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矿产地质志办公室组织专家在对《中国矿产地质志·铅锌矿卷》《中国矿产地质志·建材非金属矿卷》《中国矿产地质志·宝玉石矿卷》成果进行了评审验收。三部志书成果均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评审。

    《中国矿产地质志·铅锌矿卷》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组织,历时七年完成。志书除前言及结语外,分上、中、下三篇,共十七章,并附中国铅锌矿成矿规律图(1∶500万)及其说明书。志书全面系统搜集了中国已发现的2000多处铅锌矿床的勘查、开发利用和研究成果资料,总结了中国铅锌矿床的发现、勘查评价及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及开发利用史;系统梳理了中国铅锌矿床的类型,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中国铅锌矿床的“主岩+成因”综合分类体系;分大区系统研编了120多个典型矿床,总结了矿区地质、矿床地质、矿床成因、成矿模式、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深入总结和论述了中国铅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从成矿域、成矿省和成矿区带三个尺度,论述了中国铅锌矿床的时空分布和主要成矿特征;指出中国铅锌成矿具多期性,可划分为太古宙、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中生代最为重要,其次为古生代;首次厘定了铅锌矿床的成矿系列、亚系列和矿床式,构筑了具有叠生特色的中国铅锌矿床区域成矿谱系图;总结了中国铅锌矿床勘查技术方法和勘查模型,分析了中国铅锌矿资源保障程度和资源潜力,指出了找矿前景及找矿方向和建议,探讨了铅锌在新兴产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中国矿产地质志·建材非金属矿卷》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中国非金属矿工业有限公司)组织,历时12年完成,凝聚了陶维屏、蔡克勤、章少华、陈正国、杨刚等三代建材人的心血。志书除前言及结语外,分上下两篇60余章,涵盖了80多种建材非金属矿产,总结了建材非金属矿产的总体资源概况,记述了重要建材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历史、开发利用现状、资源禀赋特征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首次厘定出中国建材非金属矿产12种矿床成因类型,建立了主要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记述了建材非金属矿产典型矿床的区域成矿背景、矿区地质、矿体特征、矿床成因等特征;划分了建材非金属矿的Ⅲ级成矿区带和矿集区,总结了建材非金属矿含矿建造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大地构造演化,按太古宙、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6个时段厘定了与建材非金属矿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亚系列,探讨了建材非金属矿与大地构造演化的关系;分析了中国建材非金属矿的资源保障程度,提出了优势、紧缺、供需平衡建材非金属矿产名单,开展了成矿预测,圈定了成矿远景区,分析了资源潜力,指出了找矿方向;首次编制了涵盖我国重要建材非金属矿产地的《中国建材非金属矿成矿规律图(1∶5000000)》及其说明书。

    《中国矿产地质志·宝玉石矿卷》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组织完成,邹天人研究员任主编,志书凝聚了邹天人研究员毕生的宝玉石调查研究成果,并全面系统搜集了全国80余种宝玉石矿产地的勘查和科研成果资料,总结了中国宝玉石矿的发现、勘查、研究和开发利用史、资源的禀赋特征、矿床类型等;分别记述了中国宝石和玉石矿床的大地构造环境、地质特征、形成条件、矿体形态及分布、矿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矿物共生组合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等,全面反映了我国不同宝玉石矿的成矿特征;系统总结了成矿规律,划分了宝玉石成矿带,厘定了宝玉石矿床成矿系列,初步建立了宝玉石矿床成矿谱系,深入研究了宝玉石矿产的找矿标志、分析了宝玉石资源潜力及找矿前景。

    三部志书均实现了我国已发现铅锌矿、建材非金属矿和宝玉石矿的矿产地全覆盖,全面反映了各矿种的资源全貌和成矿规律,均为各矿种第一部专业性矿产资源领域的专业志书,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丰富了典型矿床的研究内容,提升了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水平;还为地质找矿勘查及开发利用、地质教育及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为促进相关矿种产业的健康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评审会现场

    《中国矿产地质志·铅锌矿卷》《建材非金属矿卷》《...

    应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地质委员会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伊索科夫(Isokov)的邀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中亚地区能源潜力调查分析”项目考察团王宗秀研究员、韩淑琴研究员、陈正乐研究员、鄢犀利高级工程师和韩凤彬、张凯逊、李春麟助理研究员一行7人于2018年9月28日至10月12日赴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为期15天的野外地质调查。

    “中亚地区能源潜力调查分析”是地质力学所承担的境外二级地调项目,主要任务是调查中亚地区重要盆地的油气和砂岩型铀矿资源潜力。“中亚地区能源潜力调查分析”项目考察团先后于2015年和2016年对乌兹别克斯坦东北部和西部地区地质和矿产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此次野外重点调查了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自西向东穿越了吉萨尔山中新生代地层剖面;从卡尔希到布哈拉,沿阿姆河盆地东北缘布哈拉阶地考察了乌兹别克斯坦重要油气区布哈拉-加兹里的油气田开采情况;实地观测了乌兹别克斯坦石炭系生物礁灰岩剖面(认为是潜力勘探目标重要储层),系统地了解了天山-帕米尔汇聚隆升的地质演化历程及其能源资源效应,获得了乌兹别克斯坦油气资源状况实地认识。

    乌兹别克斯坦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伊索科夫向考察团介绍了研究所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就研究所当前经费来源、研究项目申请、实验设备和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的规划做了详细讲解,还特别介绍了目前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支持科学发展的新政策,这些新政策将为更多的国际交流带来便利。“中亚地区能源潜力调查分析”项目考察团对乌方的接待和精心安排表示感谢,切实感受到了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国家一系列新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研究所对科技人才梯队的培养和支持,考察团也因此受到很大启发和鼓舞。

    在纳沃依野外考察期间,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副院长兼纳沃依分院主席米尔扎耶夫•阿卜杜拉扎克•乌米尔扎科维奇接见了考察团。他首先向中方通报了乌兹别克斯坦将在纳沃依建设中亚第一座核电站,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国家发展的新思想、新举措。纳沃伊州招商引资办公室副主任详细介绍了纳沃依作为国家科技创新支柱城市将以优惠的政策全面开放招商引资的具体情况,在纳沃依机场附近设有“经济带”,纳沃依将依靠矿业开采、冶炼、加工和教育等资源率先实现科技创新突破。米尔扎耶夫副院长表示,纳沃依愿意为中乌各领域的合作提供平台,并热情邀请中方的科研院所、企业、投资商到乌兹别克斯坦合作开发。乌方愿意与中方一道,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不断深化在地学领域的合作,结合各自实际,通过合作造福两国人民。

     

     
     
    “中亚地区能源潜力调查分析”项目组完成乌兹别克斯...

    2018年7月10日-12日,“CCOP-KIGAM-CGS”非常规油气项目研讨会在重庆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主办,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简称“CCOP”)秘书处主任Adichat Surinkum、韩国地质资源研究院(简称“KIGAM”)全球合作处主任Young Joo Lee、自然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处长陈正、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国际合作处处长舒思齐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推动东亚东南亚地学的交流与发展和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共同发展,搭建沟通合作的平台,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努力实现共同繁荣的愿景。2015年,由KIGAM建议,CCOP牵头联合各成员国共同组织实施了非常规油气项目“基于黑色页岩层填图的页岩资源预测”。参加项目的国家包括中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

    陈正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指出,CCOP在促进区域地学交流、开展人员培训、地学信息共享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促进了区域地学繁荣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他表示,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支持CCOP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油气调查中心工程首席科学家翟刚毅介绍了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历程,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易积正介绍了涪陵页岩气开发的先进技术。来自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11个国家的代表分别作了国家报告。12日,会议代表赴重庆涪陵页岩气田,实地参观了涪陵页岩气功勋井焦页1井和焦页9井钻井平台。会议汇总了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共享了非常规页岩油气的最新评价参数指标,并初步制定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通过会议交流,顺利拉开非常规油气项目第二阶段合作研究序幕。

    CCOP成员国的20余名外方代表,油气调查中心、成都地调中心等10余名中方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代表合影

    会议现场 

    实地参观涪陵页岩气田

     

    油气调查中心成功举办“CCOP-KIGAM-CGS” 非常规油气...

    2017年12月中旬,为加强地调局地质力学所与宁夏地质局的合作交流,增强对宁夏地区构造特征与深部找矿的认知,服务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地质力学所矿田构造研究室一行赴宁夏开展了野外地质考察,围绕宁夏矿集区深部找矿与矿田构造研究进行了业务对接。

    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华北地台、阿拉善地台与祁连褶皱山地之间,区内高原与山地交错,构造单元复杂。宁北地区构造以近北东至南北向的贺兰山东麓大断裂和黄河大断裂为主体,在贺兰山发育一系列与大断裂垂直的北西向中、小型断裂,其中北东向的新生代断层是地热资源的有利构造。

    在侯春堂副局长带领下,双方一行二十余人对贺兰山的逆冲推覆构造和黄河大断裂地热资源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场针对宁夏地质局正在开展的地热资源项目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为其下一步的工作实施提供了建议。

    随后,在宁夏地质局举行了宁夏矿集区深部找矿与矿田构造研讨会。宁夏地质局相关项目负责人汇报交流了卫宁北山银铅矿控矿构造与成矿流体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宁东地区铀矿地质调查的成果,地质力学所陈正乐、韦昌山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与砂岩型铀矿》、《宁夏贺兰山周缘野外考察及其地质找矿方向》的报告。汇报交流期间,研究技术人员展开热烈的讨论,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经验的目的。此次业务对接采取野外考察与室内研讨相结合的模式,为今后矿田构造工作的开展,深化矿田构造引领深部找矿的作用,共同促进优势互补和人才团队培养,加强与宁夏地质局的业务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宁夏地质局领导、局属各单位总工、技术人员及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共计80余人参会。

    地质力学所赴宁夏地质局开展矿集区矿田构造研究和深...

    陈正

    2017年6月15日,地调局地质力学所组织召开了“矿田构造调查填编图技术要求研讨与年度工作安排”研讨会。会议围绕二级项目前期填(编)图工作进展、存在的问题、矿田构造填(编)图技术要求细则以及“中东部典型金多金属矿集区矿田构造调查”项目工作设想展开。会议历时一天,为地质力学所矿田构造室承担的二级地调项目提供了技术指导支持,进一步明确了服务找矿突破行动、促进矿田构造调查的发展方向。

    研讨会分工作进展汇报和工作设想两个部分展开。肖昌浩、王永、申玉科等人分别汇报了广西南丹-宾阳地区矿田构造填(编)图、商丹断裂带西段矿田构造填(编)图、山东臧格庄盆地及其周缘矿集区矿田构造填(编)图进展情况。二级项目负责人陈正乐研究员以“矿田构造填(编)图内容及表达”为题,向与会专家汇报了编图的基本思路和设想,同时针对主图的图面表示内容及角图的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长安大学杨兴科教授就“矿田构造编图图面表达方式”做了汇报,介绍了编图系统库的内容及使用方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达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陈宣华研究员也做了重要发言,与矿田构造室的科研人员一同讨论确定了矿田构造填(编)图图面表达的内容、表达方式等问题,并将讨论内容形成纪要下发,供后续矿田构造调查填(编)图过程中使用。

    下午的工作设想会议则主要针对二级地调项目“中东部典型金多金属矿集区矿田构造调查”2018年度计划及2019-2021年工作设想进行研讨。陈正乐研究员针对二级项目下一步的工作设想,肖昌浩、王永、申玉科、王晓虎等人就广西南丹-宾阳地区、商丹断裂带西段、胶东金矿及广东莲花山南西段等项目2018年度工作安排情况、2019-2021年度工作设想分别向与会专家做了汇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达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陈宣华研究员和地质力学研究所陈柏林研究员、郭涛副研究员分别发言,对二级项目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以及今后项目的规划部署提出了建议。

    研讨会内容丰富,大家各抒己见,最终对于一系列编图细则达成一致观点,解决了前期编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后续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技术细则,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

    会议由地质力学所矿田构造研究室组织开展,广西第三地质队、广东有色931队、陕西地矿局第三地质队等单位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的有关专家和地质力学所的领导和专家莅临指导,矿田构造研究室相关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地质力学所组织召开矿田构造填(编)图技术研讨会

    陈正

    2016年10月22-23日,由地调局地质力学所主办、广西第四地质队协办的“矿产地质调查矿田构造填图及方法野外现场研讨会”在广西河池召开。

    地质力学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余浩科在致辞中回顾了地质力学的历史和矿田构造学科近年来的进展,介绍了此次会议的背景、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规划蓝图。余浩科表示,地质力学所将继续秉承李四光精神,在新常态下顺应潮流,做好基础研究、服务资源能源和环境三大工作。

    研讨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吕志成研究员介绍了“1:50000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指南”项目的立项意义、研究目标和预期目标等。地质力学所韦昌山研究员汇报了“1:50000矿产地质调查构造专项填图工作细则”的起草过程、关键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地质力学所陈正乐研究员做了“构造与成矿问题的思考”的报告,对断裂发展与流体运移沉淀、构造隆升、地貌形成与矿体保存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会专家对“1:50000矿产地质调查构造专项填图工作细则”的术语界定、图幅范围和比例尺确定、技术方法选取、构造蚀变现象表示、图面图例表达等内容进行了热烈地研讨,一致认为积极开展“1:50000矿产地质调查构造专项填图”工作对于指导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议进一步调研、规范术语,积极促进地质调查规范体系建设。矿田构造是地质力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地质力学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在广西开展矿田构造有关的研究。近年来,地质力学所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西国土厅和广西地矿局等单位的支持下,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广西第四地质队和广西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了“南岭成矿带广西段整装勘查部署选区及成矿规律综合研究”、“钦杭成矿带广西段整装勘查部署选区及成矿规律综合研究”、“广西成矿规律及勘查部署研究”、“河池-象州矿集区找矿预测”和二级地调子项目“广西南丹-宾阳多金属矿集区矿田构造调查”等研究。这些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有关大区域、多矿种、综合评价、战略选区的技术方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最近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长安大学、广西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广西第四地质队、陕西地矿第三地质队、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察院等管理部门、科研院所、生产单位的专家和人员共计7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研讨会现场

    野外考察 

    矿产地质调查矿田构造填图及方法野外现场研讨会在广...

    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于2016年8月27日-9月4日在南非召开。地质力学所组织由陈正乐研究员、张青副研究员、王文磊副研究员、姚鑫副研究员、肖昌浩助理研究员、李凌婧研究实习员6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该大会。大会上,王文磊副研究员当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青年地质学家学会副主席。

    大会期间,地质力学所团组成员围绕“地球科学为社会服务、基础地球科学研究以及经济发展中的地球科学研究”的主题展示了近年来在构造地质、数学地质、地质灾害调查与遥感地质领域上的成果,与国内外地质专家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重点探讨了中央天山造山带最新研究进展、微小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矿床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最新实验测试方法、数学地质的相关进展与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开展、InSAR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方面的最新进展、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识别与监测上的新方法新技术、地震地质灾害后效应的研究等,汇报了我国最新观测分析的大陆型冰川跃动的特征和形成机制,交流了不同类型冰川灾害的识别、评价、预测等最新技术方法,推广了地质力学所在成矿预测信息建模领域的最新成果。

     

    地质力学所代表团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展台合影

    地质力学所代表团在会场大厅合影

    地质力学所代表团参加南非开普敦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

    应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米尔扎耶夫(MirzaevA.)的邀请,地科院力学所侯春堂副所长、王宗秀研究员、陈正乐研究员、韩淑琴研究员和肖伟峰助研一行5人于2015年11月20日-28日赴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为期八天的学术交流和野外考察。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天山地质构造和成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依托天山成矿带境内外构造背景与成矿环境对比研究项目,力学所考察团对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天山造山带西端地质和矿产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先后考察了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的别尔套-库拉明(Beltau-Kurama)成矿带、乌奇库拉奇铅锌矿(Uchkulach)、比兰(Biran)金矿、兰加尔(Langar)钨矿及途经的蛇绿岩带,并采集了岩体和矿石样品。结合之前对吉尔吉斯斯坦天山的考察和研究,更全面地了解境外天山成矿地质构造特点、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对比分析天山成矿带境内外的构造背景和成矿环境的共性和差异,为我国天山地区的地质找矿提供新思路。

    考察团还参观了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矿陈列室和中乌地学合作中心。侯春堂副所长向乌方赠送了李四光先生画传,努尔塔耶夫副所长则将珍藏的李四光俄文版《旋扭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一书赠与中方。

    此次出访,地科院力学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乌方表示愿意与中方的地质学家一道,立足共同的天山,推进天山地质研究进展,为力学所下一步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地质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在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合影

    2 努尔塔耶夫副所长赠送的李四光俄文版专著

    3 两国地质学家在乌进行天山地质演化与成矿作用学术交流

    4 中乌两国地质学家考察努拉套山的兰加尔钨矿

    地科院力学所专家赴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交流考察

    7月6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徐勇所长一行赴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开展“8+6”新机制交流,贯彻地调局党组重大决策,落实地科院工作要求,探索推进地调与科研有机融合发展。金若时主任和徐勇所长共同主持了座谈会。

     

    会议议交流了双方发展定位、机构设置和特色专业、学科、人才队伍、科研条件平台建设等情况,并就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踏实做事,提升地质调查工作科技含量、解决地学科研关键问题、探索地质填图新颖表达方式等达成系列共识:一是在前寒武纪和第四纪等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加强合作。继承巩固“一老一新”传统研究领域优势,在华北构造地质研究方面做出新成果,在海岸带地质填图、第四纪与环境研究、地壳稳定评价等方面地物化遥水工环协同推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对接地方发展规划需要,在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做强做大。二是发挥地质力学特色专业优势,通过地应力监测和测量研究地下流体控制因素和方向,运用矿田构造解析方法,在砂岩型铀矿普查找矿、勘探开发工作中起作用、做贡献。三是在新能源、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方面加强合作,争取在工作思路和技术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会议确定了双方对接联络人,积极寻找契机,通过业务联系、项目合作,促进双方业务体系发展,共同推进地调与科研有机融合,落实“8+6”新体制。地科院力学所侯春堂、陈正乐、娄玉行、余佳,地调局天津中心赵凤清、陈安蜀、安树清、王存贤、俞礽安参加了座谈交流。

     

     

    地科院力学所和地调局天津中心开展“8+6”新机制交流...

    2015年9月2~6日,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开展2015年地质调查项目质量和管理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地科院力学所侯春堂副所长一行4人赴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山腹地,对陈柏林研究员承担的阿尔金成矿带多元信息成矿预测与找矿示范项目和王永助理研究员承担的阿尔金北缘构造变形与金多金属矿床找矿预测项目进行质量和管理野外综合检查。矿田构造室主任陈正乐研究员、基础地质研究室副主任江万研究员和科技处郭涛副处长参加了检查。

    检查组首先听取了项目组野外工作进展汇报,根据任务书、年度设计、工作量完成情况,对原始地质资料的齐全性、完整性、准确性进行了抽查;随后对主要地质路线和观测点、特别是新发现的矿点进行了野外检查和深入讨论;最后对室内与野外检查的内容进行了质询,讨论交流了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在项目质量检查同时,检查组还对落实安全责任制情况、安全保障措施以及保密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交流。通过对野外装备配置、通讯工具以及野外用车安全等检查交流,检查组认为项目组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重视野外安全和保密工作,对此给予肯定和表扬。

    野外期间,侯春堂副所长代表所领导、所党委看望和慰问了野外一线的科研人员、学生和工人,对项目成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能克服高原缺氧、缺水等诸多困难表示敬意,鼓励大家继续努力,圆满、安全的完成今年野外工作,同时希望在野外工作临近收队之际,进一步加强安全、保密工作,绝不能在最后关头心存麻痹思想。


    地科院力学所赴阿尔金山开展地质调查项目质量和管理...