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6月14日下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部署大会,在全所范围全面启动主题教育。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6指导组到会指导。所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在职党员干部、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参加会议。 

    会上,郑州综合利用所相关负责人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王沪宁同志的总结讲话,对全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行动员部署。同时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辟论述了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了主题教育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点措施,对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各级党组织职责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开展好主题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一次鼓舞全党的总动员,也是一堂触及灵魂的生动党课,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扎实开展好主题教育。全所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目标要求,确保主题教育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会议强调,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开展主题教育,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高度体现了开展此次主题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我们要紧扣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具体目标,强化重点措施,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部局党组工作安排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局第6指导组组长代表局党组就落实主题教育各项任务提出五点要求,一是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聚焦根本任务,二是要牢牢把握总要求、切实抓好落实,三是要紧扣主题目标、确保解决实际问题,四是要聚焦四项重点措施、坚持四个贯彻始终,五是要力戒形式主义、抓好落实。

    郑州综合利用所主要负责人强调,全所党员干部要按照局党组和局指导组的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努力在开展主题教育中走在前、做表率,坚决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对标对表抓落实,确保主题教育按照中央部署和局党组要求达到预期目的,取得预期成效,获得丰硕成果。

                           

    郑州综合利用所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研发的“一种海底钻机绳索取心动力头、结构及其控制方法”(专利号ZL202010715649.7)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海底钻机是一种钻探系统完全工作于海底的钻探设备,钻杆接卸和打捞器解卡均通过远程遥控的方式实现,易出现连接螺纹磨损严重,解卡可靠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发明一是设置了浮动缓冲机构,以降低螺纹负载,减小螺纹磨损,提高连接螺纹寿命及可靠性。二是设计了安全解卡行程,避免出现提前解卡和反复解卡情况,提高了打捞器解卡可靠性。目前,该发明已开展了验证,达到设计预期成效。

    探矿工程所“一种海底钻机绳索取心动力头、结构及其...

    编者按 今天是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资源安全事关国家的主权、生存和发展,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矿产资源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极为密切,保障其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开展绿色勘查的同时,下大力气推进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是现阶段提高国家资源保障能力、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有效手段。今天,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近年来我国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面的最新进展。

    地质技术人员找矿途中

    昆仑山腹地地质勘查现场

    我国是矿产生产和消费大国,夯实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基础,需要坚持不懈地开源节流。其中,在矿业领域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按照中央生态文明建设、节约优先战略总体要求,着眼于我国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节约资源潜力巨大的基本国情,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领域特别是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调查、示范引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预期成效。

    在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中统筹推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

    按照中央生态文明建设、节约优先战略总体要求,在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矿山企业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以节约资源和绿色发展为根本遵循,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进行了实践探索,通过“摸清情况、示范引领、建立标准、强化监管、激励约束”等系列措施,有序推进。

    实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的核心是提高矿产资源“三率”,关键是采用先进技术。

    ——2011年~2012年实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奖代补”和示范工程项目,采取经济手段激励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平,奖补矿山企业1045家、示范工程408个。

    ——“十三五”期间实施40个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2012年~2013年,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煤、石油、天然气、铁、锰、铜、铅、锌、铝等22个重要矿种“三率”调查与评价工作。

    ——2012年开始,在全国层面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遴选推广工作。2012年~2017年完成6批次334项先进适用技术的遴选与推广;2018年~2019年增选了一批新技术,最终形成《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19年版)》,该目录共包含360项技术。

    目前,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取得预期成效。

    实施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大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力度。自然资源与发改、工信、财政、科技等部门统筹资源配置、税费减免政策和科技发展,发挥政策联动和组合配套效应,共同促进我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部门内部强化规划、勘查、开发、储量管理各环节的协调,实现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

    二是探索建立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摸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包括:科学设计调查评估体系,真实反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为制定激励约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要求相衔接,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指标纳入开采准入条件,严格禁止高污染、严重浪费资源和缺乏综合利用设计者进入。根据地区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情况,在满足资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研究矿产资源开发总量和强度控制的新制度、新政策,进一步研究完善“三率”指标体系,完善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标准体系。

    四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扶持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引导鼓励大型矿业集团建立面向全球的专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保护技术创新行为,为矿业技术创新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提供有利环境;将先进技术推广与调查评估成果相关联;建立技术目录更新制度,通过评价和矿山反馈,评估技术使用情况和问题,及时增加和调整过时的技术内容;加大对战略新兴矿产、清洁能源矿产开发利用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支持力度等。

    五是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监管,推进资源管理方式转变。扎实做好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填报公示系统建设,加强引导,推动管理方式根本转变,构建“企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共同治理新格局。

    开展矿产资源“三率”调查,摸清重要矿产利用现状,完善“三率”指标体系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的要求,2012年,原国土资源部部署开展矿产资源“三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调查与评价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煤、石油、天然气、铁、锰、铜等22个重要矿种“三率”调查与评价。该调查共有30个省(区、市)、7家行业协会以及5大油气公司等万余人直接参与。

    通过2012年~2013年的矿产资源“三率”现状调查,对我国矿产资源利用有了初步认识和基本判断。取得的主要成效为:

    一是建成了我国重要矿产矿山“三率”数据库。首次全面系统地获取了全国矿山“三率”基础数据。在统一调查指标、统一调查规范、统一时间节点的基础上,调查了全国22个矿种当年全部在产的19432座矿山(油气田),最终获取了2.2万条、220万字段准确可信的基础数据。

    二是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矿产资源利用水平总体显著提高。

    “十五”之前,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水平状况不明。实施矿产资源“三率”调查以后,与1995年、1999年抽样调查结果相比,黑色金属矿山、有色金属矿山、黄金矿山、非金属矿山开采回采率略有提高,煤炭开采回采率基本稳定。有色金属矿山中铝土矿开采回采率提高幅度较大,主要原因在于集约化程度提高后,地下开采产能占比大幅下降;黑色金属矿山、黄金矿山、非金属矿山选矿回收率基本稳定,有色金属矿山选矿回收率稍有提升。铅矿、锌矿、铝土矿、镍矿、钨矿等有色金属矿产由于集约化程度提高,平均选矿回收率提高。

    我国矿产资源的典型特征是单一矿产少、共伴生矿产多。矿产资源“三率”调查结果表明,20种矿产中含有共伴生组分的59种,其中的38种组分已被不同程度回收利用。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为52.07%。

    三是查清了矿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利用与堆存现状,废石与尾矿排放增速下降,利用率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我国矿山废石与尾矿堆存量已超过600亿吨。全国85%以上的地市堆存有20个矿种矿业固体废弃物,其中50个地市矿业固体废弃物堆存量超过1亿吨,37个地市废石堆存量超过1亿吨,16个地市尾矿堆存量超过1亿吨。

    四是规范了矿产开发“三率”指标计算方法。制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指标及其计算方法》,规范统一了行业评价指标,为“三率”调查评价提供了统一的计算方法,为客观评价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标准。

    五是制定了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三率”指标要求。依托“三率”调查工作,研究制定并发布试行了煤炭、铁等124种重要矿产资源开发“三率”最低指标要求,实现了在产矿山所涉及矿种全覆盖目标,构建起我国矿产资源完整的“三率”指标体系。

    六是初步建立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健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2016年12月,原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5部委发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工作方案》,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试点工作,重点开展了黑龙江、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和宁夏7省区9个矿种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成效,为做好调查评估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让技术创新成为引领矿业发展的新动力

    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矿产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近年来,先后印发了《关于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的通知》和《关于推进矿产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意见》,建立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制度。一批取得明显资源、经济、环境效益的采选技术工艺入选推广目录。它所倡导的矿产资源利用技术创新,正成为矿业发展的新动力,有效推动了矿业绿色发展。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的使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增强了资源保障能力。据统计,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盘活石油可采储量33.1亿吨,按目前国内生产规模,可供开采15年;盘活天然气1645亿立方米、煤矿8亿吨;盘活铁矿资源40.74亿吨,约相当于新增了6%的国内铁资源量;盘活磷矿资源21.2亿吨,约相当于新增了10%的国内磷资源量;盘活钾盐1.44亿吨,约相当于新增了近30%的国内氯化钾资源量。

    如长庆油田应用致密油开发技术,有效盘活30亿吨致密油资源。延长石油利用陆相页岩气压裂新技术,盘活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地质储量1654亿立方米、石油地质储量640万吨。该技术在国内相似盆地陆相页岩气开发中推广,可有效实现油气开发过程中的节水、节能、减排和储层保护。

    如低钛型钒钛磁铁矿技术的应用,将攀西钒钛磁铁矿钛的经济可利用品位下降5%,回收率由20%提升至30%以上,盘活钒钛磁铁矿资源量13亿吨,相当于新增了2%的国内铁资源量,实现了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资源的高效利用。

    又如金川公司研发铂族元素综合回收技术,将金川镍矿中伴生的铂、钯的回收率从49%提高到70%,银、铱、钌、铑的回收率从1%~3%提高到44%,使我国铂族元素的回收工艺水平大幅提高。

    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使用,使矿山企业资源节约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推动资源产业绿色发展。例如开磷集团应用“磷石膏充填无废高效开采技术”,矿山年生产能力由200万吨提升至800万吨。每年新增经济效益2.2亿元、处理磷石膏工业固体废弃物335万吨、处理采矿废矸100万吨,减少磷石膏堆存占地约200亩,节省各项费用5000余万元,实现了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所产生的环境效益主要表现在节地、节能、节水及固废利用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2017年,我国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共节地5.1万亩;节能104亿度、节水8.3亿吨,利用固废量在原基础上增加6.33亿吨。2017年,我国煤矿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49%,矿井水利用率达到72%,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67.3%。

    同时,先进技术装备的广泛应用,促进资源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也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

    10年来,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矿山企业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新成效。

    展望未来,新形势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矿业科技快速发展等对矿产资源消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不断夯实矿产资源安全基础。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提高利用效率 夯实安全之基

    2019年6月20日上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

    沈阳地调中心相关负责人在动员部署讲话中,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讲话按照党中央部署和局党组要求,结合沈阳地调中心的实际,就如何开展好主题教育,落实好“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做了具体的部署。对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4项重点工作提出了具体措施,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抓好工作结合、注重宣传引导四个方面提出了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的明确要求。表示沈阳地调中心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和局第四指导组的指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扎实地开展主题教育。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四指导组组长代表局党组提出了五点要求:一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聚焦根本任务;二要牢牢把握总要求,切实抓好落实;三要紧扣主题目标,确保解决实际问题;四要聚焦四项重点措施,坚持四个贯彻始终;五要力戒形式主义,抓好落实。指导组对沈阳地调中心主题教育前期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建议在主题教育实施过程中,加强挖掘和培树优秀党员、先进典型,总结先进经验,加强宣传和学习,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最后,沈阳地调中心主要负责人做了总结讲话,表示沈阳地调中心将按照局党组的要求和指导组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主题教育实施方案,统一认识、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取得预期成效。

    局第四指导组全体成员,沈阳地调中心全体班子成员、党员、中层干部和离退休党支部委员参加会议。

    动员部署会后,根据主题教育安排,开展了先进典型教育,现场播放了《时代楷模发布厅: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优秀共产党员张富清》教育短片。

     

    沈阳地调中心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

    2018年7月30日至8月2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组织页岩气钻探工程复垦工作检查组,对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湖北省内实施的10个页岩气钻井工程开展钻后井场复垦工作检查。 

    检查历时4天,对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自2015年以来在湖北省内部署实施的10口页岩气钻井工程,逐一进行了井场复垦情况检查。通过检查,检查组确认除鄂宜页3井复垦工程尚在进行过程中之外,鄂宜页1井、鄂宜页2井、鄂宜地1井、鄂宜地2井、鄂宜地3井、鄂宜地4井、鄂宜地5井、鄂京地1井、鄂钟地1井等9口钻井均已达到复垦要求。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坚守生态红线底线,积极推进页岩气钻井工程复垦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为区域内已经完成或正在实施的钻井后期井场复垦工作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是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勘察的具体举措,必将有力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绿色清洁能源的勘探开发。 

     鄂宜页1复垦情况 

     复垦后种满玉米的鄂宜页1井井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积极推进页岩气钻探工程复垦工作

    6月14日-15日,“泛珠三角地区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工程首席一行,到该工程所属“珠江-西江经济带梧州-肇庆先行试验区1∶5万苍梧幅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开展野外工作质量检查,对该项目物探、钻探工作部署与推进提出指导意见和要求。

    14日下午,项目负责人汇报了野外工作进展及取得的初步成果。检查组对2018年野外工作进度及取得的成果给予了肯定,强调野外地质调查要带着问题去组织开展,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过程中充分认识地质规律,对各类地质调查点应实事求是、做到写真写实,确保野外第一手资料质量,为项目成果总结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野外地质调查针对性要强、重点要突出,紧紧围绕苍硕高速、南广高铁、西江航道交通密集带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开展地质灾害专门调查,以研究交通密集带地质灾害发育情况为重点,系统梳理、总结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为地方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技术支撑;要在面上调查的基础上,有的放失地开展物探和钻探等相关工作,确保2018年项目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取得预期成效。

    15日,检查组与项目组人员一起进行了野外调查点实地考察,并对物探、钻探工作部署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指出物探、钻探工作部署目的性要强,既要针对主要工程地质层部署,查清主要岩性地层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特征,又要围绕压性构造带找水科技创新目标进行。

    项目组成员一致表示,将按照工程首席提出的有关意见与建议,对有关问题进行整改完善,全力推进2018年度野外工作,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确保各项工作安全有序开展。

    听取野外工作汇报

    野外现场指导物探、钻探工作部署

    泛珠三角地区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工程开展野外质量检...

    经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批准,2016年9月28日,中共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取得了预期成效。出席本次大会的代表共有75名,占全体党员的24%,代表全部经由民主选举产生。其中,机关和服务部门党员代表19人,占代表总数的25%;科技人员党员代表46人,占代表总数的61%,离退休党员代表10人,占代表总数的13 %,女性代表18人,占代表总数的24%,体现了较为广泛的代表性。

    大会听取、审议并通过了甘行平同志作的题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为推进物化探事业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报告,审议通过了纪委《履职尽责服务大局 积极推进物化探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报告。

    大会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所党委、纪委的工作。大会认为,所党委、纪委能够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得到全面推进,为所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大会明确了新一届(第四届)党委和新一届纪委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

    大会严格按照民主选举程序,差额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第四届)党委和新一届纪委。新一届党委(按姓氏笔划排序)由甘行平、史长义、白冶、吕庆田、刘开江、郝国杰、彭轩明7名同志组成;新一届纪委(按姓氏笔划排序)由王中义、方慧、卢彦、白冶、张金华5名同志组成。新一届党委和新一届纪委分别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甘行平同志为党委书记,彭轩明同志为党委副书记,白冶同志为纪委书记。

    此次大会的召开,是物化探所党委、纪委总结过去工作,规划未来发展、开创物化探所党委工作新局面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世界一流物化探所的一项重大举措,将对进一步加强和发挥所党委总揽全局的政治核心作用,组织和带领全体党员和广大职工群众开拓奋进、改革创新,建设世界一流强所提供坚实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局直属机关党委相关领导出席会议。

    中共物化探所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近期,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装备的T15000-Minivib 12型可控震源车成功应用于“粤港澳湾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长江中游宜昌-荆州段和武汉-黄石沿岸段1∶5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野外作业时,将震源系统与地震接收系统SE2404NTE进行连接,通过对震源不同输出能量、不同采样长度、不同扫频范围、不同采样间隔等参数进行了现场测试,确定最终的采集参数,记录的原始数据经过道相关后,波形显示较为连续、清晰,整套系统性能良好稳定。

    T15000-Minivib 12型可控震源车属于特种物探装备,由震源和移动平台两部分组成。震源部分从美国Industrial Vehicles International,Inc(IVI)引进,移动平台由河北保定北奥石油物探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组装合成的车载可控震源主要用于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地震勘探作业,最大输出力13200磅,扫频10~300Hz。

    该套装备的引进丰富了武汉地调中心物探勘探手段,提高了地震勘探的深度、野外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成本,特别是在划分活动断裂、中深层地层分层以及城市地下空间调查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和较好效果。

     

    Minivib 12型可控震源车作业中 

     

    可控震源系统与采集系统连接 

     

    GeoPen地震接收系统数据采集 

    可控震源车用于水工环野外地质调查

    2020年“安全生产月”活动的主题为“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为更好地宣传贯彻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措施与倡议,增强野外项目组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水平,实现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胶东项目组通过安全知识学习、安全风险点自查、安全隐患互检等方式,积极响应“安全生产月”主题活动。

    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疫情防控的文件要求,按照局、中心疫情防控视频会议部署,项目组制定了野外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目的是顺利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切实保障项目组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项目组建立了疫情防控和安全小组,认真学习领会《安全生产法》。通过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宣传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等,落实野外职工、司机、外聘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增强法制观念,强化安全生产基础管理,让安全扎根于每一个人心中。

    三、加强内部沟通,畅谈安全理念、事故案例教训和个人经历,开展安全风险点自查。通过已有安全案例的耳濡目染,强化安全文化、安全氛围,树立安全理念、安全科学。通过安全风险点分析,认为胶东地区野外生产风险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能松懈,野外地质工作更应时刻保持警惕。2.动物袭击,胶东地区存在较多小型野生动物,如蛇、蝎子、蜘蛛、马蜂等,对野外工作人员具有一定危险性。3. 中暑,工区气7-8月高温炎热,易出现中暑现象。4.车辆安全,工区路况复杂,山路较多,容易造成陷车翻车事故。5.火灾,主要存在于驻地休息期间生活用电设备和电线短路打火,造成火灾致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6.资料安全,尤其是驻地资料的存储与保密安全。

    四、重点分析安全风险点,开展项目组野外安全隐患互检,制定了以下安全条款:1.项目组成员要主动学习安全知识,增强自身安全意识。2.加强交流和安全培训,提升野外人员对安全活动的认同感,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开展安全生产工作。3.加强安全检查力度。形成定期安全检查的制度与习惯,重点加强安全风险点的自检、互检力度。4.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明确了以项目负责人和安全员为责任主体,各生产小组负责人层层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提高安全责任主体意识,预防事故的发生。5.严格执行中心、地方政府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

    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下,安全形势不容小视。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大家对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的认识,加强了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各项安全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达到了预期成效。

     
     
    招远项目组清晨野外出队前车辆检查与消毒准备
           
    郭城-崖子项目组野外安全培训与驻地消毒
    天津地调中心胶东项目组开展“安全生产月”主题活动

    中国地质学会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近日在京揭晓。

    据了解,中国地质学会自2007年开始,每年组织评选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双十”评选工作的开展,能让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地质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对提高地勘行业的社会认知度,不断推出地勘行业领军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分别是: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调查取得重大突破、我国首眼干热岩试验开发井(青海共和盆地)完井并成功试压裂、埃迪卡拉纪新化石揭示动物的早期演化、中国大型锂矿成矿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准噶尔盆地砂岩型铀矿预测技术新进展、钨矿稀土矿等矿产成矿理论新认识与找矿突破、国内首套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装备研制成功、国内首套小型化高精度ZAG-E型冷原子绝对重力仪研制成功、全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取得新进展、湘西-滇东地区矿产勘查科技创新及应用。

    201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分别是: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探明全球最大的变质岩凝析气田、河南省栾川县深部探明超大型钼多金属矿、鄂尔多斯盆地庆城10亿吨级页岩油田勘探重大突破、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3500米以浅探明万亿方页岩气田、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黑龙江省林口县三合村探明超大型石墨矿床、内蒙古巴尔陶勒盖-复兴屯发现特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铅锌银矿床、安徽省淮南市潘集煤矿外围实现煤炭找矿新突破。

    (详细内容如下)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排名不分先后)

     

    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杨建国和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徐兴友为核心骨干的陆相页岩油科技攻关团队,于2019年在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实现页岩油调查的重大战略性突破,松页油1HF井青山口组一段泥页岩储层压后自喷获得日产14.37立方米高产工业油流,松页油2HF井、吉页油1HF井青山口组一段泥页岩储层压后抽汲分别获得日产10.4立方米和16.4立方米高产工业油流。创新形成了以七性关系和六要素为核心的陆相盆地页岩油地质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了陆相页岩油富集机理与分布模式;创新形成了陆相盆地页岩油钻探和地层含油气性测试技术体系。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国内陆相页岩油勘查开发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我国首眼干热岩试验开发井(青海共和盆地)完井并成功试压裂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水环中心张二勇为工程首席牵头组织实施的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与试采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创新钻探技术工艺,克服高温硬岩钻完井难题,高效完成我国首眼干热岩注采试验井;二是成功完成首眼干热岩试验开发井试压裂,达到预期成效;三是创新构建干热岩压裂高精度实时综合监测体系;四是综合运用地面调查、物探、钻探、地球化学勘查等多种手段,研究提出共和盆地干热岩热源机制与成因模式。上述成果有效推进了我国干热岩试验性开发工作。

    埃迪卡拉纪新化石揭示动物的早期演化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团队袁训来课题组在湖北三峡地区约5.5亿年前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并研究了新的动物化石——夷陵虫及其遗迹。夷陵虫是目前在寒武纪之前发现的唯一的身体分节、具有运动能力、可以形成连续的遗迹的两侧对称动物,将具分节两侧对称动物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至少一千万年,为之后寒武纪以三叶虫为代表的动物大爆发找到更为久远的“根”,表明“寒武纪大爆发”时期以底栖动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已经开始建立,并逐渐取代了前寒武纪统治地球数十亿年的微生物席基底,对地球表面系统造成了深远的环境和生态影响。

    中国大型锂矿成矿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王登红研究员为首的科研团队组织实施的川西甲基卡大型锂矿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等项目,提出了“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的锂矿成矿机制新认识,指导了川西甲基卡、可尔因、九龙等地以锂为主的硬岩型稀有金属地质找矿工作并取得突破,其中在甲基卡矿区及外围探获Li2O资源量约30万吨,马尔康矿田探获Li2O资源量约13万吨。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拓展了“五层楼+ 地下室”的勘查模型,指导川西、华南及中央造山带秦巴山区等地在寻找伟晶岩型锂辉石矿床、花岗岩体型锂铍铌钽矿床及层控热液型铍矿床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打开了稀有金属找矿的新局面。

    准噶尔盆地砂岩型铀矿预测技术取得新进展

    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秦明宽率领的研究团队引领、推动了准噶尔大型盆地砂岩型铀矿找取得重大突破。项目首次将基底属性及其演化纳入大型叠合盆地产铀潜力评价体系,从盆地发展演化的“根”上判识其成矿有利度;首次明确提出头屯河组为全盆地首要找矿目标层;自主开发了活性炭吸附式梯度测氡、有利砂体精细识别等多项技术方法,实现了对深部控矿要素、铀矿化异常信息的高精度识别;集成构建了大型叠合盆地砂岩铀矿预测评价技术体系,定量预测研究区铀资源潜力达19万余吨。项目成果及时应用于铀资源勘查部署,预测的找矿靶区经钻探工程查证,已落实万吨级的大型砂岩型铀矿产地1处。

    钨矿稀土矿等矿产成矿理论新认识与找矿获突破

    由江西省地勘基金团队实施的“江西省地勘基金找矿重大突破与科技创新”项目隶属江西省自然资源厅部署的“紧缺与优势资源保障工程”。建立“朱溪式”钨矿床成矿模式和“石竹山式”硅灰石成矿模式,创建赣南地区“浅变质火山碎屑岩+风化壳+离子吸咐”稀土成矿理论及勘查技术,率先提出九瑞地区“上铜下钨”勘查模式,引领江西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探获大型规模以上矿床9处(其中世界最大矿床2处)、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地热田35处;改变世界钨、硅灰石矿分布格局;开创全球浅变质岩中寻找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先河,刷新江西省地热田孔口水温和地热水规模记录。探索出省级财政公益性地质工作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脱贫的“江西模式”。

    国产首套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装备研制成功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领导、以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宋刚为主设计师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首套国产深海井口吸力锚。该技术装备可为深海钻井提供有效井口支撑,解决深海浅软地层井口支撑力不足的难题,提高深海油气钻井井口稳定性和承载力。研究团队自主创新解决了吸力锚结构形式、姿态监控方式和安装工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并于2019年11月在南海神狐深水海域安装成功,垂直度0.17度,相关技术指标和施工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现了井口吸力锚理论和安装的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我国成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装备的国家。

    国内首套小型化高精度ZAG-E型冷原子绝对重力仪研制成功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和浙江工业大学联合研制的国产ZAG-E型冷原子绝对重力仪获得成功。研究团队由浙工大林强教授和航遥中心周坚鑫教授级高工领衔。该仪器测量精度达10μGal,具有单次测量时间短、可连续测量、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仪器是国内首个得到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的高精度绝对重力仪,其成功研制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性能和技术指标可以满足在地质调查、地震监测和地球物理测量等相关领域开展绝对重力精密测量的要求。

    全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取得新进展

    以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宁树正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推动全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潜力调查评价,为保障特殊时期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厘定了液化、气化等煤制油气用煤资源评价指标;建立了地质调查、采样测试与煤岩煤质分析相结合的调查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从矿区-赋煤区-全国三个层面开展调查评价,深化了对我国煤制油气用煤煤岩煤质特征、控制因素及赋存规律的认识,编制了全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分布图,建设了全国煤质基础数据库,摸清了我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家底。提出了可供规模开发利用的煤制油气用煤资源战略选区及政策建议。

    湘西-滇东地区矿产勘查科技创新及应用

    由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李朗田主持完成的“湘西-滇东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圈定找矿靶区25处,新发现矿产地12处,其中大型、中型矿产地8处,探获锰矿资源量5620万吨,探获一批稀土、磷、钒矿资源量;建立了主要成锰期锰矿区域成矿模式及找矿模型,完成了锰矿资源潜力动态评价,预测锰矿资源量26亿吨;在滇东南地区发现了石炭系上统顺甸河组、三叠系下统石炮组2个含锰新层位;厘清了湘潭、松桃、黔阳成锰盆地古构造格架,总结了成矿前基底浅层平移断裂和同沉积断裂“行”“列”交汇的控盆、控相、控矿特点,提出了“凹中凹”或“盆中盆”控制锰矿沉积的新认识。成果为扬子陆块及周缘锰矿勘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排名不分先后)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探明全球最大的变质岩凝析气田

    以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薛永安为首席专家的团队首次在中国东部老勘探区——渤海湾盆地发现了中国东部最大的以变质岩潜山为储层的渤中19-6大型整装凝析气田。项目团队针对渤海湾盆地特点,创新提出“湖盆成气”理论,指出油型盆地在某些构造与沉积特殊的凹陷具有形成大型天然气田的地质条件,从而揭示了油型湖盆在寻找大型油田之后寻找大型天然气田的机会。该凝析气田已上交国家探明天然气储量超千亿立方米,凝析油储量超亿吨。渤中19-6大型整装凝析气田的发现是我国天然气成藏理论发展的成果,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助推雄安新区绿色发展有重大作用。

    河南省栾川县深部探明超大型钼多金属矿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的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基金项目“河南省栾川县冷水-赤土店钼铅锌多金属矿深部普查”取得重大找矿突破,在栾川县深部探获超大型钼多金属矿。团队通过多元地学信息三维地质建模和定量预测方法,指导施工的35个深部勘查钻孔全部见矿,证实了区内钨钼矿体深部连续性及巨大找矿潜力。圈定8个钨钼矿体,累计新增(333)+(334)?资源量WO344.98万吨、钼319.40万吨,另有(333)低+(334)?低 WO329.80万吨、钼72.50万吨,在钼矿石中估算伴生铼146吨。区内探明钼资源量跃居世界第一。区内矿床具有规模大、有用元素种类多、开采条件成熟等特点,钨钼的深部找矿突破为国家钨钼资源布局和长远规划提供了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10亿吨级页岩油田勘探获重大突破

     

    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付锁堂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甘肃省首次发现我国规模最大的庆城10亿吨级页岩油田,进一步夯实了油田冲刺6000万吨的资源基础。庆城地区位于晚三叠世鄂尔多斯湖盆中心,延长组长7发育典型的页岩油藏。项目团队通过系统开展厘米级沉积特征研究、微纳米级储层孔喉精细刻画、页岩油充注机理模拟以及研发地震、测井、压裂改造等配套技术系列,创新了页岩油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实现了页岩油勘探重大突破,落实含油面积3000平方千米,新增石油三级储量超10亿吨,其中石油探明储量3.58亿吨。目前已具备年产原油300万吨生产能力,“十四五”末,原油年生产能力可达500万吨,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由云南冶金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项目团队,通过系统总结川滇黔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深入研究区域及矿区的构造、岩性组合、围岩蚀变等要素,建立找矿预测模型,在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一带的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共备案矿石量915.88万吨,铅锌金属量244.07万吨、铅锌品位26.65%,伴生锗金属量432437千克,银金属量587560千克。云南省会泽铅锌矿矿床规模大,矿体厚度大、品位高,富含锗、银等,矿石易采易选,矿山建设基础条件好,矿床潜在经济价值巨大,深部和周边还有很大找矿潜力,近几年的找矿工作和地质科研工作为区域上的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

     

    以广东煤炭地质二〇二勘探队孙宝德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蕉岭县作壁坑探明超大型铷矿。共探获铷矿资源量(331+332+333)矿石量132774千吨、氧化物量(Rb2O)72727吨,同时探获可综合利用的石英矿资源量(333)44258千吨,其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都十分巨大。该铷矿是以蚀变花岗岩为主控矿因素的热液蚀变型矿床。矿体赋存在与震旦系老地层相接触的燕山三期蚀变花岗岩体中,在岩体和地层Rb元素丰度都较高的情况下,各种成矿作用叠加,Rb元素多期运移富集,最终形成含黑云母的碱性长石花岗岩型铷矿床。综合研究表明,该铷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在岭南地区并不罕见,在该区域找到其他同类矿床的潜力很大。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3500米以浅探明万亿方页岩气田

     

    以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谢军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埋深3500米以浅发现了国内首个万亿方页岩气大气田。项目组提出了适于川南特殊地质条件的页岩气“三控”富集高产理论,指导了建产区的优选;创建了本土化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六大技术系列,包括地质评价技术、开发优化技术、优快钻井技术、体积压裂技术、工厂化作业技术和高效清洁开采技术,实现了3500米以浅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和3500~4000米页岩气勘探开发突破。项目组在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累计探明储量10610.50×108立方米,形成了万亿方页岩气大气区。2019年底,年产气量80亿立方米,成为中国最大的页岩气生产基地。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以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地质勘查院汤从寿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震旦系陡山陀组地层中探明一处超大型、沉积型磷矿床。该矿床处于宜昌磷矿北东延伸部,埋深约680米至1430米,控制规模为5800×2800米,单一磷矿体厚度约12米,P2O5平均含量23.54%,通过选矿可达到较好选矿指标。经估算,堰边上磷矿总资源储量为5.9亿吨,其中Ⅰ级品富矿资源量43487千吨,平均含量31.80%,矿山潜在经济价值可达到500亿元。本次系统勘查为宜昌磷矿深部找矿提供了理论方向,对鄂西磷矿深部成矿模式规律研究具有一定价值。项目投产后,可带动山区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黑龙江省林口县三合村探明超大型石墨矿床

     

    以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查院马新春为首席专家的团队,首次成功运用“地层+构造+航磁”石墨找矿模型,在黑龙江省林口县三合村再次探获一处超大型晶质石墨矿床,新发现5条石墨矿带,矿带长1.2~6.57千米,矿体80条,新增推断的内蕴经济(333)+预测的(334)?矿石资源量34583.16万吨,矿物量1888.87万吨。西北楞-三合村石墨矿田内已累计发现11条石墨矿带,矿带长1.2~11.57千米,累计探明推断的内蕴经济(333)+预测的(334)?矿石资源量88068.46万吨,矿物量5590.32万吨。西北楞-三合村石墨矿田为全国第三、黑龙江省第二大石墨矿,也是单矿体长度世界第一的超大型石墨矿,为黑龙江石墨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

    内蒙古巴尔陶勒盖-复兴屯发现特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铅锌银矿床

     

    由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出资,内蒙古国土资源勘查开发院承担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复兴屯银多金属矿集中勘查一区银矿普查”取得重大找矿突破。一区圈定银矿体92条,评审备案资源量银金属量(333+334?)5105.05吨,平均品位194.17克/吨,伴生铅锌金属量37.09万吨。另有低品位铅锌矿体484条,金属资源量(333+334)361.78万吨,为特大型隐伏矿床。矿床受火山机构和晚侏罗世火山岩控制,成因类型属陆相火山-次火山热液充填型铅锌银矿床。该特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在大兴安岭火山岩地区为首次发现,其深部及外围仍具较大找矿潜力,为今后在本地区勘查找矿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煤矿外围实现煤炭找矿新突破

     

    以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勘查研究院朱文伟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淮南市潘集煤矿外围发现一处特大型煤矿床。该项目是安徽省“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核心项目。研究团队基本查明了煤炭赋存特征,新发现煤炭资源量48.57亿吨,均为优质炼焦用煤。首次开展了“深部煤炭勘查与开采地质条件专题研究”,建立了深部煤层开采地质条件勘查、测试技术与评价方法;首次建立了一套巨厚松散层覆盖下复杂煤系地层深孔绳索取芯钻进关键技术。率先在淮南煤田展开煤层气、页岩气、地热能及其他有益矿产综合勘查与评价工作。项目不仅为现有煤矿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资源,也将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中国地质学会2019年度“双十”评选揭晓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和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举办的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第二期技术要求培训会在蓉召开。会议以“同频共振,攻坚克难——打造新时期城市地质调查‘成都典范’”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成都市人民政府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推进成都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出席培训班并授课。

    会上,谢和平院士和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以及四川省相关单位共9名知名专家,分别就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与趋势、新时期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总体思路、上海市与雄安新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经验以及成都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等开展了专业培训。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成都地调中心,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国土资源档案馆、城建档案馆、勘察测绘研究院,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国土局,高新区规划国土建设局,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以及项目承担单位等主要负责同志及技术骨干近300人参加了培训。

    成都地调中心主要负责人介绍了2017年以来成都地调中心和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同贯彻落实局、市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举措和成效,表示将依托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平台,联合高水平企事业单位,继续为成都市城市地质工作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技术支撑,确保本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齐心协力共同打造新时期城市地质调查“成都典范”。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会议的召开是局、市双方落实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对于项目承担单位进一步开阔思路眼界、转换工作理念、统一技术要求、对标国内最高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空间调查工作全面实施有重要意义。

    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第二期技术要求培训会在...

    5月19日至26日,由科技部、北京市政府主办的“科技创新、强国富民”2018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系列仪器设备受邀参展。

    活动展出的设备包括自主研制的“AGS-863航磁梯度仪”、“AGS-863多通道航磁补偿收录系统”、“AGS-863数字航空磁力仪”与“AGS-863航磁补偿仪及数据收录系统”,期间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参观问询,在场技术人员予以了详细介绍、解答,对航空物探知识进行了普及,取得预期成效。

    近年来,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通过联合攻关、自主创新,取得了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和应用的全创新链成果,攻克30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出航空磁法、航空重力、航空伽马能谱、时间域航空电磁、航空重/磁/遥等勘查系统,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取得了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了我国航空地球物理核心技术装备重大突破。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亮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