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月24日中午,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救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1名被困矿工成功升井,无数人为之感动、泪奔,我们向生命致敬!回顾十多天来救援的每个关键时刻,率先打通至井下巷道的3号钻孔是那么的重要!时间回到1月17日13时56分许,栖霞笏山金矿矿难现场3号救生孔成功透巷,透顶深度为579.5米。送风5分钟后,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王敬抡起大锤,奋力敲击通往被困工人巷道的钻杆,井下陆续传来回响,最多时达到9声,救援现场一片欢腾,生命之门由此叩响!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率先赶赴救援一线

    1月10日14时,位于栖霞市西城镇笏山正在建设的五彩龙金矿发生爆炸事故,22名矿工被困井下,生命危急。

    救援就是使命。1月12日凌晨,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闻令而动、迅速驰援。队党委书记、队长林少一立即赶赴救援现场,第一时间成立了“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应急救援指挥部”,在山东省地矿局党委常委、副局长刘祥元和局施工处处长、应急救援指挥部钻井组组长滕德宾的指挥调度下,迅速进入战时状态。1月12日中午,第六地质大队测量、地质、水文、物探、地质钻探等专业60余名技术骨干陆续抵达事故现场参加救援,他们中有全国技术能手、齐鲁工匠董泽训,全国钻探技能大赛冠军李宽,省地矿局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得者鲍中义……大口径钻机、空压机等最先进设备物资也连夜运抵。

    争分夺秒,科学预判,“生死时速”钻进521米

    救援是一场与“死神”的竞速赛,拼的是速度,靠的是专业和信念。第六地质大队的地质队员们竭尽全力、争分夺秒,从钻孔定位、平整场地、设备进场到实现开钻,仅用时15个小时。1月13日凌晨,第六地质大队负责的3号219mm口径救生孔正式开钻。

    为加快施工速度,预防孔内事故,开钻前六队专家组仔细查阅了地质资料,并根据多年的金矿勘探经验,设计采用了“潜孔锤钻进+高精度测斜+定向钻进+套管护壁止水”的施工方案,克服围岩硬度高、裂隙发育、涌水量大等不利因素,快速钻透了200米厚的岩层构造裂隙带。1月15日11时,就钻进至521米孔深,为下步定向钻进打通生命通道赢得了宝贵时间。

    精准测斜,套管护壁,一举打通生命通道

    第六地质大队专家组根据地层500米以浅岩层节理发育,孔位极易偏斜的情况,报备现场救援指挥部批准后实施测斜作业以求精准锁定目标位置,为下步定向钻进提供目标靶位。物探技术人员分别使用GTL-40GX(W)光纤陀螺测斜仪和JGS-1B智能测井系统设备进行了3次精准测斜。根据测斜情况,第六地质大队“和抢险专家组汇报以后”建议换用定向钻进设备贯通后下入套管护壁止水,为井下人员建立一条稳定安全的生命通道。

    经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协调,由第六地质大队配合具备定向钻进设备的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接续钻进,两支专业队强强协作、接力作战。1月17日13时55分,3号救生孔成功透巷。1月17日18时,第六地质大队按照既定方案下入套管进行止水护壁。1月18日13时完成套管作业,自此,一条稳固的“生命通道”建成。

    坚持不懈,奋力鏖战,英雄地质队旗帜高高飘扬

    “我是党员我先上!”三九寒夜里,救援现场飘着凛冽的雪花、滴水成冰,现场的党员成立了党员突击队,积极发挥一线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始终以矿工兄弟们的安危为己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

    在救援任务最艰难的时刻,广大地质队员们始终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昂扬斗志。局、队领导身先士卒,靠前指挥;技术人员殚精竭虑,坚守一线;钻探工人废寝忘食,日夜奋战;他们对矿工兄弟不抛弃、不放弃,全力施救、科学施救。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铿锵誓言,凝聚起强大的救援合力,让“英雄地质队”的旗帜高高飘扬。

    初心里,饱含着地质报国的为民情怀;使命中,诠释着“英雄地质队”的责任担当。守初心担使命,在国家相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在山东地矿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第六地质大队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将继续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在事故后续救援中继续贡献地矿力量!

    英雄地质队率先叩响“生命之门”!

    2018年6月21日,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在北京组织有关专家对地调局物化探所承担的“胶西北金矿深部找矿地球化学方法集成与示范”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组审阅了项目资料,在听取项目汇报和质询讨论的基础上,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了评议,同意通过项目验收。

    该项目起止时间为2014年至2017年,由物化探所牵头,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和桂林理工大学参加共同完成。

    项目历时4年研究,立足深部找矿和覆盖区隐伏矿勘查两项地质找矿重大需求,在应用基础理论、方法技术进步、地球化学勘查、评价指标的定量化和土壤热磁测量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自主创新,突破了勘查地球化学指标类型单一关键技术,建立了成矿前景预测定量化地球化学指标,构建了由S、Na2O、Au以及烃类气体等指标构成的典型金矿地球化学勘查模型,制定了土壤热磁组分测量技术指南。揭示了土壤热磁组分测量在胶西北运积物覆盖区找矿中的有效性,研制出土壤热磁组分电磁分选设备,制定了土壤热磁组分测量技术指南。

    通过研究深化了地球化学勘查应用基础理论,改进了深部矿预测和成矿前景评价方法技术体系,提升了地球化学勘查找矿效果。并在海域金矿、纱岭勘查区等7处开展了深部找矿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示范,提出深部找矿靶位2处;在运积物覆盖的后赵和前陈地区开展了土壤热磁组分测量技术示范,圈定找矿靶区2处,项目成果已应用于山东省科技厅2017-2018年度设立的省重大科技工程“深部金矿资源评价理论、方法与预测”中,项目组将持续关注该工程进展及取得的成效。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胶西北金矿深部找矿地...

    8月底,“甘肃北山营毛沱-玉石山地区铁铜金钨多金属矿三维电磁测量”项目运用三维数据采集和空间反演计算完成了花牛山金矿区时间域、频率域三维激电勘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花牛山金矿位于甘肃北山花牛山铅锌矿田东北部,金矿体赋存于蓟县系大理岩与碎屑岩接触带部位的似层状阳起透辉石矽卡岩内,矿石为浸染状含金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类型,属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金矿床,矿(化)体具有低阻-高极化电性特征。基于三维数据采集与三维反演计算,取得的初步成果揭示出金矿区地下各地质体三维结构,以及低阻-高极化异常体空间展布特征,异常空间形态与矿区工程控制各地质体深部延伸耦合较好,为深部及外围找矿提供了直接验证目标靶位。

    “甘肃北山营毛沱-玉石山地区铁铜金钨多金属矿三维电磁测量”项目属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技术工程化开发”项目的子课题,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组织实施,西安地调中心承担典型矿山勘查应用及勘查效果评价部分。本年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磁探测仪器与解释软件进行探测工作,经野外工作实践证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具有良好的实用性,深部找矿应用前景广阔。

    金矿区三维反演结果与地质推断示意图

    160千瓦大功率发射系统工作现场

    甘肃北山营毛沱地区三维勘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为切实支撑地热清洁能源科技攻坚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承担的“冀中坳陷深部碳酸盐岩热储调查评价(物化探所)”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可控源电磁探测技术在河北顺平和博野开展了地热成藏有利区查证工作,并通过了专家的检查验收。 

    项目组在疫情期间率先出征,积极与地方政府对接,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确保安全生产,克服调查区内强电磁干扰,在河北顺平和博野测区控制剖面长度超过60千米,有效物理点数达300个,取得可靠数据,圆满完成了野外数据采集工作。通过对数据的处理,获取了顺平测区和博野测区地下5千米深度范围内地质体的电性结构,基本查明了深部地质结构和碳酸盐岩储层分布情况,提出了地热资源成藏有利区,并向所属二级项目提供了可供钻探验证的靶位2处。

    检查组充分肯定了项目组已取得的成绩,认为采用“强干扰区深部地热资源调查的可控源电磁测深技术”可有效为地热清洁能源勘查、资源潜力评价与开发利用提供地球物理支撑。

    物化探所自主研发的可控源电磁技术有效支撑河北顺平...

    2017年1月11-14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技术工程化开发” 项目牵头单位地调局物化探所,邀请项目监理组、总体组、技术专家组成员组成专家组,对项目下设14个任务的原始资料及成果报告进行结题验收。经过对仪器研制、软件开发、系统试验应用三个阶段内容进行审核验收,专家组认为各课题完成了工作任务。这标志着我国深部找矿利器“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系统”工程化开发即将完成。

    与会期间,物化探所所长彭轩明对项目的前期工作成效给予了肯定,并对长期支持项目工作的专家表示感谢,同时要求参加此次验收工作的各任务负责人要充分、客观地汇报任务所取得的成果,虚心听取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按要求认真修改、完善各任务的技术验收报告和财务验收申请报告,按时提交项目成果总结所需的各项材料。

    专家组首先听取了任务负责人的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对照任务目标与考核指标,检查了任务的完成情况,重点关注了仪器研制与工程化开发、数据处理反演方法研究与软件集成,甘肃、河北、内蒙古以及江苏、安徽等地野外试验与应用和软硬件测试等工作成果,认真查阅了百余份技术文档,对项目在三维电磁探测中取得的进展给予充分肯定,对原始资料和成果报告存在问题提出了修改建议。

    “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技术工程化开发”项目的工作包括仪器开发与工程化、软件开发与集成、系统的试验与应用三个方面的工作,目的是为了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技术系统,支撑服务于国家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工作。通过5年努力,科研人员成功开发出阵列式同步观测的宽频多功能电磁法接收机、多功能电磁法发射机,阵列式瞬变电磁三分量测量发射机及接收机,以及高频感应式磁场传感器、瞬变电磁三分量感应式传感器、三分量高温超导磁强计、磁通门传感器等仪器与配套设备,完成了时间域激电、频谱激电、大地电磁法、可控源地磁法和瞬变电磁法三维正反演模拟算法5个,集成开发三维电磁探测软件1套,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

    该系统可全面实现时间域激电法、频率域激电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大地电磁测深法、瞬变电磁法等多种电磁探测技术方法的测量工作。利用开发的仪器在13个工区开展了多种方法技术的三维电磁测量试验与应用,发现多个成矿有利区,推断了多个验证靶位,取得显著效果。

    通过本次检查验收,项目牵头单位全面掌握了14个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并就项目后期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在肯定任务取得的进展和成果的基础上与任务负责人和技术骨干进行了沟通,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建议,为国土资源部组织的项目及任务初步验收和科技部组织的综合验收奠定坚实基础。

     

    专家组听取各课题任务汇报 

     

    专家组查阅项目原始资料 

    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技术工程化开发工作任务取得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