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开栏语

    为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决策部署, 统筹协调、指导和联系省级地质调查院(局)(以下简称“地调院”)和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以下简称“环境监测总站”),推动构建新型中央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关系,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水环部组织开展了省级地调院和环境监测总站的评优推荐工作。经评定,10家单位获得优秀。其中,地调院5家: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浙江省地质调查院、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环境监测总站5家:上海市环境地质站、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10家单位在2018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上获得了表彰。

    为更好地推广和传播这10家单位的优秀经验,从本期起,本报特开辟“优秀省级地质调查院和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巡礼”专栏对这些单位进行全面报道,敬请关注。

    全国模范地勘单位、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找矿重大突破先进集体、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单位——在一系列荣誉的光环下,一支地方公益性地质队伍的身影轮廓逐渐清晰,这就是成立于1999年的湖北省地质调查院(以下简称“湖北省地调院”)。

    近年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湖北省地调院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湖北省地质局党委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湖北省地质局“一转五化”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六项重点工程”,主动支撑国家和湖北省重大战略部署,在服务湖北省能源资源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土资源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大幅提升

    近年来,湖北省地调院完成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的相关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累计覆盖湖北省域面积60%以上,进一步填补了湖北省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空白,大幅提高了湖北省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

    湖北省地调院还牵头组织实施了湖北省矿产志编制年度工作,完成了1234个矿产地的编研工作,系统总结了湖北省铀、“三稀”、钒和铁等重要矿产资源的成矿规律,论述了湖北省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和页岩气主要含气层(系)或目标地层特征,汇编了湖北省地下水资源矿产研究成果。此外,该院还以湖北省地质志编写项目为依托,对全省近20年的地质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编制了新一代全省系列地质图件。

    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该院首次提出了“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构造带是一条晋宁期板块拼合带”的新认识,完成了“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构造演化与成矿关系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全省基础地质研究水平。

    这些基础地质成果将为全省地质找矿、灾害防治、国土整治、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提供基础支撑。

    服务矿产资源保障,全力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按照国家和湖北省重大战略部署,结合湖北省地质工作实际,湖北省地调院围绕湖北省“四带一区”主要成矿区带,积极调整基础地质和地质找矿工作重心,突出重点地区、重要成矿带、重点矿种,进一步加强国家急缺矿产、清洁能源、“三稀”金属、重要功能性非金属矿产和新兴产业矿产勘查力度,推进传统地质工作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提高该省矿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该院在两竹地区铌钽矿找矿取得新进展,“竹溪岩屋沟-青岩沟铌矿普查”项目有望提交特大型铌矿床1处;重要矿产资源调查取得新发现,徐家河银钒矿估计可达中型规模;岩屋槽煤矿估算煤资源量接近中型规模。通过成矿区划、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等项目,该院还发现了曾家墩铅锌矿等一大批矿产地,均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有望取得新突破。

    服务清洁能源开发,率先拉开页岩气调查评价序幕

    湖北是页岩气大省,也是我国率先开展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湖北省地调院实施了“桑植-石门复向斜区域构造演化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湖北省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等多个项目,确定了该省鄂西区、随南-京山区、鄂东南区、江汉盆地等4个有利远景区和主要页岩气发育层位。

    该院在来凤-咸丰区块实施的“来地1井”点火成功,成为了湖北省页岩气勘查开发的突破点;“秭地1井”在陡山沱组首次发现页岩气,是当时我国在新区发现的最古老页岩气新层位。该院组织实施的“鹤地1井”、“秭地2井”等相继在大隆组、龙潭组、牛蹄塘组等层位探获页岩气,“高地1井”在二叠系孤峰组-大隆组也获良好页岩气显示。

    此外,该院还编制了《湖北省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报告,圈定陡山沱组、牛蹄塘组、龙马溪组、大隆组及桐竹园组(自流井组)等5套目的层页岩气远景区共21个,初步估算了湖北省页岩气远景区地质资源量。

    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力推动富硒产业发展

    在服务现代化农业发展方面,湖北地调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通过在江汉流域经济区、十堰-丹江口、恩施等省域面积的一半以上地区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该院基本查清了湖北省主要农业经济区的土壤养分元素分布“家底”及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基于调查结果,公开出版了《湖北省江汉流域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图集》,并在江汉平原首次发现了我国面积最大的连片富硒土壤赋存区,并开展了江汉平原富硒农田硒的生物效应研究。

    此外,该院还牵头编制了《湖北省富硒产业开发规划》,促成了“湖北省金土地工程”的实施。

    这些工作进一步摸清了湖北省土地资源家底,助推农业地质调查成果转化,也使农业地质成果服务国土资源空间规划和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打造“中国硒都”、“中国富硒农都”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

    服务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提供矿政管理技术支撑

    近几年,湖北省地调院牵头或独立完成了《湖北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湖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湖北省地质找矿战略行动—“358”计划》、《湖北省地质勘查规划(2016-2020)》、《湖北省矿产资源年报》、《湖北省地勘行业通报》等一批重要的规划、报告,有效支撑了矿政管理相关工作。

    此外,该院还组织专家对2017年度实施的65个地质勘查开展专项检查和阶段性工作验收工作,协助湖北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开展项目入库论证和续作评估工作,为谋划部署2018年度省地勘基金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

    该院还基本查明了湖北省金、铜、磷、盐开发利用的大中型以上或污染严重的矿山企业“三废”的分布、总量、性质及利用、污染、治理现状,提出了“三废”综合治理与利用的措施,为促进湖北省发展绿色矿业提供了决策依据。

    服务重大发展战略,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湖北省地质局将地质工作放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主动谋划,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主动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解决方案,让地质工作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在湖北省内,围绕 “铁、公、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该院开展了压覆矿产评估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前期工作,为汉十高铁、郑万高铁、蒙华铁路等湖北省内90%以上的铁路工程,枣潜高速、鄂咸高速等省内一半以上高速公路工程,以及全省一半以上风电场建设项目和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等省内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选址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同时,该院还将服务领域进一步向土地使用权证调查、建设工程遥感调查、土地规划和用地预审等新业务类型延伸。

    在城市地质调查方面,该院完成了长江中游武汉城市群三维地质调查项目,构建了武汉地区150米以浅的基岩与第四系三维地质模型和数据库,为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丰富的基础地质数据,大大提高了地质条件复杂区三维建模效率和精度。此外,该院参与完成的武汉城市地质调查总项目成果得到了殷鸿福院士等专家的高度肯定;还配合武汉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了武汉城市地质调查二期部署方案等材料,主动参与武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为推进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服务“一带一路”方面,该院开展了中亚五国、西北边境等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遥感地质解译工作,形成了大量遥感解译数据和研究成果。在评估梳理秘鲁海外有效探矿权基础上,完成了优选探矿权2016年~2017年两个年度续费工作;还与荆楚富矿基金公司合资成立了秘鲁荆楚富矿公司,联合对秘鲁PUTACAPAMPA银多金属矿开展了勘查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秘鲁PUCAPUCA铜矿预普查野外勘查工作,找矿成果显著。

     

    主动服务,地质工作焕发新活力

    2019年6月5日,十堰市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受此次强降雨影响,十堰市郧阳区谭家湾镇桂花小学、南化塘镇临河两岸遭遇山洪水石流,经济损失严重。灾情就是命令。得知消息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刚刚组建的丹江口库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组技术人员,于6月6日凌晨从郧阳卧龙岗基地出发,对这两处受灾严重的区域开展应急调查。

    桂花小学地处汉江左岸支流圩坪河与另一支流黄畈河交汇处,受此次洪水影响,学校操场被淹,食堂被冲毁,6辆汽车被冲走。桂仙路多家商铺受损,沿圩坪河道路多处垮塌。南化塘镇地处丹江流域滔河右岸支流赵河(青岩河)河口两岸,洪水造成沿河街道泥泞不堪,两侧商铺受到不同程度破坏或影响。

    通过现场调查,项目组当天就查明了造成此次洪水灾害的原因:一是今年5月以前,汉江流域长期干旱少雨,使得岩土体干裂松散,一旦遭遇强降雨,极易诱发地质灾害,造成沿路边坡多处垮塌;二是桂花小学、南化塘镇位于此次暴雨中心地带并处于流域汇水补给区,山区河流坡度陡、沟底坡降大,汇流迅速,短时间强降雨汇流河道,排泄不畅,特别是河口汇流处,洪水下泄遇阻即涌高形成山洪泥石流,危力很大;三是沿河居民区建设对历史最高洪水位防范不足,没有配套的防洪设施,一旦遭遇强降雨,河流两侧极易遭受山洪泥石流威胁;四是赵河河道以天然行洪为主,没有建设水库等相关防洪设施。

    项目组连夜将调查成果及应急处置措施反馈给当地政府部门,并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系统总结近年来强降雨致灾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减灾防灾预案,对于地质灾害高风险区要提前介入、超前谋划,建立预警机制;二是要加快汉江流域水安全顶层设计,科学开展水利设施、河道整治等工程建设。尊重科学规律,从河流生态环境系统出发,拦蓄疏浚,建设防洪调节和饮用水水库,既充分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又能合理减免洪水泥石流灾害;三是要整合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水利、农业、气象等部门数据,依法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强化应急和处置能力建设,提高预警和应急指挥水平。地质灾害往往是自然原因、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耦合叠加的结果,需多方协调配合,信息资源共享、互动、联动,才能全面、客观、合理地制定措施方案。

    洪水过后的泥泞街道

    洪水留下的痕迹线 

    洪水毁坏的房屋

    洪水毁坏的商铺

     
    武汉地调中心积极组织开展洪涝灾害应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