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河北省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年会在石家庄创新科研楼8楼会议室召开。国土资源部实验室管理处张辉旭处长,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韦延光副处长到会指导,水环所所长石建省研究员致开幕辞并全程参与会议。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兆吉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赵勇胜教授、陈鸿汉教授、丁爱中教授、王喜龙教授、李铁龙副教授,以及实验室主任韩占涛研究员参加会议。实验室及相关业务部门科研人员40余人参加研讨。

    会上,石建省肯定了实验室在人才、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发展,希望实验室应立足于技术创新,把握高精尖、立足于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应用,以促进污染修复的产业发展为己任,进入一个更快捷的发展阶段。

    张辉旭传达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王小烈对实验室的指示,要求实验室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研发和转化要齐头并进,一是实验室要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国内行业领先;二是要培养省部级以上的、甚至国家级人才,合理搭配人才梯度;三是要开展活跃的学术交流,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共享的中心;四是要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韦延光要求实验室建设要加强平台建设,注重机制、成果、硬件、人才建设,尤其是成果转化;要体现行业特色,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加强项目申报工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会上,韩占涛汇报了重点实验室2015年工作进展和2016年工作计划。与会专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并就实验室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召开

    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与会专家参观荣誉室


    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年会召开

    2020年5月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乌蒙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织10余名项目组成员进行了野外地质技能培训。本次培训旨在提高项目成员的基础地质技能,增进对乌蒙山地区的岩石、地层和构造等基础地质知识的感性认识,更好地解决地质调查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服务“地质调查+”扶贫工作。

    培训邀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陈鸿汉教授和岩溶所唐建生研究员作指导。陈鸿汉教授从大地构造和地下水动力学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区内热泉和侵蚀下降泉的成因机理和分布规律。唐建生研究员剖析了区内典型地层剖面和地质现象,对断裂构造的特征、野外观测、描述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讲解。参训人员顶着艳阳酷暑认真听、仔细记。项目组与两位专家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地质专业技术解决当地群众饮水困难和农业单一等问题。

    参加培训的项目组成员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丰富了基础地质知识,对进一步解决当地群众饮水和农业用水问题和推进牧草、大棚食用菌种植及规模鱼塘建设等“地质调查+”扶贫工作质量和成果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岩溶所“乌蒙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开展野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