布满奇形怪状的巨石,大者重达千吨,小者几十吨,石石相叠、错落有致、形态各异,仿佛刚从山顶滚落一般。站在巨石之上,闭目凝神,300年前那山崩地裂的轰鸣声仿佛在耳畔回响。

     

    卧虎洞:位于熊耳山北侧,洞内遍布钟乳石、石笋、石柱,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形成的玉石屏风、雄鹰翱翔、观音高坐、鲲鹏展翅等自然象形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黄龙洞:被誉为“北方第一窟”,为产于5亿年前石灰岩内受断裂控制的喀斯特溶洞。洞口向南,有石阶相通。洞口呈半月形,被一棵千年古槐半遮,洞内分前后两厅,因后厅壁上有两条黄色钟乳石似蛟龙附壁盘蜒而得名。

     

    ■沟通交流

     

    熊耳山于1999年底因双龙大裂谷的惊现逐渐被引起重视,2000年开始开发建设;2001年12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9月,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在首届“中国人游山东=我心中最美的齐鲁十景”评选活动中荣获“山东十大优秀景点”称号;2003年10月,国土资源部、枣庄市委市政府在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举行揭碑开园仪式;2004年以来,先后投资300万元打通了另一条裂谷,目前黄龙洞正在引资建设之中;2004年6月,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面目,展现在首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2006年12月,熊耳山地震遗址被国家地震局评为国家级崩塌开裂地震遗址,熊耳山地震科普馆被国家地震局命名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

    2020年10月3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青岛水族馆在青岛太平湾海域举办了“走进海洋潮间带,探访海洋小精灵”研究性课题活动,青岛海信学校10余名小学生及家长在专家团队带领下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前期,两个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实地踏勘选择最佳研学路线,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点,安排专家指导;并根据潮汐规律和学生的时间,选定最佳研学时间。经过与学校对接之后,制订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将研学活动设为授课、实践和总结三部分。

    首先是专家授课,三位专家分别就潮汐及潮间带基本知识、潮间带地貌及资源、潮间带生态为同学们进行了讲解。青岛水族馆的韩涵老师详细介绍了潮汐形成的原因和规律,潮间带的范围、类型、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着重介绍了青岛潮间带的特色。潮汐是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为潮,夜间为汐,青岛地区是典型的半日潮,南海北部湾地区是典型的全日潮地区。在高潮和低潮之间被海水覆盖的地区就是潮间带,根据不同的底质,将潮间带生境分为岩相、砂相、泥沙相和泥相四种生态类型。沿海地区是人类活动的高度聚集区,研究潮间带可以用于水产养殖、盐田开发、旅游景点、港湾建设、海岸带保护和治理等综合利用开发的需要,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讲解之后,潮水已慢慢退向低潮线,大家带着工具开始了“探访”潮间带的实践。同学们先在礁岩上观察了花岗岩及其岩脉,利用放大镜观察了石英、钾长石等典型矿物。然后大家纷纷拿着铲子和小桶开始“赶海”,兴奋地采集附着在礁石上的孔石莼、红藻等藻类,掀开岩石寻找和观察螃蟹、螺类等生物。采集的过程中,大家明显感觉到今年潮间带的生物数量比往年多,个头大的生物也更多。老师肯定了大家的观察,解释说是因为受疫情的影响,来海边旅游的人较少,潮间带生物量明显增加,很多生物也有了长大的机会。这说明大自然有很好的自我修复能力,希望以后大家能爱护环境,保护好潮间带,不要一味的去索取和破坏,给予大自然喘息修复的时间。

    实践活动之后,大家聚拢到一起,郭老师一一介绍了各种生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孔石莼、鹿角藻,平背蜞、沙蟹、大眼蟹、蜘蛛蟹、红线黎明蟹、日本蟳(石夹红),以及帽贝、石憋、织纹螺、疣荔枝螺、马蹄螺,潮间带的生物真丰富啊,学到了这么多地质学和生物学的知识,同学们感觉收获满满。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让大家学习到了潮间带及地形地貌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采集和观察到了十多种潮间带的生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家对海洋科学的兴趣,提升了保护海洋的意识。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王红霞老师以岸边的岩石和沙滩为对象重点介绍了青岛地区潮间带的地形地貌及资源情况。青岛潮间带典型的基岩相以花岗岩为主,肉眼可以观察到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岩石风化之后,会形成海蚀崖、海蚀柱等地貌,青岛的石老人就是典型的海蚀柱。海滩上的海砂除了来自岸边岩石的风化作用之外,更多的是来自河流携带泥沙的输入,除了自然形成的海滩之外还有人工海滩,青岛的第二海水浴场就是人工海滩。潮间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风能、潮汐能、旅游资源以及生物资源等,但是,人类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同时也给潮间带带来了污染、生物减少等环境问题,老师倡议大家要爱护环境,文明旅游。

    青岛水族馆的郭嘉瑱老师以青岛地区为例讲解了潮间带的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分布,如何采集和鉴定生物。潮间带分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有着不同的生物分布,在高潮区主要是耐干燥的藤壶、褶牡蛎等,其下是各种螺类和蟹类,郭老师讲到藤壶和螃蟹的物种关系竟然比外形与其相似的海蛎子和蛤蜊更近,顿时让大家觉得潮间带有太多的奥秘等着去探访。

     
    青岛海洋所联合青岛水族馆联合举办研学活动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刊发了“雄安新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下设“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监测和透明雄安数字平台建设”项目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重要地质调查成果。

    据介绍,该项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主要目标任务是通过开展雄安新区及外围区域生态水文地质调查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监测,建设国际一流的天地一体、上下统筹、共享共建的地质环境综合监测网,查明含水层空间分布特征、水质水量状况和地下水-地表水相互转换关系,科学评价地下水资源、湿地生态功能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城市供水安全、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撑服务。其中,地下水质量调查评价作为项目重要工作之一,已搭建形成了区域地下水水质监测网,同时开展了地下水质量评价及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等相关工作。

    一是基本掌握雄安新区主要含水层地下水质量状况。项目组采集并测试350组区域地下水水质监测井样品,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开展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雄安新区地下水质量主要受自然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作用控制而较为稳定,不同年份地下水化学各组分含量无显著时空变化。浅层地下水总体质量较好,深层地下水质量优良,富锶地下水分布较广,绝大多数深层地下水和2/3以上的浅层地下水符合饮用水质量要求,白洋淀周边浅层地下水质量受白洋淀及入淀河流等地表水影响较大。

    二是初步查明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研究区地下水均接近中性到弱碱性,主要阳离子为Na+,主要阴离子为HCO3-;沿地下水径流方向,水化学类型没有明显的变化;随着深度增加,地下水化学类型发生显著变化,由浅层的混合型水变为深层HCO3·SO4-Na型。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其为受蒸发作用下的大气降水,深层地下水的补给高程更高或者温度更低。

    三是立体识别蒸发浓缩、岩石风化水解、阳离子交换和氧化还原等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相比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蒸发作用更为强烈;两者都有硅酸岩的风化水解作用的影响,主要来源矿物为碱土硅酸盐和正长石,浅层地下水还受到碳酸岩的风化作用的影响,主要来源矿物为方解石、斜长石和云母,深层地下水还受到蒸发盐(盐岩)的水解作用的影响;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均有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发生,且深层阳离子交换作用更强;浅层含水层处于氧化环境,深层含水层处于还原环境,有脱硫酸作用的发生。

    四是探索研究白洋淀地质-水环境成因与演化过程。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地下水和含水层孔隙水的水化学特征相似,可以用含水层孔隙水代替地下水进行水化学分析,孔隙水可以更加精确地定位到对应深度的含水层,排除抽水时不同深度地下水混合的影响。从弱透水层沉积物孔隙水反映出的气候变化来看,表现出新近系上新世的暖湿气候、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相互转化的干冷气候,以及再次变暖的全新世气候;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沉积物尤其是黏土矿物的水解过程影响着其孔隙水中Fe、K、Al等元素的迁移、聚集和分散。

    地下水样品现场指标测试及同位素样品采集

     

    雄安新区水文地质调查与地下水监测成果显著

    近日,自然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在岩溶区水体水气界面碳循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岩溶区水体水气界面碳循环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全球内陆水体水气界面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岩溶作用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定量准确评价流域岩溶碳汇效应的关键。但由于水体水气界面碳交换存在高度的时空异质性,使得准确量化水体水气界面碳通量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面临巨大的挑战,也给岩溶碳汇的准确评估带来极大的困难。针对上述科学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调查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支持下,岩溶所蒲俊兵研究员团队利用自主设计的浮游静态箱和薄边界模型法两种方法,分别选择岩溶地下水补给的溪流、水库和流经岩溶区的大型河流作为研究区,进行不同时空尺度的野外监测研究,获得了新的科学认识。

    对流经岩溶区的大型河流(桂江)的25个断面的监测研究表明,桂江水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和空间变化。桂江流域全年总体上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源,但是在冬季,由于水生生物代谢过程和碳酸盐缓冲体系的影响,二氧化碳脱气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表现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汇。由于在冬季二氧化碳脱气受到极大的限制,使得二氧化碳脱气占到流域无机碳通量的20.1%,形成了每年12.8万吨碳的碳汇通量。对以岩溶地下河为主要补给的(补给量占90%以上)的大龙洞水库的研究表明,大龙洞水库水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量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差异。大龙洞水库类似湖泊的“热分层效应”控制了二氧化碳脱气量的季节变化,在“热分层效应”显著的夏季,二氧化碳交换量受到抑制且出现显著的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现象。相反,在冬季水库发生混合时,水库水气界面发生强烈的二氧化碳的脱气,其脱气量最高。此外,在“热分层效应”显著的夏季,二氧化碳脱气量昼夜变化差异较小,但是在翻库期间,二氧化碳脱气量昼夜变化差异较大。对以岩溶地下河为主要补给的(补给量占98%以上)的官村地表溪流的4个断面的研究表明,官村溪流水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差异性,在1.3公里的距离内,二氧化碳交换量从源头的423.4毫克每平方米每小时急剧下降到最下游点的257.0毫克每平方米每小时,说明在岩溶地下河-溪流的体系中,当岩溶地下水转移到地表后会发生强烈且迅速的碳排放。官村溪流每年向大气释放21.75吨二氧化碳,但仅占流域无机碳损失通量的1.71-5.62%。同时,在官村溪流中降雨期的高分辨率监测研究表明,降雨期间受到水生光合生物新陈代谢过程的影响,溪流仍旧存在溶解无机碳的昼夜变化现象。计算表明,在降雨事件期间,溪流内沉水植物每天通过新陈代谢过程会形成5.6公斤的碳汇量。研究结果对于岩溶区溪流中沉水植物可以稳定碳酸盐岩风化作用的碳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研究成果,强调了水生光合作用和碳酸盐缓冲体系在抑制岩溶水体中二氧化碳脱气方面的重要性,定量评估了具有高度时空异质性的水体二氧化碳交换通量,强调了要准确评估岩溶水体水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通量和碳汇量,必须根据其高度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改进监测方法,提高通量评估的准确性。该系列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国际TOP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等国际期刊上。

    水生光合生物新陈代谢过程和碳酸盐缓冲体系对岩溶河流水气界面碳循环过程的影响示意图

    岩溶区水体水气界面碳循环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九三学社国土资源委员会第一支社组织社员前往京西古道开展地质考察活动。

    京西古道是元代以来北京通往山西、内蒙古的一条商旅要道,其中,牛角岭关城的“蹄窝”及斜河涧村“冰川漂砾”一直吸引着地质学家的关注,一百年前,中国地质学先驱丁文江先生曾指出所谓“蹄窝”,其实是基性火山岩的差异风化作用所致,这种现象在山西北部的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并非是传说中骡马踩踏而形成的蹄窝,而近年来,有学者曾发表论文,试图证明“蹄窝”是骡马踩踏形成,并对风化“壶穴”说提出了质疑。

    一支社的地质学家们经过实地考察和讨论,认为牛角岭“蹄窝”应是风化形成的壶穴,并得到了七点认识,一是壶穴发育于下侏罗统南大岭组基性火山岩中两组共轭剪节理的交叉部位,属于构造软弱带,容易遭受风化剥蚀;二是壶穴发育于道路较低洼处,雨季容易形成地表流水和积水,会加速风化作用速度;三是壶穴的形态多数为椭圆形,椭圆长轴方向与水流的方向一致,说明其受流水侵蚀明显;四是壶穴的深度在10厘米左右,这个深度的坑,若骡马踩踏进去后极易出现卡蹄的危险;五是壶穴的底部形态呈中间深、四周浅锅底状,与骡马蹄底较平的形态不吻合;六是除极少量巧合之外,大部分的壶穴位置分布与骡马行走时留下的蹄印位置组合不能对应;七是一些壶穴非常靠近道路内侧,负重的骡马若踩上那些坑,势必会碰撞崖壁,因此不合逻辑。以上七个理由足以说明所谓“蹄窝”的说法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其真正的成因就是基性火山岩的差异风化作用。

    另外,一支社还对斜河涧村白龙沟第四纪“冰川漂砾”进行了考察,通过对砾石体积、岩性的考察,对周围环境、地形的分析,得出该砾石的成因应该是山体崩塌、滑坡作用。

    通过野外典型地质现象考察,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对青年地质工作者进行了指导,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对科学问题的仔细观察和认真讨论,一支社达到了开展组织活动和专业知识交流的目的,弘扬了九三学社“民主与科学”的优良传统,提高了社员的科学素养,增强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九三学社国土第一支社开展门头沟地质考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